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顯王后,是韓國古裝影視劇中最熱門的歷史原型之一,與她相關的影視劇作品有:《仁顯王后的男人》、《張玉貞,為愛而生》、《張禧嬪》等。仁顯王后和張禧嬪的宮鬥史,可謂是朝鮮版的甄嬛傳了,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這位傳奇的仁顯王后。
1680年,朝鮮肅宗的第一位王后仁敬王后辭世,在當時把持朝政的西人黨的授意下,年僅14歲的仁顯王后被立為繼妃。仁顯王后出生於1667年,康熙六年,是驪興閔氏,實打實的名門望族。祖父閔光勳是才子,父親閔維重是朝廷重臣,外祖父是孝宗時期的禮儀政大臣,滿門的朝廷官員。
當時的大妃挑來挑去就看中了家事和樣貌兼備的仁顯皇后了,仁顯王后也是不負眾望,雖然年紀小,但是名門出身,知書達禮,盡心侍奉長輩,善待宮人和下屬,幾乎就是傳統禮教裡好妻子的範本。不僅能做到這些,這位善良大方的王后還做了一件事兒,直接導致了她的悲劇命運。
因為入宮幾年都沒有子嗣,仁顯王后為了讓國王有後代,做主接回了肅宗的寵妃,她未來的頭號大情敵張禧嬪,張禧嬪本名張玉貞,是中人出身,最早是宮裡的宮女,並不是什麼貴族。因為長得貌美,肅宗喜歡她,一度很得寵。
張禧嬪本人在現在的韓國也是相當有流量,韓國說起禍國美人,基本就會想起三個人:《王的男人》中燕山君的寵妃張綠水,《女人天下》中朝鮮明宗時期的寵妃鄭蘭貞,而比這兩位風評還不好的就是這位張禧嬪了。
肅宗的生母金大妃很是厭惡張玉貞,就在肅宗原配仁敬王后去世之後把張氏趕出了宮。仁顯王后其實本來就知道這段舊事,很早就做主張要把張氏接回來。但是礙於金大妃從中阻攔,只好作罷。
仁顯王后是個謹遵舊禮法的女性,朝鮮肅宗本身就是三代單傳,而仁顯王后入宮好幾年了都沒能生下皇嗣,在她看來,自己生不出孩子是有罪的。既然沒有子嗣,那就需要有中宮正妃的大度,讓別的嬪妃開枝散葉,孕育子嗣,再加上肅宗極其喜歡張禧嬪,所以接張玉貞回宮的想法就一直是她的一塊心事。
1983年,金大妃去世了,仁顯王后順勢請命接張玉貞回宮,張玉貞再次回到了宮中,而等待仁顯王后的卻是苦難和屈辱。
張玉貞二度進宮之後,肅宗面對失而復得的美人就更加寵愛了,幾乎就是寵冠後宮的程度,仁顯王后面對這種情況絲毫沒有辦法,論爭寵手段,張禧嬪與仁顯王后簡直就是王者對青銅。此時的仁顯王后只是一個16歲的小女孩,張禧嬪足足大了她8歲,比起年紀小的古板無趣的仁顯王后,張禧嬪就更會籠絡肅宗的心了。
肅宗在面對張禧嬪的時候,有一種找到自己的理想型和靈魂伴侶的感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她,而張玉貞的晉升速度極快,先封淑媛,再封昭儀,然後封了正一品禧嬪,和王后的位置僅有一步之遙。
傻白甜的仁顯王后此時就有點懵了,張禧嬪的這個架勢都快把自己從王后的位置上踢下來了。為了從張禧嬪那裡分寵,她安排了金氏進宮,卻也沒有用。肅宗就如被下降頭一樣,滿腦子就想著張禧嬪。
一般宮鬥劇盛寵到這個程度就得培植自己的勢力了,張禧嬪當然也沒閒著,哄著肅宗給她的家族親信們安排了官位,一直不得勢的南人派因為依附張禧嬪,漸漸開始在前朝露臉。而張禧嬪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祖宗,肅宗的寵愛讓她覺得她有資格坐上後宮最中間的位置。
肅宗滿心滿眼都是張禧嬪,基本上就是唯命是從,這時候的張氏已經生了未來的朝鮮景宗李昀,肅宗對這個兒子特別看重,張禧嬪就對肅宗說,仁顯王后意欲謀害李昀,日日不停的吹枕邊風,在肅宗眼裡,仁顯王后就漸漸成了一個十足的毒婦。
也是仁顯王后時運不濟,這時候的朝鮮,仁顯王后背後的西人派勢力過大,再加上肅宗也不喜歡仁顯王后,張禧嬪的煽風點火剛好就給他找了一個藉口。
1689年,就在張玉貞被封張禧嬪的當年,肅宗就以善妒的名頭廢掉了仁顯王后。更狠的是,仁顯王后剛剛被廢一個月,張禧嬪就拿到了王后的稱號。
從小看著宮鬥劇長大的人都知道,國王一輩子就愛一個女人的機率極小,張玉貞入主中宮之後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根本見不得肅宗喜歡別人,對肅宗寵幸過的宮女動輒打罵,而因為張玉貞的得勢,在前朝越來越有姓名的南人派也引起了肅宗的注意。
張玉貞年長仁顯王后八歲,現在已經接近35歲的張玉貞越來越害怕自己年老色衰,留不住肅宗的寵愛,她便想著如何穩固前朝勢力,之後便計劃算計西人派,卻被肅宗發現。肅宗此時才意識到張禧嬪如此的有心機,於是便開始想方設法要壓制她的勢力,他最先想到的便是他單純善良的前王后仁顯王后。
仁顯王后背後是西人派,剛好可以壓制張禧嬪背後的南人派,而且仁顯王后性情溫和,為人善良,平時也不會給肅宗找麻煩。於是被廢五年之後,仁顯王后被迎回宮復位,將張玉貞從王后之位拉了下來,又降為了張禧嬪。
被肅宗寵慣了的張禧嬪根本沒辦法接受這一切,並且張氏性情直率,也很驕縱,仁顯王后回宮後,她不但不去請安,也從來不稱「中宮」或者「王后」,直接稱呼「妖人」或者「閔氏」,粗俗的根本就不像一個宮妃。而仁顯王后就不一樣了,經歷了這一系列廢立的她,終於知道後宮世界的兇險了,也不再是那個熱心腸又好騙的小姑娘了,她變得事事小心,長大了的仁顯王后也知道要揣摩肅宗的喜好和內心想法,溫柔體貼,待人有禮大方,簡直就是母儀天下的標準典範。
而被張禧嬪一頓操作弄得很煩的肅宗,反觀仁顯皇后如此賢惠,便移情別戀了。但宮鬥失敗的妃子一般都不會甘心罷休,於是自從仁顯王后回宮,張禧嬪就經常找事兒,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招數都使了出來,肅宗本來是有點心軟的,畢竟是曾經愛了這麼多年的女人,但恰巧張禧嬪幹的糊塗事又被肅宗發現了。
張禧嬪雙親墳墓裡被發現埋著不好的東西,結果證實是張家人自己埋的,可張禧嬪這時卻偏偏嫁禍給了西人派,結果肅宗卻又發現了,自己的寵妃不僅對王后無禮,還把手伸到了前朝,意圖挑起派系鬥爭,這完全是宮妃大忌。這下,張禧嬪往日的好,在他心裡完全被消磨光了,肅宗逐漸發現自己多年的枕邊人可怕又可恨,從此以後對張禧嬪極其厭惡,發誓再也不踏進張禧嬪的寢宮。
而張禧嬪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反正自己也已經失寵了,仁顯王后也不能好過。1701年仁顯王后病倒了,朝鮮是個極信巫蠱之術的國家,據說張禧嬪一聽說這個消息,就在宮殿裡設置了神堂,請了巫師專門來做法,並把一些汙物埋到了仁顯王后宮殿附近給仁顯王后施加詛咒,不幸的是,仁顯王后的病很重,真的在當年就去世了,享年35歲。
不過這段歷史有待考證,張禧嬪是否詛咒過仁顯王后,史學家其實也並沒有很準確的資料來證實。不過朝鮮肅宗對張禧嬪的態度卻越來越厭惡,他開始悔過自己寵妾滅妻,才造成今天這種宮妃作惡的局面。肅宗曾說出這樣一段話:
古者漢之武帝殺鉤弋夫人,斷則斷矣,而猶有所未盡善者。此則不然。罪已彰著,若不善處,則他人之慮,有難形喻,實出於為國家也、為世子也。張氏使之自盡。
肅宗覺得,張禧嬪不僅攪得家裡不得安生,還有沾染朝政的野心,是不能再留著了,於是以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為喻,向朝臣說明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雖然張禧嬪背後的南人派拿世子李昀當擋箭牌,懇求肅宗不要殺張氏,但肅宗此次極為堅決,說什麼也不讓步,來回折騰了好幾次,還正式下旨:自今著為邦家之典,不得以嬪御登后妃。意思是,從今日起,嬪妃再也不能登上王妃之位,王妃只能是國王的結髮妻子。
南人派日夜奔走,想要挽救張禧嬪的性命,但在肅宗的旨意下,一切都無濟於事。在一個入秋的十月,朝鮮各家剛剛經歷了秋夕的團圓,而驕縱一生的張禧嬪被逼服毒自盡了。和仁顯王后鬥了一輩子的朝鮮妖女,最終死在了她曾經最愛的人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