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 題:重慶國際商務區煥新「升級」助企業駛向陸海新通道「快軌」
作者 彭國威
100米,200米,300米……隨著升降梯的上行,眼前的視野越來越寬,湛藍的嘉陵江像一條遊龍,蜿蜒伸向遠方。
重慶渝中區嘉華大橋旁的這個「高個子」名叫陸海國際中心,正在一天天猛長,全力衝刺著458米的目標高度。
一天多前,由重慶市商務委員會、重慶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及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重慶國際商務區煥新啟幕暨陸海國際中心項目發布會在渝舉行。會上,相關「政企」籤署多項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對高樓所處的重慶國際商務區核心板塊進行煥新「升級」,重點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下「先手棋」,助推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政府搭建「舞臺」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新機遇
重慶地處內陸,交通物流曾是對外開放的一大瓶頸。
「十三五」期間,一條聯通重慶、四川、貴州、甘肅等西部省份,沿著鐵路向南到廣西欽州港等沿海沿邊口岸,再換船出海,通達全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被成功打通。
縮短了運輸時間,節省了物流費用,這條國際貿易通道很快受到「追捧」。截至11月30日,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重慶—欽州)累計開行2717班,外貿貨物貨值累計約98.4億元,內貿貨物貨值累計約72.8億元。
以路為「媒」,在國內企業成功「走出去」的同時,一批外資企業同時被「引進來」。
2018年以來,為了搶抓「通道經濟」,作為重慶母城的渝中區,利用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承載地等先天的「起跑」優勢,成功打造了一個重慶國際商務區,作為重慶市對外貿易經濟委員會授牌的一個涉外商務區,在積極吸引外資外貿過程中,持續擴大國際國內「朋友圈」,先後吸引了德勤、ABB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前來入駐。
企業「願意來」,還要「留得下」。隨後,渝中區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做文章,制定並印發了《渝中區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若干措施》,從創新發展通道服務經濟、加強供應鏈平臺設施建設、加強跨境貿易創新服務、推進區域聯動發展、加快引育市場主體、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等6個方面提出33項措施,為全區深度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夯實基礎。
「我們目前的外商投資市場主體數量達到全市六分之一。」渝中區相關負責人道。
甜頭有了,激情高了。這次的「城市煥新計劃」,渝中區給出了更為具體的發展目標:提升重慶國際商務區的生態環境,系統更新城市功能,賦能城市生態建設,助推重慶高質量發展。
圖為在建的陸海國際中心,目前高度已達310米。受訪單位供圖
企業勤練「內功」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政府的發展規劃和我們的戰略思路完全是不謀而合。」參建的重慶萬科企業負責人表示。
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
在促進國家構建雙循環體系過程中,陸海新通道已經成了重要的「新引擎」。
企業如何搶佔先機?
變「被動」為「主動」,不少嗅覺靈敏的企業開始主動出擊。重慶萬科和渝中區政府對接後,很快達成共識,並有了精準的發展定位:將在建的那棟458米超高層建築更名為陸海國際中心,構筑西部陸海新通道上的一個「橋頭堡」,著力培育引進總部貿易、轉口貿易、離岸貿易等通道經濟龍頭企業。
為了適應新發展格局,陸海國際中心還將「數位化+智能建造」進行深度融合,應用BIM、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等技術手段,搭建全方位覆蓋的「智能建造」系統,為「智慧重慶」建設賦能。
「這個項目投資總額約90億元,計劃於2021年完成封頂。」重慶萬科負責人對未來信心滿滿,企業在一片沃土中成長,自會開花結果。
同時,重慶萬科還充分發揮大樓的輻射帶動,在國際商務區規劃了一個大型城市TOD綜合體,與地鐵9號線無縫接駁,最終成為匯聚超甲級辦公樓、綜合型購物中心、天際悅榕莊酒店以及總部辦公樓的綜合場所。
為了更好地服務片區,渝中區還專門成立了重慶(化龍橋)國際商務開發建設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開發建設、產業發展等相關工作。
與時間賽跑,負責陸海國際中心施工的建設團隊,則創新採用了被譽為新一代「空中造樓機」的超高層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臺,通過智能化控制,使平面誤差不超過3毫米,可達到5-7天一層樓的建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