針灸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針灸學也在不斷的發展。就像武林派別一樣,針灸發展到現在也有不同的派別。有以方位來分類的,如南派針灸、北派針灸;有按針灸創收人分類,如賀氏針灸、靳氏針灸、董氏奇穴、焦氏頭針等等;有按內容來分類的,如傳統針灸、黃帝內針、切脈針灸、岐黃針灸等等;還有按部位來分的,如頭針、眼針、面針、鼻針、腕踝針等等。
這麼多派別的針灸,是不是會像武功一樣可以有個排序?這樣就可以分出高下?
1.針灸派別的起源都是傳統針灸
從針灸學的發展歷史來看,最早的相關典籍可能是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而針灸學第一部專著則成書於晉代,由皇甫謐撰寫的《針灸甲乙經》。再接著每個朝代針灸均有所發展,在明朝由楊繼洲又做了一次大的總結,撰寫成《針灸大成》。
縱觀整個針灸學的發展歷史,每朝每代均是在古典針灸的基礎上發展的。不論古今,所有醫家在創立自己流派的同時,都不忘記對先前名家經驗的繼承,在繼承中創新,進而形成自己的流派。
現代針灸學的發展也是在經歷這個過程,不管哪一派針灸,什麼頭針、眼針切脈針灸,不過都是在先前古典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2.不同派別的針灸可以看作不同的分支,沒有高低之分
不同派別的針灸,從其發展過程來看,都是來源於對古典針灸的繼承創新。那麼,其本源都是古典針灸。就像武功一樣,最基本的東西都是來源於最開始的一招一式,比如扎馬步、練手腳的力量等基本招式。最終,再經過不同的組合和發揮,進而形成自己的派別。
針灸學也是這樣,都從最基本的進針手法、補瀉原則、補瀉手法以及取穴依據入手,接著再分別從不同方面加以創新,進而形成以的派別有的重手法,有的重取穴,有的重不瀉等等。所以,可以將這些派別看作「同宗不同派」的門派,也就是都是傳統針灸的分支而已。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這些針灸派別不同,但是他們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將患者的疾病治好,解除患者病痛。它們之間沒有高低之分,這就不能像比武那樣一決高下,畢竟它們沒有可比性。但是不管如何,最終都是殊途同歸,治病救人是目的。
3.初學者應該從傳統經典針灸學起,勿好高騖遠
通過前面的論述,這個問題也就很好解答了。萬丈高樓平地起,不管哪個流派的針灸,都是源自於傳統針灸,所以傳統針灸是基礎,萬變不離其宗。治癒學好了傳統針灸,其他流派的學習就會變得簡單,甚至你可以在學好弄透的基礎上創立屬於自己的針灸流派。
切莫好高騖遠,基礎都沒有打牢固就去學習這個,學習那個,一會兒聽說這個好就去學這個,聽到那個好就去學那個,最終都淺嘗輒止,一事無成。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歡迎大家關注我,歡迎點讚、轉發、評論。#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