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從遼寧艦上飛出去的殲-15戰鬥機,第一次在遼寧艦的甲板上被完全實現國產化的阻攔索手拿把攥地穩住,飛的出去還要能飛的回來才是真本領!中國海軍航空兵從此在我國首艘航母上安營紮寨,擁有艦載機的遼寧艦戰鬥力與作戰半徑至此也實現了戰力倍增,意味著遼寧艦航母從此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重器。
航母阻攔索顧名思義就是應用於航母飛行甲板後部,專門用於攔截艦載機的攔截裝置系統。艦載機的著陸速度儘管已經在空中減速至200、300公裡/小時之間,但是如果沒有經過阻攔索的「把關」,艦載機最少還要在航母上滑行一千米以上才能停住。而航母飛行甲板長度也只有區區的200多米,阻攔索要在短短數秒內使戰機下降速度迅速減速至零,並使戰機滑行實際距離不超過百米,因而被稱作是艦載機著艦的「生命紅線」,一項技術難題。因此,很多國家都把自己所擁有的攔阻裝置技術,當成嚴防死守的核心機密。
攔阻索一般以油麻繩為核心,直徑通常也就是大約在35毫米左右,以高強度鋼絲編織而成,同時還要兼具超強的韌性、抗腐蝕能力。如果攔阻索的質量不過關,一旦攔阻索斷裂,戰機所面臨的命運很有可能將一頭栽進大海造成機毀人亡。
由於航母阻攔系統涉及的系統非常廣泛,包括材料、液壓、機械、電子等諸多方面的尖端領域。其實就連阻攔索的發明宗主國英國,由於各方麵條件的限制,現在也不得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垂直起降的方案,而捨棄了繼續研製阻攔索的高端製造技術。由於每根阻攔索的造價非常高,甚至達到了一根1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059萬元)左右,因而即便是像擁有一定軍事工業實力的俄羅斯,就因為囊中羞澀的國內經濟,很難獨立自主生產出這樣一索值千萬金的寶貝。如今,全世界真正能夠研發並製造航母阻攔索的,也就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國了。
近年以來,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的原則,大批的科研工作者和軍工生產線的工匠們上下擰成一股繩,全力以赴得進行攔阻索技術的攻關。
十年前,中國船舶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鉗工戴振濤,接到了中國第一臺航母阻攔機的安裝任務。整整十年,反覆地測量、計算、調整,這些枯燥單調的數據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十年時間換來了上百萬的數據,而這個資料庫正是安裝航母阻攔機最重要的技術支撐。最終我國自主研製的航母攔阻索,在大國工匠戴振濤的手中成功誕生了,真的了不起。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不只是阻攔索,就連航母攔阻索的軸承也是完全自主國產化的,由獨特的瓦軸技術製造出來。
而隨著世界軍工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美軍就率先提出要研發電磁阻攔索技術。中國也不甘人後,我國艦船「國寶級」專家馬偉明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新一代電磁阻攔索技術其實已研製成功,這也被外界譽為第二代「阻攔索」。馬偉明院士以過硬的本領,帶領科研團隊兌現著自己「領先就領先美國」的豪言壯語。
據悉,中國新一代電磁阻攔索,能夠在4秒的時間內拉停近80噸的艦載機,並且還能隨心所欲精準控制阻攔力量的大小,同時具備自我診斷和維護提醒的強大功能。在現代軍事裝備中,科學技術的成熟才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標準,中國目前所擁有的航母諸多科研技術也已經超越其他國家。大國工匠戴振濤自豪地表示:參與航母建造,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3秒時速250公裡、20噸戰機著艦,大國工匠戴振濤讓遼寧艦阻攔機一戰成名。而在航母阻攔索這個重要領域,目前全球也只有中美兩國並駕齊驅,中國的遼寧艦才得以成為真正意義上航母,而第二艘山東艦航母的誕生則成了順理成章的喜事。(潯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