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忽視的禪畫大師牧溪,以稚拙求放逸,成為日本的審美標識

2020-12-14 俊東說畫

導語:牧溪的花鳥畫大多以松樹、蘭草、蘆草、仙鶴、大雁等為主,這些意象在牧溪的描繪下成為作者的精神寄託,具有人文情懷。而文人畫「尚意氣」「求逸格」的思想也與牧溪的作品中幽玄放逸的畫面風格相一致。

一個極具個性的高僧

在中國被世人遺忘

卻在日本找到了真正的知己

淡泊的生平,傳世的名作

他使用單純的墨

將生活中幽淡的江南景色虛幻地揉進山光霧氣中

空盈,淡雅,變換,十分禪意

以意境薰陶觀者

《竹鶴圖》

01被歷史忽視的禪畫大師

牧溪,法號法常,相傳本姓李,南宋滅亡後,在天台山萬年寺圓寂。牧溪的繪畫大多幽玄放逸,超脫塵俗,這大概和他生處的環境,一生的境遇以及其自身的選擇有著各種關係。

牧溪的家鄉為蜀,年輕時也在仕途上有所追逐並考取功名,後來因為國家戰亂,他便從家鄉逃難逃到杭州。到達杭州後,牧溪依然廣交朋友,不少為文人士紳,如馬臻等。後來因為國破家亡,牧溪對國家感到深深的絕望便出了家,後在今坐落於杭州的長慶寺為僧,與日本僧人圓爾辨圓為師兄弟,拜「南宋佛教界泰鬥」的無準禪師為師。今日本東京京都大德寺內牧溪的三張畫作就是圓爾辨圓歸國時牧溪臨別所贈。

牧溪為人直爽,豪放,愛飲酒,並且充滿了愛國情懷與忠貞的正義感,這些使他即便處江湖之遠也不禁會議論評價廟堂之事,50多歲時因抨擊當朝宰相賈似道而遭到追捕,只好躲避在紹興越丘氏家避難,從此隱姓埋名,修身養性,繼續修禪念佛。這一躲便是二十年,直到賈似道下臺身死,南宋滅亡之時,他方才有機會重新出山,只是這時的法常已經近七十歲了,人生已經漸漸走向結尾,他在此期間是否仍然筆耕不輟,歷史中沒有具體記載,但在他八十五歲圓寂時,有法像留在杭州長相寺,日後日本神僧往往慕名而來,瞻仰牧溪法像。

牧溪作品風格在當時雖然不合時宜,甚至被文人士大夫形容為粗惡之流,但是,歷史上留下那麼多對於牧溪繪畫的評價,無論是褒是貶,那些都足以證明牧溪當時在畫壇的地位。

他的畫傳入日本後,地位更是被推至高峰。在國內一直到到明代,牧溪繪畫才逐漸被人們接受認可並給與很高的評價,掀起了一股「法常(牧溪) 熱」。明項元汴謂牧溪「狀物寫生, 迨出天巧」並且極高地讚許他「不惟肖似形貌,並得其意象」。

《荷葉圖》

02日本審美的標識

牧溪作為禪僧禪便是牧溪認識與體悟世界的方法,而他的畫面得以將他所體察到的世界加以具象表達。所以這才使得他的畫面中無處不透露禪機,充滿禪思也成為了日本禪畫的「祖師」。

因為牧溪的生活低調避世,所以對他的記載僅隻言片語中,我們可以窺視牧溪的作品在很多時候並不為人們所接受。元夏文彥《圖繪寶鑑》中寫道他「喜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樹石、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裝飾。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而元莊肅在《畫繼補遺》中也提到他的作品是「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就是這些被批評為「誠非雅玩」、「供僧房道舍助清幽」的作品流入日本之後卻被推至極高的地位,甚至直接或間接地滲入到日本的茶道、園藝等其他藝術門類之中,使得各藝術領域都對他評價極高。

大和民族的心靈體驗以「和、清、淨、寂」為尚,牧溪作品中所蘊含的的幽寂與空明之感恰好與之若合一契,這使得在家鄉寥寥無名的他在得到了日本人民的大力推崇和喜愛。

日本著名山水畫派、寫實派畫家東山魁夷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這個早他700多年的藝術家,他認為「 牧溪之畫兼顧了對景物的真實還原和意境的敏銳體驗,畫風柔和生動,頗覺風雅,其畫如詩,意味或富有趣味,或富有詩情,就此程度上而言,是與以「物哀」為主要基調的大和民族敏感而多愁善感的感覺相當貼切的。」這種說法,也可以直接證明牧溪的畫中蘊含著極高的藝術價值。

牧溪的畫也曾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造成過很大程度的影響,為此,川端康成曾特意發表過觀點:「牧溪的畫風頗為粗礪,這或許影響了其在中國的受重視程度,然而其中蘊含的禪意卻是無論如何不能因此消磨而去的。未能在中國顯名的牧溪在日本大受歡迎,受到了藝術界的一致推崇,這表示在牧溪的畫作上,中國的看法與日本並不一致,然而無論如何,牧溪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已被大和民族的視為最高。」

石榴

03無畫處皆成妙境

元吳太素在《松齋梅竹》中云:「僧法常,多用蔗渣結,又皆隨筆墨而點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松竹梅蘭,不具形似……俱有高致。」

牧溪的花鳥畫大多以松樹、蘭草、蘆草、仙鶴、大雁等為主,這些意象在牧溪的描繪下成為作者的精神寄託。他在體察自然,深入刻畫畫面主體的同時,並不拘泥於工整的描摹,而是更多的在符合客觀事物結構的同時加以總結, 運用各種工具,闊筆寫成,直抒胸臆。這使得它的畫面毫不輕飄做作,而是天真自然,趣味淋漓,樸風拙貌。

他在構圖上追求簡潔穩重,大多以一角入畫,一枝一葉相互穿插掩映,而畫面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他的大片留白。這些留白與他刻畫的前景相互對比映襯,產生深邃幽玄的意境,帶給觀者超越時空的永恆的寧靜之感。

《蘆雁圖》

畫面孤閒清古,清介絕俗,氣韻生動,構圖處理得當,蘆雁、蘆草與坡岸之間或虛或實,或疏或密,一參一差相互穿插掩映,大片的留白留出了浩渺煙波、凜凜西風,大雁盤旋哀鳴迴旋於天地,傳達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境。

畫大雁的時候,牧溪用筆概括極簡,疏落淋漓,大筆觸勾點出大雁的形態結構,擠壓避讓參差穿插,精妙入微地刻畫了大雁或靜或動的姿態,傳神至極。右邊左傾而入的老白蘆分筋勒幹,迭用剛柔,坡岸上雜草寥寥,天真數筆,便讓這蘆葦與雜草迎風飄搖了數百年。

《六柿圖》

用最單純的方式,寧靜的心情,坦誠的態度刻畫了凝練了牧溪整個世界的六隻柿子。

六個柿子莊重地立在畫面中間,其餘的畫面全部是留白。最中間的柿子以濃墨點成,兩邊次之,最邊上的柿子身體以淡墨勾勒輪廓,柿柄全部挺立,仿佛一根線直直地拽著圓圓的柿子似的,使畫面充滿了精氣神。而這些正是由於牧溪低調的人生觀,隱逸踏實地生活,堅定執著的創作態度與對自然精神高度的把握與極具凝練的表達才得以使我們看到如此靜謐永恆的作品。

《叭叭鳥圖》

構圖十分簡樸自然,左下角一枝老枝幹斜倚出畫面,鳥兒佔據著中間偏下的畫面成為視覺中心,畫面頂端一個小枝扶風低垂,兩三組松針也隨風飄搖,中間鳥背後面探出一組花青色的松針便把左下角的老枝幹與畫面頂端的小枝過渡串聯起來,疏密得當,輕快自然。

構圖簡潔,小枝自下面畫面中部出枝向畫面左邊生長,鳥兒蹲坐在畫面中間偏下的位置,整個構圖乾淨穩健。

蘭草自左下角出,勢態向右,而叭叭鳥則自右向左飛入畫中,給靜態的空間注入無限生機。

由上面幾張叭叭鳥圖我們可以看出, 牧溪的畫面構圖都十分簡潔,畫面中的東西不多, 大多是自然中的某個細微角落, 但是畫面中每一處的進退取捨都經過嚴謹地推敲,簡潔卻不簡單。特別是這些畫中大片的留白,也因他的苦心經營,給予觀者無限地遐想,而展現出無限深邃的意境,使觀畫者感受到畫面中無邊的開闊和無限的雅致。

《蓮鳥圖》

結語:

牧溪也許確實「粗惡無古法」,但他隨性隨心的創作個性堪與現代藝術家媲美。禪學講求悟道,無論北禪漸悟或者南禪的頓悟,悟道都是修禪之人的終極夢想,而得道的結果是所謂大徹大悟,但這大徹大悟究竟是怎樣的,卻無法被我們破解,只有在觀看和欣賞牧溪的禪畫時或許會有所領悟。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大德寺鎮山之寶,牧溪禪畫巨作《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十三世紀 南宋禪畫三幅 絹本墨畫淡彩観音圖尺寸:172.4 x 98.8cm猿鶴圖二幅尺寸同:173.9 x 98.8cm日本京都市大德寺收藏牧溪的《觀音猿鶴圖》為三幅一套。而鶴,觀音,猿的頭部又成為一條無形的斜線,把他們連在了一起,這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色相,輪迴,鶴唳,猿嘯,悲憫,大寂寞……南宋畫僧法常簡介:僧法常, 號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詳。法常隨筆點墨, 意思簡古, 形象頗為嚴謹, 背景則較為縱逸。法常的作品流傳到日本國較多, 對該國的繪畫影響很大。
  • 南宋第一高僧|牧溪全集
    牧溪在文人畫一脈中評價並不高,或者說很受忽視。元人湯垕著《畫鑑》說:「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  牧溪的大部分作品被當時的日本僧人陸續攜往日本。日本室町幕府時代,幕府的藝術監督「阿彌眾」人,將收藏的中國畫按時代歸類,並評定上、中、下三等,記載在《君臺觀左右帳記》裡。
  • 遺失的經典:牧溪《瀟湘八景》
    而牧溪,則顯得頗為神秘莫測。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自號牧溪,宋末人,遺蹟多流落日本。其畫風對日本禪畫尤有影響,被評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牧溪留下來的東西極少,但他隨意塗抹亂畫,竟能把畫畫得這麼傳神,難以想像。 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描述牧溪:「(畫作)不曾設色。
  • 評展|直面牧溪《六柿圖》的獨有紙墨與法國攝影師的不同視角
    此次點評的有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展覽 「大德寺龍光院·國寶曜變天目與破草鞋」,現場觀察牧溪《六柿圖》在黑色的布景中自顧美麗,給觀看者客觀研究和遐想的機會;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埃萊娜·比奈:光影對話三十年」呈現攝影師對光影,建築的探討,尤其是西方視角下的江南元素;國博的「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 對整合齊國文物資源具有開創意義。
  • 「八大山人」朱耷:從苦、少、悟這3個字,淺析他的「禪畫」人生
    他不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人,即大明皇室子孫,更是中國畫歷史上的一代宗師,尤為善於畫山水和花鳥,且以水墨寫意為主。值得一提的是,八大山人繼承了唐代王維「禪畫」的精髓,並結合自身所長把儒、釋、道融合為一體,將「禪畫」技藝推向了史無前例的巔峰。
  • 這位中國和尚,被稱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
    《布袋圖》局部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2001 年,日本 NHK 電視臺在黃金時段的「國寶探訪」欄目中播出了一個題為「大氣、光、憧憬的土地——瀟湘八景圖」的專輯,節目中反覆提到一個在歷史塵埃中幾乎銷聲匿跡的中國古代畫僧的名字——牧溪。
  • 《刺蝟的優雅》:典型的法國風格電影,表達的卻是日本文化的審美
    事實上,法國人對於日本文化的推崇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在19世紀中期,日本開展明治維新之後,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並且允許西方傳教士在日本傳教。緊接著日本與法國之間的貿易交流逐漸頻繁起來,在這種頻繁的交流之中,法國逐漸對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家熟悉起來。
  • 南宋梁楷:畫作被評為日本國寶,我願稱之為意境大師第一人
    但梁楷有瘋狂的資本,他確實畫的好啊,不僅國內,日本也十分喜歡他的畫,現存的梁楷的大部分畫作,很多作品都流落到了日本。日本人喜歡的風格,也很好猜,就像被稱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的另一位宋末畫僧牧溪一樣,他們就喜歡中國的禪畫,而梁楷也確實是個參禪的畫家。
  • 日本畫家相阿彌《瀟湘八景圖卷》屏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書中牧溪的名字上方寫著「上上」二字。在中國「誠非雅玩」的牧溪畫作,被日本最權威的藝術鑑賞家們鑑定為上品中之上品。阿彌家族的創作實踐也與他們的鑑賞目光相一致,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牧溪無聲卻強大的影響力。能阿彌的《白衣觀音圖》,運筆即被公認為牧溪風格。相阿彌的山水畫顯然也汲取了牧溪的神髓,採用水墨浸潤的方式,重墨色甚於線條。
  • 兩位喜愛畫貓的日本繪畫巨擘
    這位遊走於日本和歐洲之間的畫家,始終是個異鄉人。巴黎期間,為了融入當地藝術界,和畢卡索、馬蒂斯、莫迪裡阿尼等藝術名流們結交,幾乎夜夜遊走於各個社交派對。他努力勤奮,把東方水墨審美情趣和西方油畫技巧完美結合,終於得到歐洲藝術界認可,擠身頂級藝術家之列。藝術家應該遠離政治,但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無人能夠倖免。
  • 唐物:風靡日本的中國舶來品
    牧溪其人,如前面所說,是宋末元初生活在杭州西湖邊的一位禪僧。宋元時,日本禪律僧乘著東海上的商船往來於日本與中國之間,他們最夢寐以求的聖地自然是杭州。在天竺、靈隱求學的日本僧人,鮮有機會接觸到宮廷畫師或是民間畫匠,他們首先看到的,就是牧溪這樣「同行」的畫作,他們被牧溪的畫作感動,帶回日本,繼而掀起了追逐與模仿的熱潮。
  • 非藝術專業,有繪畫基礎,我可以成為漫畫家嗎?
    比如,德國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父與子》的漫畫形象。卜勞恩的線條稚拙卻又精到,充分表現出父與子天真、調皮與快樂的個性。我們這裡可以注意到,人體結構是被誇張了的,但誇張的目的使得父子的動態變得活潑,富有生活氣息。這就讓人思考漫畫的本質是什麼?
  • 他是日本繪畫的大恩人,畫風空靈秀美,學者:簡約不簡單
    而且這個時期繪畫重神似,提倡詩書畫相結合,因而,文人畫也發展迅速,使得這個時期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巔峰時代。從宋代開始,借物抒情、逸筆草草、追求神似的文人畫開始普及,以至於在以後的數百年間成為畫壇主流。宋末元初的法常繪畫緣物寄情,通過客觀事物的外在面貌,表達內心的情感。
  • 日本藝妓文學:「身體審美」的感性呈現
    文章將對永井荷風集中描寫藝妓的五篇小說:《隅田川》《各顯神通》《積雪消融》《兩個妻子》《濯東綺譚》進巧分析,以求從中找尋"藝妓文學"中藝妓呈現出的美學特徵,為下一步分析做好鋪墊。因為這種悲哀使生命的重量、生命的美感展現殆盡,使美的生命成為可能。他的《伊豆舞女》和《雪國》在感覺、情感、美的角度描寫了小舞女和成為藝妓的騎子。文章將對作品中小舞女和駒子的美進行分析,W便更加細膩地把握藝妓的美。岡本加乃子是川端康成最惋惜的文學奇女。她描寫老年藝妓生活和也理的短篇小說《老妓抄》也是"藝妓文學"的代表之作。《老妓抄》講述了藝妓小園的故事。
  • 國畫大師範曾的書法作品有收藏價值嗎?
    書法是國粹,人們收藏書法,一是用來欣賞,用來陶冶情操,達到提升自己審美境界的目的。二是用來保值和增值,跟投資是一個道理。沒有人會傻到拿自己血汗錢來糟蹋的。若範大師的作品掉價,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這些人會跟股票操盤手一樣,進行護盤,想方設法穩住價格,不讓其掉價。
  • 除了原研哉,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日本著名設計大師?
    眾所周知,審美是一個設計師的職業發展的根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能準確的判斷出什麼好的設計,什麼是不好的設計。而審美沒跟上的設計師因為無法對方案快速取捨,所以會影響設計效率。  那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大量的看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