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最後的輓歌,放棄生命證明血性

2020-12-14 蝦米沒有電影

提到日本,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有人想到音樂,有人想到動漫,有人想到北野武,有人想到曾經的班主任...哈哈哈

我的班主任...

不管是電影還是音樂,日本給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應該是他們的武士道精神!

黑澤明大師1954年憑藉《七武士》享譽國際,把武士文化展現給全世界,2003年愛德華·茲威克執導,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後的武士》表現了西方對武士道精神的理解。

2000年北野武的《大佬》則是直接跑到美國給美國觀眾上了一課,雖然本片不是武士題材,但從表現的主題上來看,依然有很強的武士道精神!

北野武

三池崇史的名字相信喜歡看cult片的小夥伴應該不會陌生。

《切膚之愛》《殺手阿一》等cult片都影響了一大批導演,周星馳曾經就說過自己受《殺手阿一》的影響很大。

而且三池崇史是一位非常高產的導演,每年兩三部的產量證明了他過人的精力,實屬導演界的勞模。

第一排由左至右第三位是三池崇史

2010年上映的《十三刺客》是他翻拍至1963年的同名電影,兩部影片的故事都差不多,三池崇史用他擅長的黑色電影語言來重新詮釋這個故事,鏡頭語言和最後的決鬥場面是本片的兩大看點。

《十三刺客》海報

《十三刺客》

導演:三池崇史

出品時間:2010-9-25(日本)

片長:141分鐘 125分鐘(國際版)

主要演員:役所廣司(島田新左衛門) 山田孝之(島田新六郎)

市村正親(鬼頭半兵衛)

平幹二朗(土井大炊頭利位)

松本幸四郎(牧野靭負)

江戶時代末期,日本社會慢慢變得穩定,武士的社會作用日益衰減,他們註定成為時代的棄兒。

海報

"齊昭"是德川將軍的胞弟,他是天生的暴君,無惡不作。

德川幕府是日本的最後一個軍事政權,"齊昭"喜歡暴行的性格跟軍事政權有很大關係。

就是這樣一個暴君,即將升任成為幕府的老中(內閣大臣),"間宮"為表抗議,在"土丼"家門外切腹,老中"土丼"終意識到這樣會對蒼生造成危害,於是在暗中採取了行動。

土丼

雖為胞弟,但這種暴行關乎國家安危,德川將軍暗中安排"土丼"低調處理此事。"土丼"找到正在過世外生活的武士"島田新左衛門",和平年代武士也沒啥事幹,只能釣釣魚了。

島田新左衛門

在看到被"齊昭"殘忍虐待砍去雙手雙腳的女子時,心中的憤怒不由而生。

"島田"感受到了命運的召喚,身為武士,他的理想就是轟轟烈烈的死,現在正是大好的機會,當他接受刺殺任務的時候,手不由自主的抖了起來,他說:這是一個武士戰鬥前的徵兆。

備戰狀態

"島田"立馬召集了一幫在社會漂泊的武士,對於他們來說,執行此任務是莫大的榮耀。

"島田"還到賭場去把自己的侄兒"島田新六郎"召集加入刺殺行動,在這個武士刀只能用來切蘿蔔的年代,"新六郎"坦言只有賭博和喝酒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活著。

他回到家告別了妻子,說自己如果沒回來,就讓妻子每年的中元節點起燈籠召喚自己回來。這一小段愛情戲為本片增添了一絲絲柔情。

此時刺殺團隊已經有十二位武士,沒有實戰經驗,就每天緊密的訓練!

然而這一切被"齊昭"的心腹"鬼頭"發現了,"鬼頭"和"島田"曾是同門師兄,兩人武藝在伯仲之間,相互了解,只不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個為魔鬼賣命,一個為正義而戰!

"島田"計劃將在落合驛站(地名)對"齊昭"進行刺殺,讓"牧野"籤署一張非法過境令。

這樣使得"齊昭"的軍隊不得不經過落合驛站,當他們到落合驛站的時候,就是刺殺行動展開的時候。

"牧野"的兒子被"齊昭"所害,所以"牧野"必然會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他們。

落合驛站

"島田"一方在趕往落合驛站的途中,遇到了"鬼頭"收買的浪人武士,這些武士的目的是來消減他們的戰力,所以為免在遇到其他浪人,他們選擇了從山路出發,趕往落合驛站。

武士的本領是耍刀子,走山路可不是他們的強項,於是在山中迷了路。

幸好遇到一個自稱是獵人的年輕小夥,這小夥雖不是武士,但他是武士的後代,因為愛上老闆的女人"阿雪",所以被拋下,一個人在山裡靠打獵為生,懷著對武士的敬畏之心,他自願當嚮導帶領武士們走出山林,條件是讓他吃飽就行。

獵人

"齊昭"在路上被"牧野"成功攔住了去路,"牧野"為了不連累別人,把罪行一個人抗下,切腹自盡!

到達落合驛站後武士們開始部署戰場,要做的就是守株待兔,等對方送上門來。

但早就知道他們計劃的"鬼頭"哪有這麼好對付,本來是七十多人,在"鬼頭"的調動下,現在是兩百多人,而自己的團隊才十二人,面對兩百人顯得寡不敵眾。

一切都準備就緒,不可能就這樣放棄,於是"島田"臨時讓獵人加入,十三刺客總算是全部合體。

兩方對峙,一場殊死搏鬥即將展開!

兩個版本的《十三刺客》都對最後的決鬥戲份下了很足的功夫,導演不僅運用了豐富的鏡頭語言,在場面調度上更是花費了不少心思,四十分鐘的群戰戲份看得實在是過癮!

武士的血性

《十三刺客》把武士的血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當然也離不開實力派演員"役所廣司"的完美表演,他在《十三刺客》中的角色和《七武士》中的勘兵衛一樣,不僅是刺客們的頭領,還是他們精神上的領袖。

當"土丼"找到他的時候,他並不是退縮,而是為能執行這個刺殺任務而感到興奮。

當聽到敵方有兩百人的時候,他並沒有慌亂,而是淡定的說出:魚兒上鉤了當然是越大越好

面對兩百人,豪言壯語的喊出:斬吧!斬吧!殺遍四野!

他最後本不用死,但活著會讓"土丼"和德川將軍受牽連,所以最後選擇了死亡,這是他的夙願,作為和平年代的武士,希望自己能死得轟轟烈烈!

《十三刺客》不僅是一部爽片,還有其對武士道精神的思考。"齊昭"的殘忍暴行令人髮指。

"島田"的壯烈舉動令人肝腸寸斷。"齊昭"本性是一個殘暴的人,但外表形象卻柔弱得像個女子,他不喜歡和平的年代,希望看到世間的暴亂,只有身處暴亂,他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這不就是武士的宿命嗎?註定要被時代遺棄,不管你用盡什麼手段,最終都像一個弱女子一樣苦苦掙扎!

相關焦點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這是一個平民絕望之怒的故事,這是一個瓦解虛有其表武士道精神的故事,是幕府殘陽下,武士階層最後的輓歌。這是一個落魄的武士,用一生的經歷和生命換來的感悟,就像電影中說的:這不是普通的遺囑,這是一個即將去往永恆世界的人,留給你們最後的箴言。你們必將從中受益!」
  • 西方人眼中的日本精神《最後的武士》
    「傳說中日本是由一把武士刀形成的,上古神明將珊瑚之刃插入大海,拔出來的時候散落下四滴完美的水滴,這些水滴便成為了日本列島。要我說,日本是由少數勇士所創造的,這些武士願意為了一個早被遺忘的理念犧牲一切:榮譽。」1876年,美國南北戰爭已結束十年之久。
  • 老照片 十九世紀末的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最後的榮光
    日本武士,是日本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一個特殊階層。日本武士的產生是九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利用其擴張勢力。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 《黃昏清兵衛》:最後的武士,武士時代落幕後的一曲激昂悲歌
    序言日本文化中,武士文化是其精神象徵之一,有點像武俠之於中國文化,是那種類型人物形象一出現,就能清晰辨別的國家屬性。所以,今天我們來讀日本武士小說。不是去看武士英武神勇的雄姿,而是讓你看到日本「時代小說」作家藤澤周平筆下落魄卻壯美的武士群像。
  • 德川家康與豐臣氏最後的爭鬥中,日本武士扮演何種角色?
    《武士》是日本文學巨匠遠藤周作於1980年創作的一部宏闊的長篇歷史小說,也是其創作成熟時期的巔峰之作。小說的底本是17世紀日本遣歐使節支倉常長真實的越洋經歷,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末期,德川家康與豐臣氏在最後的爭鬥之中。
  • 最後的武士---當金城武碰到日本武士鎧甲
    最後的武士---當金城武碰到日本武士鎧甲 時間:2011-08-16 11:10:00   來源:   責任編輯:夏娜天使醬        金城武的頭雕收來多時了
  • 《最後的武士》觀後感:文明之侍,死亡背後覆蓋著看不到的黎明
    我想這一價值判斷同樣適用於包括日本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武士政權在日本開始於13世紀中期的鎌倉幕府。歷經600餘年。武士道同佛教以及儒家文化一起構成了日本文化的獨特內核。1868年,日本站在了文明未來撲朔迷離和國家命運晦暗不明的關鍵節點上。每走一步都危機四伏,都影響深遠。
  • 日本武士曾盛極一時,何解最後沒落,日本政府:他們是「吸血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除貴族之外的超級階層,越到後期反而越被分散,甚至最後到了消滅的地步,武士階層的不復存在,可能會令眾多人產生困惑。日本武士向來不都備受尊重嗎?為什麼最後還是會被消滅?其實,當時的整個日本的武士數量並不多,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武士的,他們必須要有一定的後臺實力。
  • 《八佰》:一曲盪氣迴腸的熱血輓歌
    電影《八佰》好似一曲熱血輓歌,拍得悲壯催淚,盪氣迴腸。當一個個年輕的士兵,身背炸彈捨生取義、以身許國之時,沒有人能忍住淚水。影片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
  • 豆瓣評分7.9,美國軍官到日本當武士,傳統文化的毀滅與堅守
    「我一直夢想著一個統一的日本,一個強大並且獨立化的國家。現在我們有了鐵路、榴彈炮,還有西服,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從何而來。」 這是《最後的武士》結尾,日本天皇望著勝元的刀由衷感慨的發言。
  • 殭屍電影新時代最後的輓歌——《殭屍》
    確實,這部香港殭屍電影在新時代最後的輓歌,為每個人心中還沒有做完的殭屍夢輕輕地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影片講述了過期演員錢小豪搬進一幢陰森恐怖的筒子樓後遇到種種靈異的事情,遭遇厲鬼和殭屍,最終和道士阿友聯手打敗殭屍的故事。
  • 詳解《最後的武士》,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日軍嗎?
    感謝讀者們閱讀冷研最新推出欄目-《冷研看電影》,本期為大家解析的是2003年上映的,由愛德華茲威克執導的電影——《最後的武士》。雖然這部影片有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參考,但是實際上這部影片出於藝術考量,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極大改編,因而可謂「藝術為骨,歷史為輔」,那麼就讓我們來講講《最後的武士》與真實的歷史有哪些區別。
  • 《人性的證明》:母愛和人性的對決,特殊年代下的一首悲涼輓歌
    但我們已經失去,沒有人再能找回來,就像是你給我的生命。《人證》中的草帽歌《人性的證明》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的代表作,作者森村誠一用優美而犀利的文字,詮釋了尋求人性的深刻命題,小說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掙扎,善惡的較量。
  • 崩壞三:姬子的輓歌,最後的一課
    在後來快要砍死貝納勒斯的時候,女王出現將姬子轉移到了她所在的地方(那片廢墟如果說是汙染的話感覺有點太快了,所以應該是姬子被迫轉移了),隨後我們的姬子先被女王打了一套組合技,後來姬子燃燒了最後的剩餘所有(無論是身體還是裝甲全都是最大功率)。在最後砍的時候故意砍歪了一點,然後把藥劑注射到了女王體內,最後的一幕是生命將要墜去的灰色影像。
  • 日本武士最後的掙扎:刺殺兵部大輔大村益次郎
    很多朋友知道,日本德川幕府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但很多朋友不知道,其實留了條口子,清朝與荷蘭人能與日本進行有限的貿易。在長崎的出島,有外國人居留地。近代日本兩種學說交織,一種是漢學,一種是蘭學。漢學重修身,蘭學重實用。而日本醫生,則多數從蘭學也就是西方科學裡,汲取養分。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法令一出,武士階層如喪考妣。對他們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項靈器,也是武士身份與榮譽的象徵,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信仰。當年10月,熊本縣舊肥後蕃(當時已廢藩置縣)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霽堅、齋藤求三郎等約170名武士組成敬神黨,襲擊了熊本縣廳和政府兵營,殺死了縣廳官員和士兵,控制了炮臺,製造了「神風連之亂」。
  • 一個浪漫溫柔,一個冷血殘暴,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到了平安時代,櫻花在皇家的地位開始凸顯,天皇御所旁種植的梅花都改種成了櫻花,櫻花被稱為「日之目」,這也是櫻花與武士道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從祈禱風調雨順的御守之櫻到上層權貴的標誌,櫻花的文化內核才是其成為日本「國花」的重要標誌。櫻花所承載的文化與武士的道義精神到了江戶時代,武士階級全權把控著日本社會,櫻花成為了武士的代名詞。
  • 最後的武士:好萊塢對日本帝國的看法真的如此「有問題」嗎?
    2003年,在《最後的武士》中,克魯斯徵服了明治時代的日本。但這部電影立即引發了人們對其對日本文化的描述的質疑。《最後的武士》由茲維克執導,他還與約翰·洛根和馬歇爾·赫斯科維茨合寫了劇本,《最後的武士》與同樣令人懷疑的《殺死比爾》和《迷失東京》幾乎同時上映,這兩部電影都講述了西方人在東方所經歷的故事。這些電影的共同點不只是背景。也許,問題在於歷史。
  • 對馬島之鬼:從日本武士文化入手,聊聊境井仁從武士到戰鬼的轉變
    ——《銀魂》 被譽為是PS4最後的獨佔大作,由「聲名狼藉」系列遊戲的開發商Sucker Punch工作室歷時三年打造的《對馬島之鬼》前不久終於又正式發布了一則新劇情預告,短片展示了主角境井仁從少年時期通過訓練成長為一名武士,到為了保護人民、奪回家園而成為「戰鬼」的全過程:面對著蒙古帝國的大舉進攻,對馬島淪為修羅戰場,作為境井一族最後的倖存武士,境井仁捨棄了榮耀與武士身份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