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社會當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文化流派,可能很多文化目前還被人們定義為是「非主流」(所謂的非主流並不是貶低,而是說它並不屬於人們生活當中的主流文化),文化流派的增多就是人們生活水平的認證,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
我們看過無數的偶像流派的動漫,例如《Love Live》和《輕音少女》一類都算,有著完整的樂隊和明確的分工,雖然說《輕音少女》算入偶像流派動漫有一些牽強,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動漫也同樣為一部偶像流派動漫——《后街女孩》。
本故事的主題還是十分有趣的,麥可傑克遜曾經「由黑變白」,而《后街女孩》則是「由男變女」,本應該是過著自己毫無意義人生的人,因命運的引導從而走上了偶像之路,總體來說的話這部動漫的腦洞還是比較大的,同時也具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多次漫改,從原版的漫畫改為動漫和電影等。
不過很多人給予《后街女孩》動漫的評分相當低,這很大程度上是和製作組有關係的,因為經費不足在原畫方面只有一個人去完成,因此很多觀眾在看完這部動漫的時候都認為是貶低了這部作品本身的魅力了,而大家對於動畫的評價則為:做得像PPT。
后街女孩的主題可能也就在於一個「現代偶像」文化的身上,內在人物的靈魂確實和外表不符合,不過這也是作者的一種借代手法,現代的偶像有很多也確實如此,雖然擁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但內在的靈魂恐怕早已渾濁不堪。
其實要說的話,偶像這個詞都是來自於日本,同時也是ACG中的一個重要的萌屬性,偶像(アイドル,Idol),是一種職業或身份,也是對藝人的一種稱呼。可能這一點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在絕大多數的人的認知當中,可能偶像和「愛豆」都是來自於中韓,但一開始的我們只稱呼為偶像,在後期的日本偶像文化不斷流傳之後,我們也對具體的偶像和明星的稱呼發生了改變。
和中韓的偶像文化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日式的偶像文化仿佛就是一種必須存在的東西,而對於中韓來說其實是都是可有可無的,在韓可能會稱為「偶像練習生」之類的,而在日本的話泛指在歌手、演員、司儀(特指主要在電視節目演出的藝人)、聲優這四大領域中,受日本當地青少年喜愛的年輕藝人。
偶像所展現在電視上的和大眾面前的都是自己美好的一面,就像《后街女孩》當中的那樣,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展現出來的是他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是她們作為偶像的樣子,但是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內心埋藏著多少壓力和苦衷。
小結:如果說乍一看的話可能在多數人的眼中這部動漫就是一個簡單的搞笑動漫,但其實它就在側方面一直反映著一些現實的問題,偶像的壓力和自己的名氣是處於一個共生關係的, 當名氣越來越大的時候就要對自己的一切言行舉止越來越注重,而處於這種高度警惕的狀態之下的時間長了,自然壓力也就上升了。
然而除了主角之外其實還有這其他方面的問題,在普通民眾,也就是在粉絲身上所發生的事情,理性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看起來是一件很正常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動漫中卻把一些現實的問題給放大展現出來了,一些「無腦」粉絲對於偶像的那種盲目支持顯然是最大的問題,這也是日本的一種社會風氣。
看似正常的支持,其背後隱藏的是人們對於社會的需求變低的象徵,這些「無腦」粉絲對於偶像的盲目支持其實也就是在逃避現實,日本的家裡蹲數量要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對於自己的人生並沒有追求,反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注意力都轉移到一些無所謂的事情上面,讓自己看起來不是那麼的「閒」,其實都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
偶像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常態,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不該存在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化已經從「非主流」文化過渡到了正常的主流文化當中了,但是在這些文化上面反映出來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重視的,不能說它成為了主流文化就是完全正確。
從一個獵奇的方向去切入,從而代入更深刻的問題,其實動漫一點都不簡單,嘗試不停換著方向去看待的話,可能就會在其中發現那些大道理。偶像文化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為社會帶來動力,同時也能夠損害年輕人的三觀,如何正確看待,就顯得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