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文明邁出了一大步,從最初的佔卜、記事到如今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探索交流所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一種語言。漢字的形成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中書體,奠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沒理由不去將它發揚光大,也更沒有理由不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符號,大多以象形文字出現,充分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金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體名稱,也叫鐘鼎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商與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滅六國。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從秦朝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因為其字體優美,頗有古風古韻,所以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於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行書,是書法形式的一種稱謂,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較高,而楷書是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楷書在結構上強調筆畫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穩、比例適當、字形端正、合乎規範。字與字排列在一起時要大小勻稱、行款整齊。雖然也有形態上的參差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仍是整齊工整的。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歷代許多書家都主張把楷書作為學習書法的第一步。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學好寫鋼筆楷書,打好基礎,為上中學寫行楷書創造條件。實踐證明,只有經過系統的楷書練習,才能了解漢字行書筆畫和結構的特點和要求,才能掌握漢字的組合規律,為學寫行楷書奠定書寫基礎,從而練就一手合乎法度、流暢自然的行書和草書。練習楷書,應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下功夫。練習筆畫,主要解決用筆方法問題,練習結構,主要是解決筆畫和部首之間的組合方式問題,目的是學會結構方法,掌握結構規律,從而達到將字寫端正、整齊、美觀的要求。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