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虛幻嗎?科學發展的盡頭,應該就是信仰

2020-12-22 肖走地球還是圓的

善商整編

導 語

科學與信仰各有自己的範疇,兩者性質不同,並不衝突。科學的盡頭,也許就是信仰的開始。人生要完美,我們需要科學,也需要信仰。

科學、信仰與人生

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有人以為科學進步以後,信仰遲早是要被淘汰的;也有人以為如果一個人研究科學,他就絕對不可能有宗教信仰。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過去科學家認為很有把握的事情,在今天科學家已經認識到不那麼有把握了。

正如丁格爾教授(H. Dingle,前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主席)在《自然雜誌》所說:「在宇宙學上,我們又像中世紀的哲學家一般,面臨一個幾乎完全無所知的世界」。科學雖然邁進,卻還沒有能解開宇宙與人生之謎的跡象。

科學與信仰之間的誤會與衝突已成過去,但在一知半解的人看來,宗教信仰就是落伍,標榜科學就是摩登。這些人就好像許多青年人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唯恐落伍,莫明其奇妙地也買了「牛仔褲」來穿上,滿街亂跑,好叫別人知道他也是時髦人物之一。

照樣,那些以為信仰與科學相衝突的人,口口聲聲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時代的落伍者,不知道自己正染上了時代的流行症,不過是自鳴時髦摩登而已。

科學與信仰並不衝突。現在我們要說明科學與信仰各有自己的範疇,兩者性質不同,並不衝突。科學的盡頭,也許就是信仰的開始。

科學是研究物質的,針對的是世界的外部,是形而下的。它的目的固然是研究真理,但偏重於知識與理論。信仰是維繫心靈的,關心人的內心,是形而上的。它的目的同樣是研究真理,但側重生命與經驗。

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已見的」,它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內,研究具象的事實;信仰的對象是「看不見的」,它在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中,研究抽象的精神。科學是計算的、分析的、數量的,而信仰是估價的、綜合的、品質的。

例如:科學對於一個「人」的研究,總是客觀的,把「人」看作一具標本,來分析,解剖,測驗這「人」的一切。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格與品性,故信仰對於「人」的研究與科學的方法不同。信仰把「人」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其生命的總和,來合理地評定一個「人」的真實價值。

或者說得再淺近一點,好比:一個人要認識他的愛人,不但可以從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他愛人的高度、體重、血壓、內臟,也可以給她拍一張X光照片,再研究她的面部、髮膚、皮色等等。但科學方法的研究決不是認識愛人唯一的途徑。一個人要認識他自己的愛人,他還需要觀察她的品德、靈性、思想、習慣,並需要加上信任、互愛,才能了解對方。

因此,科學有科學的方法與觀點,信仰有信仰的方法與觀點,兩者各有各的貢獻。科學研究物質、外表;信仰重視靈性、道德。科學以「我與它」的關係,來敘述自然界的現象以及與其有關的種種自然定律;信仰由「我與你」的關係,解釋自然與人的種種關係。

科學家湯姆生曾說:「科學的責任是敘述宇宙,而信仰乃是解釋」。例如: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倡導相對論,但他們都不說明「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為什麼」會有相對論的原因。

華倫博士(Warren Weaver)說:「科學要答覆的問題是「怎樣?」細胞在身體裡怎樣工作?超音速的飛機怎樣設計?信仰要答覆的問題是「為什麼!」人是為什麼創造的?我為什麼應當說真話?

科學分析事物、人、動物的行為是怎樣的,它不問這行為是好是壞。但信仰卻是要問這種問題。」所以有人說,科學研究「什麼」(What)這個問題,而信仰研究「為什麼」(Why)的問題;科學家雖然也解釋 Why,但絕不能解釋最根本的第一個Why的原因。

總之,科學與信仰的領域互異,範疇不同,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衝突。

迷信科學的危險

可是,今天許多人對於科學與信仰的認識不足,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以為科學萬能,這實在是時代的一個悲劇!

科學對於人類有極大地貢獻,但科學卻不能滿足人類精神、靈性的需要。迷信科學的人,把人生只看作衣食住行的解決。他們以為信仰是沒有價值的。

事實上,科學並不是萬能的。科學固然有它的地位,但絕不能和迷信科學者所說,以為科學可以代替信仰。

有人用過一個比方說:「單從房屋裡去發現工程師是不可能的。房屋是工程師所設計建築的,但房屋不是工程師,工程師也不是房屋。同樣,這個宇宙是神所造的,但宇宙不是神,神也不是宇宙,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加以分析,也不能發見神。」

科學雖然研究物質,但絕不能創造物質,或毀滅物質。科學連物質都不能創造,更談不到科學能創造生命了。科學能製造巨型噴射機,但不能造出一隻有生命的小鳥。科學能製造許多滋補劑,但絕不能使人類長生不老。科學可以利用原子能,但絕不能創造新的原子。科學只能使人的肉身舒適,但不能叫人的心靈平安,人格高尚。

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說:「科學不是世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人格的高尚,比科學更有價值。」

科學需要信仰的輔助,真正的信仰能給人類以堅強的信心、確定的盼望、與純潔偉大的愛心。除非人類對於這些貢獻,都認為不需要了,那麼信仰就沒有價值,可以完全取消了。

如果,信仰能提高人類的精神生活,使人類遠離罪惡的話,那麼信仰對於人生豈能視為迷信無益的呢?真正的信仰乃是幫助人的精神。並且真的科學與真的信仰是互助的。在目的方面,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因為科學與信仰都是追求真理,都以增進人生幸福為目的。

科學能增進人生物質生活方面的幸福,信仰能增進人生靈性生活方面的幸福。人生需要知識,也一樣需要信仰。

人生除了衣食住行外,還有道德,心靈的部分。一個完美的人生絕對不是僅求肉身的享受舒適為己足,他還需要精神快樂、心靈平安,靈魂有永生的盼望。科學能使人肉身舒適享受,信仰能使人獲得精神心靈平安快樂。科學與信仰兩方面的目的,均為幫助人生、解決人生,以提高人生的價值。那麼,兩者之間不僅沒有衝突,反而能彼此合作,這是非常明顯的。

又好比,一個家庭要享受美滿幸福的生活,不但希望家庭的物質條件好,這家庭還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教育。否則家庭裡父母子女不睦、婆媳相爭、姑嫂不和、菸酒賭博、三妻四妾,家庭裡鬧得烏煙瘴氣,精神痛苦。

科學只能加增人類物質的享受,但不能解決人生的基本問題:如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人生的來處與歸宿等類;而信仰能改變人類的內心,並能增進靈性生活。人生既非僅求物質與外表的解決,還需要精神內心的滿足。所以要提高人生,解決人生的問題,我們可以藉助信仰。科學不能取消精神的原則,猶如信仰不能否定科學的價值,所以兩者若相輔而行,對於人生一定能有真實的幫助。

以一隻小提琴為例:如果沒有把音樂家的情感放進提琴裡去,則提琴不過是一隻提琴而已,提琴算不得什麼;照樣,人若沒有高貴的生命在裡面,則所見者僅為行屍走肉!

物理學家密立根說:「科學若沒有信仰,顯然不是人類的幸福,卻會變成社會的禍患。」

造飛機與發明原子能是科學,至於如何運用與管理飛機、原子能,使其不作為殺人流血的工具,則需要道德與信仰的力量。科學家只研究客觀的事實,把研究所得,公諸大眾;至於別人如何運用所得,則超乎科學家的力量。

科學固能造福人群,但亦能毀滅人類。科學好比一把刀,有利有弊,要看這刀是落在誰的手中。信仰對於科學,有發揮科學之功,防範科學之患的作用;故如科學與信仰能相輔而行,則兩者對於人生的貢獻,就大得無可限量了。

信仰是為任何想在生活中需要它的人提供的,而科學也是如此。它們既不是根本不相容,也不是相互排斥的。科學為人類解讀自然的意義,信仰則對人生選擇進行指導。片面地相信某一種言論或認知方式,都是迷信。迷信科學與迷信信仰,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科學家,他們信什麼?

世界最突出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發明了電燈、電話、留聲機等共2000多種,平均每15天1種。

曾有記者問:在你的生涯中最大的發現是什麼?愛迪生認真地回答道:「我發現耶穌是人類的救主!」

愛迪生還在自己的實驗室裡設立一塊石碑,其上刻著: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滿萬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摘自《愛迪生傳》293頁)

有人不信神,因為覺得那是迷信,不合科學。但事實,恰好相反。

你曾讀過蓋洛普先生(美國著名社會科學家)的統計嗎? 他曾調查前三世紀的大科學家300位,看他們是否信神加以統計。

結果沒法知道他們信仰的有38位,不信神的有20位,相信有神的有240位,兩者相比,信神的科學家佔了92%。

包括大天文學家哥白尼、世界超級科學家牛頓、「電報之父」莫爾斯、「火箭之父」範伯郎、一生2次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偉大女性居裡夫人等,他們都接受了耶穌基督作救主。(摘自《環宇博覽》)

天文學家喀爾文一生努力研究天文數理,得出一個結論:「不信有神的天文學家,一定是個痴子!」可見神和科學不但沒有衝突,反而被科學家、學者們加倍尊敬崇拜。

真理是絕對經得起考究和查驗的。若基督信仰裡的神,只是一種「心理安慰」或者根本不存在,為何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被祂所折服?為何幾千年過去了,祂沒有消失?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承認、接受呢?

全球約1/3的人是基督徒,這25億人不是傻子或瘋子、也不是因為心理有疾病需要找個依託,而是真實地看見了福音的大能、信仰的真實。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不怕你去質疑它,只怕你不知道。其實呀,不少質疑《聖經》、想找出它紕漏的學者,最後反而成了基督徒。

因為神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 7章8節】

信仰,不是當你走到生命盡頭、老態龍鍾時才去尋找的東西。

事實上,信仰的決定,比任何事都重要,比你的婚姻、工作、生孩子……都重要。

祂不會把你變笨,反而使你有新的視野和眼光;不會把你變得喜怒無常,反而賜予你平安喜樂的新生命;不會拖累你的生活,反而要祝福你與你的家庭。

最重要的是,你終於可以回答門衛叔叔的那3個經典問題了:

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相關焦點

  • 「奇葩」的道教,別人信仰神,我們信仰科學
    天下的宗教無不是強調對神信仰,而科學則是對真理的探索,二者之間不能共存更不相通。但讓人驚訝的是中國的道教卻做到了信仰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並且在科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有人可能會說你瞎說,道教不是認為盤古開天嗎,盤古不是神嗎?其實盤古開天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的《三五曆紀》,這本書記載的多是民間傳聞,並不被道教所認可。道教的科學成就哥白尼因為提出日心說與神學相違背被判火刑,但在道教,你要沒點科學上的成就,你都不好意思出門。
  • 《天道》信仰是什麼?有信仰的人和無信仰的人差別大嗎?
    但是信仰是一個科學的藝術追求,是一種理性自律的生活習慣,丁元英說了妄唯真就是神,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舒適區」/強者眼中應無強者與弱者,他可以端坐於王座之上,亦可直面芧屋之下。《天道》弱者不願意承認這個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
  • 新的信仰,將是個人的,寬容的,相互融合的
    基督教傳播末日審判,佛教宣揚六道輪迴,假設了一個比死亡更令人恐懼的場景,使貪生怕死的眾生通過信仰來贖罪,而眾生為了避免下地獄(比死亡更可怕),竟然會修煉得不懼死亡了,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如果信仰是因為貪生怕死,那麼信仰還會讓人的精神有所提升嗎?臨近世界末日了,忽然很多人有了信仰,是不是功利主義呢。如此的信仰,和買賣免罪符是相當的,對於這些人,天堂的門是窄的。
  • 《天道》人類信仰本質是什麼?是宗教還是科學?
    《天道》人類信仰本質是什麼?是宗教還是科學?科學也是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而比科學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我們祖先不是不重視科學,奇淫技巧,閉關鎖國,那是滿人的態度,其實華夏民族不是不重視科學研究,而是側重不一樣,而且四大發明之所以在西方國家完成了轉化,因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濟環境,重農主義,王道和霸道之爭。
  • 信仰是什麼,你有自己的信仰嗎
    人們或因信仰而喜悅,或因信仰而輕鬆,或因信仰而主動。信仰是一種正能量,它能促使人準確而又徹底地實現成功。信仰具有自然性。從自然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有信仰的,人們懷著對幸福的渴望生活,便是擁有信仰。個人的信仰就是個人對自己幸福的渴望。群體的信仰也是群體對幸福的渴望。這種渴望,我們稱之為簡單的信仰。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什麼意思?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叫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一聽,哎!挺酷炫的啊,但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說到科學與哲學的區別,首先在早年物理學在蓬勃發展到定量時代以前,哲科是不分家的,科學基本上就是哲學的小弟,科學和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都基於兩個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什麼是歸納法呢?比如有一個歐洲古代學者觀察發現,他見過的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凡天鵝都是白色的。
  • 科學能從宗教中學到什麼,新一代無神論者試圖挑戰人類信仰
    在信仰和科學之間應該感到聯繫,而不是界限。 現在,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科學與宗教必須發生衝突」的觀念是19世紀的西方發明。像其他史前學家一樣,不論是否信仰宗教,布勞伊都對靈魂論感興趣-這種信念認為活人可以與死者交流-他可能認為這是進入石器時代藝術家思想的一種方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種確定性受到挑戰,導致科學與宗教的邊界特別有彈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邊界開始變硬。宗教逐漸淪為私人領域-與科學家的日常工作分開-並且出現了新的變化,即宗教隨著科學的發展而失去了合法性。
  • 神仙,上帝,靈魂,人到底該不該有宗教信仰?
    我們中國的道教神學有五道輪迴或者過六橋,道教哲學有魂歸自然,佛教有六道輪迴,而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天堂和地獄,伊斯蘭教也就是回族穆斯林有天園和火獄,教義各不相同,可有一點卻是相通的,就是都在教人向善……從古至今,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疑惑和恐懼,當科學無法解釋和不知道用科學解決時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何謂信仰,信仰應該人人都有嗎?在很多人眼裡,信仰除了是平時堅持的一些操守以外,更是人在遇見困難時第一個所能依託的對象,因為很多人都會把信仰首先當成是寄託,當成是比自己強大的對象,似乎這個對象能夠幫自己解決很多事情。
  • 信仰騎士的自我救贖
    戀愛激情所喚起的虛幻形象終究難以持久。隨著交往的深入,克爾凱郭爾痛苦地發現,雷吉娜的美好與溫柔並不能掩蓋她在信仰與思想上的淺薄。雷吉娜對於宗教印象是矜持寡言的,她僅僅滿足於以美學的方式來理解信仰;克爾凱郭爾卻將宗教信仰視為嚴格的生存條件,是他「精神存在的生命力」,無論是在美好的日子還是在以生命冒險的日子,他都「離不開這種精神存在的最深呼吸」。
  • 中國人沒「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這才是我們的信仰
    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蒼天是什麼?其實就是自然規律。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
  • ...人類解放 馬克思主義信仰 社會發展規律 必然王國-中國新聞...
    原標題:人民網評: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解放道路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功績,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對所處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 《索爾之子》:不可經驗的經驗,不可信仰的信仰
    換言之,難道有任何文字、影像可以重塑那個罪惡滔天、不可理喻的死亡屠宰場嗎?任何對奧斯威辛經驗的一種虛構化模仿和創作,難道在本質上不都是一種對死者恐怖經驗想當然的褻瀆嗎?在這裡,存在著一個不可跨越經驗裂縫,在此端是戰後藝術家們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提起筆,拿起攝影機;而在彼端是時刻籠罩在毒氣室陰影下的絕望處境。在這個意義上,大屠殺是不可描繪、不可書寫、不可重建的經驗。
  • 愛因斯坦的信仰是宗教嗎?
    既然是獨立於人而存在,那麼這種存在就可以說是絕對化的,也就是絕對存在,真理可以理解為一種信息,一種宇宙中絕對的信息,智慧生命只能感應到它的部分信息,以經驗的或者觀念的形式記錄下來。真理信息與科學信息不完全相同,真理信息無法證偽,科學信息是部分的真理信息,也可以叫相對真理。而觀念類中的各種真理也可以成為這種絕對真理中的部分,即使各個觀念真理有時還不相容。
  • 您信仰什麼教?南懷瑾:我信仰睡覺
    沒錯,這裡提到的信仰睡覺的人就是南懷瑾,我國的著名的教育家兼學者兼詩人等。南懷瑾先生出生在1918年,成長於我國的民國時期,他的著作很成功,暢銷多國,而他本人更是博覽群書,對於各種各樣的知識兼收並蓄,對於儒、道、佛的知識皆有涉獵。
  • 《殘次品》人們生於信仰,毀於信仰,又在信仰的灰燼裡重生
    乍一看是網文中很常見的熱門元素,不過P大的特長之一就是魔改熱門元素——拋開聯盟VS帝國的格局,空間躍遷不只是交通方式,機甲對掐也不是提刀互捅近身肉搏。《殘次品》也許不是P大所有文裡最完美的,但卻讓人很有探討的欲望——主題、劇情、感情線、人物塑造、理念碰撞,亮點太多數不過來,隨便一章都是驚喜滿滿。
  • 《一指城》:沒有信仰的城市化,災難如影隨形
    短片中圍繞著環境、堅守以及信仰主題進行展開,通過一位看似城市中唯一有信仰的老奶奶,揭露失去信仰的城市化,災難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深層寓意。▲部分三:結局佛像就是老奶奶的信仰象徵人們眼中只有眼前的利益,丟失了信仰,不可持續的發展到最後,都是自掘墳墓。在這個過度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催生了這個作品。2.情節內蘊▲情節一:高聳入雲如指尖般的城市高樓沒有基礎結構的支撐,一味地只知道不斷地疊加往上加建樓層,註定著「一指城」逃不過的悲慘結局。
  • 人的智慧與信仰有關係嗎?
    人的智慧與信仰有關係嗎?關於這些,網友們眾說紛紜。智慧的含義在頭條提問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書面的解釋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說得深一點就是:腦子對外界信息的處理能力。而這種處理能力是有明確目的性的,即最終指向讓生命體更好的遺傳自身的基因。
  • 文化|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宗教信仰?
    經常聽到外國人說到中國人的文化時,說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們說錯了嗎?其實客觀地講,並沒有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200多個國家,絕大部分都有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色列有猶太教;印度有印度教;歐洲還有基督教;另外,阿拉伯世界也有屬於伊斯蘭教的信仰。唯獨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竟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
  • 《伊洛納》魔法師信仰什麼 魔法師信仰詳解
    導 讀 伊洛納是一款Roguelike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的角色可以信仰神明,那麼魔法師職業信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