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四塊板印一張畫,漳州木版年畫特講究

2020-12-19 騰訊網

2016年,國漫《小門神》推出,神荼、鬱壘兩位門神成功地在年輕觀眾中刷了波存在感,但也僅僅是刷到了存在感,現實生活中他們的「亮相」機會越來越少:年畫從我們的居所中漸消失。曾經福建閩南、閩東幾處木版年畫產地,名譽海外,如今只漳州一脈獨續。12月19日21:50《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讓我們一起了解下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木版年畫的工藝厲害之處。

1

畫滿心中嚮往的年畫

為傳統文化做了波宣傳的《小門神》,門神名字的讀法卻引發了一波爭議:片中將神荼、鬱壘讀作「shén tú」「yù lěi」,而依照古音的讀法,應是 「shēn shū」 「yù lǜ 」 。從讀音上,這兩位神仙就散發著久遠的氣息,他們被斷不出年歲的《山海經》所記錄,專職御鬼怪。也因為這項技能,他們成為了最早的門神,被迎來守護千家萬戶的安寧。貼門神也成為年畫的起源。

而後,除了驅鬼鎮宅的門神系,年畫還發展出了吉慶系、風俗系、故事系種種,畫滿了先人們的心願: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風調雨順、仕途得意、生意興隆、健康長壽、子孫滿堂……如此想想,我們和先人並無太大差別,只不過他們粉的是趙子龍,而我們追的是喬丹;我們嚮往的是面朝大海、獨棟別墅,他們喜歡的是山環水繞、小院深深;我們把喜好存在表情包裡,他們將心願妝點整個家居。

據資料,漳州現存明清至民國時期的三百多塊年畫雕版,除了最受大眾歡迎的門神系外,吉慶系有《加冠進祿》《銜錢進寶》《魁星點鬥》等,風俗系有《老鼠嫁女》《九流圖》《端午節慶》等,戲文故事有《說唐》《反唐》《封神演義》《二十四孝》《陳三五娘》等,每一張都是一幅古早閩南的生活畫卷,讓人咂摸許久。

2

全國少有的餖版印刷技藝

年畫,是舊時過年的「剛需」,在農耕時代,如何發動有限的人力提高產量,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景,成為各地年畫手藝人努力的一大目標。天津楊柳青、四川綿陽等木版年畫多採用的是將造型的輪廓印在紙上後,用畫筆蘸顏料在紙上進行塗色。

而漳州木版年畫則延續了古老的餖版印刷技藝,也就是套色印刷: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經勾描和分版,每種顏色各雕一塊板,遵循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順序,逐色套印,最後印上墨線板。

這最後一步也是最難。因為漳州木版年畫屬於無標記摸版印刷,印套色版時,隨著顏色的疊加,對版的難度也在加大。這其中的分釐把握全憑手藝人的經驗。

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七代傳人顏朝俊說,漳州的年畫多以綠黃白三色為主,這也就是說,你看到的一張漳州木版年畫,它至少要用四塊雕板來成就。單以墨線板為例,雕出每一根線條至少要下八刀,整幅作品要付出多少用心、刻苦,可想而知。

在顏朝俊看來,這每一刀的不易卻是值得的,既傳遞了溫度,也能讓人從作品中讀到親切感。

究竟一幅色彩絢麗、風格古樸的漳州木版年畫是怎樣出爐的?介紹年畫之前,海峽衛視19日21:50播出的《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還將呈現連城四堡錫器製作秘技,看過之後,相信你對「一片冰心在『錫』壺」會有了新的認識。

《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

在國家文旅部立項、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福建省圖書館、海峽衛視聯合出品的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絲路百工》第三季於2020年12月12日起每周六21:50在海峽衛視兩集連播。

節目延續前兩季的主旨,展現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工藝,提煉傳統工藝中最核心且不為人知的「獨門絕技」,洞見民間社群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生活格調,追溯絲綢之路上的前世今生,致敬尋常百姓家的匠心精神。

END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

相關焦點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尋跡鳶都②: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 精雕細琢展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帶您走進楊家埠,一起探尋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 滑縣木版年畫,你知道那些畫中的神像都代表什麼嗎?
    滑縣木版年畫的畫幅大小多樣,在以前,普通農民的土房子低就會買小一點的,而富裕大戶人家有可能貼整個外牆大小的年畫。據當地人口述,單單一個祖宗軸就有「連二」、「連四」、「連八」、「連十」、「連十二」等不同的尺寸,其中祖宗軸「拾貳名義」高度可達六尺長,而一些神像單像也有不同大小的版。
  • 絳州木版年畫再現百餘年前的中草藥方
    吳百鎖供圖中新網太原3月28日電 題:絳州木版年畫再現百餘年前的中草藥方作者楊佩佩山西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吳百鎖將來自清朝、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等不同時期的49塊民間中草藥方木版,整理印製成《古版中醫民間藥方集》,並捐贈給相關單位。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準備「萬年紅」的襯底紙張、備好筆墨、金粉等材料,拿著師傅留下來的各種珍貴印版,劉鍾萍坐在老鋪的工作檯前,一張一張地刷印著年畫。上墨、鋪紙、掃印,最傳統最簡單的紅底墨線財神和「持刀將軍」門神畫,一天能印上百張。
  • 年畫裡的新年|年畫|木版年畫|胖娃娃|春節
    年畫《四季平安》。年畫《雙喜臨門》。市民選購年畫。以年畫《六子爭頭》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汪銳現場演示傳統木版年畫的製作。記者 李向紅 見習記者 王梓萌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身邊的年味越來越濃。「年畫歷史久遠,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早在北宋時期,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見證了年畫對於當時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瑞豐堂木版年畫社社長汪銳,從事年畫製作、研究工作30餘年,對年畫有著深厚的了解和認識。
  • 中國民間美術之木版年畫「清央美術」
    第一節 木版年畫的起源和發展據考證,早在夏商時期出現的門神畫是年畫的起源。(圖1-1-1陝西漢中門神年畫)《周禮》、《禮記》等文獻中關於「五祀」的記載,灶、門、行等都是祭祀的對象;漢代有更多有關門神的記載,如東漢《獨斷》中記載,當時民間已有貼於門上的「神茶」、「鬱壘」畫像;魏晉時期,「畫雞於戶」也是門畫的一種形式;唐代的木版佛像印刷大大促進了年畫的發展;宋代,新年張貼「鍾馗」畫的風俗,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詳細記載。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還有清代木版年畫精品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樣式匱乏:聊城木版年畫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隨著年畫刻印技藝由山西傳入此地[3],木版年畫為當地百姓所喜愛且民間需求量較大,偏重於為書籍雕刻插圖的部分刻書藝人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年畫木版的創作中,長此以往,造就了一批年畫刻版能手,由此也間接催生了當地近七百年歷史的聊城木版年畫。聊城木版年畫成品立體感十足,簡潔生動,粗獷味濃,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特點。
  • 重點作品賞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
    廣重在風景畫創作中使用了新興顏料維爾林藍,並熟練運用羽化技法表現天空和水域的色彩漸變,渲染出淡然悠遠的意境和寧靜柔和的情懷。木版年畫作為中國農耕社會傳播最為廣泛的藝術載體,承載著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並給予人們藝術的享受、精神的慰藉和有益的教育。
  •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亮相美術館!
    此次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 十餘年收藏5000多件年畫 他把民居改建成藝術館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郎建榮 實習生 陽書玉 文/圖 提起年畫,大家想到最多就是貼「門神」,但你知道年畫中最著名的武門神都有誰嗎?貼年畫有哪些講究啦?在咱們重慶,就有這樣一位年畫收藏家李煉,十餘年裡收齊了18家國家級非遺年畫,藏品超過5000套(件)。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歷史上,中國唐代佛教美術、宋元水墨畫對日本美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臻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至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 佛山木版年畫第28代傳承人馮錦強 賣月餅籌建年畫博物館 「要把...
    不到20歲回鄉傳承木版年畫        「佛山是中國木版年畫的其中一個產地,佛山木版年畫曾經是四大木版年畫之一。他自小愛好練武,但當時家中貧窮,為了謀生,就投靠了當時在佛山做年畫比較出名的一個表兄,把木版年畫的技藝慢慢學到了手。祖父從我曾祖父手上接過年畫作坊,通過幾年的努力,打響了『門神君』的牌號。一次偶然的機會,祖父還與馬來西亞的一個客商成了好朋友,從此海外的訂單不斷。」         馮錦強的祖父把一些很傳統很有價值的木版藏在地下,「現在我們手上流傳的舊木版,還有十來套。」
  • 揚州年畫鼻祖:2000年前木刻版畫
    最近,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第四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揚州博物館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揚州使用線板定形,再用不同的色板進行刷印,所以極其考驗技巧。館藏的近300片明清時期的木版年畫色板,在入館時殘留有顏色,後期通過技術分析,還原色板上原有的色彩進行刷印。最早的西漢版畫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距今2000多年,可謂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 山西過年必備的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晉南木版年畫 遠在10世紀的宋、金時期,晉南臨汾一帶的造紙、刻板、印刷業已相當發達,成為民間年畫有名的產地。主要產地有平陽(今臨汾)、浮山、絳州等府縣,統稱「平陽年畫」, 可與天津「楊柳青年畫」相媲美,主要行銷於山西、陝西、內蒙、甘肅等地。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看展 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
    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展覽分為美人、戲劇、風景三個板塊,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清代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浮世繪中的美人往往姿態曼妙、衣衫華美,而清代木板年畫中的女性姿態端莊、溫柔嫻靜。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本次會議圍繞《 年畫「釋義」》《略論傳統年畫中的鍾馗形象》《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