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韓國的電影《寄生蟲》拿下奧斯卡四項大獎,包括最佳劇本、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這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次把最佳影片頒發給了非英語電影,是歷史性的突破。
在這之前,《寄生蟲》就拿下了歐洲的金棕櫚獎,成為第一部拿到金棕櫚獎的韓國電影。
超過63萬人評分8.7,電影確實是優質的。
韓國總統文在寅發文祝賀,表示要為韓國電影人提供能夠盡情發揮想像力並大膽創作的環境。
韓國人的作品獲得這樣的成績,我國網友的心情也是不一樣。
大家都屬於東亞文化國家,我們也朝奧斯卡這個獎項努力過,現在韓國人拿到最佳影片,創造歷史,快我們一步,讓人略為不爽……
論壇上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肯定《寄生蟲》很優秀,羨慕韓國這樣的成績,感覺我們作為文化大國,在電影這一方面是不是被他們超過了。
有的就提出get不到《寄生蟲》,覺得故事不太有共鳴,不知怎麼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了。
無論對電影認可還是不認可對,總歸會聯想到我們自己,我們的華語電影這些年,好像不如90年代,那時的內地電影拿了好多國際大獎,香港電影也成為「東方好萊塢」,曾經是輝煌過的。
那時韓國人喜歡香港電影,對港星相當崇拜,看見張國榮王祖賢,都在尖叫求籤名,結果一不留神,他們就走前面去了?
我看了挺多的觀點,有一位網友的觀點讓我特別有共鳴。
韓國電影拿到奧斯卡,和中國電影拿不到奧斯卡,在於奧斯卡評委對電影裡的文化是否有共鳴。
中日韓三國雖然都是東亞國家,但本質上我們和他們還是有體制的區別,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日韓和歐美一樣是資本主義國家。
所以《寄生蟲》裡描繪的階級壁壘,窮人的絕望,在我們的環境裡,並沒有嚴重到那個地步,我們這些年說「寒門再難出貴子」,社會反思這個問題,可是在他們的國家,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地方,我們都覺得彼此不可思議,比如韓國財閥控制國家,總統下臺自殺,娛樂圈張紫妍事件,這實在不可以理解,甚至看起來荒謬。
而他們看我們的國企,看我們的醫療教育,估計也挺納悶的。
華語電影《臥虎藏龍》拿過最佳外語片,可想拿最佳影片,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文化要獲得對方的認可和理解,本來就是相當難的事情。
獲得國外的認可,這不是我們電影的目的,我們的電影要創造自己的風格,平衡藝術和商業,在我們的體系裡去迎合其他文化,最後會連自己人都無法認同。
90年代的電影是有自己的風格的,比如現在很多人看不上的「鄉土片」。
張藝謀的《活著》、《秋菊打官司》、《紅高粱》等等,在那個時候,觀眾是很有共鳴的。
因為那時大家看的是莫言,是鄉村小說,年輕人對農村並不陌生,看這樣的電影,再正常不過。
現在又都不一樣了,你再拍這種鄉村故事,那些輕鬆走入電影院的人,是沒幾個能找到共鳴的。
甚至還會說,為了討好外國人,醜化我們的鄉村。
大家對鄉村的共鳴是劉老根。
所以農村題材的電影,在市面上越來越少,城裡人不愛看,農村人也不想看。
90年代的香港電影,同樣有自己的風格,武打片風行一時。
比如當年的李小龍,後來的成龍。
成龍拿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不過,武打片是作為一種方式而不是一種文化輸出的,國外很快就學會了我們的武打模式,《黑客帝國》拍攝的時候特別請了香港的武術指導。
現在成龍年紀上去,沒以前能打,但是吳京的《戰狼》系列也很能打。
真正算有獨特文化氣質,現在已經基本消失的,是武俠片。
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密不可分,就如同鄉土小說和鄉土電影,以及我們現在的網文和網文改編影視,文學和影視總是密不可分。
但比起其他,武俠有一種中國文化特有的浪漫氣質,如山水墨畫,是飄渺的,風流的,朦朧的。
胡金銓的《俠女》作為武俠電影,把「俠」帶到了屏幕上。
徐克則是武俠電影的頂峰,他參與的《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系列,是武俠電影的巔峰時期。
武俠的氣質是瀟灑的。
《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帶著師弟師妹要「退出江湖」,遠走高飛,不留戀紅塵名利。
他遇到東方不敗,也不細究對方來歷,和對方當朋友,就是為了喝一杯酒。
半夢半醒,放聲高歌。
武俠的內核是堅持正義。
《新龍門客棧》裡的周淮安和邱莫言,「俠士救孤「。
兩個小人物,為了和他們沒有直接關係的忠烈之後,對抗龐大的機構,黃沙埋骨,這種感情就是俠。
武俠的精神,那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黃飛鴻》電影塑造的黃飛鴻,就是這樣的大俠。
電影並不是純粹的武打片,有更深刻的內涵,黃飛鴻這個人物,教人習武強身,渴望救國,最後卻發現武術不足以解國難,在積極尋找其他的出路。
「十三姨」這個角色也非常出彩,和黃飛鴻的中西文化碰撞,又好笑又現實。
當然,武俠還是內斂的,像《葉問》系列,就有點收不住,最新一部在打美國海軍陸戰隊……
《臥虎藏龍》在我看來是武俠文化的國際巔峰,也是武俠文化的句號。
在這之後的武俠電影,其實又回到了武打電影的路子上,甚至只能算是古裝電影。
當初那些有武俠情懷的導演,也都沒有堅持,比如程小東,他拍過《倩女幽魂》和《東方不敗》,尚有武俠氣質。
但是他來內地後,貢獻的是黃聖依的《白蛇傳說》,以及肖戰的《誅仙》,和武俠已經沒關係了。
90年代的電影,不論好不好,總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我們現在缺少的,就是這種時代的風格。
2000年後的「古裝大片」潮,其實是商業化起來了,2010年之後迅速降溫。
這幾年喜劇片算一波浪潮,徐崢,黃渤,王寶強,沈騰,排列組合就能拍喜劇;動作片也有水花,從《戰狼2》到《紅海》;社會類型片,《藥神》、《驢得水》、《無名之輩》都算是口碑票房可以的作品。
只是始終是有點散,在國內沒有能形成一種時代氣質,更不用說去影響不懂我們文化的外國人了。
《藥神》這一段特別有「俠盜片」的味道
我對華語電影還是保持樂觀的,經過十幾年的野蠻發展,爛片能賣出高票房事情,已經不多了。
在想著怎麼衝擊奧斯卡,拿大獎項之前,先獲得我們自己觀眾的認可,這比較實在。
先從實在的做起來吧。
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過去快半個月了,我從天天看又新增了幾個病例到現在,已經開始疲了,就算增加的是我家隔壁的,我也不能怎樣,已經呆在家裡了,就慢慢熬吧
偶爾也會幻想,要是能出去要做什麼,我想吃火鍋,吃壽司,喝奶茶,看電影……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能出去吹吹風,都覺得很開心了吧。
就像他一樣
謝謝收看!
交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