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漫《小門神》推出,神荼、鬱壘兩位門神成功地在年輕觀眾中刷了波存在感,但也僅僅是刷到了存在感,現實生活中他們的「亮相」機會越來越少:年畫從我們的居所中漸消失。曾經福建閩南、閩東幾處木版年畫產地,名譽海外,如今只漳州一脈獨續。12月19日21:50《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讓我們一起了解下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木版年畫的工藝厲害之處。
1
畫滿心中嚮往的年畫
為傳統文化做了波宣傳的《小門神》,門神名字的讀法卻引發了一波爭議:片中將神荼、鬱壘讀作「shén tú」「yù lěi」,而依照古音的讀法,應是 「shēn shū」 「yù lǜ 」 。從讀音上,這兩位神仙就散發著久遠的氣息,他們被斷不出年歲的《山海經》所記錄,專職御鬼怪。也因為這項技能,他們成為了最早的門神,被迎來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寧。貼門神也成為年畫的起源。
而後,除了驅鬼鎮宅的門神系,年畫還發展出了吉慶系、風俗系、故事系種種,畫滿了先人們的心願: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風調雨順、仕途得意、生意興隆、健康長壽、子孫滿堂……如此想想,我們和先人並無太大差別,只不過他們粉的是趙子龍,而我們追的是喬丹;我們嚮往的是面朝大海、獨棟別墅,他們喜歡的是山環水繞、小院深深;我們把喜好存在表情包裡,他們將心願妝點整個家居。
據資料,漳州現存明清至民國時期的三百多塊年畫雕版,除了最受大眾歡迎的門神系外,吉慶系有《加冠進祿》《銜錢進寶》《魁星點鬥》等,風俗系有《老鼠嫁女》《九流圖》《端午節慶》等,戲文故事有《說唐》《反唐》《封神演義》《二十四孝》《陳三五娘》等,每一張都是一幅古早閩南的生活畫卷,讓人咂摸許久。
2
全國少有的餖版印刷技藝
年畫,是舊時過年的「剛需」,在農耕時代,如何發動有限的人力提高產量,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景,成為各地年畫手藝人努力的一大目標。天津楊柳青、四川綿陽等木版年畫多採用的是將造型的輪廓印在紙上後,用畫筆蘸顏料在紙上進行塗色。
而漳州木版年畫則延續了古老的餖版印刷技藝,也就是套色印刷: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經勾描和分版,每種顏色各雕一塊板,遵循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順序,逐色套印,最後印上墨線板。
這最後一步也是最難。因為漳州木版年畫屬於無標記摸版印刷,印套色版時,隨著顏色的疊加,對版的難度也在加大。這其中的分釐把握全憑手藝人的經驗。
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七代傳人顏朝俊說,漳州的年畫多以綠黃白三色為主,這也就是說,你看到的一張漳州木版年畫,它至少要用四塊雕板來成就。單以墨線板為例,雕出每一根線條至少要下八刀,整幅作品要付出多少用心、刻苦,可想而知。
在顏朝俊看來,這每一刀的不易卻是值得的,既傳遞了溫度,也能讓人從作品中讀到親切感。
究竟一幅色彩絢麗、風格古樸的漳州木版年畫是怎樣出爐的?介紹年畫之前,海峽衛視19日21:50播出的《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還將呈現連城四堡錫器製作秘技,看過之後,相信你對「一片冰心在『錫』壺」會有了新的認識。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
在國家文旅部立項、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福建省圖書館、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於2020年12月12日起每周六21:50在海峽衛視兩集連播。
節目延續前兩季的主旨,展現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工藝,提煉傳統工藝中最核心且不為人知的「獨門絕技」,洞見民間社群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生活格調,追溯絲綢之路上的前世今生,致敬尋常百姓家的匠心精神。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