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給大家聊一聊歷史故事。李賢為什麼對《後漢書》情有獨鍾?其實,像所有的獨載者一樣。接著,生性多疑的天后心中早已有所察覺,眼下聽皇帝說完,卻不動聲色地附和皇帝說:「有人說賢兒只會鬥雞,我從來就不信,我知道這孩子,天資聰慧,秉性剛強,只要能沉得下來,潛心著述,便會有成績的。果然,他還真不負我所望。雖說東宮屬官劉納言等人出力不少,但畢竟賴他總其成,我看,這事值得表彰。」皇帝聽武后在奇太子,越加得意了。一邊摸索著,從立在邊上,手捧書稿的內常侍手中接過書稿。
轉遞給武后看,一邊說:「弘兒已逝,不去說他了,三個兒子中,李哲是個混世魔王,幹什麼事都不上心,玩世不恭;旭輪呢,太稚嫩、太孩子氣了。就數賢兒最稱朕心,他不僅體魄比弘兒強,就是臨事也比弘兒果決,文事就更不用操心了。依朕看,你呀,也是年過半百的人了,何必要事事躬親,放著福不享呢?今後要想開些、想遠些,政務不妨放手,重擔子也讓賢兒挑挑試試。」本是笑臉盈盈的武后,聽皇帝如此一說,面色不由凝重起來。一手推開面前的稿子,吩咐送到她處理政務的儀鑾殿去,一邊看皇帝一眼。
然後冷笑著說:「皇帝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件事。不過,我一個女流,可沒有貪戀權勢之想。早在幾年前便想放手,且已向臣下宣示過了,眼看車成馬就,皇帝就要如願以償,誰知弘兒卻遭不幸。眼下賢兒監國未久,於政務還欠歷練,重擔子交與他,讓人難以放心。一旦瓜熟蒂落,我能不丟手嗎?須知這可不是小家小業,而是李家父祖血戰疆場換來的、要傳之萬代的江山,我若輕易撒手,一旦有什麼閃失,你不愧對列祖列宗嗎?你怎麼老是不能體會我這份苦心啊!」皇帝原本是閒談的口氣,想從側面進攻,不想話才開頭,武后的口氣便不順。他明白,眼下的武后,手中的權力看得比命要緊,誰提便跟誰急。
他怕弄巧成拙,只好趕緊認錯說:「得,得,朕說錯了還不行嗎?反正賢兒也是你生的,朕操心也是白操了。」武后見皇帝雖認錯,說的話卻仍不中聽。她有的是法子擺布他,用不著公開衝突,籲了一口氣,自己轉彎說:「既然知道是我生的,為什麼老是怕我吃了他?"皇帝撇了撇嘴,把頭別過一邊。雙方沉默著,連對方的鼻息聲都能聽到。好半晌,武后終於轉變話題:「眼下西京又鬧糧荒了,我們還是去東都吧。」皇帝一聽她又要去東都,立刻想到了李賢。
李賢留守東都已有年餘,他何嘗不想兒子能親侍左右?但李弘之死,他總覺蹊蹺,此番更怕皇后又有不利親子之舉,見皇后要去東都,忙說:「去就去,不過,讓賢兒改任西京留守。」武后卻說:「皇帝不是急於讓賢兒繼位嗎,不讓他與輔竭大臣親近,不讓他親侍左右,見習政務,就說監國多年,也始終是個生手,將來臨朝聽政,仍是一問三不知,豈不要誤大事?」皇帝說不過皇后,只好退讓說:「中,中,中,就留他在你身邊。」武后在皇帝面前宣布了自己的決定後,便不想再聽皇帝的哆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