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農:用影像記錄野性中國

2021-01-08 騰訊公益

19歲那年,奚志農拿起相機走進野外,一晃就三十年。

三十年裡,他將鮮為人知的滇金絲猴展現在大眾面前,保護了它們棲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報導了藏羚羊被大肆獵殺的危機狀況,促進了國內外公眾對藏羚羊保護的關注;他創辦了「野性中國」工作室和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他用影像記錄,也用影像作為武器去保衛他所愛的野生動物。

1964年,奚志農出生於雲南大理南邊的古城巍山,在山野之間度過了一個和自然親密接觸的童年。19歲那年,他得到一個機會跟隨昆明電影製片廠到雲南的那帕海拍《鳥兒的樂園》,他可以幫忙「換換膠片,扛扛腳架」。而在那之前,他連相機都沒有摸過。

但拍攝過程中,他震驚了。因為當時設備比較落後,真正地到拍攝鳥類,往往相機的焦距跟不上,攝製組經常直接把鳥抓過來綁定、擺拍。在一次拍攝中,攝影師為了拍攝餵食的鏡頭,把鳥巢裡的幼鳥綁起來,拍完後忘了把幼鳥腳上的繩子解開。第二天,他們發現幾隻幼鳥吊死在巢邊。

奚志農憤怒了,決定要自己學會攝影,拍自由的鳥兒。在當時,能拍到一隻不被拴住的、自由的鳥,對他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改變滇金絲猴和藏羚羊命運的人

奚志農的照片引起公眾注意,是從滇金絲猴開始的。1992年他進入雲南省林業廳工作,一有業餘時間就跑到野外去尋找傳說中的滇金絲猴。從1992年找到了1994年,只見過兩次滇金絲猴。為了保護金絲猴棲息的原始森林免遭開發,奚志農曾上書當時的國務委員宋健,附上自己拍的照片。後來,他也因此離開了林業廳的工作。

這是他由攝影愛好者進入自然保育工作的開端。

1997年12月,供職於東方時空的他,成為第一個深入可可西裡,報導反偷獵事跡的電視記者,照片及錄像被國內外媒體廣泛使用,有力地推動了藏羚羊保護。他由此成為了滇金絲猴保護的始作俑者、藏羚羊保護的親歷者。

兩件事在中國自然保護史中非常重要。滇金絲猴的保護,最終讓大片的原始森林劃入了保護區;藏羚羊的保護,讓它們成了全中國除了熊貓之外,最響亮靈動的名字。而這些事件,都是由奚志農拍攝的影像引發的從下而上,而非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

2002年,他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前《中國日報》記者史立紅、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徐永松、《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前編輯徐健一起創辦了「野性中國」工作室。

中國是全世界拍攝野生動物最難的國家

2013年12月5號,在廣州大道中的一家酒店,南都記者見到了奚志農,頭髮灰白,戴著迷彩鴨舌帽,身穿衝鋒衣和牛仔褲、徒步鞋,與酒店的環境氛圍很不搭調。此時,距離1983年奚志農第一次進入攝製組拿起相機,整整三十年。

他前一天從南極回來,從北京轉機飛廣州,當天在廣州做三場講座和放映會,第二天飛往下一個城市。

這些年他一直很忙。他抱怨道,去野外反而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前兩年每年只有一兩個月能呆在野外,今年有三個月———對他來說,野外才是真正令他呆得舒服的地方。

「三十年一晃而過。」他主動提起這個時間點。對他來說,感慨的不僅僅是個人經歷的歲月,更是這三十年間,中國的野外攝影境況,並沒有太大改善。與國外的攝影師相比,作為中國的一個野生動物攝影師,堅持30年,的確不容易。「中國是全世界拍攝野生動物最難的國家。為什麼?因為動物都快讓中國人給吃光了。」他苦笑道,這次去南極,有一個深圳老闆表達了不同的觀點:「霧霾你怎麼不管?水汙染怎麼不管?你為什麼要去管動物呢?動物就是用來吃的啊!」

三十年來,中國人從《動物世界》中了解很多動物知識,人們熟悉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的動物,卻不了解中國本土的物種。因此,與國外的同行相比,中國的野外攝影師需要相當多的耐心,要學會漫長的等待。等待動物的出現,經過漫長的尋找,「找到」是驚喜,「找不到」是常態,這就是在中國的狀態。

等待之餘,還得有堅強的神經。

他毫不誇張地說,整個中國是全球野生動物貿易的黑洞。「在我多年的拍攝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有憤怒、悲傷,更多的是無力感。倘若你的神經太脆弱,是完全無法做下去的。」他估計,目前在中國的全職野外攝影師,不超過10個人,其中還包括野性中國團隊的幾名攝影師。

快門的力量

十幾年前創立野性中國的時候,奚志農和幾個主創人員就希望吸引年輕人參加,「用影像保護自然」。

野性中國的雄心在於,推動中國的自然與野生動物攝影,使之成為一個行業。在西方,這是相當成熟的行當,中國人因此才有機會看到《動物世界》如此靈動的紀錄片。

從2004年開始,野性中國開始做「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是用奚志農代言相機的第一筆錢10萬元開始開辦的,通過培養自然攝影人才、搶救性地拍攝中國的瀕危特

有物種,用影像記錄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方式,努力建設一個具有歷史、現實和深遠未來意義的在線自然博物館--中國自然影像庫。

目前,野性中國拍攝的公益廣告在中央電視臺、國內機場、民航飛機都有放映。今年,野性中國開始與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教育平臺「影像方舟」合作。這是一個針對青少年的公眾教育平臺,裡面有超過15000物種呈現,超過十萬張照片和視頻來展示。野性中國希望將中國部分的內容變得完整。這些資源也會與野性中國自然影像庫聯繫起來,這是野性中國未來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野性中國還希望每年都能拍一部紀錄片,奚志農的要求總是很高,「我們是按B B C的水準來自我要求」。另外,他們在2011年啟動的「中國瀕危物種影像計劃」還在繼續,希望能夠籌到更多資金支持這個計劃。

只是,這麼一個看似很有名氣也很高產的公益機構,還是面臨資金管理的問題。每一年辦理訓練營都要去外面找錢,每年用訓練營結餘的錢去維持野性中國的生存,公益廣告也沒有收益。奚志農把自己的獎金和稿費都用到辦公室,多年都是他一個人撐著這個機構。他也開始意識到,這是他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南都記者 邢曉雯 實習生 趙靜雯 金秋怡 龔雨婕

(南方都市報)

歡迎收聽「Hi公益」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Hi公益」(英文ID:txgongyi)。

相關焦點

  • 奚志農:記錄野性之美 EOS解密動物攝影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中的相機來記錄野生動物,通過影像來表達對生態的保護,本期行攝課堂欄目,我們將採訪奚志農老師,通過對話來解密野生動物攝影與對野生動物的保護。EOS 1D Mark III,F5.6,1/500秒,ISO1600Q:如何設置相機能拍攝出高品質精彩影像?
  • 「野性中國」與必勝客跨界聯合 「雪豹和她的朋友」 中國野生動物...
    影展現場,照片的拍攝者、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創始人奚志農與小朋友們分享了他是如何從一個愛鳥少年變成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經歷,還分享了一百多張珍貴的野生動物照片,更與小朋友們互動,了解他們與動物的有趣故事。
  • 奚志農|如果生命是一片曠野,就去活成一顆參天大樹
    但我們對中國的野生王國一無所知。熊貓在動物園裡「翻滾」很可愛,朱鷺在教科書裡是塵封的記憶,丹頂鶴在歌曲裡是動人的故事,雪豹是一部電視劇的名字真讓人傷心。視頻加載。。。\「用視頻來保護自然。」20多年前,如果有人有這樣的夢想,他可能會被定義為一個瘋子。當時,中國只有少數專業的野生動物圖像記錄工作者,奚志農就是其中之一。
  • 「雪豹和她的朋友」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首展亮相廣州
    ,一起保護,從必勝客開始」 暨「雪豹和她的朋友」 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首展必勝客家庭動物保護沙龍上,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被展出。▲奚志農現場分享自然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開端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是「野性中國」創始人,一直致力於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實踐著用影像保護自然的信念。
  • 用影像記錄中國體育,IC photo布局「奧運計劃」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擴大體育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視覺和影像則是其中愈加關鍵的一環。據悉,全球領先的視覺傳播平臺IC photo已經開始積極布局「奧運計劃」,目前已經與中國多家奧運協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成為了中國排球協會、舉重協會、橄欖球協會、帆船帆板協會等多家奧運協會的官方圖片合作機構,旨在通過影像記錄和傳播中國體育。
  • 用鏡頭記錄變遷中的城市影像 - 寧波晚報•數字報刊平臺
    本次攝影周以「城市影像」為主題。從前兩屆的「家庭影像」到上屆的「鄉村影像」,再到這次的「城市影像」,年輕的寧波攝影周完成了「三部曲」。    攝影周共設有4場對話/講座、5個展覽單元、17個影像展覽,以及1個專題書展。其中的重頭戲「城市影像」主題展試圖以城市為線索,探討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城市影像創作的方法。
  • 「用影像記錄自然色彩」達古冰川舉辦攝影大賽
    原標題:「用影像記錄自然色彩」達古冰川舉辦攝影大賽 日前,由達古冰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聯合500PX「自然之光」攝影部落開展的「自然絢色——用影像記錄自然色彩」攝影活動落幕。活動期間,共收到22629張投稿作品,達古冰川絢爛多彩的秋季到精彩紛呈的冬季,也隨著攝影師的鏡頭一一展現在大家眼前。
  • 德國攝影師用鏡頭記錄印度野性之美
    德國攝影師阿克塞爾 戈米勒(Axel Gomille)花費25年時間在印度拍攝照片,他拍攝的地方既有南方的熱帶,也有北方被白雪覆蓋著的喜馬拉雅山,所拍照片充分展示了這個國家豐富多樣的野性美。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3日報導,德國攝影師阿克塞爾·戈米勒(Axel Gomille)花費25年時間在印度拍攝照片,他拍攝的地方既有南方的熱帶,也有北方被白雪覆蓋著的喜馬拉雅山,所拍照片充分展示了這個國家豐富多樣的野性美。  阿克塞爾拍攝的這些令人驚嘆不已的照片被收錄於一本名為《野性印度》的書中,這本書旨在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去了解這個國家。
  • 海珠數字影像周 | 《殺馬特,我愛你》《家庭會議》等紀錄片展映
    著名自然攝影師奚志農一直致力於影像保護自然,創辦「野性中國」工作室、組織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開展牧民攝影師培訓計劃,《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便是這個計劃的成果之一,探討著同在一片土地上,人和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議題。本論壇紀錄片《溼地的力量》、《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兩部紀錄片切入,探討如何用自然紀錄片與城市、與人的關係。
  • 用影像記錄20年!「松湖城跡」全國影像大賽正式啟動!
    今天,我們以「松湖城跡」為主題,再次舉辦這場全國影像大賽,希望通過影像勾起記憶、見證歷史、印記時代,展現松山湖的輝煌成績,不斷提升松山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園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奠定基礎。憶當年,眾多攝影家齊聚松山湖畔,拿著長槍短炮,記錄下許多動人的瞬間。明年就是松山湖成立20周年的重要時刻,希望各位影像愛好者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魅力,以豐富的鏡頭語言和獨特的鏡頭視角,展現松山湖創業創新的新高地、生態優良的城市品質、宜居宜業、多元化的社會等徵集內容,讓更多的人認識松山湖、了解松山湖。用影像勾起記憶,見證歷史,印記時代。
  • 用影像著史,佳能助紀錄片《中國》展現文化自信
    拍攝籌備時我首先想到了用佳能EOS C500 Mark II數字電影攝影機來實現,C500 Mark II發布後我為其拍攝了使用樣片,在整體操作和畫面呈現上給了我很大驚喜,這次拍攝紀錄片《中國》也呈現了令人滿意的震撼畫面。」
  • 這兩位Souler 用影像在Soul裡記錄愛情
    在茫茫Soul星球上,有這樣一對年輕美好的戀人,他們用影像記錄異地戀裡的那些「重要時刻」。女生叫劉大哥,男生叫付小妹。關於「重要時刻」的影像記錄,就這麼漸漸開始……付小妹第一次來到劉大哥的城市,為她和她的室友做了一盒雪花蛋糕。自從知道要見面,劉大哥就一直在倒數每天見面的日子。我已經提前半個月決定穿什麼了。我怎麼打招呼?見面時你想說什麼?你想邀請他作為主人吃什麼?
  • 追蹤「亞細亞山巔的魅影」——野性石河子團隊與雪豹的故事
    今年4月,野性石河子團隊首次在位於天山山脈的石河子南部山區,用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雪豹的身影。 被稱為「雪山之王」的雪豹主要分布在亞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也被科學家們稱為「旗艦物種」。目前,全球12個國家分布的雪豹數量比大貓熊還要少。
  • 川臺紀錄片:再見2020,我們用影像記錄了你的疼痛與美好
    為了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真實故事更近,川臺紀錄片導演們深入省內四大片區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艱苦創作,詳細記錄了脫貧攻堅進程中小人物與大時代命運交疊的種種印記。真實是紀錄片與這個世界的交流方式。這個時代的疼痛、複雜、轉折、希望,都在影像的流淌中得到了呈現。
  • 11天13場紀錄片免費看,海珠數字影像周惠民來襲!
    著名自然攝影師奚志農一直致力於影像保護自然,創辦「野性中國」工作室、組織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開展牧民攝影師培訓計劃,《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便是這個計劃的成果之一,探討著同在一片土地上,人和野生動物和諧共生的議題。本論壇紀錄片《溼地的力量》、《雪豹和她的朋友們》兩部紀錄片切入,探討如何用自然紀錄片與城市、與人的關係。
  • 這兩位Souler,用影像在Soul裡記錄愛情
    在茫茫Soul星球上,有這樣一對年輕美好的戀人,他們用影像記錄異地戀裡的那些「重要時刻」。女生叫劉大哥,男生叫付小妹。兩個月之後迎來了第一次面基,關於「重要時刻」的那些影像記錄,就這麼漸漸開始……第一次見面,付小妹來到劉大哥的城市,親手做了一盒雪花酥帶給她和她的室友。自從知道要見面後,劉大哥每天都在倒數見面的日子,提前半個月就想好了要穿的衣服,要怎麼打招呼呢?見面了要說什麼呢?
  • 用影像為時代寫真
    12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開幕。活動由中國文聯、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19位攝影師榮獲攝影金像獎,1000多位攝影家的4000多幅作品精彩亮相。本屆中國攝影藝術節以「戰疫脫貧潤初心 培根鑄魂譜金像」為主題,突出導向引領,匯聚攝影成果,用影像為時代寫真,為人民抒懷。
  • 相機是如何記錄影像的?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麼?
    我們知道現在照相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幾乎走到哪都有它的身影,那可能就有人問了,照相機是怎麼記錄影像的呢?這一試,果然影像品質提升了很多,這就是利用了凸透鏡的屈光性,我們管這個叫透鏡成像2、感光顯像原理再後來人們又想,我就非得進那暗箱裡畫畫嘛,就沒有辦法直接把暗箱裡形成的影像直接記錄下來嘛,然後人們發現了感光材料(滷化銀),這些感光材料對光線很敏感,不同的強度的光線照射下可以結成成不同大小的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