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1950年10月19日,昌都宣告解放,鮮豔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西藏高原高高飄揚,它促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籤訂,翻開了西藏歷史嶄新的篇章。
6月17日,昌都市委市政府在重慶舉行昌都解放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專場新聞發布會,介紹昌都解放7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呈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新昌都的全新面貌。
地方生產總值突破220億
解放70年來,昌都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昌都市政府副市長、新聞發言人趙明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社會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好、群眾得實惠最多、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不斷壯大。
2012年以來,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4%,在2019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20.96億元,是1958年0.41億元的539倍,年均增長8.1%(可比價)。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5元,是1959年的525倍,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650元,是2005年7500元的4.3倍,年均增長11.1%。
趙明表示,近年來昌都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藏東高原特色農牧業、綠色工業和第三產業。2019年,全市農牧業總產值達到48.02億元,是1958年0.32億元的150倍。
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為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201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32.4億元,是1965年91.14萬元的3555倍;第三產業總產值達100.39億元,是1990年10848萬元的92.5倍。
機場航班每周80餘架次
作為「藏東明珠」,昌都曾受制於基礎設施落後,在出行上全靠人背馬馱、走騾馬驛道。伴隨著基建力度持續加大,昌都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得到了有效緩解。
趙明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1.789萬公裡,縣(區)通暢率達到100%,行政村(居)通達率達到100%。
1995年建成的昌都邦達機場,先後開通了昌都至拉薩、成都、重慶、西安等四條直達航線,每周航班達到80餘架次,架起了連接祖國內地的空中走廊。
此外,全市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6.8萬千瓦,927個村61.3萬人實現主電網覆蓋,主電網人口覆蓋率達到78%。
水利設施日趨完善,新增(改善)農田灌溉面積達到40.53萬畝,61.83萬農牧民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鄉(鎮)通電話率、通光纜率均達到100%,行政村通信覆蓋率、光纖通達覆蓋率分別達到99.47%、96.84%。
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100%
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全力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進程,大力實施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主城區建成了解放廣場、明珠公園、茶馬橋、勝利街下穿隧道等一大批重大城市配套基礎設施項目。
截至2019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29.2%,主城區戶籍人口達到7.69萬人,面積達8.9平方公裡、較2012年提高約1.2倍。
此外,當地持續用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完善生態制度,強化生態治理,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目前,昌都全市主要江河幹流、流經主要城鎮河流和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國家Ⅲ類及以上標準,昌都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到100%,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得到全面保護。
11縣(區)實現脫貧摘帽
趙明表示,昌都始終努力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明顯提升,民生福祉顯著增強。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昌都目前已取得決定性成就。2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減貧3.84萬戶19.46萬人,1127個貧困村退出,11縣(區)實現脫貧摘帽,有史以來第一次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在教育上,昌都從解放前的只有兩所私塾、學生不到20人,到2019年底的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669所,在校學生達14.7萬人,實現了昌都現代教育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
醫療衛生方面,1950年時昌都沒有一所醫院,僅有零星藏醫。而截至2019年底,昌都醫療衛生機構達369個,擁有床位2765張,衛生技術人員3642人,當地建立了藏中西醫結合、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民群眾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