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編輯妍叔 本地Local
每日更新的書與微觀世界
視頻拍攝製作: @繩子的獨白 首發於: Local 本地
如果你愛書,你會享受被書環繞的感覺。試想哆啦A夢從口袋中掏出「縮小燈」朝你身上一照,身體被縮小的你,跌落進一個接續一個由不同書籍和場景構築的微觀書世界中,你會期待怎樣一場「書之旅」或「書之冒險」?或許,透過擅長搭建微觀模型場景的繩子先生的手,在他的閱讀牽引下,你能收穫一場不曾料想卻難以忘懷的書旅途。跌落吧,一起看看這個微小卻充滿力量,飽含思想的書籍小人國。
繩子
Local本地:先介紹一下自己吧。
繩子:大家好,我是繩子,這個名字可能大家會覺得有點奇怪,其實是因為繩這個姓氏比較少見,在生活裡身邊的朋友基本都叫我繩子,後來在網絡上大家也自然而然的這麼稱呼我了,我想乾脆就一直用這個名字來介紹自己吧。因為非常喜愛書籍,也為微觀模型所營造的微縮世界的治癒力而感動,從去年開始,我試著將書與微觀模型相結合來搭建場景,然後拍下照片分享到社交網站,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對書籍的想法與感受,同時也可以向大家推薦我喜愛的書。很開心這次能有機會在Local本地的平臺上和大家聊聊書與微觀世界背後的故事。
Local本地:為什麼會想到將「書」與「微觀世界」進行結合來創作?
繩子:我想和大多數了解微觀世界的朋友一樣,在很早以前,我看到了日本的微觀藝術家田中達也的作品,他以精緻的模型搭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用比擬的方式表現出了一個化平凡為神奇的微觀世界,那種非凡的創造力和把現實世界縮小後所產生的治癒力深深的吸引並打動了我。
後來某天,我看到自家書房書架上排列著的書籍,想到有那麼多作家筆耕不輟,突然也想自己動手試試看,以微觀世界的方式來向他們的辛勤付出致敬,於是,我的第一個作品「字字皆辛苦」便誕生了。
Local本地:每日創作的靈感來源是?如何選擇主題?
繩子:日更對於我來講也是一種自我挑戰,想讓書與微觀世界成為我的習慣,在今後能一直進行下去。
至於靈感的來源我想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來自於平時的閱讀積累,讀書時所領會的一些道理和我認為領悟到的作家想要表達的感受,基於這些,再以微觀世界的方式把它們表現出來。有些則是很偶然的,比如我在自己的書架前選擇下一本想要看的書籍時,突然被其中某本書的名字或裝幀吸引,馬上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搭建出一個場景來拍攝,這種「巧遇靈感」的情況也有很多。至於內容的主題與順序大多數是隨機的,但所拍攝的書一定是我喜歡或感興趣的。
Local本地:會有靈感耗盡,不知所措的時候嗎?
繩子: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這種感覺。但會有不知道下次要拍什麼書的時候,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就會到書架前看看陳列在其中的每一本書,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來,創作最重要的是要相信「靈感」,相信「靈感」本身是不會枯竭的,正如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凝結著巨大的能量,它包含著無數人的人生、思想、愛恨和抉擇,最後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與之交集。我想,依靠著文學這眼源泉,我就能一直拍下去。
Local本地:您大多數的作品是看過某本書之後才開始創作嗎?
繩子:其實主要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是一些已經出版很久,或是非常著名的文學作品,一般會讀過之後再來做場景,因為同樣讀過這些書的朋友會相對多一些,而且有很多是因為書中某段文字打動了我,才以此為契機想到的場景,在閱讀後我再來把它實現。
像一些新出版的作品,我會稍做了解,覺得很感興趣的話,會憑藉對書籍內容或封面的第一印象,直接進行製作,感覺這樣更可能與同樣初次見到這本書的讀者產生共鳴,能饒有興趣一起共讀一本書的感覺。
Local本地:完成一個微觀模型大致需要多長時間?
繩子:一般先有大致創意後,我會首先在腦海中構思好要製作的場景。如果我現有的一些模型素材剛巧與我想做的內容非常契合,只需要搭建場景拍攝下來就好,這樣就不會花費太多時間。我沒有具體注意過,大概三十分鐘左右應該就能完成一個場景。
但有些是和現有素材不相匹配的,那就需要自己改造和上色了,包括有些作品會涉及到一些建築模型,需要拼粘製作,那完成這個作品可能就會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有更好的素材與書結合,平時我也會有收集模型道具的習慣,然後靜待那本需要它們的書出現。
Local本地:您很喜歡村上春樹和太宰治,他們對您的影響在於?
繩子:這兩位都是我非常喜愛的作家。關於太宰治,我非常喜歡他敏感的內心與洞察力,甚至感同身受於他文字中寫到的其實只是程度不同但人人皆有的痛苦。不過,我覺得在大家注意他墮落頹廢的一面的同時,他也一定秉承著某種堅定的信念與堅持在寫作,不然也不會成為一代文豪了。
而喜愛村上春樹的原因,可以用他書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的小說想表達的東西,我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簡單地概括如下:『世上所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某個寶貴的東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那東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損傷。但是,我們必須繼續尋求,因為不這麼做,活著的意義就不復存在。』」
我想很多人都會與我有同樣的經歷,儘管原因不同,但人生中總會有某段昏暗的時光,即不能為人所救,也對自己無能為力。在這時也許會逃到書籍中去,向書籍尋求理解與希望,並以此支撐著自己走出那段日子。我想太宰治與村上春樹對於我的意義正在於此。
Local本地:曾經因為微型模型的創作,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繩子:確實通過書與微觀模型認識了很多的朋友,無論是生活中的愛書人,還是書籍相關行業的從業者,這些緣分都讓我非常珍惜。這裡說其中一件讓我非常難忘的事吧。我曾經製作了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先生的兩部作品:《劇演的終章》與《何為自我:分人理論》的微觀場景,後來平野先生看到了這兩張照片,在他的twitter上轉載並介紹了我。通過書與微觀世界的照片超越國別和語言,與書籍的作者產生了互動,真的非常非常開心。
正像大江健三郎在《讀書人》中說到的那樣:「只要發現自己的第一本書,你便可以由此延續下去,從而創建成一個平臺。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擁有這些書召喚而來的其他書籍就更好了,你甚至可以因此而等候著那些書為你召喚而來的相關人士。某時,那些人就真的會作為師長作為朋友出現在你的面前。有了這種感悟方式,有了這種好的想法,在這過程中,藉助那些好書,你所想像的那個不可思議的人物就會現身。」
Local本地:可以講講「書與微觀世界」展覽模型創作嗎?
繩子:這個系列的模型在蘇州九分之一書店和天書書店進行展出,這兩個展覽都是我與策展人,同時也是九分之一書店的店主—來自本冊選書的選書師Jason合作完成的。在選書與布展方面,都由Jason與本冊選書團隊來擔任,而書與微觀場景的創意與製作則由我負責。
其中在九分之一書店展出的「小說餐桌」是我非常偏愛的場景之一,如果把一本書想像成一張餐桌的話,那麼每個讀者都將化身為食客,品嘗著文字帶來的世間百味。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製作了這個場景,而Jason選的這本書的書名正好是《小說餐桌》,與這個場景的立意相得益彰,這種愉快的合作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這次展覽的最大意義,是讓「書與微觀世界」得以從照片中走出來,有機會以現場實景的方式展現在大家眼前。此前覺得把這系列的照片放在網絡上分享,是現今數字時代最直接也最便捷的方式,但當它以立體的實時景觀的樣貌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又會碰撞、產生更多的可能,將更為豐富的感觀與互動帶給讀者,這也是一直以來我想嘗試的事。
Local本地:從第一次與九分之一書店合作舉辦的「可以吃的書」實體店展覽,到剛上線不久的「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繩子的微觀書世界:治癒人心的小人國世界」線上展覽。可以說說你對九分之一書店及它所在的雙塔市集的看法嗎?
繩子:因為我們並不在同城,這兩個地方我都還未能親自到訪、體驗過,是通過一些文字與影像介紹對其大概了解。對於雙塔市集,我想它也是一個實驗性的建設,有這樣一個場地給人們去實踐自己的創意與心意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相比之下,與落腳在雙塔市集中的九分之一書店的接觸肯定更多啦,九分之一這個名字我覺得很有意思,引用店主的話說:「它的寓意是『最小的書店』,通過分數形式量化空間構成,使之成為『地方』的一部分,選書師以策展的形式從書店出發,用書籍『連結』我們生活的空間、街區和城市。」我也非常贊同這個觀念,我想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座好的書店,並不在於它的體量,而是在城市越來越現代化,在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需要有這麼一個地方,來溫暖和連接彼此的心靈。
讀庫張立憲老師年前寫了一篇關於書店的文章中還特地提到了九分之一書店,我想作為第一個將書店開進菜市場的人,選書師Jason用書籍來「編輯地方」的理念非常重要,用編輯的思維讓書籍在街區裡外互相聯動,而不僅僅做一個孤立的小書店。
還有,運營書店的人們,也是非常溫暖與善良的。這次的線上展覽也是九分之一書店的朋友提議的,想在這段疫情期間,帶給大家一點治癒與暖心。如果真的給看了這次展覽的朋友增添了一點好的情緒,我想我們都會非常滿足與開心。
Local本地:有想過將微觀模型形式擴散到非書領域嗎,譬如用微觀模型來再現一些已經瀕臨消失的城市街景或市井生活。
繩子:其實微觀模型最根本的用途就是還原現實中的場景。這些以不同比例縮小的人偶與建築,最常用於鐵道、沙盤與大規模的城鎮模型景觀中。而與其他的物品,包括書籍來搭配,是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比擬的方法,再深入想像而成的。比如幾本書摞在一起,再輔以人偶與樹木的模型,通過比例的差異,我們就可以把它想成一座大廈。我曾經也拍過一些書籍以外的場景,讓微觀模型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組合,讓物品本身變得更加有趣。最近我也在試著讓書+物+微觀三者結合在一起,來做稍大一些的場景,這種組合可能更貼近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畫面,再加上微觀的表現形式,也許能給司空見慣的物品注入新鮮感。我想無論是書籍還是微觀世界,它們與其他物品的互動都還有相當多的可能性等待著我們去探尋,有機會的話,我非常願意與大家合作,一一來實現它們。
Local本地:你是如何看待「人與書」、「人與物」、「書與物」之間的文化形式和連結?
繩子:我想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是一種載體,它們所傳達的思想不會因為材質不同而有所改變或減弱,電子書的便利性確實更符合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不方便捧卷閱讀的時候,我也會選擇這種方式去讀書。但紙質書做為能拿在手上的閱讀的紙本,包括它的紙張種類、印刷、裝幀與設計都融入了更多人的心血,傳達更多的信息給讀者,所以它總是會比屏幕上的文字更有溫度。
比如日本裝幀設計師祖父江慎,他曾經在書籍裝幀方面進行過很多實驗,從人性化與實用的角度出發,也不乏新鮮有趣的設計。印象比較深的是他曾經做了一本適合單手翻看的書,在用紙的硬度和兩頁之間的留白距離上都做了調整,哪怕在公交車上沒有位子,站立時也能閱讀。作為讀者,真的會被他這麼貼心的設計所感動。
而一件好的物品也應該是這樣,在提供給人們它的基本功能之外,它也同時做為載體來傳達和推廣著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我非常感謝與敬佩那些認真細膩的做好自己事情的人,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讓物品周轉的背後,有某種溫情來連結著所有人的心。
Local本地:Local本地也出了一本書《市井西倉》,或許您可以為它創作一個專屬微觀模型。
收到Local本地寄給我的《市井西倉》後我馬上讀了這本書,除了以口述與文獻的形式紀錄了百年集市西倉的市景百態與煙火味道外,大量的影像資料也非常吸引我,看到攤主們為自己販賣的貨物寫的一塊塊標牌,真想了解他們每一位背後的故事。基於這種感覺,我在書前也搭造了一座集市的一角,除了攤主與顧客外,在右下方加入了一位正在用相機拍照的紀錄者,以此來致敬本書的作者與創作團隊,為作出這本書而付出的努力,希望「本地」的朋友們能夠喜歡。
原標題:《以書籍搭建的小人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