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IP,到了今時今日還不知道他的人群已經非常稀少了。人們知道這個品牌的渠道也因他本身的巨大影響力而變得多種多樣。許多年輕人是通過變形金剛電影系列了解了這個IP。而一些年輕的父母和長輩則是通過給孩子購買的玩具知道了變形金剛的存在。有些孩童是通過一些玩具和這兩年全新的動漫動畫也愛上了變形金剛的故事。
但說起其中絕大多數人最初開始了解變形金剛的契機,應該是《變形金剛》系列在上個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作為整整70、80後兩代人的回憶而存在著——被稱為《變形金剛:超越視覺》(《Transformers——More than Meets the Eye》)的95集美國動畫片。
這部最初、也是最成功的動畫片系列在當年一上演即取得了驚人的收視率,並在第二年開始席捲全球的動畫市場。在其火熱地帶動下變形金剛玩具同樣大賣。在90年代《忍者神龜》系列接盤之前,變形金剛是全球所有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沒有之一。這也使得整部動畫和玩具線都成為了永遠的經典。
稍稍了解一下變形金剛的歷史,或者有去查過百度百科等資料的朋友都會知道,變形金剛系列玩具最初並不是如今大家熟知的美國玩具發行商孩之寶(Hasbro)的原創產品,它最早是日本特佳麗(TAKARA,如今的TAKARA TOMY)公司的兩條生產線的玩具微星小超人系列(MICROMAN)和戴亞克隆系列(Diaclone)的整合再創新。許多人將這種引進和結合當成一場意外之喜,但其實並不是如此,變形金剛品牌的誕生幾乎是必然的。
其實孩之寶和TAKARA這兩家公司之間一直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孩之寶公司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進軍公仔和人偶界,創造了知名的兵人品牌《特種部隊(G.I. JOE)》系列。在那時他們就在業務發展上找到過TAKARA,而TAKARA的高層認為大型的兵人玩具(兵人一般尺寸在9-12寸)在居住面積狹小的日本這邊是無法形成收藏購買慾的。於是大膽地將兵人的尺寸縮小,變成了在3.5-3.75寸的小型素體,被稱為MICROMAN。
這一創造發明十分被市場看好和接受,因為較小的素體能夠更方便的搭配組合其他玩具,而且更便於在小孩子的小手上把玩。孩之寶明顯是接受了這一「創意」的,因為在接下來80年代他自家發行的新《特種部隊》以及《星球大戰》系列的玩具人型也都把尺寸變成了3.75寸的小尺寸,配合著豐富的配件乃至載具,成為了孩之寶除了《變形金剛》系列以外的另兩大經典玩具線系列。與此同時,TAKARA將MICROMAN的尺寸進一步縮小到只有1寸左右,開始了不以人仔為賣點,而是以可以變形組合甚至被大型基地收納的載具為賣點,至此就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科幻機器人世界,這一系列就是Diaclone系列。
1984年,孩之寶似乎是為了對抗同樣是在日本誕生,被美國引入的另一條機器人玩具線系列:《百變雄師》 而又來求助於TAKARA,所以意外的發現了這兩條玩具線系列的玩具,於是將它們買下日本國以外的發行權,因此變形金剛最早一批玩具就都是以Diaclone 和MICROMAN的玩具為原型重新配色而成的。因為Diaclone系列中的人仔是被收納在駕駛艙中的小人,所以許多最早一批的變形金剛玩具,無論是汽車、飛機還是恐龍和昆蟲,身上都會有一個座艙的位置,當年許多小孩並不明白那是做什麼用的,其實那就是給Diaclone的小人坐的地方。
這就像是一個循環,先是孩之寶提供了特種部隊的素體給到TAKARA,TAKARA用它創造了微星和戴亞克隆系列,而後孩之寶又將這系列買入。
有許多人認為《變形金剛:超越視覺》的動畫,是由孩之寶在美國製作的一部美國動畫片,其實並不是(美國當時本土的動畫製作水平並不高,這一點看一下前面提到的《百變雄師》的動畫片品質就可以知道了)。就和玩具是來自日本一樣,變形金剛的動畫製作也是多方合作的結果。同很多人如今知道的一樣,變形金剛的最早動畫企劃是作為廣告推出的。是的,廣告,並且是免費給許多電視臺播放的廣告,這點到了90年代變形金剛進入中國後也並沒有改變,因為它的真正利潤在於玩具系列。
首先,動畫的製作方案並不是孩之寶提出的,而是他們委託給了專門的玩具廣告商格裡芬巴考爾(Griffin-Bacal)公司,正是這家公司的總裁公子Jay Bacal將這兩條玩具線合併,並命名為The Transformers ,形容它們是會變形的機器人。
而後在變形金剛的世界觀構造和故事情節方面,孩之寶交給了漫威公司——是的,就是如今在大熒幕上以復仇者和諸多漫改電影稱雄的漫威公司的前身。漫威以漫畫的形式構造了變形金剛最早的世界觀。而動畫的世界觀和製作則交給了格裡芬巴考爾的一家子公司Sunbow來製作,動畫的製作加入了更多的人員和團隊,這使得動畫內容雖然是基於漫畫原著的,但實際內容和劇情有著很大的不同。
動畫的製作方面則是涉及到了更多的人力。《變形金剛:超越視覺》的動畫製作全部是由美國本土以外的海外動畫公司製作的,其中現在已知的其中68集由日本東映製作,20集由韓國AKOM動畫製作,不太確定或工作室已經倒閉的有9集,其中有傳奇和爭議色彩的1集由東京電影新社製作。而故事則有Dick Robbins,Bryce Malek,Flint Dille,Marv Wolfman和Steve Gerber等人組成的專門團隊撰寫,其中還有著名的編劇作家包括唐納德·格魯特(Donald F. Glut)和大衛·維斯(David Wise)等人參與製作。此外還有許多動漫工作室的人員參與其中的設定和人物創作修改,比如日本著名的OX工作社的許多人,著名的機器設定專家小原渉平,菲律賓籍的設計師Floro Dery等。
如今這些工作人員和團隊中有很大部分都是響噹噹的業內大佬了,這也可以看出當年變形金剛製作團隊陣容之豪華——以及變形金剛品牌對這些人未來人生的巨大影響。
不過團隊人數眾多,又涉及到歐美和日本、韓國團隊的配合,其中就不免會產生很多溝通問題。比如由羅伯特·沃爾什(Robert J. Walsh)撰寫的動畫片的主題曲其中有一句「Autobots wage their Battle To destroy the evil forces Of the Decepticons.」「汽車人為了對抗邪惡勢力的霸天虎而殊死戰鬥。」這句本來是要由旁白來讀出的(可以參考特種部隊動畫的的主題曲,其中「特種部隊,美國的真正英雄,對抗邪惡的眼鏡蛇」一句和變形金剛主題曲的格式是一模一樣的,就是由旁白讀出的。)。就是因為溝通問題,被編曲歌唱的人當成了歌詞,以非常有機械感的聲調演唱而出,結果反而成為了整個主題曲最有亮點的一句話,後續許多變形金剛的主題曲都會把這句話加入自己的旋律之中。
總結的來說一下,變形金剛動畫通過一系列的策劃和製作,是有著開山立派一般的創新意義的。動畫將一群性格鮮明、有血有肉(也許沒有,畢竟都是金屬塊)的角色帶到了大家的眼前,第一次實現了有思想的機器人成為主角的概念。通過顏色區別、標誌、眼睛的顏色等內容,讓所有人能看出片中人物的好壞的創造性內容等,時至今日都被同類型動畫拿來學習和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