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四季交替間,萬物的形態也隨之改變,陽春三月綠樹成蔭,倏忽間的如絲細雨,夾雜著溫潤的春風,帶來的是生命的希望。夏日炎炎,那些刺眼的深綠在日光下變得熱烈,就連迎面撲來的風也裹挾著熱浪。夏去秋來天氣轉涼,被烈日炙烤的大地終於平靜下來,伴隨著沉重的收穫,給多日的付出做了個了解。到了寒冬,寒意侵蝕下,大地歸於靜寂,然而那些白雪覆蓋下的是來年的希望。
晝夜更替,日月流轉間,四季的特點從未改變,人類也適應了這種規律,並擇日勞作,在自然規律下獲得累累碩果。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時期,會打破人類的生活規律,甚至讓整個生物的演化受到影響,其中一種便是冰河期。冰河時期的降臨將會讓那些不適應低溫環境的生物覆滅,好在人類誕生之後,這種酷寒天氣並未出現,也因此人類得以在溫和的氣候中生存,創造代代延續的人類文明。
但是在人類出現的時期中,倒也出現過一些「小冰期」,這些年份中的溫度嚴寒,但時間比冰河期短得多,氣溫也不像冰河期那麼惡劣,只是氣候異常,一年四季都存在著較大的氣候災害。明清期間便有著一段「小冰期」,那麼這段時期到底有多冷?它在那個時候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我們可以史料中得知一二。需要認識到的是,這段時期的確給明朝造成了不小的傷害,致使多人死亡。
在《明史·五行志》中便有記載「淮東之海冰四十餘裡,人畜凍死萬計」,足以看出在如此嚴寒的條件之下,民眾的確難以禦寒,甚至出現了「人畜凍死萬計」的慘狀。與此同時氣候災害還在困擾著民眾,「雨雪隕霜」、「冰雹大如彈丸」的記載,更是直接印證小冰河時期,惡劣的氣候天氣下會出現多種反常的氣候現象,而這些現象也給民眾在生產、生活中帶去了更大的災難。
糧食產量的驟然下降,對於民眾而言無疑是直接的打擊,「民以食為天」在農耕佔據著主要生產方式的環境中,一旦農耕受到打擊,整個國家的糧食供給量就難以跟上。更何況還有著其他自然災害的困擾,算起來明朝數百年間發生過多次水、旱、蝗、疫,給民眾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民眾難以生活在較為穩定的狀態中。換言之,如果從災難角度出發,明朝歷史儼然一部災難史。至於明清的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那個時候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問題的答案其實從受災的人數以及民不聊生的狀態中可見一斑。「飛雹交下,壞民居萬餘,死者千餘人。」等眾多讓人觸目驚心的描寫,直接表露出明朝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頗為深遠。有人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小冰河時期連年的自然災難中,其實除去這個內憂外,明朝還有著外患,女真人虎視眈眈讓明朝疲於應對,逐漸陷入糜爛不堪中。
結語
在對歷史的攻讀中,或許多數人都會把目光投向那些立下豐功偉績的人物身上,反倒是對自然災害未抱有更多關注。其實這些災害的記錄也是發人深省的,從中我們能感受到自然災害下人類的渺小。在工業生產快速發展的當下,對氣候的影響已然漸漸顯露,全球變暖的現象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類生活,好在多地區已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們也要銘記歷史中的苦痛,積極保護自然環境,營造更好的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