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綠是非常罕見的一種紫砂壺泥料,因其顏色獨特到,現如今極難找到能燒製成此種顏色的紫砂礦料,因此對於民國綠的態度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喜歡的人褒獎上天,不喜歡的貶抑入地。甚至表示民國綠是化料,有毒,那麼究竟民國綠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小編就來扒一扒它的前世今生。
所謂「民國綠」紫砂原料,特指建國前從丁蜀黃龍山開採出的一種顏色偏綠色的本山段泥,該種紫砂泥料產於黃龍山紫砂泥的巖層之中,厚度僅有幾釐米,因為在巖石的夾層中,故名「龍筋」,這種泥料的組成成分為二氧化矽,石英和少量的金屬氧化物,開採量極少,現今已經極難見到。將這種泥料添加低於0.5%的氧化鈷和其它礦物顏料做出來的壺,就叫民國綠泥壺。
眾所周知,在元代時,從波斯傳入我國一種顏料叫「蘇麻離青」,直接促成了青花瓷的誕生,而這種蘇麻離青就是二氧化鈷。紫砂壺的藝人們正是從青花瓷的釉料中獲得了啟發,遂在段泥中加入了這種顏料,以達到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不過這種顏料在古代是非常昂貴的,因此沒有大面積使用。
直到民國後期,上海城隍廟古玩經營者,應收藏家的要求,聘請了一批丁蜀的制壺高手到上海做壺,在普通的段泥中添加了這種顏料,民國綠就是這般出現的。這種壺獨具特色的淡綠偏藍的表面色澤,備受時人追捧。
建國後,紫砂壺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特殊時期,叫國營廠時期,當時人們還沒有收藏品的概念,紫砂壺的製作僅分為粗貨和細貨,粗貨是日用品,細貨是工藝品,而民國綠這種精貴的泥料是不可能用來製作粗貨的,且為了不浪費原料,民國綠泥壺多由技藝精湛的藝人製作。例如近現代就有許多大師鍾愛綠泥,像吳雲根,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
接下來談談所謂「化料」的問題,如果說為了色澤而添加金屬氧化物著色劑算是化料,那所有的瓷器就都是化料了,再來說說有毒的概念,一般作為金屬著色劑的鐵、錳、鈷並非重金屬元素,進過高溫燒制以後,日常使用並不會析出有害物質。根據美國FDA標準中對日用陶瓷器皿的規定,對氧化鉛和氧化鉻的添加有嚴格限制,因為這兩種元素在常溫下有析出遊離有害物的可能,不過這跟紫砂壺沒有一毛錢關係,紫砂壺並不需要增加透度和白度。
綜上可知,民國綠是一種罕見的紫砂泥料,擁有比較不錯的收藏價值,雖然按照某些人的說法,民國綠屬於「化料」,不過絕不可能有毒,對民國綠泥壺又愛又怕的壺友,大可不必再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