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物理、化學、生物難嗎?比初中難!
南師附中國科大班的理科課程更難!
這些有難度的理科常態課是什麼樣子的?學生能接受嗎?外界的許多同行都有這樣的好奇。
2020年11月18日下午,參加《江蘇教育》教海探航高中理科組跟崗活動的省內理科同行們走進我校國科大班的課堂,觀摩了李旭老師的生物課《揭秘光合作用》、張文理老師的物理課《超重與失重》和保志明老師的化學課《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同時參加活動的還有附中本部的青年教師、集團各校的青年教師代表、南師大教師教育學院理科「卓越教師班」的同學。
聽課同行普遍感到,三節課雖然學科不同、內容不同,但都有明顯的共同特點。
首先都有濃鬱的「理科味」——強調證據與邏輯。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是什麼?李旭老師不斷給學生提供歷史上科學家們曾經觀察到的事實,帶領學生邏輯分析。究竟什麼才是失重?張文理老師讓學生多次站在體重秤上,反覆觀察,思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是分層的嗎?我們是如何通過宏觀現象窺探到微觀奧秘的?保志明老師帶領學生,從一張電離能數據圖上偵探到原子內部的秘密。
(生物—李旭老師,高一13班)
(物理—張文理老師,高一13班)
(化學—保志明老師,高一13班)
其次是學生們都有愉快的學習體驗。三節課學生們都是小組圍坐,方便討論。課堂上老師們提出的問題都很燒腦,讓學生頗有抓耳撓腮之感,還會意見相左,相互爭論。但正因為被這些燒腦而有趣的問題深深吸引,學生進入思考的心流狀態,不知不覺中竟下課了。上到最後一節結束時,學生自發鼓掌,臉上充滿收穫新知的喜悅,還戀戀不捨地圍在講臺邊,和老師繼續討論。
基於自2014年起的國科大班課程實踐,「培育創新後備人才的高中理科課程改革研究」是我校保志明老師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課題組對教材內容進行多次研討、重整,建立獨立的評價體系,並將重構後的理科課程在「國科大班」反覆實踐。從已有畢業生的高考及後續發展情況來看,課程體系有效地保障了學生的優質發展,有利於國家拔尖人才的培養。
學校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學得高效是附中一直倡導的,「又燒腦又有趣」是附中理科教師追求的課堂效果。他們期待著,在一堂又一堂「又燒腦又有趣」的理科課堂上能充分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出未來社會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來源: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文字:項佳敏、保志明
攝影:何 俊
審核:王春玉
版權說明:本文內容來源於京師範大學附屬中。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分享為公益,未用於營利,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