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2020-12-19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上一期我們講了不同境界的士人對道的不同態度以及道本身所表現出的相反相成的狀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41章。

前面講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說明了在世俗人眼裡,道會常常表現出相反的狀態,而德也是一樣,老子接下來的三句是講德,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這裡老子提到了上德,廣德,建德三個概念,上德我們之前講過,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無私無我,外表卻看不出來有德的狀態稱之為上德;上德若谷,谷是指山谷,這裡以山谷來比喻上德虛空的境界。

老子在第15章中說「曠 兮 其 若 谷 」虛懷若谷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上德虛空,無為,柔弱,謙讓,謙虛,處下,能包容一切,所以謂之「上德」,而上德常常表現出來的狀態卻是謙虛,處下,就好像低下山谷一樣,那麼廣德和建德怎麼解讀呢,有的學者解釋說是廣大的德性,剛健的德性,這樣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廣大能說得通,剛健卻總覺有些牽強;本章前面說到建言,後面又說到建德,很明顯,建就是動詞,並不通假剛健的健,所以如何解釋建德我一直沒有想通,直到我看到第67章中的內容,才茅塞頓開。

第67章中老子說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這三寶讓我聯想到本章說的三種德,正所謂「弱者道之用」柔弱處下才是道的表現形式。不敢為天下先,實際上就是無為,謙讓、謙虛,處下的意思。

所以說老子說的三寶正是這裡的三德,高尚的德表現為謙虛謙讓,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把自己的利益處下,所以說上德若谷;廣大的德表現為對己節儉,對人給予,儉故能廣,然而無論節儉再多、給予再多仍然覺得給予的不夠,所以說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最難理解的一句,建立德性,從身邊人做起,我們通常說一個人缺德,大多是因為他傷害到了身邊的人。因此,福澤身邊的人,對身邊的人慈善,仁愛是建德的第一步,慈故能勇,沒有仁慈之心是不可能建立德性的。

什麼是仁慈?付出而不標榜謂之仁,行善而不求回報謂之慈。行善,付出就像偷盜一樣不想別人知道,偷偷摸摸地行善,不留姓名,不求回報,這才是在積陰德呀,所以說建德若偷。綜上所述,建德、廣德和上德對應老子的三寶「仁慈、節儉和謙讓」。

接下來老子又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真,通貞,郭店楚簡中就是這個貞潔的貞;渝,《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水變汙濁,引申義指不好的改變,如「矢志不渝,忠貞不渝;就是指不改變的意思,質真若渝,意思是純潔的品質有時候看起來好像變得汙濁了,這一句其實和大白若辱意思差不多,白,本意指的是潔白,引申義是昭彰,榮耀。

老子在第28章中說:知其白,守其黑,意思就是身處潔白和榮耀,卻甘願居於汙濁和屈辱。所以說,質真若渝;大白若辱並不難理解;這都是反者道之動地體現。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再純潔的品質也會有瑕疵,再高尚的榮耀,也有與之相對應的屈辱。貞和汙,榮和辱都是相對的,能夠知貞守汙,知榮守辱,才是真正的大德呀。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四句沿用到現在都已經是成語了,所以說並不難理解。隅,是指角落,大方無隅,是說最大的方正,是沒有稜角的;喻義指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方大到一定程度,有角也顯現不出來了,等於就是接近於圓了,所以後來,大方一詞也指圓融,說一個人大方,就是為人處世不小氣,而大方無隅,也就有了新的寓意,表示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外表也自然圓融大氣。

大器晚成,樸散則為器,萬物皆由道所生發,而最大的器物或者功用最強的器物則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和磨練才能形成,這是道的常規,而人是萬物之靈長,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句話也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所以成就會比較晚。

大音希聲;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我們今天說聲音基本上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聲和音是不同含義的兩個詞,聲產生於發音器振動之時,可以在發音器振動的時候聽到它;音產生於發音器閉合之後,可以在發音器官閉合後仍能感覺到它,音是由聲而來,聲是由音而止,所以老子說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所聽到的聲音實際上是一種振動波,然而,無論是決定聲調高低的波的頻率,還是決定響度大小的波的振幅,都有一定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我們人類是聽不到的,比如說有些聲音如超聲波和次聲波,像狗呀,蝙蝠呀等一些動物能聽到,而人類卻聽不到;當然,我想老子在這裡說大音希聲並不是指的聲波,老子應該有兩重意思,其一,有的時候,可能無聲勝有聲,大道無聲無為,聖人效仿,行不言之教,可能要比言語說教更有效;就好比父母教育孩子,一味的嘮叨或吵罵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倒不如以身作則,慢慢引導和啟發更加有效;其二,老子經常用音和言代指統治者的政令,在農耕社會,好的政令不用多,可能簡單的道德和規範遠比繁苛的政令和刑罰要更加有效。當然,現在的大音希聲還有另一種含義,就是指有分量的話語不在多而在精。

我們再看大象無形;最大的形象是沒有形狀的。這裡的大象實際上就是指大道的形象,大道無形,大道存在於天地之中,天之大,無形無象,地之廣,無邊無垠,風之細,無孔不入水之柔,隨形就物。所以說真正大的形象反而都是無形之象。總結這四句話,實際上是代指道的幾個屬性:大方是指道的胸懷,大器是指道的功用,大音是指道的聲音,大象是指道的形象。道雖然無聲無形,難以感知和捉摸,但道的胸懷是寬廣的,功用也是無窮的,老子用簡單幾句話就寫出了"道"的至高至極的境界。

然後老子畫龍點睛的總結說,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申為幫助、資助的意思。和我們現在常說的貸款的貸意思差不多,只不過貸款有利息,而且要按時還款;而大道對萬物的資助則是不求回報的。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大道幽隱、無聲無形,甚至沒有名稱。但卻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

第25章中,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寂兮就是無聲,寥兮就是無形,所以說道是幽隱的;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然而就是這個無聲無形、卻具有至高境界和功用的道才使得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天地萬物生長在大道之中,所以大道能夠使得天地萬物自然運行,從而成就萬物的德性。同理,真正體悟到了大道而具有德性的人,也會像大道大德一樣,雖然難以被世人理解,甚至常常被世人誤解,但卻能夠帶領人們走上真正光明而平坦的大道。

這一章比較複雜,所以我們是分兩期進行解讀,由於本章包含很多成語,而且排比句較多,文學性極強,所以我們最後再朗讀一遍原文,加深一下印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好,第41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原典上士聞道文字只是相,道德經只是船,最終的目的是過河,對於不想過河的人來說,這船是沒用的,對於已經過了河的人,這船就是給後人的路標,最困難的是在河中間的人,上了船了,但還沒有到對岸,他們該怎麼辦那?本章「建言有之」後面連著十三句話就是說給船上之人的。明道若昧——機智全無,欲說還休。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但是,「道」就存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以及歲月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
  • 道德經——感悟「天機」 2
    2、大象無形;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41章,意思 就是:最好的形象往往是沒有形象。通俗理解,那些美好的形象或者事物,往往都是看 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他們一-直存在。人們可 以通過經歷某些事情,領悟到「大象」或 許「大道」,但是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 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比如說,我們都看不見風,但風是不存在的 嗎?風不僅存在,而且還發揮著巨大作用。 因此,我們寫文章經常用這樣的詞語:民 風、作風、家風等等,這就是大象無形而力 量無盡的道理。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兩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呢?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至大的空間就沒有角落,很大的器具成形就比較慢,現在「大器晚成」已經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你知道嗎,「大器晚成」是天道
    我相信,各位對「大器晚成」這個成語都比較熟悉。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來鼓勵那些在學業或者事業上暫時還沒有取得成就的人。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老子的《道德經》。它的原意是指,大的器物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後比喻能成大事的人成就顯露得比較晚。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大器晚成》
    字:雲山閒人號:萬物興書斎作品:【大器晚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善成。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240個道德經裡的男孩名,個個禪意無限
    正奇出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五十八章-道德經「正奇」選自《德經》,這句話歸根結底告訴我們:以人為本、靈活變通。天下萬物都是在變化的,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能夠採取合理的方式,保持自然的本色。知常出處: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道德經「知常」選自《德經》,這句話告訴我們懂得調和就能恆常,明白恆常的道理就是慧明。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那洪水泛濫時,什麼東西能抵擋住它呢?再看,屋簷下的點滴雨水,日復一日,就能把一塊堅石滴穿。由此證明,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卻能摧毀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這不就是柔弱的作用嗎?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②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沒有形質的東西,無形的力量。③希:稀少。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越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由此懂得了無所作為是有益的。不用言辭的教化,無所作為的好處,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5:第六章 穀神不死,綿綿若存中,將通行本第六章前提。所以該章後半部分,極可能是後來添加。不過「虛而不屈」一句,很好的解釋了為何天道無形,卻「獨立不改」。因此,雖橐龠「虛而不屈」一句與前面「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不大相干,但於整部《道德經》而言,卻有著一定程度的畫龍點睛之作用。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能大器晚成。人處於低谷時,不要自暴自棄,應揚長避短,讓弱點成為優點!世無常貴,事無常師《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 《道德經》:從容謙和,自隱之後方見幽靜
    《道德經》四十一章有云: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是老子對「道」的本質與現象的辯證統一關的聞述,意為:崇高的德好像低谷:最潔白的東西好像沾染了汙垢的梯子:廣博的好像不足;剛健的好像怠惰;質樸而純真的好像很汙濁;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上一期我們講了第3章,在第3章中,老子主要以美和醜,貴和賤,虛和實,強和弱,這幾對相對立的概念來講了聖人之道,並論證了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我們知道,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是天之道。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