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沙馬王堆漢帛本,《道經》第一章命名文「恆道第一」,原文如下(數字表示章句順序):
01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0102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0103 無,名萬物之始;0104 有,名萬物之母。0105 恆無欲也,以觀其眇;0106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0107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010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以漢帛本為主,參照張繼禹先生主編之《中華道藏》所收歷代各本,淺譯和簡評如下:
010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可以言說的「道」,不是恆常之「道」。
【淺釋】此句之含義,近於「可道之道,非恆常之道」。理解此句的根本,在於三個「道」字。
第一個「道」,是個普通名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道,意思諸如道路、途徑;第二個「道」,是個動詞,也就是言說,也就是用語言來表達;第三個「道」,是個抽象、普遍意義上的哲學範疇,表示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包括作為自然本原的道體(道之「體」)和作為道體運行規律的道法(道之「運」)
所謂「恆道」,是指恆常之道、永恆之道、大道,是指自然的本原及其規律。對於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而言,它是隱無形的,是無法言說的。能夠言說的道,都是恆道的一部分,或者表象,只要一說出來,就不是恆道,否則便是以偏概全,故而「可道之道,非恆常之道」。
0102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之「名」。
【淺釋】此句的含義,近於「可名之名,非恆常之名」。理解這句話的關鍵,在於準確理解三個「名」字。
第一個「名」,是普通名詞,是人們常說的名,意思諸如名字、名稱;第二個「名」,是個動詞,指的是稱呼、稱謂;第三個「名」,是個普遍、抽象意義上的哲學範疇,表示依據萬物的根本屬性予以命名,從而使萬物得以相互區別開來的概念邏輯體系及其方法論。
所謂「恆名」,是指恆常之名、永恆之名,它是依據天地萬物的根本特徵,為萬物命名,以使天地萬物相互區別開來,以便「名副其實」。這是先秦哲學流派「名家」的根本任務。通常意義上的「名」,只是「恆名」的一個側面或者表象,一旦稱呼起來,便不是「恆名」,否則便是以偏概全,因而是不準確的。
0103 無,名萬物之始;
我權且用「無」這個字,來指代天地剖判之前,萬物尚未成形,人類無法感知和分辨的本初狀態。
【淺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體聚合成為天地萬物,是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其前期是混混沌沌的狀態,人類有限的感知能力無法感知和分辨,這是道體聚合前期的一種「主觀無」的狀態,權且用「無」來指代。套用《道經》裡的說法,強為之名曰「無」。這正是宇宙誕生之前的本初狀態。
三國之中有三個大人物,他們的「字」很有意思。一個是袁紹,字本初;一個是曹操,字孟德;另一個是劉備,字玄德。袁紹的「紹」,意思是繼承,「本初」,也是繼承,都是指繼承祖宗的聲望門第,「四世三公」,可是很強大的。可惜的是,遇到了曹操字孟德,「操」者德操,「孟德」者大德也,於是「本初」被「孟德」打敗了。後來曹劉戰爭,劉備字玄德,「備」者德才兼備齊備,「玄德」更是大德無形,以柔克剛,打不起躲得起,跑到了西南邊陲,從而把對方的強大力量,化解於無形,於是最後「孟德」並未最終消滅「玄德」。這簡直是活脫脫的「以柔克剛」。
0104 有,名萬物之母。
姑且用「有」這個字,來指代萬物賦形之後,可為人類感知和分辨的有形狀態,這樣就可以命名天地萬物了。
【淺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經由人類不可感知和分辨的「無」的狀態,自然繼續演化,部分道體聚合物終於進入了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由「隱」而「顯」,於是便進入了「有」的狀態。這樣,就可以分辨天地萬物了。換句話說,因為「有」,也就是萬物各具形體,進入了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才有了人類根據萬物的特徵,分別予以命名的可能,因而,「有」使得人類感知和分辨萬物成為可能,因而是「萬物之母」。
也就是說,天地剖判,萬物逐漸各具形體,進入人類感知能力的範圍,人類就可以感知和分辨萬物,找到它們各自的特徵,就可以相互區別。這就是「名以命物」,是先秦哲學流派「名家」的主要任務。
為更好地理解「無」和「有」,可以思考一下暗物質和明物質。所謂「無」和「有」,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客觀實存和絕對虛無,而是在客觀實存之前提下,物體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或「隱」或「顯」而已,如同水分子的「顯」(固態冰和液態水)和「隱」(看不見的水蒸氣)。這要從人類認識原理和過程談起,請參考「物-相-文」三元體系,在此不再贅言。
0105 恆無欲也,以觀其妙;
總是滌心淨慮,保持一種清靜無為的狀態,來觀照和探求隱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根本規律。
【淺釋】所謂「無欲」,是指滌心淨慮,清靜無為,以免我們的認識,被大腦中的先驗知識所左右,被心房中的慾念牽纏所幹擾。因為心相是三料合一,外物對外呈現信息進入五根,作為原料;大腦存儲器的先驗知識,作為輔料;心房中的慾念牽纏,作為佐料。只有滌心淨慮,才能去除輔料和佐料的影響,達到較為正確認識外物的目的。
注意,這裡「較為正確」,是因為人類感知能力是被動的,如同被動雷達,只有外出呈現的信息能夠為人類所感知,人類才有可能認識事物。當外物沒有呈現出人類可以感知和分辨的信息時,或者這些信息被屏蔽之時,這些事物相對於人的感知能力而言,是隱形的,就如同隱形飛機。所以,人類便研發出發射信息的「探照燈」,物體只要可以反射和散射信息,便可以為人類所(部分)認識。
0106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總是尊道貴德,保持一種相機有為的狀態,來洞察和把握萬事萬物發展演化的趨勢和歸往。
【淺釋】所謂「有欲」,一是有遵循,二是有目的。所謂遵循,就是尊道貴德,遵循道德的根本原理和基本要求;所謂目的,是指要把握方向,洞察先機,以便採取必要的行動,是為「有為」。所謂「其所噭」,就是萬事萬物發展演化的趨勢和歸往。
0107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無」和「有」這兩種物態,都源於作為自然本原的「道體」。二者名字雖然不同,但它們所指代的,都是「道體聚合物」。
【淺釋】道體是自然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元組分。一切事物,都是道體的聚合物,並且時時刻刻處於道體的聚散之中,是一種變動不居的動態平衡,佛家稱為「有為法」。正如《金剛經》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在「客觀有」的前提下,「無」是「主觀無」,也就是外物無法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認識;而「有」,則是外物可以為人類感知系統所感知和認識。「有無相生」,不過是道體聚合物的形態發生了變化,相對於人類感知能力而言,在「顯」和「隱」之間變化,如水分子的三態,即氣態水蒸氣、液態水和固態冰,前者為隱,後兩者為顯。
「無」和「有」,不是外物存在與否,而是在外物客觀實存之前提下,物態的變化,是否能夠為人類所感知。進入人類感知能力範圍之內,就「顯」就「有」;離開人類感知系統的範圍,就「隱」就「無」。根本在於,人類感知能力的有限性,這取決於人類感知系統的硬體配置和軟體算法。
010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妙啊,真是玄妙啊。探究這幽隱無形、極其玄妙的「無」,卻正是洞察天地萬物背後諸般奧妙的根本門徑。
【淺釋】宇宙或自然之中的一切規律,就是廣義的「玄學」;人類已經掌握的並自認為正確的那部分,稱為「科學」。玄學是科學之大母,而科學是玄學之小子。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在玄學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一直走在路上,目標是真理,也就是大道,或者說恆道、常道。
如果把玄學比作一個無線延展的平面,那麼科學就是玄學平面上的一個不斷膨脹的圓圈,有時不是平面圓而是有所偏離,因為科學只是對自然規律的一個近似和逼近,而不等同於真理。只有不斷探索玄學,科學才能膨脹和發展,換句話說,雖然玄學很玄,但是不探索玄學,哪來的科學,科學又如何能夠得到發展?所以說,探索玄學,是科學發展的根本門徑,或者說不二法門,是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詩文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版權所屬:北京泰和道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