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直面牧溪《六柿圖》的獨有紙墨與法國攝影師的不同視角

2021-01-20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此次點評的有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展覽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現場觀察牧溪《六柿圖》在黑色的布景中自顧美麗,給觀看者客觀研究和遐想的機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呈現攝影師對光影,建築的探討,尤其是西方視角下的江南元素;國博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 對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

展期:2019年3月21日-5月19日(展覽期間會替換展品)

地點:日本美秀美術館

票價:1100日元

點評:美秀博物館就像是一個「桃花源」,不僅是那裡的空間布局,展覽和文物都是那樣精彩。牧溪《六柿圖》在黑色的布景中自顧自美麗,給觀看者客觀研究的機會,也給觀眾留下關於其背後禪意的無限想像。

評星:四星半

宋代牧溪的作品在日本得到極大的尊崇,甚至被評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牧溪三種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繪畫作品,都在上海、北京、臺北、京都等地的展覽上相繼出現。但是,唯獨那幅充滿禪意,現藏京都大德寺龍光院的《六柿圖》遲遲不願展顏。所幸,2019年春天,日本滋賀的美秀博物館,終於牽手神秘的龍光院,舉辦了以曜變天目盞為明星的展覽,(傳)牧溪《慄·柿圖》也赫然在列。

展覽現場

《六柿圖》在留有大片空白的紙上,僅僅畫了六個錯落分布的柿子,其形狀大小、用墨濃淡都不相同,這就把柿子的前後空間關係和成熟的程度表現了出來。牧溪這種「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的創作思維,給觀看者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這幅靜物畫,以非常簡省、質樸,充滿拙意的技巧,反映出了一種安穩致遠、萬物有常、淡泊名利的禪意。《六柿圖》與《慄圖》是從手卷上切割下來的,其本來的形制和狀況與兩岸故宮收藏的《寫生圖》卷最為相似,目前以倭裱的形制裝潢,充當龍光院茶室的掛飾。

牧溪《六柿圖》©MIHOMUSEUM

《六柿圖》的紙張質地緊密,白中微微泛黃,看起來頗為厚實,能夠比較好地與墨的乾濕相契合,並達到牧溪的心理預期,這似乎道出了牧溪的用紙傾向。《六柿圖》由於歷史原因,右側有些許殘破,其中右二和右三兩枚柿子有過「補筆」。通過現場觀察可知,紙張特點與北京故宮《寫生圖》卷非常接近。《六柿圖》中的柿子先用比較粗的筆道,繪出其大致輪廓,後用墨染出柿子的果皮,最後用濃黑的墨色繪出柿子的蒂和把兒,這種用筆技巧與北京故宮《寫生圖》卷中眾多果實的描寫特點一致。同時,《慄圖》的折枝構圖,葉脈乾濕控制的習慣,葉子的染法,與故宮《寫生圖》卷中的一枝枇杷高度一致。

非常湊巧的是,在臺北故宮的「來禽圖」特展上,臺北故宮《寫生圖》卷也終於展卷。臺北《寫生圖》卷用筆更接近明代水墨寫意畫,畫卷最末處的款子,明顯是從別處移來的。這就說明這是一卷經過拼配,畫心是明代早期臨摹的畫卷。而那個被切過來的款子所用的紙張,與《慄·柿圖》接近。

通過梳理其中的邏輯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用紙還是用筆,故宮《寫生圖卷》、臺北故宮《寫生圖》卷的款子、龍光院《慄·柿圖》都出自一手。換句話說,它們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真偽情況「一榮俱榮」。徐邦達先生認為,故宮《寫生圖》卷後沈周題跋遭到塗改,「似非牧溪之畫」,倒也沒有直指畫作本身的技法和風格問題。

一場展覽或許不能把作品前面的「傳」字去掉,但不論《慄·柿圖》的真偽如何,我見到了這件傳說中的名品,也會一直記得深夜裡,在展品目錄發現它的名字,躲在被窩裡竊笑欣喜的那個深夜。(文/拿破破Napopo)

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

展期:2019年4月19日 - 7月2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票價:免費

點評:展覽呈現了比奈鏡頭下的歷史遺產和對建築的解構,同時《蘇州園林系列》也呈現了西方視角的江南園林。但展陳所流行的簡約之風或許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

評星:四星

法國瑞士籍攝影師埃萊娜·比奈(Hélène Binet)就讀於歐洲設計學院攝影專業,很早就對建築攝影感興趣。她的攝影作品既關注歷史文化遺蹟,也曾記錄多位現當代主義建築師的實踐,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

展覽展出比奈的超過100件作品,涵蓋過去30年藝術家職業生涯的代表作,以及本次特別委任創作的《蘇州園林》系列。

展覽現場,《蘇州園林》系列

走入展廳,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蘇州園林》系列,所攝圖片皆是園林的角落、局部,所呈現的畫面以零散的竹葉、白色陳舊的牆面為主,搭配著美幻的光影和膠片拍攝的質感,作品呈現出一種西方視角的江南之美。當然,比奈的作品不光是在《蘇州園林》主題上有所造詣,她通過特別的取景與構圖升華建築本身的語言,例如對柯布西耶及哈迪德所設計的建築進行解構,使其具有特殊韻味。

不得不說,白色、空靈的展廳,的確適合這樣充滿詩意的攝影作品。漫步於展廳之中,一幅接著一幅,一個場景接著另一個場景,比奈的作品就如同讓人欣賞不同的旋律、或是詩集。

當然,此類充滿詩意的建築局部與大自然局部會令人無法一眼看清拍攝對象。而在筆者看來,展覽的一些「小問題」則是展廳內缺乏基本的文字說明,或是標籤。展廳內所能讀到的文字只有建築師丹尼爾·裡伯斯金對其的評價「她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揭示了建築的成就、力道、情感與脆弱。」觀眾如想看到攝影作品名,則需到展廳入口拿導覽手冊,或是手捧更為詳細的「導覽文件夾」。但兩者的頁面上都只是印著作品名而已,沒有更多的信息了。

展覽現場

簡潔乾淨的觀展設計無疑是前衛的。但手拿導覽冊,對照展廳地圖尋找作品名,視角忽上忽下的觀看方式或許會打斷欣賞體驗。這樣的觀展設計是否多此一舉呢?

只為欣賞,不少觀眾並沒有拿取導覽手冊。不少觀眾誇讚了《蘇州園林》的優美。也有觀眾誤將園林作品對面的希臘季米特裡斯·皮吉奧尼斯的地面系列認為是江南園林地面,「這是園林的地面吧,好漂亮」。(文/小鹿)

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

展期:2019年4月19日 - 7月9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費用:免費

點評:「海岱朝宗」特展發揮了極大的集聚性效果,對於挖潛兩周時期的齊國文化,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

評星:四星

把區域文明展覽辦進國博,會帶來哪些積極的變化呢?

現在文物走出庫房「活」起來的趨勢日益明顯,但文物展示的水平是不是足夠高超,能夠讓文物更體面地面對觀看者,不同地區和層級博物館的狀況還並不統一。所以,這些文物脫離了歸屬地,在國博進行展示,往往會覺得突然變得高大上起來。

「海岱朝宗」特展發揮了極大的集聚性效果,能夠將這麼多分散的山東文物齊聚一堂很不容易,對於挖潛兩周時期的齊國文化,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這樣子的聚集性展覽,若非藉助國博這個平臺,是很難在屬地實現的。

展覽現場

國博近些年按照主題,組織了一系列特展,其中「地方精品文物陳列」收穫了不錯的反響,無論是古蜀華章、大唐風華,還是這次海岱朝宗,都令人們感受到了地方文物的精彩之處,也讓地方文物機構得到機會,來對接更高層次的文博交流平臺,去通過實操提升自身的文物包裝、展覽策劃、陳列製作、媒體設計等方面的水平。

許多不是那麼容易見到實物的青銅器,終於一朝獲睹真顏,對青銅器研究的推動作用是極為顯著的。東周時期齊國製作的青銅器,不論是紋飾還是設計,都比較粗疏和周正。其他區域製作的青銅器,與齊國青銅器相比,自然顯得鑄造細緻、立意較高,這在展廳裡更堪稱顯而易見。這就為東周時期青銅器的流動問題,提供了很大幫助,《曾太子般殷鼎》、《楚系獸柄青銅豆》、《晉系人物紋高柄壺殘器》等其他國家、區域的器物,出現在齊國遺存單位背後的原因極為複雜,工匠流動、賵賻贈送、戰爭掠奪、嫁女贈器等情況的背後,都涉及齊國的地理歷史研究課題,一個展覽對學術的促進作用也是極大的。

展覽現場

當然,「海岱朝宗」特展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筆者認為得大致有四點:一是本質上是齊國文化展,卻被冠以山東古代文明菁華這樣大的展覽副標題;二是展櫃和燈光不是統一來源,拼湊痕跡表現在不同的玻璃通透度和個別黑暗的展櫃;三是特展仍然遵循了以墓葬單位和年代順序為綱目,在展示學術研究成果和展覽主題策劃上還欠創新;四是展品說明牌撰寫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前後觀點矛盾,有的相比較之下說明問題的深淺程度不一,這些都說明對文物本身的研究並不平均。

不管怎樣,「海岱朝宗」特展是近年集合山東齊文化青銅器的一場較好的展覽。(文/拿破破Napopo)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被歷史忽視的禪畫大師牧溪,以稚拙求放逸,成為日本的審美標識
    一個極具個性的高僧在中國被世人遺忘卻在日本找到了真正的知己淡泊的生平,傳世的名作他使用單純的墨將生活中幽淡的江南景色虛幻地揉進山光霧氣中因為牧溪的生活低調避世,所以對他的記載僅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窺視牧溪的作品在很多時候並不為人們所接受。元夏文彥《圖繪寶鑑》中寫道他「喜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樹石、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而元莊肅在《畫繼補遺》中也提到他的作品是「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 遺失的經典:牧溪《瀟湘八景》
    而牧溪,則顯得頗為神秘莫測。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自號牧溪,宋末人,遺蹟多流落日本。其畫風對日本禪畫尤有影響,被評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牧溪留下來的東西極少,但他隨意塗抹亂畫,竟能把畫畫得這麼傳神,難以想像。 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描述牧溪:「(畫作)不曾設色。
  • 南宋第一高僧|牧溪全集
    多用蔗渣草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石具形似,荷蘆寫,俱有高致。一日造語傷賈似道,廣捕而避罪于越丘氏家,所作甚多,惟三友帳為之絕品,後世變事釋,圓寂於至元間。江南士大夫家今存遺蹟,竹差少,蘆雁木多贗本。今存遺像在武林長相寺中,有云:愛於此山。」
  • 大德寺鎮山之寶,牧溪禪畫巨作《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十三世紀 南宋禪畫三幅 絹本墨畫淡彩観音圖尺寸:172.4 x 98.8cm猿鶴圖二幅尺寸同:173.9 x 98.8cm日本京都市大德寺收藏牧溪的《觀音猿鶴圖》為三幅一套。色相,輪迴,鶴唳,猿嘯,悲憫,大寂寞……南宋畫僧法常簡介:僧法常, 號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詳。法常隨筆點墨, 意思簡古, 形象頗為嚴謹, 背景則較為縱逸。法常的作品流傳到日本國較多, 對該國的繪畫影響很大。
  • 頗可英雄傳VOL6:記錄美好,探索不同視角的年輕攝影師
    攝影師簡介  DAYU_X  POCO觀念版主  一個喜歡記錄山河  也善於發現人間冷暖的自由攝影師  獲得湖北省第八屆高校和設計大賽攝影組金獎  從攝影中認識自己  1.大魚好,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吧
  • 法國攝影師 Oswald Wittower
    另外,是什麼讓你選擇成為一個攝影師? OW:我是 Oswald Wittower,出生在法國,但我現在居住在日本京都。十年前,當我開始四處問別人我能否給他們拍那種比較正經,提前設計好的照片,而不是那種「隨緣街拍」後,我開始想成為一個攝影師了。在那之前我之前一直都很喜歡通過寫作來寫故事,然後我突然發現照片也是一種很好的講故事的媒介。
  • 評展|大衛·霍克尼展的華麗與缺乏思考,AI藝術的模稜兩可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展覽隨後於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巡迴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泰特美術館的珍貴館藏,也是大衛·霍克尼標誌性的系列性傑作,如《更大的水花》、《我的父母》等。
  • 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墨比斯
    來自法國漫畫大師Moebius·墨比斯,真名Jean Giraud,於1938年出生在巴黎的巿郊Nogent-sur-Marne,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自六七十年代起便是歐洲最享譽的頂級漫畫家之一,故事風格豐富多變、畫工亦登峰造極,宮崎駿、大友克洋、浦澤直樹、松本大洋等無數日本藝術家皆深受影響
  • 不同襯料對瓦紙包裝印刷的影響
    由於人們對印刷質量要求的不同.在瓦楞紙箱和摺疊紙盒印刷時,通常會使用不同的底襯、卡紙和紙板。一般優質印刷要求油墨均勻、牢固地附著在承印物表面,沒有其它故障產生。在印刷過程中.如果想使每張紙都能獲得一致的印刷效果,那麼對紙張特性的深入了解就顯得非常重要。
  • 走進5位攝影師的時空任意門
    一個攝影展讓他得以有機會帶著自己的哈蘇前往蘇聯解體前的東歐,1986 -1989年期間,他在莫斯科、克拉科夫、布達佩斯、布拉格、貝爾格勒的大街上拍攝了8000多張商品櫥窗的照片,在這些談不上構思的照片裡,「櫥窗缺乏經營過的性感吸引力,它們被傳統的、笨手笨腳的日常歡愉所包圍:紙做的花和蝴蝶、蘑菇、樹葉、歡欣鼓舞的孩子。一些非常有趣味。」
  • 攝影師揭秘獨特視角拍攝技巧,學會這些拍攝手法,告別糖水片
    在網上時常會看到一些視角十分獨特的照片,比如冰箱視角,好似攝影師匿藏在冰箱中拍攝的。又或者是這樣貼地的花叢角度,難道攝影師要躲到地下才能拍到?甚至是刀斬生果照片,仿佛真的有人揮刀砍下。這一系列照片的原作者,來自西班牙的攝影師JordiCoalític日前就大方公布了他拍攝技巧,原來只需要一點小技巧就可以達成。冰箱視角,根本不是真的冰箱,洗衣機同理,而花叢角度,原來也非真的花叢,而是把花綁在相機上。而斬生果更是早已將橙、獼猴桃等切好,拍攝的時候動的是水果。
  • 10寸真香電紙書 墨案InkPad X評測
    墨案 W7 在 2019 年把 10 寸電紙書壓到了 2499,一年後的墨案InkPad X 以 1699 的價格震驚四座。去掉了電磁手寫筆,但加入了冷暖雙色背光,香氣四溢的標價,讓它基本欽定是年輕人的第一臺 10 英寸電紙書。平板是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
  • 獨特攝影視角,拍照不落俗套!
    說起攝影視角,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法。喜歡自拍的、喜歡拍人像的人拍照時,最關注的是照片裡是否表達了自己、模特的魅力;喜歡拍風光的人,則更多關注照片是否表現了該地最獨一無二的美麗。那攝影家眼中的「攝影視角」指的是什麼?布列松是攝影師都比較了解,攝影史上大名鼎鼎的「決定性瞬間」創始人。
  • 射墨大師關門女弟子創「爬書」,用身體蘸墨在紙上爬過,不明覺厲
    射墨大師關門女弟子創「爬書」,用身體蘸墨在紙上爬過,不明覺厲書法界的「馬保國」,收徒關門女弟子,弟子「爭氣」創出爬行書法書法的創新,來源各個時代書法家不懈的努力,時至今日,書法藝術已經到了瓶頸,人們對書法的認識
  • 1973年,法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老照片:滿滿一波回憶殺
    1973年,法國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老照片:滿滿一波回憶殺 我國建國之後,作為東方大國,在國際上享有一席之地,西方的一些國家先後來華訪問,意在建立友好關係。
  • 亞文化紀錄片《SKATE HARD》:自由滑板攝影師王晨瑋的世界
    攝影師與滑手是共生的關係,這次 Vision 選擇王晨瑋作為主人公,用不同於滑手的視角展現了滑板精神:試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你不試的話是永遠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