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寺院巡禮_第五期_中國西藏網

2021-01-13 中國西藏網

  早就聽說康巴人是全藏區最執著的藏傳佛教徒,康區有最高最大的瑪尼堆、最鮮豔最亮麗的風馬旗、最悠久最興盛的藏傳佛教寺院,這回身臨其境,讓我們切切實實感受了一回康巴人,領略了一把藏東的宗教文化。

  感謝昌都地區交通局長澤洛,派給我們地區最好的車子--沙漠王子V8,使我們得以在短時期內,儘可能多地走訪藏傳佛教在昌都的代表寺院。昌都地委統戰部的邊巴次仁,更是全程陪同,既給我們導遊,也是我們的翻譯,令我們此行增色不少。

  邊巴次仁介紹說,歷史悠久的本教在昌都地區影響很大,而最先在這裡傳播和發展的藏傳佛教派別則是薩迦派和噶舉派。噶瑪寺是噶瑪噶舉派早期的聖地。明代以後,格魯派創建了強巴林寺。據地區宗教局統計,民主改革前,整個地區寺院格魯派有322座,寧瑪派212座,噶瑪噶舉派117座,薩迦派52座, 還有一座天主教堂。

  格魯派古剎--強巴林

  我們於6月27日下午來到強巴林寺,受到寺管會副主任的熱情接待,甲納仁布齊也接受了我們的採訪,向我們介紹了強巴林寺的有關情況。

  強巴林寺全名昌都格登強巴林,位於昂曲河和扎曲河匯合處、藏東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昌都鎮,是格魯派在拉薩建三大寺後,在康區發展的第一座格魯派寺院,也是拉薩三大寺外全藏區格魯派建寺歷史最長的古剎。

  宗喀巴大師16歲赴藏學經途中,在昌都住過一夜,預言此地風水絕佳,適於建寺弘法。後來類烏齊白格千戶的兒子向生西繞桑布在色拉寺學成後,受宗喀巴大弟子賈曹傑委派,於公元1437年,返回家鄉創建了強巴林寺,並成為寺院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繞桑布圓寂後,直到13任堪布以前,一直聘請寺院內外的著名高僧擔任堪布。

  第14任堪布是三世帕巴拉(第一世帕巴拉德慶多傑的父親是宗喀巴的親傳弟子),從此帕巴拉成為強巴林寺寺主和該寺五大活佛之首。歷世帕巴拉、西瓦拉、甲納朱古、嘉熱朱古和貢多朱古等五大活佛中,先後被清政府冊封過的有六世帕巴拉,他於1719年被康熙帝賜封為「闡講黃教額爾德尼諾門汗」,賜發印信,成了康區四大呼圖克圖之一;七世帕巴拉時,乾隆皇帝將帕巴拉前輩的呼圖克圖銅印更換為銀印,並為寺內修了一座廟宇,賜書御筆「祝釐寺」;九世帕巴拉時,同治皇帝將帕巴拉原「諾門汗」名號改為「呼圖克圖」,並賞銀印;

  1864年貢多活佛以呼圖克圖列名冊檔;1903年六世西瓦拉被冊封為「通成禪師」;八世甲熱活佛冊封為「博善禪師」。

  強巴林寺作為康區規模最大的格魯派寺院,解放前不僅是昌都地區的宗教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帕巴拉是該地區的政教首領。強巴林寺專門設有兩個政教管理機構,分別主管政務議定、差稅攤派、徵收、推選堪布、宗教活動及僧眾等管理。

  所有事務最終須經帕巴拉活佛批准。在帕巴拉圓寂或幼年期間,政教事務由四個朱古中的其中之一來臨時負責。

  輝煌的寺院建築藝術是藏傳佛教文化的精粹。強巴林寺以大經堂為正殿,周圍由兩座度母殿、辨經院、格朵拉章、嘎丹頗章、九個扎倉、印經院、如來八塔等建築群所環繞。這些建築無論在整體布局和工藝技巧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融合藏漢建築工藝,在空間組合規則方面應用體量、形制、質感、尺度、比例、結構、色調和光影等手段來細緻嚴密塑造。寺內珍藏著數千萬金屬、木頭和泥塑造的各類佛像以及唐卡、法器、藏文經典等文物。該寺在鼎盛時期所轄分寺有130多座,分布在昌都各地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在西藏進一步貫徹落實,強巴林寺的大門重新向信徒開放。國家先後給強巴林寺撥款2000多萬人民幣,用於維修和贖買「文革」期間被佔用的寺院屬地。據寺管會副主任講:修復後的強巴林寺從建築規模、佛像數額、壁畫完整等方面與原貌可以比媲。原來的僧眾陸續返回寺廟,還招收了新的僧人,現僧人數達到851多人,其中有26位格西。

  80年代初,班禪大師提出,在寺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正常宗教活動的同時,因寺因地制宜開展「以寺養寺」。《西藏自治區宗教事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宗教活動場所要逐漸走以寺養寺的道路。各級政府對以自養為目的的各種生產和服務等事業,應給予優惠政策並加以扶持。因此,強巴林寺在現有條件下開展了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寺院現有500畝農田,另外,在寺屬800多畝地上正在建造昌都地區文化遊覽區、賓館等。寺院還有木材加工廠、糌粑廠、5輛大車、2輛小車。該寺負責人介紹, 寺院平均年總收入達到200多萬元人民幣,基本維持寺院正常佛事活動、維修寺廟、改善和提高僧眾生活。

  類烏齊寺

  「先朝拜拉薩大昭寺,再去查傑瑪大殿」。

  按照藏族信眾的說法,西藏這兩所寺院必須朝拜,大昭寺裡的覺臥佛像必須拜,幾乎是眾所周知,而查傑瑪大殿就非一般人都了解了。

  類烏齊藏語意為大山,屬典型的高山峽谷氣候。6月28日早晨6點,我們沿黑昌公路驅車前往寺院。一路上,果然是看不盡的美景:青山碧綠,林木森森,更有那唐蕃古林參天挺拔,花繁草茂的草壩子綿延不絕,一群群肥嘟嘟的牛羊遊弋其間 ,令人讚嘆不絕。100多公裡的路途,我們的相機咔嚓咔嚓,未到寺院就已照完十來個膠捲。

  上午11點到達納依塘平川,遠遠望見寺廟紅白黑相間的院牆和閃閃發光的金頂。

  再走十幾分鐘,就已立足於其闊大的廣場了。寺管會副主任先帶我們參觀查傑瑪大殿,並介紹說大殿是昌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剎之一,距類烏齊新縣城30公裡。

  類烏齊寺屬達壠噶舉派。據說很久以前,這裡住著富裕的繞西家族,主要經營農業。公元1277年的一天,繞西米吾齊在地裡耕種,突然聽到悠揚的誦經聲,發現是位老僧坐在路邊念長壽經,上前盤問,得知他叫桑傑溫,是拉薩以北澎波達壠寺四世法王卡斯之子、噶舉派高僧,想在此地建座寺院。繞西米吾齊就做了他的施主,助他建起了揚貢寺和薩瑪大殿。桑傑溫自然做了首任法臺。1326年,烏堅貢布法臺又修成查傑瑪大殿,影響日益擴大,成為達壠噶舉派在藏東的根據地和主寺,該寺所傳教法號稱「達壠瑪唐」即下部達壠,與拉薩「達壠亞唐」(上部達壠)並稱於世。

  類烏齊寺本名應為揚貢寺,待主殿查傑瑪建成後,因大殿造型獨特、華麗宏偉,成了下部達壠噶舉主寺的象徵。又因寺院建於類烏齊納依唐大壩,故人們稱之為類烏齊寺,藏語則通稱為查傑瑪或格培林。

  寺院法臺以「溫舉」(家族子侄繼承)方式傳承,從桑傑溫至今已傳23代,第12任法臺時形成活佛轉世系統,共有「節仲」、「龐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統。

  歷史上是康區最大的寺廟之一,曾長期掌管這一帶的政教權力,有屬寺58座,分布於昌都、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信徒甚眾。歷史上常住僧人達2500多,直到20世紀中葉,還有近2000名僧侶。

  類烏齊寺受到歷代中央王朝的重視。相傳元泰定帝在位時,瑪卡太后前往藏地朝聖,路過該寺,以一半財產作為供養。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封其第三任法臺傑娃參堅為大國師,賜冊印和官衣官帽。清雍正帝賜封13任法臺龐球阿旺加為諾門汗呼圖克圖,賜金冊金印,並為寺院親書「法震西」金字。光緒帝賜封其21任法臺袞噶朗傑為諾門汗呼圖克圖。

   查傑瑪大殿主體高近30米,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條花殿,牆高13.5米,外牆用紅白黑3種顏料塗抹豎形紋飾,每道豎條寬1米多,殿內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高達 15米,其中4根直達3層殿頂。殿內隨處可見塑制精美的各類佛像和唐卡,據介紹 ,歷史上這裡曾供有4萬餘尊大小佛像。殿中第二層為紅殿,外牆塗紅色,樓高9米,殿內牆上彩繪噶舉派歷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形象展示該派產生、發展和興盛的歷史。 第三層為白殿,塗白色,樓高5米,殿內珍藏著寺廟的鎮寺之寶: 相傳為桑傑溫從上部達壠帶來的釋迦牟尼紫金佛像,據說佛像內有佛陀的舍利和一節指骨;元明清時的唐卡精品數十幅;有用金、銀汁寫成的經書,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不同歷史時期的金屬造像,雕刻精美的經板,傳為格薩爾大王及部將用過的馬鞍和寶劍,八瓣蓮花的時樂金剛像等。這些珍寶不輕易示人,前往觀瞻朝拜者只能透過鐵絲網觀看。

  不同於藏區其它寺院依山而築,類烏齊寺建於平壩上,但其恢宏氣勢,絕不遜色。尤其是站在查傑瑪高高的三層樓上,憑欄遠眺,納依唐平壩與類烏齊鎮盡收眼底。與寺院相比,古鎮民居顯得低矮,但其院落中停放的輛輛綠色大卡車,以及一排排的白色校舍,卻令人在這偏僻的山區分明感到現代化的腳步。

  本教古寺孜珠寺

  本教藏語裡稱為「本波曲魯」,是佛教傳入以前藏區流行的一種古老的原始宗教。最初稱為「朵本」,以萬物有靈論為基礎,信奉多神,自然崇拜,屬於一種原始巫教。民間有專門的宗教職業者,舉行各種祭祀儀式。後來,從象雄地區向全藏區傳播了一種由辛繞米沃且創立的本教,這種本教不僅有比較系統的宗教理論,還有一定的宗教組織和道場制度,標誌著本教已開始走向成熟,被稱為「恰本」,即外來本教。至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吐蕃,與本教發生激烈衝突,此後在對抗中互相逐漸吸收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一種理論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本教,人們稱之為"吉本",即本土化的本教。

  由於可靠材料的缺乏,至今人們對於本教傳入昌都的時間及傳播路徑都很難做出詳細的論述,但從傳說和遺蹟中卻可以看出,佛教傳入之前,本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藏傳佛教的傳播,激起了與本教的強烈衝突。昌都地區文化局副局長土呷先生向記者講述了至今在噶瑪寺附近,仍然流傳著的一個關於噶瑪巴·堆松欽巴與一位本教大師鬥法的故事:

   噶瑪寺位於昌都縣扎曲河上遊約120公裡,到寺院必經一個叫「勒特」的地方,民間傳說裡說,勒特山坡上,原本是有一座本教寺院的,現在只要前去噶瑪寺,當地的人們還會向遊人指認。當時,在寺院裡住著一位本教大師,他每天都要派一位小僧人守著山口的路,叫他不要放任何人過去。一天,一條餓狗經過山路,小僧人心想,師傅講不讓人過,沒說不讓動物過,就讓它過去了。傍晚回寺,向師傅報告,師傅立刻驚惶失措,說此處已不是我們久留之地,就放棄寺院,朝聖去了。而那位化身餓狗騙過小僧的噶瑪巴·堆松欽巴就在這裡創建了他的第一座寺院--噶瑪寺,也由此創立了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

  從故事可以看出,這裡曾是本教地盤。而且,直到目前,昌都地區某些地方本教仍然非常興盛,如丁青和左貢地區就是昌都本教寺院最多的地方之一。據地區宗教局1991年統計,昌都地區開放的本教寺院共有55座,其中丁青縣31座,左貢9座,江達6座,洛隆5座,八宿3座,昌都鎮1座。 目前,昌都共有本教寺院94座,其中,最大的當屬孜珠寺。

  孜珠寺不僅是昌都地區最大的本教寺院,在全西藏,它也是規模最大、教徒最多、儀軌保留較完整的本教寺院之一。寺廟位於覺恩鄉境內,距縣城45公裡。據《孜珠寺簡史》記載,「藏族第一位國王聶墀贊布的兒子木墀贊布時期,從象雄邀請了108位本教智者, 分派到藏區的上(衛藏)、中(康巴)、下(安多)修建三十七座本教道場,比較有名的九座分支道場中有'協來加嘎',指的是孜珠寺」。

  孜珠是藏語直譯,指六山峰頂之意,宗教上象徵六度波羅蜜。據稱由藏王木墀贊布(生於公元前1075年)創建,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到羅丹念布時代,孜珠寺進行過一次擴建,並刻印經書、塑造佛像,使寺院初具規模。到喇嘛嘎旺朗加時代,寺院的顯密學經體系進一步規範化和制度化,使其學經體系上了一個臺階。

  在歷代活佛和大師們的艱苦努力下,到昌都解放前,孜珠寺從建築規模、僧人數量、學經體系和跳神風格等方面,都已成為昌都地區本教寺院中首屈一指者。目前有僧人110。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西藏昌都,美劇天堂
    地處於橫斷山脈核心地帶的昌都地區,在西藏的東部,這裡天高雲闊,雨落風輕,陽光明媚,空氣清淨,是藏東最接近神明的地方,讓人心靈寧靜,無比嚮往。偌大的昌都地區,我們該去哪裡呢!就去這幾個必遊的地方吧。昌都最大的格魯寺寺院強巴林寺強巴林寺是藏東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建築保存完好,寺內數以百計的佛像和得道高僧的雕像,還有精巧絕倫的壁畫等等,這裡有面目猙獰的「古慶」神面具,場面神秘,動作誇張。各具特色的來古冰川來古冰川是西美冰川,雅隆冰川,雄加冰川等冰川的統稱,位於然烏湖附近。
  • 昌都,西藏最後的秘境
    昌都夜景。圖/昌都發布、中國西藏網但時至今日,它依然像一位待字深閨的美麗卓瑪,鮮為人知。布加雪山懸冰川全景圖片。圖/中國西藏旅遊,攝影/齊齊格果果有藏地最神秘的懸空寺。01西藏最後的秘境昌都,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藏語意為「大河交匯的地方」,發源於青海的扎曲河和昂曲河在此相匯為瀾滄江。都說一生要去一次西藏,誰會忍心丟棄去往西藏途中那世間僅有的美景呢?不,我們要拼車自駕去西藏,來一次更有味道的屬於自己的西藏行!
  • 西藏昌都丨瀾滄江源頭第一寺
    西藏昌都丨瀾滄江源頭第一寺 2020-09-08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昌都攜6大旅遊品牌邀山城市民冬遊西藏
    昨日(2020年1月10日下午),「冬遊西藏·共享美麗藏東」昌都旅遊推介會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群星劇場舉行,西藏昌都攜6大旅遊品牌邀山城市民冬遊西藏。重慶市文文化旅遊發展副主任秦定波,昌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楊灝等領導出席推介會並致辭。
  • 昌都九大最美景點 快來瞧瞧看
    昌都九大最美景點 快來瞧瞧看昌都地區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勢北高南低,它雖不及拉薩、林芝那麼著名,但康巴文化、然烏湖等也毫不遜色,神奇而壯麗的自然景觀和積澱著濃厚歷史文化的人文景觀一起構成了昌都豐富的旅遊資源。一起來看看吧!
  • 西藏昌都強巴林寺舉辦盛大酥油花燈節(組圖)
    新華社照片,昌都(西藏),2014年3月16日 西藏昌都強巴林寺舉辦盛大酥油花燈節 3月16日,信教群眾參加強巴林寺酥油花燈節。當日,藏東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廟強巴林寺舉辦盛大的酥油花燈節。新華社記者 王守寶  新華社照片,昌都(西藏),2014年3月16日 西藏昌都強巴林寺舉辦盛大酥油花燈節 3月16日,信教群眾參加強巴林寺酥油花燈節。當日,藏東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廟強巴林寺舉辦盛大的酥油花燈節。每年藏曆正月十五,強巴林寺都要舉辦酥油花燈節,傳說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與其他教派辯論的勝利。酥油花是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鳥獸等形象。
  • 你聽說過昌都嗎?那是西藏最後的秘境!
    但西藏還有一個地方,至今鮮為人知 就連《中國國家地理》都沒有進行過系統介紹 但這裡卻有 昌都 藏語意為「大河交匯的地方」 它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
  • 西藏昌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
    日前,記者從西藏昌都市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暨重點項目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上了解到,經核算,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5.3億元,同比增長6.5%(可比價);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同比増長1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72億元,同比下降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
  • 從西北到西南_文史_中國西藏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當天,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立即致電毛澤東和朱德,表示擁護中央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當時的電文寫道:「二十餘年來,為了西藏領土之完整,呼籲奔走,未嘗稍懈,策以未獲結果,良用疚心,刻下羈留青海待命返藏。茲幸在鈞座領導之下,西北已獲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凡有血氣,同聲鼓舞。今後人民之康樂可期,國家復興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之敬意,並矢擁護愛戴之憂。」
  • 西藏昌都發現疑似馬門溪龍類足跡群
    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足跡保存於昌都地區的中侏羅統察雅群紅色泥質粉砂巖或紅色粉砂質泥巖中,含足跡地層的巖性以及原生沉積構造和無脊椎動物遺蹟指示了濱湖相的沉積環境,說明這些恐龍曾經活躍於古昌都湖周圍。
  • 西藏寺院巡禮——坐落在象雄王都「穹隆銀城」旁邊的「古如江寺」
    西藏是個神奇的所在,阿里是神奇中最神奇的所在。很多人都說,沒來過阿里算沒到過西藏。岡仁波齊阿里在古代文明時期,曾孕育過一個神奇的國家或國家聯盟。這個名叫象雄的神奇存在,一度曾是高原上的霸主,是西藏最早與中原王朝的溝通的國家。《隋書·西域傳》記載:象雄(羊同)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只是「其後遂絕」……。
  • 「便捷公交」駛上雪域高原 金旅援藏純電動公交車交付西藏昌都
    這份給昌都解放70周年的獻禮,標誌著昌都市公交事業邁入全新發展階段。昌都市委副書記魏東介紹說:「但是在西藏昌都發展公交事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要比內地城市大得多。」  昌都被譽為「藏東明珠」,是連接藏、川、滇、青的樞紐,也是青藏高原悠久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隨著昌都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遊客、商戶匯聚到了昌都。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原有的城市公交已難以滿足群眾的乘車需求。
  • 西藏都有哪些佛教寺院?盤點西藏人氣最高的六大寺廟
    西藏佛教的歷史始於七世紀中葉,吐蕃王國贊普松贊幹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傳來中國漢傳佛教及尼泊爾系佛教。當時松贊幹布在拉薩建立布達拉宮,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安置於大昭寺,以便於人民修福禮拜,又遣貴族子弟留學印度,製作文字、文法,翻譯佛典。佛教乃漸興起。
  • 數說昌都70年:解放70年來昌都市文化事業春色滿園花爭豔
    中國日報網昌都9月22日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記者從21日上午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昌都解放70周年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昌都解放70年來,全市文化(文物)工作結下了累累碩果,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繁榮發展」,迎來了華麗蝶變。
  • 今年前三季度西藏昌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5%
    2020-11-06 09:59:23 來源: 中國西藏網 舉報
  •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強巴林寺僧眾為武漢疫區捐款
    圖為昌都強巴林寺僧人為湖北武漢疫區捐款  中國西藏網訊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進入防控的關鍵時期,疫情的發展牽動著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強巴林寺僧眾的心。圖為昌都強巴林寺僧人為湖北武漢疫區捐款  據悉,強巴林寺僧人通過自願捐款的方式共籌集資金1148398元,幫助疫區群眾度過難關。善款將由昌都市佛教協會及時匯至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以便統一匯往湖北疫區。
  • 一面錦旗、幾封感謝信,從西藏昌都寄往廈門!背後的故事好暖
    讀一本感興趣的書 學子們的快樂純粹質樸 一面錦旗、幾封感謝信 跨越3000公裡 從西藏昌都地區的左貢縣送抵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中學校長蘇鑫激動地在感謝信中向海翼集團報告「海翼愛心圖書室」半年來的使用情況。 蘇鑫說:「好書是穿越時間大海的航船,是改造人類靈魂的工具。你們的慷慨圓了我校學子有書讀、讀好書的夢想,使我校藏書數量、質量大為改觀。」
  • 昌都解放70周年丨變化翻天覆地,昌都進入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時期
    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鮮豔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高高飄揚,它促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籤訂,翻開了西藏歷史嶄新的篇章。6月17日,昌都市委市政府在重慶舉行昌都解放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專場新聞發布會,介紹昌都解放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新昌都的全新面貌。
  • 此生必駕318@3817KM,這裡是昌都!
    其分布於大堂四壁的壁畫和唐卡畫等,內容豐富,畫法精湛,僅壁畫面積就有千餘米,可以說是匯聚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的最高水平。來強巴林寺遊玩,每年酥油花節期間(公曆新年後一個月左右)才表演的神舞非常值得一看。表演主要由動作大氣、場面宏大、舞蹈者都戴著猙獰逼真面具的「古慶」神舞和服飾華麗、舞姿古樸典雅的鉞舞組成,在西藏高原享有盛名。
  • 昌都:強巴林寺
    昌都強巴林寺位於昌都鎮內的昂曲和雜曲兩水交匯處,它巍峨地依附在橫斷山脈之之下,聳立在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紅壤層上。該寺是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於公元 1444年創建的。 寺內主佛為強巴(大慈)佛,故對該寺的起名為昌都強巴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