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第一章淺譯:大道者,幽隱無形,無法言說,其妙在「無」

2020-12-07 泰和道安

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命名文「恆道第一」,原文如下(數字表示章句順序):

01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0102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0103 無,名萬物之始;0104 有,名萬物之母。0105 恆無欲也,以觀其眇;0106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0107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010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也有也 相對人也 隱則為無 顯則為有

以漢帛本為主,參照張繼禹先生主編之《中華道藏》所收歷代各本,淺譯和簡評如下:

01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恆常之「道」。

【淺釋】此句之含義,近於「可道之道,非恆常之道」。理解此句的根本,在於三個「道」字。

第一個「道」,是個普通名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意思諸如道路、途徑;第二個「道」,是個動詞,也就是言說,也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第三個「道」,是個抽象、普遍意義上的哲學範疇,表示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包括作為自然本原的道體(道之「體」)和作為道體運行規律的道法(道之「運」)

所謂「恆道」,是指恆常之道、永恆之道、大道,是指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對於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而言,它是隱無形的,是無法言說的。能夠言說的道,都是恆道的一部分,或者表象,只要一說出來,就不是恆道,否則便是以偏概全,故而「可道之道,非恆常之道」。

0102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之「名」。

【淺釋】此句的含義,近於「可名之名,非恆常之名」。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準確理解三個「名」字。

第一個「名」,是普通名詞,是人們常說的名,意思諸如名字、名稱;第二個「名」,是個動詞,指的是稱呼、稱謂;第三個「名」,是個普遍、抽象意義上的哲學範疇,表示依據萬物的根本屬性予以命名,從而使萬物得以相互區別開來的概念邏輯體系及其方法論。

所謂「恆名」,是指恆常之名、永恆之名,它是依據天地萬物的根本特徵,為萬物命名,以使天地萬物相互區別開來,以便「名副其實」。這是先秦哲學流派「名家」的根本任務。通常意義上的「名」,只是「恆名」的一個側面或者表象,一旦稱呼起來,便不是「恆名」,否則便是以偏概全,因而是不準確的。

0103 無,名萬物之始;

我權且用「無」這個字,來指代天地剖判之前,萬物尚未成形,人類無法感知和分辨的本初狀態。

【淺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聚合成為天地萬物,是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其前期是混混沌沌的狀態,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無法感知和分辨,這是道體聚合前期的一種「主觀無」的狀態,權且用「無」來指代。套用《道經》裡的說法,強為之名曰「無」。這正是宇宙誕生之前的本初狀態。

三國之中有三個大人物,他們的「字」很有意思。一個是袁紹,字本初;一個是曹操,字孟德;另一個是劉備,字玄德。袁紹的「紹」,意思是繼承,「本初」,也是繼承,都是指繼承祖宗的聲望門第,「四世三公」,可是很強大的。可惜的是,遇到了曹操字孟德,「操」者德操,「孟德」者大德也,於是「本初」被「孟德」打敗了。後來曹劉戰爭,劉備字玄德,「備」者德才兼備齊備,「玄德」更是大德無形,以柔克剛,打不起躲得起,跑到了西南邊陲,從而把對方的強大力量,化解於無形,於是最後「孟德」並未最終消滅「玄德」。這簡直是活脫脫的「以柔克剛」。

0104 有,名萬物之母。

姑且用「有」這個字,來指代萬物賦形之後,可為人類感知和分辨的有形狀態,這樣就可以命名天地萬物了。

【淺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經由人類不可感知和分辨的「無」的狀態,自然繼續演化,部分道體聚合物終於進入了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由「隱」而「顯」,於是便進入了「有」的狀態。這樣,就可以分辨天地萬物了。換句話說,因為「有」,也就是萬物各具形體,進入了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才有了人類根據萬物的特徵,分別予以命名的可能,因而,「有」使得人類感知和分辨萬物成為可能,因而是「萬物之母」。

也就是說,天地剖判,萬物逐漸各具形體,進入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人類就可以感知和分辨萬物,找到它們各自的特徵,就可以相互區別。這就是「名以命物」,是先秦哲學流派「名家」的主要任務。

為更好地理解「無」和「有」,可以思考一下暗物質和明物質。所謂「無」和「有」,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客觀實存和絕對虛無,而是在客觀實存之前提下,物體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或「隱」或「顯」而已,如同水分子的「顯」(固態冰和液態水)和「隱」(看不見的水蒸氣)。這要從人類認識原理和過程談起,請參考「物-相-文」三元體系,在此不再贅言。

0105 恆無欲也,以觀其妙;

總是滌心淨慮,保持一種清靜無為的狀態,來觀照和探求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根本規律。

【淺釋】所謂「無欲」,是指滌心淨慮,清靜無為,以免我們的認識,被大腦中的先驗知識所左右,被心房中的慾念牽纏所幹擾。因為心相是三料合一,外物對外呈現信息進入五根,作為原料;大腦存儲器的先驗知識,作為輔料;心房中的慾念牽纏,作為佐料。只有滌心淨慮,才能去除輔料和佐料的影響,達到較為正確認識外物的目的。

注意,這裡「較為正確」,是因為人類感知能力是被動的,如同被動雷達,只有外出呈現的信息能夠為人類所感知,人類才有可能認識事物。當外物沒有呈現出人類可以感知和分辨的信息時,或者這些信息被屏蔽之時,這些事物相對於人的感知能力而言,是隱形的,就如同隱形飛機。所以,人類便研發出發射信息的「探照燈」,物體只要可以反射和散射信息,便可以為人類所(部分)認識。

0106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總是尊道貴德,保持一種相機有為的狀態,來洞察和把握萬事萬物發展演化的趨勢和歸往。

【淺釋】所謂「有欲」,一是有遵循,二是有目的。所謂遵循,就是尊道貴德,遵循道德的根本原理和基本要求;所謂目的,是指要把握方向,洞察先機,以便採取必要的行動,是為「有為」。所謂「其所噭」,就是萬事萬物發展演化的趨勢和歸往。

0107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無」和「有」這兩種物態,都源於作為自然本原的「道體」。二者名字雖然不同,但它們所指代的,都是「道體聚合物」。

【淺釋】道體是自然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元組分。一切事物,都是道體的聚合物,並且時時刻刻處於道體的聚散之中,是一種變動不居的動態平衡,佛家稱為「有為法」。正如《金剛經》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無」是「主觀無」,也就是外物無法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認識;而「有」,則是外物可以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認識。「有無相生」,不過是道體聚合物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在「顯」和「隱」之間變化,如水分子的三態,即氣態水蒸氣、液態水和固態冰,前者為隱,後兩者為顯。

「無」和「有」,不是外物存在與否,而是在外物客觀實存之前提下,物態的變化,是否能夠為人類所感知。進入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就「顯」就「有」;離開人類感知系統的範圍,就「隱」就「無」。根本在於,人類感知能力的有限性,這取決於人類感知系統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

010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妙啊,真是玄妙啊。探究這幽隱無形、極其玄妙的「無」,卻正是洞察天地萬物背後諸般奧妙的根本門徑。

【淺釋】宇宙或自然之中的一切規律,就是廣義的「玄學」;人類已經掌握的並自認為正確的那部分,稱為「科學」。玄學是科學之大母,而科學是玄學之小子。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玄學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一直走在路上,目標是真理,也就是大道,或者說恆道、常道。

如果把玄學比作一個無線延展的平面,那麼科學就是玄學平面上的一個不斷膨脹的圓圈,有時不是平面圓而是有所偏離,因為科學只是對自然規律的一個近似和逼近,而不等同於真理。只有不斷探索玄學,科學才能膨脹和發展,換句話說,雖然玄學很玄,但是不探索玄學,哪來的科學,科學又如何能夠得到發展?所以說,探索玄學,是科學發展的根本門徑,或者說不二法門,是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所屬: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

相關焦點

  • 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老子在第15章中說「曠 兮 其 若 谷 」虛懷若谷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上德虛空,無為,柔弱,謙讓,謙虛,處下,能包容一切,所以謂之「上德」,而上德常常表現出來的狀態卻是謙虛,處下,就好像低下山谷一樣,那麼廣德和建德怎麼解讀呢,有的學者解釋說是廣大的德性,剛健的德性,這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廣大能說得通,剛健卻總覺有些牽強;本章前面說到建言,後面又說到建德,很明顯,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而這個「道」,不是道路的「道」,不是治學之道、生財之道,而是充塞寰宇的「宇宙大道」。該書解釋曰:「這個大道,看似混混沌沌,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是宇宙的本質、萬物的本質、天地的始祖。它的存在是那樣的真實,所以它是『有』;它的存在又是那樣的飄忽,無形無象,無聲無色,所以它又是『無』。」道的德,是與道完全合一的德,被老子稱之為「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上一期我們講了第3章,在第3章中,老子主要以美和醜,貴和賤,虛和實,強和弱,這幾對相對立的概念來講了聖人之道,並論證了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我們知道,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是天之道。
  • 五本大道小說,條條大道可修仙,我只取一瓢飲
    《大道爭鋒》,作者:誤道者,5級作者。不墮輪迴入大千,心傳一道在人間。願起一劍殺萬劫,無情換作有情天!「金殿枯骨黃泥冢,濁酒半杯祭公侯。本詩據說是全書第一首,意境十足,顯示主角修仙之心,堅忍不拔。「萬頃仙波去,千湖返靈光。玄機天地生,乾坤書道章。」本詩是全書最後一首,既道出了玄河的神妙,也隱喻了新書《玄渾道章》的書名。「大道之逐,若無對手,又何以爭鋒?」
  • 「道德妙要」恆道第一:無,名萬物之始也
    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第三句的原文為:無,名萬物之始也。【簡評】本句的核心,在於正確理解一個「無」字。「無」與「有」,是一個哲學概念,在此是指「『客觀有』但『主觀無』」,也就是說,客觀實存之外物,其特徵尺度範圍,超過了人類感知系統的識別範圍,因而人類感知系統無法辨識。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無,名天地有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釋:道可道,非常道:這句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此中三個"道"字給後人很大的困惑,千百年來,聚訟不絕。
  • 《道德經》第一章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寧可名,非常名。這兩句是道德經的開篇之言,對於老子的全書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狀態和力量,宇宙與人生的大道如果說出來,但不是我想要表達出來的那個狀態,說明道的真諦只可意會,無法用言語準確清晰完整的描述出來。正如當初釋迦牟尼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域中有四大,人大地大天大道亦大。這是大道一個意思。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換言之,人類歷史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處在大道廢的時代。這也是儒家存在的道理。儒家是治世之道。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②,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③。 注釋①馳聘:奔馳,縱橫自如。②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沒有形質的東西,無形的力量。③希:稀少。
  • 《道德經》第一章,眾妙之門,宇宙的本源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五千多言的《道德經》譯文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名,也不是永恆不變的名
  •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孔子曾專門慕名求教於老子,得其教誨,並發出老子猶龍的讚美。
  • 《大道爭鋒》:大道天衍劍爭鋒,讀者盛讚其是最有仙氣的仙俠小說
    《大道爭鋒》,作者:誤道者,5級作者。分類:仙俠-幻想修仙。【簡介】不墮輪迴入大千,心傳一道在人間。【簡評】誤道者,作品有:《異世盜皇》《大道爭鋒》《玄渾道章》。今天主要想簡單談談《大道爭鋒》。因為看的不多,談不出多少心得。有一段時間,我掃榜仙俠分類,經常看到這本書。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海南瓊管子白玉蟾分章正誤終南隱微子王元暉注太者,無也;上者,極也;說者,開化也。常清靜者,虛無大道,自然生成,三才萬物,古猶今同也。經者,心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先天大道章第一太上老君曰:老君注,見前《淵源》。今本無太上二字。《道德經》云: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羲皇上人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大道無形,無之始也。
  • 神仙幽隱,修道當中你都悟了什麼?聽聽她怎麼說……
    隨著閱歷學識的增長,明白了這些形而上的要妙,而丹經給我的感覺依然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因為機緣巧合,我翻閱過很多書籍,古典帶著道家色彩的傳記,故紙堆裡的期刊,人物小說,枕頭邊放置的易經。有時也會愜意的想著『袖裡青蛇膽氣粗』,朗吟飛過洞庭湖『。
  • 常恩說悟真篇第一章:人生的意義
    在這裡我會一點點地去講解,有些東西即使我用白話講解了,如果你不去實修,你依然無法理解,丹道修行這個東西就是這樣,等你走過來才會恍然大悟,人家說的原來是這個意思,下面我也不多說了,直接步入正題。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我們一句一句地去講解,這悟真篇的第一章還是很簡單的,懂得一些文言文的都會理解,在這裡不在過多地重複,不過人家第一句就告訴我們,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即使你聰明絕頂,一世英才,如果不求大道,你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 《道德經》不爭第八(上):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故而無尤
    居處在眾人所鄙棄地低洼之地,這已經接近大道的境界了。居處,甘於退居卑下之地,故而可以全身;心胸,如淵潭般深邃包藏,故而有容乃大;施予,溥澤蒼生雨露恆均,故而其道至公;發言,其言必慎言而必信,故而天下敬服;施政,協和萬邦鹹致其和,故而天下歸心;有為,洞察先機必致善果,故而功德卓異常;行動,守正有靜動必以時,故而動則有功。正是因為不爭之德,故而沒有過失和災咎。
  • 呂洞賓秘注道德經今釋——道可道章
    無動無形、無機無化、無極無虛、無空無相者,就是名。名不知其為名,故名也。可名,是心名其名,難謂口可名其名,心領神會,可名其名,謂之可名。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虛中虛,空中空,虛中有實,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聲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響之常名也,連有影有響,算不得此名,而況有實具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