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得分7.1分
1.U兔:10分
電影書籍譯者,電影活動企劃。
真正用大片兒心態做出的影片,感覺身兼數職的阿方索·卡隆這次真的是拍爽了。
小的切入點,輻射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大景深、寬畫幅、大景別讓細節更豐富,二刷不再那麼注重故事,更以一種奇觀心態去欣賞,發現了更多的有趣內容和精心設計。布光精緻得嚇人,沒有顆粒感的畫面乾淨得充滿現代感,少有的通透,對黑白電影的觀感是一次刷新。
視角不是兒童不是女僕,而是導演像一個幽靈一樣潛入時代,不懷舊不傷感,只是冷靜地陳述,卻聽到了口吻間的含情脈脈。由衷被感動了。音效細緻,定位感很好,走進大浪的那段,真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轟然包圍體驗,太抓人了。
如果不去影院看,真是只看了這片兒的三分之一。
2.秦婉:9分
鳳凰電影策劃。
卡隆用黑白影像以及一個被動型女主角的視角,去呈現他內心不設防的生活和社會周遭。生活的趔趄,就像不斷被碾壓又不斷出現的狗屎,電影的開頭與結尾,女主角的生活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卻已歷經了生離死別、驚濤駭浪——不設防的有孕遭棄,不設防的地震火災,不設防的孩童打鬧,不設防的革命殺戮,不設防的死亡與逃生,並無樂極生悲,越是平靜越殘酷。女性之間的情感交融,逾越不了階級差異,一切來得那麼自然,這是整個故事的一面,實際上也包容了另一面。
技術上此片的分數更高,卡隆的嫻熟已有大師風範,多個生活流長鏡頭每一幀都如此精緻,親熱和槍擊兩場戲的視角轉換極具巧思,生孩子和駭浪援救的兩場戲也令人難忘。
3.妖靈妖:9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有評價說此片對於歷史的立場過於輕浮,但似乎這才是它的優點。畢竟,對於絕大部分的普通人來說,歷史轉折關頭無論是當時還是當下都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
儘量找一家音響過關的影院,才能體會影片在聲音上的細膩處理,很多鏡頭直接用聲音來建構空間,視聽語言無懈可擊。大陸版對限制級畫面做了放大處理,但原生素材6.5K,因此在清晰度上並無影響(當然在美學上是有嚴重影響的,因為手裡的棍子和身上的棍子在片中有重要的對應意義)。
4.西帕克:8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視聽和調度真是登峰造極,形式已然最大化。初看並不喜歡,但越想越有回味。既是普通勞動女性的讚歌,也是對階級關係和男權社會的反思。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湧。
5.陸支羽:8分
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海灘那場逐浪施救戲,閃爍著無比動人的魔力,也是最戳人心扉的時刻。
2.阿方索·卡隆自行上陣的黑白攝影,既有源自盧貝茲基的運鏡軌跡,同時也更細微地帶入了卡隆自身美學視角。
3.印象最深的細節:開場處,那架從地面水漬倒影中掠過樓間的飛機。
6.風間隼:8分
影評人。
一個又一個華麗麗的搖鏡頭和橫移鏡頭,仿佛一個幽靈在重新窺視自己的童年。但是演員情緒的飽滿和調度的複雜,尤其是對時代風雲的折射又遠遠甩開那些無病呻吟的小資情調藝術電影。
片中除了舞棍的遛鳥俠之外的男性都面目模糊,只有婦女和孩子撐起了這部私人的史詩。大火、家具店內外的暴行、生產和海灘幾個場面最令人難忘。結尾在唯一一個垂直搖動的鏡頭中,被摧殘和升華過的生活仍在繼續,意境絕佳。ps.電影院裡放的居然是《虎口脫險》!
7.tyger tyger:8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其實八分略不足,不過影向標打分沒有小數點。氛圍營造的視聽技藝層面無可挑剔。敘事層面還是弱了,著意表現日常生活的平淡感還是處理得太過「順滑」,情節中內蘊的粗礪和澀味不足。觀片時我想到了福樓拜《淳樸的心》和《情感教育》。看來墨西哥人看《虎口脫險》比咱們早了十年不止。
8.耳朵:8分
「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
銀幕的確提煉出了《羅馬》的史詩氣質,它所囊括的信息非常豐富,既是個人的記憶,也是時代的縮影。影像表達和文學性結合得非常好,細碎的生活流敘事裡,暗藏著時代的劇變。本身女傭便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或說城市世界的旁觀視角。這個故事又是阿方索·卡隆回歸童年視角對成人世界的窺探,她也成為了那個世界的一部分。但那個昨日的世界,畢竟已經不復存在。
9.閔思嘉:7分
影評人。
《羅馬》在形式和結構上登峰造極,它捕捉私人經驗與大歷史動蕩的疊合之處,在微小的個體經歷裡植入宏大敘事。但卡隆私人部分的視角使得這個故事所展示出的女傭,只是那種上層階級眼中最為理想化的女傭形象罷了。
10.大奇特:6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克利奧的命運奉獻給一場無條件的生活,而她總是準備為她所愛的人犧牲自己。看到最後的哭泣和宣洩,有一種靜默的力量。
11.黃小米:6分
影評人。
主僕互動的場面比僕人個人生活的部分飽滿很多。主角反而不及女主人這個配角立體。導演在一次採訪中提及好萊塢的主角都是主動的,他的女主人公是不主動的,乃反好萊塢。但不主動不代表沒有主體意識。我在她身上看見的是來自主人的一廂情願的美好投射。
12.路西法爾:6分
文藝學博士。
和那些網飛投資的日本動畫一樣:精緻但沒有感覺,連黑白畫面都有「做舊」的效果,好像什麼要素都不缺,但似乎每一個細節都是精細的盤算而非靈感湧現的結果。
13.LOOK:5分
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與《冷戰》簡直就是雙胞胎兄弟,形式拯救不了內容,形式就成了臭顯擺。
14.賽人:5分
影評人。
習武的陣仗和片尾的海浪,都給我一種純視覺的極大享受。我承認它是有些空洞的,在這個極需建立人際的影片裡,它並沒有輸入更堅實更細微的情感依據。它是有些將空洞還給了空洞,在置身事外中,去獲得一種莫名的平衡。關乎政局的動蕩,愛情的流失,抑或父親的缺席,都好像不能全然破壞掉生活本身的流速。它以不變應萬變,去應對命運的起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和《地心引力》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15.獨孤島主:4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遊行隊伍、輪下的狗屎、軍樂隊、持槍的跑路男友精確出現在所有應該出現的地方。本質上是包裝精美、應有盡有的爛俗情節劇。
《一個母親的復仇》評分不足5人,不計平均分
1.陸支羽:5分
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女演員希裡黛玉的早逝,為這場母性復仇徒增了某種宿命的悲劇性。
2.正義也許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即便現實總是讓人唏噓,至少還能在電影裡舉起火把。
2.閔思嘉:5分
影評人。
丟失深度,過度情節化和劇情化,傷害的遠不止是事件本身。但是換個角度看,也是印度電影極度工業化的一面吧。
3.賽人:1分
影評人。
若想從這樣一個狗血飛濺的影片裡獲得女性主義的伸張,大抵是徒勞的。輪姦者的面貌是極其模糊的,你也就無法真切地看到,這幫喪盡天良的男性是如何將女性工具化的。
這部電影的名字,其實應該叫做「一個繼母的復仇」。我以為影片會在這段非血緣的關係中,建立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以暴制暴,一種泛女性化的同仇敵愾。可編導對此絲毫不感興趣。它們感興趣的是弱化矛盾,規避問題。將具體問題擴大化,而沒有去針對女性群體本身。倘若換作一個小男孩被集體性侵,他的繼父挨個去快意恩仇,這個故事也一樣成立,也一樣乏味透頂。
註:影向標小程序搜索欄已新增作者搜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