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分析:
滬指面臨3400點上方萬億級別的套牢盤與多重均線形成的壓制,30日均線將面臨考驗,
由於大盤這一波從6月下旬進入加速狀態的起點是在30日線,
同時7.27日一度回踩30日線有所企穩,所以不少投資者還是將指數未來走勢寄希望於30日線企穩。
實際上市場進入到8月來,始終是調整的趨勢。
8.11日指數一度收復3400點,迎來7月27日以來的反彈新高,
但是成交量並沒有快速釋放,反而迎來了萎縮;
沒有增量資金的支持,市場迎來了高位獲利盤和解套盤拋售導致下跌;
而且這個和8月第一周一模一樣,一天上漲,然後連續調整,誘惑明顯。
成交量繼續萎縮
經歷了11個交易日成交過萬億後,8.13日兩市成交首次低於萬億
(8815億元,8.14日繼續萎縮至8500億元水平),這也說明連續調整之後,資金越發謹慎了。
而且7.27日中斷了那一波17個交易日的萬億元之後,第二波萬億元成交,
無論幅度還是量能級別,都出現了下降。所以,這一波更像是衝頂派發,而非新的攻勢。
目前低迷的成交,體現出來的是市場的人氣的降溫,
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整體倉位偏高,加倉的能力有限;
7月貨幣數據不理想,對緊縮的預期升溫。
市場熱點輪換主流風格變?接下來A股要怎麼走?
上半年受客觀因素影響,水泥行業表現欠佳,但進入第三季度後開始漲價,
沿江熟料已拉開第二輪漲價序幕。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
國家鐵路集團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等紛紛亮相,
為行業發展帶來中長期利好
市場上也就有了一種說法:風格變了。
從表面來看,似乎的確是這樣,最近股指有過的幾次明顯上漲,
都與金融板塊的強勢崛起有關,其中券商、保險、銀行都有不俗的表現。
另外傳統行業中的基建、有色等,也都每每有所表現。
相反,電子信息、醫藥生物以及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股票,走勢卻多少有點疲弱。
在本周市場出現下跌以後,那些曾經領漲的科技股,跌幅普遍較大。
這種狀況可以說是今年以來較為罕見的。
那麼,這是否真的意味著市場風格出現了變化?
有關風格切換的問題,在股市中一直備受關注,
因為它涉及到投資者對操作主線的選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對投資績效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在2017年,市場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展開了以傳統行業中藍籌股為主導的行情,在綜合指數波動有限,
大多數股票都出現下跌的背景下,藍籌股卻收穫了很大的漲幅,
上證50指數當年上漲25.08%,而深圳創業板指數則下跌10.67%,
兩者走勢完全背離。
到了今年上半年,隨著各界對高科技新興產業重視程度的急劇上升,
擁有較多科技企業的創業板指數上漲了35.60%,科創板指數上漲了44.79%,
但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上證50指數卻下跌了3.95%。
顯然,在同樣的時點,不同板塊走勢會有較大的差異。
都說看對大勢可以賺錢,其實這個「勢」不僅僅是指行情運行的大趨勢,
還包括對各個板塊以及熱點的把握。
那麼,近期出現的傳統藍籌股走勢相對走強,新興產業品種行情較為疲弱的格局,
又提示了投資者什麼呢?這是否表明行情又重回2017年時的場景,
風格再度切換過去了呢?在筆者看來未必如此。
2017年金融行業以及傳統產業(主要是上遊原材料)股票的上漲,主要還是與當時的政策導向與市場環境有關,在相關因素發生變化後,其作為持續強勢的板塊地位就受到了挑戰。
就目前的大環境而言,政策傾斜的重點是高科技新興產業,
金融行業要為實體經濟讓利,傳統行業則受制於經濟增速的放緩,
很難繼續演繹以往業績持續提高的局面。相比之下,
應該說還是高科技的新興產業,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
去年以來創業板、科創板的行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種種市場信號也表明,高科技新興產業的行情,遠沒有走完,而是還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