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1980年代的資料照片;下圖為:2018年4月24日,遊客在整修一新的餘村遊覽拍照(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杭州8月13日電 題:正是江南好風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5載繪就之江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何玲玲、商意盈、方問禹、王俊祿
迎著清晨的風,騎行南太湖「黃金湖岸」,藍天碧水相映,綠道縱橫延展,仿佛置身一幅江南山水畫。湖畔「親水見綠圈」內,美妝小鎮、湖筆小鎮、新能源小鎮等新業態蓬勃生長,定位「長三角中央花園」的湖州處處生機。
在江南「詩意棲居」,在「浙」裡看見美麗中國。15年來,浙江久久為功,不斷豐富與探索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之間的關係,在省域範圍內示範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培育生態文化、構建制度體系」的系統化實踐模式,成為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
錨定綠色作底:從先發、先覺到先行
鳥鳴窗外,喚醒了餘村的清晨。這個位於浙北的小村莊,關閉礦山修復生態,辦起採摘園、民宿等產業,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好山好水好收成!」村民俞金寶說。
日曆翻回本世紀初。那時的餘村,「炸山採石」的粗放式增長走到絕境。和餘村一樣,當時的浙江經濟增速在全國持續領跑,但粗放式發展也讓這個省提前遭遇了「成長的煩惱」。該何去何從?
不少幹部群眾仍清晰記得,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餘村考察時,得知村裡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後高度評價說:「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在隨後發表的《之江新語》中,習近平這樣闡釋:「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在十字路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撥雲見日,開啟了浙江發展的新路徑。在「八八戰略」統領下,浙江全面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錨定綠色發展方向,久久為功、系統推進環境整治建設,省域生態水平實現質的提升。
15年中,湖州對紡織、建材、印染、蓄電池等十多個行業進行專項整治,關停大批「小散亂」企業,產值和效益卻翻了數倍;金華市浦江縣向水晶產業「開刀」,境內「黑臭河」「牛奶河」再無蹤影;台州市仙居縣將「化工一條江」轉化為「最美母親河」,生態綠道串聯起山水田園;衢州鄉村汙水橫流的養豬場,升級成了4000多家生態農場……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浙江率先走向生態文明之路,守好生態底色。今年上半年,浙江設區市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6微克,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3.4%,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佔比91%。
補上生態短板的同時,浙江各地積極轉型,固化生態建設成果。在綠水青山掩映下,浙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的大美格局輪廓盡顯。
拼版照片:浙江上虞青山村的沐格山居精品民宿改造前和改造後的對比照片(資料照片)。該民宿由14戶農戶的9幢荒廢破舊老房改建。新華社發
抓機制重長效:生態建設展現「浙江作為」
率先實施全省GDP考核差別化評價指標體系,取消相對欠發達地區的GDP考核,創新綠色發展制度體系;首創「河長制」「環保一票否決制」,壓實各級幹部生態責任;分步實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城鄉面貌發生巨變;推進「畝均論英雄」、產業園區「騰籠換鳥」,推進傳統「塊狀經濟」綠色轉型;開啟「全域大花園」建設,讓綠色成為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15年來,浙江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路。
綠色是標尺,實幹是導向。作為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浙江還把生態紅線引進綠色金融,信貸考核「綠」為先,加大力度考核綠色信貸。
方向既明天地寬。對不少浙江企業而言,保護生態曾經是負擔、成本,如今良好生態則成為紅利、新增長點,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豁然開朗。
走進浙江省級特色小鎮——紹興柯橋「藍印時尚小鎮」,看不到傳統印染園區的滾滾濃煙、汩汩汙水,卻創造了遠高於以往的利潤價值。這一切緣於當地痛下決心,關停數以千計的傳統印染企業,重組最優秀的企業集聚發展。
「陣痛期過後,擺脫環保壓力的印染企業發展後勁更足、空間更大。」浙江省印染行業協會會長、紹興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傳海說。
浙北立足長三角發達地區,江南山水涵養生態旅遊;浙西南生態產業勃發,生態價值看得見算得清;浙東實業率先轉型,高端製造業集群扎堆……浙江多地結合自身稟賦,找到了綠色發展新機遇。
青山綠水含金:良好生態增進民生福祉
架起手機、打開補光燈,一個個直播間瞬間被點亮……在浙江省農創客直播超級聯賽上,15個直播方陣準時開播,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播達人」在鏡頭前熱情推介特色農產品。
來自縉雲縣的農創客陳詩潔,在線推介縉雲黃茶、古民居旅遊時,「綠色生態」是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對返鄉創業的她來說,每天行走在綠水青山間,既是舒適的生活方式,更能成就一番事業。
「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表示,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從生存到發展,從城市到鄉村,良好生態正成為老百姓剛需。加強生態建設,也成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明確要求。
目前,浙江正全面推進大花園建設,依託十大標誌性工程,打造100條精品旅遊路線,讓民眾共建共享「詩畫浙江、美好家園」。
良好生態需要群眾廣泛參與,共建共享。端頭村是金華永康市舟山鎮上的一個小村落,人均日產垃圾僅有38克。「村民不會隨地丟垃圾,還把垃圾減量做到了極致。」村黨支部書記俞海說。
在浙北小縣嘉善,水環境修復與產業「壯士斷腕」轉型並舉,良好生態成為城鄉共同底色。2019年,嘉善城鄉居民收入比僅為1.66:1,是浙江城鄉協調均衡發展的樣板。
15年歲月如歌,15載接續奮鬥,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麗生活,「詩畫浙江、美好家園」的先行實踐,正在徐徐開啟美麗中國的序幕。
新聞連結
「兩山銀行」:「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
「龍鱗壩」出水記
從「創意」走向「創益」——浙江舟山一個海島鄉村的文化復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