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武俠故事的朋友必定會對這樣的橋段十分熟悉:
一位青年俠客因仇人追殺等各種緣故遁入深山,如張無忌;或者誤入某洞穴之中,發現絕世武學秘籍,如段譽。最終百鍊成鋼,成為絕世高手。
好奇的人都喜歡刨根問底,古代真的有《九陰真經》、《武穆遺書》、《乾坤大挪移》這類的武林秘籍嗎?學了它們真的能獨步武林,笑傲江湖嗎?
近些年來,許多傳統武術大師被打假的事件屢見不鮮,對於傳統武術,人們也有了許多質疑。當然,最為典型的就是最近的「馬保國事件」了。之前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渾元形意太極,面對真實的格鬥的時候被打出了原形,30秒的時間被一個業餘選手3次擊倒,看馬保國的動作,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其水平只能用「江湖騙子」來形容。
武俠是近幾十年才火起來的,大概是金庸小說流行之後,那些能夠飛花傷人、一掌拍斷整個大樹的武學修為,比如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等,讓每一個青年都有了熱血沸騰的武林夢。只不過,對於真實的武林來說,落下山崖後拿到武林秘籍,練上半年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那是不可能的。
武功這東西,也不是隨著天地萬物一開始就有的,最早的人類只是憑著本能和同類、野獸打鬥,逐漸的,掌握了一些狩獵和搏鬥的方法,並且根據一些工具的特點演化出了一些使用方法,於是這些工具就變成了兵器,方法就演變成了武功。
拋開「武林秘籍」這個概念,從古至今,「著書立說」的目的都是自己覺得自己某一方面比較厲害,想要惠及世人。
所謂的武林秘籍就是一本練武的心得,把自己練習功夫的經驗、感悟寫出來,也可以說是古代武者心血的結晶。正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從古至今,練武者把自己用鮮血換來的經驗視為生命,無比珍貴。所以,真正的武林秘籍寥若晨星。
古代真正的武學秘籍,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吳殳的《手臂錄》等,都提倡能上陣廝殺的實戰武功。自清末民國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走上戰場,熱血衛國。也有大量傳武拳師貢獻了師門家傳的「武功秘籍」,期望為民族存亡貢獻一份力量。但在現代戰場,武功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古代,真正的武術大師是先學儒後學武,儒武雙修。並不是我們在武俠書籍中看到的那樣,一本書就能把一個練武之人帶入神乎其神的化境。要想學武有成,必須文武雙修,古代能徵善戰的將軍,或者是南北聞名的大俠,其實大多都是有書香背景的,比如嶽飛。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眾多秘籍擺在你面前,如果你沒有幾十年武學實操的根底,根本無法分辨其真假,更不知從何練起。
在和平時代,傳武的江湖夢,只能存在於文學影視當中,與現實生活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