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1943年,這一年對於反法西斯戰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同盟國軍隊攻入義大利本土,同時也標誌著以墨索裡尼為代表的義大利軸心國的徹底的覆滅。要知道義大利位於歐洲南部,為什麼當時的盟軍佔領義大利之後不乘勢進攻德國而反而從法國諾曼第實施登陸呢?事實上原因可謂是非常多樣的。
首先第一點:當時的盟軍雖然說經迫使義大利投降,但是在義大利北部德國部隊仍修建了大量的防禦措施,用於阻擋同盟國的進攻。當時的義大利由於地處丘陵地形,多山的環境非常不利於紅軍的大量裝甲部隊的作戰和使用,在此之前的幾次試探性進攻都遭到了德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而自身也損失慘重。
其次從當時的同盟國自身來看,當時在東線作戰的蘇聯抵抗住了德軍百分之八十的兵力,可以說是壓力巨大。在當時蘇聯領導人的迫切要求下,盟軍急需開闢第二戰場緩解蘇聯壓力,如果說從義大利北部進行進攻那麼很可能將會被德軍牽制與此,也將無法短時間的緩解蘇聯的壓力。如果說蘇聯無法抵禦其戰場上的大量軸心國軍隊,那麼當時的二戰形式將發生徹底的改變。
並且當時,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德軍的兵力部署實際上十分的薄弱,由於法國緊鄰英國。當時英國又是盟軍的重要補給基地和中轉站,如果說從法國登陸那麼十分便於盟軍的作戰和後勤補給。由於諾曼第地區德軍兵力較少,盟軍所遭受的抵抗自然也較弱,能夠順利的向內陸推進。可以說除了這些原因之外,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的影響也使得盟軍最後選擇了從法國的諾曼第登陸而非從義大利進攻。實際上從事後來看,這項決定無疑是十分正確的,當時登陸的盟軍確確實實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也取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