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縱橫歐亞,為什麼沒有消滅王氏高麗

2021-01-10 網易新聞

編者按:在韓國的歷史電影《霜花店》中,高麗國王與其心愛的侍從,因一位蒙古公主的出現,而反目成仇,刀兵相向。然而在這段異常狗血的愛恨情仇的背後,卻包含著東亞歷史的聚變與太多關乎國家存亡的歷史抉擇。本文便是通過這這段歷史背景的書寫,反映出在蒙古崛起到元明代興這一歷史洪流中,一個東北小國不斷做出的歷史抉擇。

有元一代,藩屬之國眾多,但若說關係最鐵的,第一自然是忽必烈三弟旭烈兀所建立的伊兒汗國,其次便是女婿之國高麗王朝。

雖然做元王朝的女婿並不十分舒暢,但高麗王朝一直到元朝滅亡成為「北元」之後仍與之藕斷絲連,在「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盛行的國際社會,算是很難得了。

不過,元朝與高麗的翁婿關係,卻是在蒙古帝國對高麗的打擊欺壓的陰影之下一步步走向看起來很美的和諧之境的。

武人當國與蒙古襲來

公元九世紀以後,朝鮮半島的新羅王國日益衰落,貴族叛亂和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最終導致徹底的分裂。形成新羅、後百濟和泰封(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這便是朝鮮半島的第二次三國時代,史稱「後三國」。

「後三國形勢圖」

就如中國的三國時代一樣,魏、蜀、吳三國最後誰也沒能一統天下,倒是魏國的權臣司馬家摘了桃子。朝鮮半島的三國也不是其中哪個統一起來的,而是泰封國的武將王建奪取其政權,建立高麗王朝後重新統一的,這位王建,便是高麗王朝的太祖。

王建統一朝鮮後三國後,遷都於自己的家鄉松嶽,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對內獎勵農業的政策,釋放奴婢,休養生息。

對外則積極北上擴張領土,趁著遼國滅亡東北大國渤海國的契機,不但將領土北界由前朝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遊至鴨綠江下遊一帶,而且和遼國交兵,蠶食女真故地。

在與宋和遼的折衝樽俎之間,到1007年,高麗疆域已擴展到鴨綠江一帶。1130年,乘著遼金政權更替之際,高麗又佔領鴨綠江東岸的遼朝重鎮保州(今朝鮮平安北道義州)。

可以說,作為以朝鮮半島為主體的國家,高麗王朝算是最大限度的擴展了生存空間,今天的北朝、南韓的國土便是在高麗王朝時期基本確定的。

不過,擴展領土便要用兵,遼國、金國也都不是好惹的弱邦,奪了人家的領土,也要用大量的兵馬防備,這麼一來,武將在高麗王朝的地位便日益重要起來,開始要求提高地位。

武人要求地位本是情理中事,人家隨時要搏命疆場,怎麼就不能獲得些社會尊重呢?可是高麗王朝學習宋朝好的方面不少,而壞的方面也學了十足,實行「重文輕武」,文官掌控朝政,對於武將十分鄙視欺壓,終於使得文武之間勢同水火。

1170年,也就是南宋乾道六年,高麗王朝終於發生變亂。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幾個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王晛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大殺貴族文官,流放了毅宗和太子,立明宗王晧為國王,史稱「庚寅之亂」。鄭仲夫通過「都房」控制高麗君主,從此開始了高麗王朝的「武人政治」時代。從鄭氏開始,先後有慶氏、李氏、崔氏武人掌控政權。

武人雖然掌控了高麗王朝,但日子並不好過,且不說王氏家族總是想著恢復王權,武人之間的碾軋也不曾中斷。到1197年才算是形成了崔氏為首腦的穩固的「都房」政權,執掌國政六十餘年。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弄不好高麗會和日本一樣,形成國王虛君而將軍掌權的「幕府政治」。然而到了1231年,席捲各地的蒙古洪流終於湧向了高麗,武人政治也就隨之走向衰微。

高麗王朝開始接觸蒙古人,是從蒙古帝國討伐契丹遺族和女真人在東北地區擾亂之時開始。

1216年.契丹遺族喊舍等人對蒙古帝國發動叛亂,在遼東建立「大遼國」,被擊敗後率領數萬名契丹軍渡過鴨綠江侵入高麗,佔領高麗重鎮江東城。1219年,成吉思汗命哈只吉和扎剌二將率軍入高麗討伐喊舍。在別人的地盤上辦事,自然要和主人打個招呼。哈真入高麗後,遣使面見高麗高宗王皞,要求以糧援助,出兵合擊江東城。

契丹軍進入高麗,佔城割據,本就讓高麗君臣很是頭疼,現在見有人前來助拳,國王高宗和掌權將軍崔忠獻都求之不得,於是派兵資糧相助。不久,蒙高聯軍便攻克了江東,喊舍自縊身亡。

亂事平定後,哈只吉與高宗於是年二月籤訂條約,兩國約為兄弟之國。按照約定,高麗臣屬於蒙古,每年納貢。

要是到此為止,高麗最多不過是成為蒙古帝國的「弟弟」,而不會是日後的「女婿」。然而,蒙古帝國這位大哥對弟弟實在太不客氣,要求的貢賦越來越多,而且不分時候,想要便要。

高麗君臣終於忍無可忍,於1225撕毀協議,斬殺蒙古使臣。此時成吉思汗正在徵討西夏,無暇理會高麗,「兄弟之國」從此斷交,陷入「冷戰」。直到窩闊臺汗即位後,便開始派兵攻打高麗,正式爆發戰爭。

自1231年起,蒙古帝國連年對高麗用兵,尤其是貴由汗和蒙哥汗時期更是「凡四命將徵之,凡拔其城十有四」,高麗王不得不遷都江華島。雖然蒙古軍在當時戰無不勝,但因為高麗早已形成武人政治,民心士氣要比日後的李氏朝鮮強得多,面對侵略節節抵抗,對於蒙古軍造成很大殺傷,甚至擊斃過蒙古統軍元帥撒禮塔。

幸運的降服與翁婿之國的成立

高麗畢竟是一個小國,小國的可悲之處在於,當與大國交鋒時,如果沒有其他大國的幫助,無論多麼頑強也無法免於滅亡。蒙古帝國雖然不能把高麗一口吞掉,但只要堅持不懈的打下去,勝利還是屬於自己。

終於,在艱苦抗戰28年之後,尤其是「都房」政權第四代執政崔竩被殺後,高麗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公元1259年,高麗高宗向蒙古帝國投降,派太子王倎入質。

城下之盟的滋味很不好受,蒙古帝國對於長期堅持抵抗的國家一般懲罰都十分嚴厲。高麗這次投降,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可想而知。莫說「兄弟之盟」,就是能否保持獨立地位都在未知之數了。

然而,高麗王父子尚不知道,這時候的蒙古帝國大汗蒙哥汗已經快要去世,忽必烈的大元王朝已經呼之欲出。

情形的變化雖非人所能預料,但一些歷史上的成功者總是會在變化時的選擇當中佔得先機。高麗太子王倎便是這樣的人。

1259年,蒙哥汗死於南徵南宋的徵途上。此時,王倎正奔波在遵照大汗聖旨前往四川的路上。聽聞到大汗死訊,這位高麗太子沒有再西進,而是前往汴梁,和當地官員一起迎接也是得到消息從鄂州返回的忽必烈,並跟著忽必烈一起回到了其大本營開平。

王倎太子的押寶,使得日後的高麗安享百年太平,作為一個弱國儲君,他的眼光可稱睿智長遠。

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建元中統,開始了和弟弟阿里不哥的爭位之戰,至於如何懲罰近三十年拒不歸附的高麗自然不可能在議事日程之內了。而也在這一年,高麗高宗王皞病逝,消息傳來,忽必烈謀臣趙良弼和廉希憲一起進言,認為應該立即送王倎回國即位,這樣高麗便會感恩戴德,一心內附。

忽必烈早就對王倎的作為很滿意,立即接受建議,以國王之禮款待王倎,賜以虎符、封冊和高麗國王印,並派精兵護送其回國,同時下詔赦免高麗之「罪」,表示對高麗全國上下「首謀內亂,旅拒王師,已降附而還叛,因仇讎而擅殺,無所歸而背主亡命,不得已而隨眾脅從」等等作為全部「罪無輕重鹹赦除之」,答應「完爾舊疆,安爾田疇,保爾家室」。

同時,對於屯駐高麗的蒙古軍全部撤回,曾經虜獲的高麗百姓也全部放歸。當然寬大之餘,對於兩國關係也要明確,規定高麗有「納質、助軍、輸糧、設驛、供戶數籍」等義務。

王倎回國即位,這便是高麗元宗,不久改名為王禃。雖然蒙古入侵讓國家殘破,但現在沒有了「都房」執政,實權回歸王室,又保住了國家的獨立地位,就這樣安心的做大元朝的東部屏藩,元宗的日子本來該很好過的。

然而,元王朝在忽必烈時代,對開疆擴土極為熱衷。為了滅亡南宋,也為了徵服日本。忽必烈不停地要求高麗履行助兵資糧的義務。至元五年(1268年)夏,更是責令高麗「當造舟一千艘,能涉大海可載四千石者」,用於攻打南宋和日本之用,並且明說「死者有之,生者亦有之」,也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完成。

元宗是忽必烈立的,再加上深切知道違命的後果,於是只能委屈百姓儘量滿足。可高麗朝野還是有很多「愛國者」,對於這樣的榨取極為不滿,更認為願意滿足元朝要求的元宗是「高奸」。這些人以權臣林衍為首,幾經謀劃,於至元六年(1269年)八月發動政變,廢黜元宗,立其弟王淐為王。

這種無視宗主國皇帝的作為自然不能為忽必烈所默認,同年十月,忽必烈封在京朝覲的高麗王太子王愖為特進、上柱國,命他和頭輦哥率三千軍隊回高麗平亂。面對軍事威懾,王淐、林衍不得不恢復元宗王位。

這起變亂,幾乎把元宗即位時的大好局面喪失殆盡,原本撤出的蒙古軍重新又開了進來,在鳳州設立屯田總督府,長期駐守。同時,忽必烈還委任脫脫朵兒、焦天翼為高麗達魯花赤(監治官),高麗的獨立地位已經大打折扣。

尤其嚴重的是,高麗都統領崔坦、李延齡等人因為不滿林衍專權,趁著元軍入境之機,以西京(今平壤)五十餘城歸降元朝,忽必烈順勢將之改為東寧府(後升東寧路),劃歸元朝遼陽行省管轄。

為了有效控制高麗,忽必烈要求高麗王室從江華島遷回舊都開城。就遷都事件上,高麗朝廷再起波瀾,其時雖林衍已死,但其黨羽裴仲孫等仍擁立王室庶族承化侯王溫為王,據守珍島(今南全羅道)抗元。

反抗自然會招來更嚴厲的懲罰。至元八年(1271年)五月,元將領忻都、洪荼丘等率兵攻佔珍島,殺王溫、裴仲孫,但殘部在金通精率領下又退往耽羅(今濟州島)。至元十年(1273年)四月,元軍攻佔耽羅,金通精等人被俘,林衍黨羽最終被肅清。這回,元朝又在耽羅設立詔討司,屯兵駐守,高麗的領土又少了一塊。

權力被限制,國土被分割,但作為國王的元宗倒是終於擺脫了數十年的武人權臣幹政,成為了真正的掌權者,當然以我國歷史慣用的說法,便是「元朝在高麗的代理人」了。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宗還都開京,高麗完全依附元朝。忽必烈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也就是官職爵位的名稱都要相對元朝降一級,例如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臺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

國王的自稱由「朕」改為「孤」, 「宣旨」改為「王旨」,臣子對國王的奏疏由「奏」改為「呈」,臣子對國王的稱呼由 「陛下」改為「殿下」,國王儲君的名稱由「太子」改為「世子」。

而最讓高麗人難以接受的,恐怕就是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以前的「某某宗」是不許再用了,國王廟號都要改為「忠某某王」、「恭某某王」,例如「忠烈王」、「忠宣王」、「忠惠王」、「恭愍王」等等。這些廟號充滿了藩屬之國的低眉順目,活著窩囊死了也窩囊,所以高麗人在暗地裡還是給自己的國王上「某某宗」的廟號。

一切似乎都平靜了下來,藩屬的身份確定了,國王的權力確定了,被分割的疆土一時也收不回來,作為高麗國王,元宗似乎沒事情還需要操心了。

但元宗不這麼想,什麼都確定了嗎?高麗王朝的安全可還沒有確定呢。朝廷大臣,尤其是武將,反元情緒十分高漲,高麗的老百姓也不平靜,一旦哪天再來個反元的政變或者動亂,且不說自己這個國王會身首異處,高麗王朝恐怕也要社稷為墟了。

何況,經過「林衍之亂」,忽必烈對高麗的好印象大打折扣,現在有了個「高麗達魯花赤」,說不定哪天皇帝一不高興廢了高麗國號——這可誰也不能擔保不會發生的。

怎樣才能既壓制國內又讓元朝有所顧忌呢?那就只能和元朝成為一家人,就像那些蒙古汗國一樣,對內,可以不再有「高奸」的惡名,對外,皇帝總不好對家裡人無端發難。

於是,元宗從至元八年開始(1271年),便不停的向元朝「求婚」,希望忽必烈把公主嫁給自己的世子王愖。忽必烈本不想答應,高麗叛附無常,自己把女兒嫁過去,萬一有什麼變故,不就成了人質?而高麗世子已經三十多歲,早已經娶妻,並不是公主配偶的合適人選。

忠烈王與元公主

但忽必烈畢竟是一代雄主,考慮問題還是要從政治著眼,隨著高麗局勢日趨穩定,更是考慮到嫁公主過去對於安撫高麗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終於還是同意了高麗的求婚,答應把自己的小女兒齊國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下嫁高麗世子王愖。可此時齊國公主才十三歲,直到三年後,也就是至元十一年五月,才將成年的女兒嫁到高麗和三十九歲的王愖成婚。

這樁婚姻的成功,了卻了高麗元宗的最後心事,老國王終於不必再操心了。兒子和新兒媳婚禮舉行後僅一個多月,高麗元宗王禃病逝,世子王愖繼位,是為高麗忠烈王。

當年還是太子的王倎選擇了效忠於忽必烈,換來了免除懲罰和國祚延續,在去世前又讓自己成了忽必烈的親家,讓高麗的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經過「林衍之亂」,忽必烈在高麗設置了達魯花赤,既監督高麗國王,也插手高麗國政,那是完全不把高麗國王當回事,以宗主國大臣的身份對國王頤指氣使。而從忠烈王開始,因為成為忽必烈的女婿,國王印信便成為「駙馬高麗國王」,臣僕之國的君主一下子成了主子,達魯花赤再跋扈也不敢對主子無禮,百鍊鋼立即變為繞指柔,態度謙恭有禮起來。

「 第三任高麗達魯花赤黑的,在王愖還沒有和齊國公主成婚時便已經謹小慎微,一次接受元宗宴請時,元宗請其上座,黑的連忙推辭:「現在皇上的女兒已經許配給太子了,您就是皇帝駙馬大王的父親,我們是皇帝的臣子,怎麼敢違禮呢?大王向西坐,我們就向北坐;大王向南坐,我們就向東坐。」一定要坐到元宗的下首。」

高麗國王的野蠻女友們

忠烈王之後,高麗又有共有九位國王,依次為忠宣王、忠肅王、忠惠王、忠穆王、忠定王、恭愍王、前廢王、後廢王和恭讓王。

其中,除了忠穆王和忠定王在位時過於年幼,不宜娶妻,前廢王、後廢王和恭讓王在位時期元朝已經日薄西山、行將就木外,其他幾位國王娶的都是元朝的公主,其中忠肅王因多次喪偶,前後迎娶了3位元朝公主,以「一個女婿半個兒」標準,成為了元朝皇帝的一個半兒子。

不過,忽必烈以後的元朝皇帝,也學會了漢、唐皇帝的「不厚道」傳統,嫁給高麗的公主,都不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而是宗室之女,但在名義上,高麗國王的「駙馬」還算是真金白銀,各種好處也隨之而來。

「 至元十五年(1278年),忠烈王帶著新媳婦齊國公主到元朝省親,趁著老泰山忽必烈高興,提出廢除「高麗達魯花赤」,這要是在過去,一定會被看作是「不臣」之舉,而現在的忽必烈卻當做送給新女婿的禮物,一口允準了。」

在「林衍之亂」中被元朝劃為東寧府的高麗西京是高麗降人獻給元朝的,算不得「非法侵佔」,談不上歸還。但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忠烈王奏請歸還西京,忽必烈本著都是一家人,誰管都一樣的態度,同意所奏。

到了忠烈王晚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林衍之亂」時被元朝直轄的另一塊疆土——耽羅島。可也不好意思總是向老丈人提要求,一直等到忽必烈駕崩,元成宗繼位,忠烈王趁著登基之喜,向侄子元成宗提出收回耽羅島的請求,元成宗自然不好駁姑父的面子,將耽羅歸還高麗。

當初高麗的愛國者們浴血奮戰,使得這些領土歸了元朝,而忠烈王這位標準「高奸」卻使得這些領土回歸。作為國家,究竟是面子重要還是裡子重要,這真是永遠無法討論明白的話題。

話又說回來,「是藥三分毒」,任何謀劃都有正負兩面,只不過需要針對具體情況斟酌選擇。高麗迎娶元朝公主,在政治上是穩賺不賠,而在生活和感情上,高麗王們則很是悲慘。就以忠烈王來說,他的廟號是「烈」,從諡法上說,「有功安民、秉德遵業曰烈」,可他的「烈」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娶了一位有著暴烈脾氣的妻子。

齊國公主忽都魯揭裡迷失比忠烈王小二十三歲,老夫少妻的組合本就意味著小妻子有資格耍小脾氣,何況小妻子身後還有著強大無比的娘家。可想而知,忠烈王成為了政治上的「妻管嚴」,日子很不好過。

霜花店裡的「野蠻女友」

不但任憑妻子打罵不敢稍有反抗,而且雖然擺脫了達魯花赤,但國事上卻又不得不受到妻子的幹預擺布,齊國公主不但執掌內宮權柄,而且連朝會、宴享、巡幸、接見使臣等無不參與,甚至人事的任免也要有她的發言權。王后幹預國政的傳統,在有元一代的高麗成為慣例。

韓國大片《霜花店》中的高麗國王,從情節來看應該是高麗恭愍王,影片中有朝會上國王、王后一起召見大臣的場景,這應該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但歷史上的元朝公主們會不會如電影中一般,在大臣面前維護國王老公的尊嚴,那可就難說得很了。

一連幾代娶了「野蠻女友」,國事不得不和家事劃為一體,這已經比較窩囊。而因為從忠烈王開始與元朝通婚,有的世子作為質子長期在元大都居住,回國後又帶著蒙古妻子以及大批怯憐口,也就是公主的私屬人戶一起來到高麗。雙方各種交流非常密切,再加上元朝屬於強勢,高麗的蒙古之風便越來越重。

首先,高麗國王從忠宣王到恭愍王都取了蒙古名字,忠宣王名為益智禮普化,忠肅王名為阿刺忒納失裡,忠惠王名為普塔失裡,忠穆王名為八禿麻朵兒只,忠定王名為迷思監朵兒只,恭愍王名為伯顏帖木兒。

如果只是在原名之外再取個名字,這本不傷大雅,可高麗國王們還打算在服飾和髮式上向蒙古學習。高麗的服式和髮式本來與宋人是一致的,都是長袍大袖留全發,可從忠烈王開始,國王們都穿著窄袖緊身的蒙古袍,髮式也成為蒙古髮式,也就是

「 在頭頂上把頭髮剃光一方塊,並從這個方塊前面的左右兩角繼續往下剃,經過頭部兩側,直至鬢角。他們也把兩側鬢角和頸後(剃至頸窩頂部)的頭髮剃光。此外,並把前額直至前額骨頂部的頭髮剃光,在前額骨那裡,留一簇頭髮,下垂直至眉毛。頭部兩側和後面,他們留著頭髮,把這些頭髮在頭的周圍編成辮子,下垂至耳」

電影《霜花店》中,王后的哥哥在宮廷宴會上和宮娥翩翩起舞,恭愍王欣慰的說:「他越來越像高麗人了。」不得不說,這只能是現在的韓國人為祖先找回點面子,其實在那個年代,高麗王室「越來越像蒙古人」才是事實。

要說高麗王們這些做法也無可厚非,無非是習慣或者政治需要,但忠烈王卻下令普通百姓也要剃髮改裝,弄得老百姓,尤其是熟讀儒家經典的讀書人痛苦不已,這便是大大的不對了。

從蒙古帝國時代開始,對所徵服的地區雖然殺戮很慘,卻並不要求當地人民改變信仰和生活習慣,忽必烈建立元朝滅亡南宋後,也保留「漢家衣冠」,對高麗更有「衣冠從本國之俗」,「風俗一依舊制,不須更改」的承諾,高麗忠烈王的做法有些拍馬屁過頭,連忽必烈聽說之後都十分驚訝,說:

「都說是我禁止高麗人保持服式,哪是這樣的?高麗的禮儀怎麼突然就丟掉了呢?」

忠烈王能夠委屈自己,換來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本來是正面人物,但這一舉措立即把自己的形象毀了個七七八八。不但高麗老百姓不以為然,連宗主國皇帝、老丈人忽必烈都覺得過分,從此愈加瞧不起高麗,乃至說出:「誓不與高麗共事」這樣的話。

這句話已經夠分量,可忽必烈還嫌不足,進一步定下「賤高麗女子,不以入宮」的「世祖皇帝家法」。而這個祖宗家法在他的曾孫元惠宗時代被破掉,高麗女子奇氏成為大元皇后,可也成了大元朝的末代皇后,於是有人便說這是不尊祖宗的下場,一娶高麗女子便要亡國。實際上,雖然在大元王朝最後的日子裡奇氏皇后沒起什麼好作用,但要說要她對亡國負責,就是又掉進「紅顏禍水」這樣的陳詞濫調裡了。

韓國人想像中的其樂融融

無論實際如何,兩國關係則在近百年的時間裡給人以其樂融融的印象。在元朝的興盛期,高麗王朝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以蒙古風俗為榮。而元朝除了在徵討日本時頗為叨擾高麗之外,作為宗主國和嶽丈之家,便很慷慨的給女婿好處。

對於高麗的賞賜也是與日俱厚,最吝嗇的時候也要保證回賜物品的價值至少與貢物的價值相等。對於高麗王朝極為頻繁的朝貢隊伍,元朝皇帝們不僅對前來的王公貴族、使臣給予賞賜,連其隨從也加賞賜。就以忠烈王時期為例:

「他在位三十四年,朝貢十四次,最多的一次隨行人員達一千兩百人之多,這麼大的使團,每個人都要拿一份賞賜,可想數字將極為驚人」

而有元一代,高麗朝貢次數達二百四十四次,其中世祖朝八十二次,成宗朝二十六次,武宗朝十七次,仁宗朝十七次,英宗朝五次,泰定帝朝六次,文宗朝六次、寧宗朝一次、惠宗朝八十四次,拿來的高麗參之類的土特產自不在少,而拿走的真金白銀更是無法數計。

高麗的商賈、遊士在元朝人數眾多,僅駐於大都的高麗人便常年保持著極高的數字。即使到了元朝末年,仍有記載,當丞相脫脫率兵攻打義軍張士誠時,「柳濯等赴徵軍士及國人在燕京者,總二萬二千人以為先鋒。」——亂世臨時徵兵,尚能在大都招募如此多的高麗人,更不用說在太平年間了。

翁婿的關係,頻繁的來往,政治的需要,這種種因素再加上百餘年的時間,足以在高麗之內出現一大批心向元朝的人物,他們因為元朝而飛黃騰達,又因為元朝的存在而持續榮華富貴,這些人便被稱為「權門士族」。其中的代表除了如元惠宗皇后奇氏的奇氏家族外,還有:

「如趙仁規,因當上了蒙語翻譯而成為有權有勢的人,還有一些人如尹秀是通過完成元朝的貢賦要求而設的鷹坊被提到重要位置上的。也有一些人或因護送國王到元朝旅行功績卓著而發跡,或作為下嫁高麗的元朝公主的侍從而致身通顯。此外,還有許多人的晉升是因為他們在蒙古徵伐日本的時候作戰勇敢,曾接受『萬戶』這樣的賞賜」

這些「權門士族」在高麗職位顯赫,且能世襲,其勢力之大足以左右高麗政局,高麗王不但要看王后的臉色,這些人的臉色也不能無視。如果本身就很傾向元朝的國王在位,便是相得益彰,而一旦是內心有著自尊心的國王在位,摩擦也就難以避免。

當然,在元朝強大時,即使有這樣的國王,也只能在把一切藏在心裡,不會有任何實際行動,可畢竟成亡興替總有時,大元王朝終於在惠宗時走向衰亡。而正巧,此時在高麗主政的,便是一位一直以獲得獨立為己任的國王——恭愍王王祺——也就是《霜花店》的主人公。

恭憨王的抉擇

恭憨王王祺是高麗第31代王,蒙古名叫伯顏帖木兒。為忠惠王同母弟,忠肅王次子。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5月生,忠惠王后二年月入元宿衛,忠定王二年在元大都與皇室魏王之女寶塔失裡公主魯國大長公主結婚,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10月即位。

一代雄主「恭愍王」

這位恭愍王在高麗史中被諡為「武宗」,這個諡號確實實至名歸,從王室被武將「都房」政權架空,到被元朝降服,納貢稱臣當女婿,高麗王一連十幾代都給人逆來順受的印象,不是受制於權臣,便是受制于于老婆,到了這一代終於等到機會可以揚眉吐氣了。

恭愍王即位的同年,也就是元朝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爆發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雖然大元朝廷還沒有到搖搖欲墜的地步,但也有些自顧不暇,沒什麼精力理睬藩邦的事。恭愍王便打起了蠶食元朝領土的主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恭愍王以評理印王當, 同知密直司事姜仲卿為西北面兵馬使,司尹辛王旬、俞洪, 前大護軍崔瑩、前副正崔夫介為副使, 率軍「攻鴨綠江以西八站」。同年六月, 又派印王當「引兵渡鴨綠江, 攻婆娑府等三站, 破之」。」

元惠宗雖然被農民起義搞得焦頭爛額,但被藩屬搶了地盤也不能姑息,立即派中書省官員撒迪罕前來責問,宣讀諭旨嚴厲追問: 「邇者奸民, 遽生邊釁, 越我封疆, 擾我黎庶, 焚我傳舍, 阻我行人, 揆諸天憲, 討戮何疑」。此時高麗和元朝相比仍然是老鼠與大象的差距,恭愍王於是上表解釋道:「實非本意, 考其罪人,以正邦典」將印王當作為替罪羊處死。

到了至元十六年(1356年),元朝的局勢更為殘破混亂,恭愍王腰杆硬了起來,清洗了以奇轍(元惠宗皇后的弟弟)為首的親元集團,出兵攻佔元朝在鹹境道的雙城總管府,並殺死了元朝派去的使者,於該年六月「停『至正』年號」,與元朝公開決裂。佔領雙城後, 又將其勢力向北推進到合蘭府(今朝鮮鹹興) 、參散(今朝鮮北青)和伊板嶺(即朝鮮摩天嶺)一帶。

恭愍王誅戮權門士族與元朝決裂

這回,元惠宗動真格的了,派出鎮守遼東的太尉納哈出率軍討伐,豈料這位無敵智將木華黎的後裔竟是個草包,被高麗大將李成桂迎頭阻擊,打得大敗而走。日後這位納哈出坐擁二十萬大軍卻不戰降明,從這裡便看出屬於必然,而成為朝鮮李朝太祖的李成桂能夠締造五百年王朝,在這裡也可看出原因。

1368年,明朝軍隊攻陷大都,元惠宗北走,元朝滅亡。高麗更是在獨立自主的大道上高歌猛進。

高麗背棄元朝,這對明太祖朱元璋來說可是極好的消息。崛起於江南的朱元璋原本對高麗鞭長莫及,如今拿下了北方,而元朝成為北元,威脅還未消除,自然要大力延攬高麗作為自己的打擊北元的助力。

「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賜高麗金印,龜紐,方三寸, 文曰『高麗國王之印』。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又派使臣赴高麗「往祀其國之山川」, 並「頒科舉詔於高麗」。」

面對明廷的示好,高麗恭愍王也予以回報,向明朝「貢方物, 並納元所授金印。」洪武五年(1372年),高麗上表要求派子弟赴明太學學習。朱元璋諭云:「入學固美事, 但涉海遠, 不欲者勿強」——要來留學當然歡迎,但遠隔大海,太危險,不要強迫學生們來。這話竟成了預言,高麗派洪師範、鄭夢周等150餘人來明,舟船遭遇大風傾覆,溺死39人。朱元璋聞知,「憫之, 遣元樞密使延安答裡往諭入貢毋數」。

但高麗仍然遣使臣姜仁裕來貢馬。朱元璋聞此事, 謂中書省大臣說:「高麗貢獻繁數, 既困敝其民,而涉海復虞覆溺。宜遵古諸侯之禮, 三年一聘。貢物惟所產, 毋過侈。其明諭朕意。」

明高之間如此情誼濃濃、彬彬有禮,看似這宗藩關係可以長久。但是,高麗王朝內部很快便出現了重大變故。

辛禑伐明與李氏奪國

擺脫元朝控制,出兵開拓北疆,任命賢相辛盹實行改革,治理國政,恭愍王也算得一位雄主。雖然他確實如《霜花店》中一般是一位同性戀者,但如果能善始善終,未嘗不能名垂朝鮮青史,凱撒大帝還是「所有女人的男人和所有男人的女人」呢,性取向並不能影響一個人的歷史評價。

可惜恭愍王卻在執政末期,聽信讒言,流放處死辛盹,使得改革功敗垂成,更使他一力打擊的親元「權門士族」勢力重新抬頭,終於在洪武七年(1374)被暗殺身亡。恭愍王之子,十歲的王禑被立為國王,是為前廢王。

辛禑王

從這個諡號上就能看出來,這位王日後是要被廢掉的,而廢掉他的人為了找一個廢掉他的藉口,便聲稱他不是恭愍王的兒子,而是辛盹與皇后私通的私生子,因此也被稱為辛禑王。

前廢王年幼,實權掌握在李仁任手中,此人屬於權門士族中人,自然對元朝很有感情。雖然此時元朝已經滅亡,但北元仍在蒙古故地存在,於是他一反恭愍王時期的親明政策,實行兩面外交,同北元頻繁往來。

此時,元惠宗已經去世,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北元昭宗,其人頗有雄心,力圖恢復,以「宣光」為年號,在1372年的嶺北大戰中擊敗明朝名將徐達、藍玉、李文忠。借著這個大勝,高麗重新倒向北元,不再用明朝「洪武」年號而改為「宣光」。

前廢王在位十四年中,高麗先後九次派遣使者至北元告喪、謝冊命、賀節日、賀郊祀、賀改元等,北元也曾十次遣使至高麗,或冊封,或詔告改元,或頒敕,或聯合高麗進攻明朝。

翁婿之情竟然在中斷十八年後恢復,恢復的如此緊密,而且是在老丈人已經式微的情況之下。不要說國與國,即使人與人之間,也可稱難得。

然而,嶺北大捷已經是北元所能達到的最後的輝煌,隨著昭宗和擴闊帖木兒的相繼去世,北元日益衰微。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遼東太尉納哈出降明,明朝為了鞏固邊防,在雙城設置鐵嶺衛。

沒了北元為屏障,此時的高麗本應該再倒向明朝才是,可已經親政的前廢王仍不願放棄向北擴張的方針,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重臣崔瑩為八道都統使、昌城府院君曹敏修為左軍都統使、東北面都元帥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 率軍五萬(號稱十萬)西犯遼東。

朝鮮「唐高祖」李成桂

李成桂是此時高麗王朝唯一拿得出手的大將,其人出身於全州武門望族,家族先人在元朝、高麗王朝都出任過顯赫武職。作為將門之後,李成桂繼承了祖先的家風,雄武有力,箭法出眾,而且相貌「神俊如鷹」。這些優點若是在承平之時,可能毫無用處,而在亂世卻是平步青雲的資本。

元朝末年,高麗受宗主國連累,遭到紅巾軍進攻,東邊日本的倭寇也大肆侵擾沿海,待到恭愍王背棄元朝,更又遭到元軍進攻,可謂兵連禍結。而李成桂先後有擊退紅巾軍、元軍乃至倭寇的戰績,被稱為「阡紅賊而收兩京,走納氏而威沙漠,敗倭寇而保西海」,可謂戰功卓著。

雖然屢戰克捷,但李成桂並非只知戰鬥的莽夫。他深知,北元日薄西山,明朝卻旭日初升,對於小國高麗來說,背明親元已經不明智,現在竟然要和明朝爭奪土地,更是會有亡國之禍。於是上書辛禑王,指出伐明四不可:

「 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發兵,二不可;舉國遠徵,三不可;時方暑雨, 弓弩膠解, 大軍疾疫,四不可。」

辛禑王利令智昏,不聽李成桂勸諫,堅持發兵。李成桂無奈, 率軍渡鴨綠江, 至威化島後, 時逢雨季, 大雨瓢潑, 行軍極為困難。李成桂再次上書建議回師,其書云:

「 臣等乘桴過鴨江, 前有大川,因雨水跟張第一灘, 漂溺者數百, 第二灘益深。留屯洲中, 徒費糧餉。自此至遼東城, 其間多有巨川, 似難利涉……今不侯命, 速犯大邦, 非宗府生民之福也。況今暑雨,弓解甲重, 士馬皆憊, 驅而赴之堅城下, 戰不可必勝, 攻不可必取。當此之時, 糧餉不給,進退維谷, 將何處之?伏惟殿下, 特命班師, 以答三韓之望。」

這封擺明利害的上書仍不能改變辛禑王的決定,李成桂終於孤注一擲,召集眾將,曉諭士卒,指出出兵遼東是「獲罪天子, 宗社生民之禍立至矣」的愚蠢行為,自己「以逆順上書, 請還師, 王不省」。如今只能發動兵變,「益與卿等見王,親陳禍福,除君側之惡, 以安生靈」。

李成桂麾下士兵,只有一半是正規軍,其餘均是臨時抓壯丁拼湊而成,本就不願打仗,見將軍帶他們回師,自然歡呼雀躍。於是,李成桂揮師南下,率軍回到開京,廢黜辛禑王,立其子王昌為王,是為後廢王,從此高麗王朝便名存實亡了。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後廢王被李成桂廢黜,高麗第二十代君主神宗七世孫王瑤被立為王,是為恭讓王。這位傀儡三年後讓位於李成桂,有著四百七十四年歷史的王氏高麗王朝至此滅亡,而有五百一十八年歷史的李氏朝鮮王朝則浮出水面。

李成桂篡位自立,為了獲得合法性,上書明太祖朱元璋,指出「王氏子姓無可當輿望者, 中外人心鹹系成桂」,所以才「與國人耆老共推主國事」,希望「惟聖主俞允」。

明太祖朱元璋見此上奏,,批覆道:「 高麗僻處東隅, 非中國所治。令禮部移諭, 果能順天道, 合人心, 不啟邊畔, 使命往來, 實爾國之福, 我又何誅。」算是承認了李氏王朝。是年春, 李成桂聞知明皇太子病逝, 「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朱元璋諭「仍古號曰朝鮮」。朝鮮王朝的國號正式確定。

不過,李成桂說自己受到「國人耆老」推舉,其實是有水分的。當時朝鮮半島名聲最大,德望最高的一位耆老其實就沒有臣從於他。這便是半島歷史上的著名儒學大師,被譽為「性理學之祖」的鄭夢周。

殺死鄭夢周又殺弟逼父的李芳遠

這位大儒堅守君臣之義,不肯配合李成桂篡位。李成桂百般勸誘都不能移其志,只得派第五子李芳遠將鄭夢周暗殺於善竹橋。而一曲「善竹橋悲歌」唱過之後,王氏高麗步入死亡的最後一道障礙才算搬除。

有意思的是,當1388年李成桂發動兵變,實際結束高麗王朝之時,也是明朝大將藍玉偷襲捕魚兒海,導致北元朝廷分崩離析之日。從此以後穩定的北元朝廷不復存在,蒙古高原再次陷入群雄割據的亂世,以後二百餘年間,北元皇帝(可汗)們都只權臣們的傀儡。

一對翁婿之國,悲慘的命運竟然在同時發生,這也算是歷史的巧合或是命中的機緣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蒙古帝國如此熱衷於領土擴張?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聽過它的人都印象深刻的國家,那就是蒙古帝國——元朝。現如今我們都說老鄰居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可殊不知元朝時期的蒙古帝國,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 魯大維《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統治下,東亞文明各方勢力如何聯動?
    進入14世紀,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隨著蒙古帝國的式微,出現了大範圍的騷亂。14世紀60年代,東北亞各方勢力,即帝國皇室、高麗王室、中原地方武裝和叛軍首腦在跌宕起伏、暗潮洶湧的風雲中此消彼長的變遷過程。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
  • 蒙古帝國2次入侵日本,皆慘遭失敗,被殲十餘萬,有一人難辭其咎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日本這個國家的運氣真是好,與華夏交往的數千年時間裡,除了蒙古帝國外,竟然沒有一個王朝想要將其吞併。而且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軍隊,竟然在小小的日本連敗兩次,被殲十餘萬;這在蒙古帝國的歷史上,應該算是少有的敗績吧。
  • 《對馬島之魂》背後的故事:蒙古兩次東徵日本
    這一方面因為當時南宋和日本往來密切,關係友好,算是半個盟友,另一方面陌生的蒙古帝國本來名聲就非常糟糕,日本對其也沒有好感。為此,忽必烈要求早已臣服的高麗(今朝鮮半島)加急打造出900多艘戰船,又從本已吃緊的徵宋部隊中抽調了一萬多精銳,配合屯田部隊和高麗部隊,組成了一支32000多人的東徵軍,不過去除掉後勤人員,實際戰力約為25000人,其中20000人為蒙漢諸軍,由蒙古主帥忽敦(或說忻都,有爭議)、漢人將領劉復亨等統領,另外還有高麗武將金方慶所率5000人,他前後兩次參與東徵,表現突出。
  • 帝國之戰:蒙古帝國的第一次七年西徵之路
    十三世紀,崛起於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以武力實現了大漠南北蒙古各部的統一,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汗國。1219年到1225年,蒙古帝國開始第一次西徵,歷時五載,強烈震撼並擾動了整個亞歐大陸文明世界。到了1218 年,蒙古大將哲別消滅了在河中地區立國兩百年的西遼,佔領了西遼東北部廣大地區,花剌子模帝國趁機佔有直至訛答刺為止的西遼西部土地。導火索:被害的蒙古商隊花剌子模帝國掌控了波斯西部、呼羅珊、阿富汗和河中地區,實力臻於極盛。此外,由於蒙古帝國滅掉了兩者之間的西遼,與花剌子模帝國變成了兩強毗鄰,全線接壤。
  • 大清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與蒙古的淵源
    回溯這段歷史,就能看清蒙古帝國與大清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關係。蒙古帝國的建立: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蒙古王侯大會「忽裡臺」,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這標誌著蒙古帝國成立。蒙古帝國成立之初,成吉思汗把蒙古軍隊分為左翼和右翼,東邊的左翼由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統領,西邊的右翼由它的三個兒子負責。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最遠打到哪裡?
    實事求是地說,在蒙古帝國之前,應該沒有哪個勢力或國家,將控制範圍擴張到那樣的地步。蒙古人的馬隊從蒙古高原出發一路向西,鋼刀摩擦骨頭的聲音響徹歐亞,使得德意志、匈牙利和波蘭等中歐大國寢食難安。在建立如此遼闊版圖的過程中,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這三次西徵的前因後果如何?最遠又分別打到哪裡呢?第一次蒙古西徵由成吉思汗親自主導,其實也是被動進行的。當時中國的北方尚存在金國和西夏兩個國家,按照鐵木真原本的打算,在消滅金和西夏之後再騰出手來向西用兵,然而花剌子模的無禮和傲慢提前招來了蒙古大軍的討伐。
  • 蒙古帝國西徵,是用強悍的拳頭,轟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壁壘
    蒙古帝國三大徵 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號稱成吉思汗,開始了歐亞大陸的擴張之路。70年的時間,就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
  • 蒙古帝國統治過俄羅斯,為何俄國卻稱中國為契丹,而非蒙古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河源稱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隨後百年之中,蒙古鐵騎席捲歐亞大陸,包括如今的俄羅斯地區。1243年,金帳汗國成立,疆域囊括俄羅斯地區。公元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俄羅斯帝國的前身出現,與此同時俄羅斯人將中國命名為「契丹」(Kitan),直至今天,翻譯過來就是「契丹人民共和國」。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大蒙古國國土擴張開始於成吉思汗在位時的三次蒙古西徵,三次西徵蒙古軍隊所向披靡,消滅西遼、花刺子模等40於個國家,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立陶宛。最終成為了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全盛時期領土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裡,佔到全球土地面積22%,統治人口一億多人,近半數的文明社會都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
  • 為什麼是蒙古鐵騎終結了橫跨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
    其中中東兩河流域造就了無數燦爛的文化,古亞述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在此開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帝國,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到中世紀時期,兩河流域孕育出了不可一世,燦爛輝煌的阿拉伯文明,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正是它。
  • 成吉思汗死後,開創的蒙古帝國怎樣了?這一部分如今還存在世界上
    成吉思汗雄才大略,他一生中參加過60多場戰爭,無一敗績,其部下鐵騎勢如破竹,襲向俄羅斯、阿富汗和印度北部,最終建立強盛一時的蒙古帝國。但成吉思汗死後,他的蒙古帝國迅速分裂。成吉思汗死後,三子窩闊臺繼承了他的汗位,窩闊臺死後,汗位傳給了他的長子貴由。
  • 成吉思汗寵愛拖雷,為何不把帝位傳給他,是害怕蒙古帝國分裂嗎?
    成吉思汗那麼喜歡拖雷,為什麼不直接把帝傳給他?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從我們後世歌頌的內容來看,這位七百多年前的大帝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讓我們失去對他的喜愛。相反,我們隨著歷史的沉積對他產生了更多的敬意。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然而,他本人不用說做「合罕」了,一生中連「汗」都沒有稱過一次。蒙古時代正式的形式是,「合罕」之稱只用於全蒙古的帝王(忽必烈以後僅限於大元兀魯思的皇帝),而「汗」僅分別用於西北歐亞大陸的朮赤兀魯思、中亞的察合臺兀魯思、伊朗中東地區的旭烈兀兀魯思等三兀魯思的歷代君主。
  • 聊聊蒙古帝國的分封制中的一個關鍵詞:兀魯思
    作者:陳二虎忽必烈當上皇帝(蒙古大汗)後,面對複雜的宗藩投下舊有的習俗開始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宗王)權,從開始的溫和到後來的強硬,最終也造成蒙古大帝國的分裂。成吉思汗立國,稱號是「也客蒙古兀魯思」,也這就是大蒙古國的意思。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蒙古三大西徵之後,全蒙古性的徵服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但局部的徵服戰爭還在進行。其中規模較大,且為中國人熟悉的,就是忽必烈徵服南宋之戰。 第三次西徵因為蒙哥汗的逝世,和艾因·賈魯戰役中兩萬蒙古聯軍的全軍覆沒,提前收場,這也是蒙古帝國所能夠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 蒙古帝國橫空出世,13世紀大洗牌?2分鐘帶你了解蒙古擴張全過程
    大家好,這裡是智讀歷史,13世紀蒙古突然崛起,席捲亞歐大陸,本篇我們就來梳理一下蒙古帝國的擴張之路。鐵木真時期: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徵服世界正式開始。1209年,蒙軍徵服高昌、回鶻。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蒙古帝國版圖蒙古帝國自公元1206年孛兒之斤·鐵木真於斡難河畔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接受「成吉思汗」尊號,建國大蒙古國,建立蒙古政權為起點,最終於公元1635蒙古帝國享國共計429年,版圖最大為3300平方公裡包含四大汗國,衰落時為漠南蒙古等地,對於蒙古帝國來說,元朝僅僅只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之一。
  • 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我給大家分析一下,元朝是怎麼形成的,大家就知道為什麼我堅持這麼認為了。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元朝這個說法。忽必烈只是元朝的第一個皇帝,但並不是大蒙古帝國的第一個皇帝。開始的時候,眾所周知,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個蒙古統一政權。這個帝國開始了四面八方的擴張。
  • 帝國時代2東亞四國實力排名,第一名意料之中
    帝國時代2是一款非常火爆的即時戰略遊戲,最近又新出了一款高清版本《帝國時代2:決定版》,我們都知道遊戲中有四個東亞國家,中國、蒙古、日本、高麗(韓國),這四個國家的實力是怎麼排名呢?以下是我的觀點。top4 蒙古綜合評分:3.3蒙古具有早期快速狩獵和偵察騎兵視野的優勢,這使得蒙古早期的探索非常迅速,能夠更早地發現敵人。狩獵優勢使得採集食物速度很快,前期發展迅速。特色部隊蒙古騎射手射擊速度快20%,機動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