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買水果時都會問攤販水果「甜不甜」,甜是我們在購買水果時的首選條件之一,水果甜度越高,也代表著水果的成熟度高,所以吃起來的口感和味道也最佳。在國外有這樣一種水果,在成熟後製作成乾果後,含糖量高達一半以上,所以用「齁甜」來形容它一點都不過分,對,這種水果就是海棗。
海棗又叫做波斯棗、番棗、棗椰子等,儘管它的名字中既有海,又有棗,但是它的生長環境和果實形態特徵卻和大海、大棗沒有任何關係。海棗原產自西亞和北非,是乾熱地區的重要果樹作物之一,其中伊拉克種植面積最大,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3。海棗種植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表明,早在公元前大約4000年,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就已經有海棗的種植歷史。
海棗樹呈喬木狀,高達35米,上部的葉子斜升,下部的葉子下垂,葉子長度達6米,葉柄又長又細,呈扁平狀,和椰子樹很相像,所以一些地區還將海棗稱為「椰棗」。成熟的海棗果實呈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深橙紅色,果肉肥厚,種子扁平,兩端銳尖,於每年的9-10月成熟。
海棗樹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是中東及阿拉伯國家的經濟作物之一。海棗樹的果實海棗,不僅含糖量特別高,營養還十分豐富,既能作為糧食來使用,還能用來製作成糖、釀酒等。海棗樹產量特別高,每棵海棗樹結果上萬顆,是中東及阿里波國家的重要出口農作物。海棗樹除了果實有經濟價值以外,海棗樹的枝條還能用來製作成椅子、睡床等,葉子能用來編蓆子、掃帚等,樹幹能用來建造農舍、房梁,棗核能製作成飼料。
在海棗的主產區伊拉克、阿聯等國,海棗樹隨處都能看到,因為海棗中含有特別高的熱量,所以海棗還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一些杜拜富豪,還以每天吃海棗為樂。目前在我國的福建、廣西、廣東等地區已經引種種植,但是在國內,海棗並不受消費者的青睞。很多吃過海棗的朋友紛紛吐槽,海棗除了甜膩以外,別無其它優點,很多人吃了一次後就不再想吃第二次,也正是如此,儘管我國海棗種植已經有些年頭,但遲遲沒有形成規模的主要原因。你們吃過海棗嗎?對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