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何會有六位皇帝?除了隋文帝和隋煬帝,剩下的四位都是誰?

2020-12-24 奧古說歷史

「隋歷二世而亡」這似乎早已成為史學界的公論。隋文帝楊堅是開國皇帝,他的兒子隋明帝楊廣則是亡國之君,這早已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但是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在楊廣之後,隋朝還有四位皇帝,那是隋孝成皇帝楊昭、隋恭帝楊侑、隋廢帝楊浩和隋恭帝楊侗。這四位,隋孝成皇帝楊昭為其子楊侑追諡,其餘三人皆為傀儡皇帝。當然作為傀儡皇帝,他們的命運肯定是坎坷的,也是悲劇的。

隋孝成皇帝楊昭

楊昭乃是明帝楊廣的嫡長子,母為蕭皇后。楊昭一出身就被文帝楊堅養育在宮中,而在宮中因他生來就聰明伶俐,且頗知禮儀,所以楊堅十分鐘愛於他。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載「三歲時,於玄武門弄石獅子,高祖與文獻後至其所。高祖適患腰痛,舉手憑後,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嘆曰:「天生長者,誰復教乎!」由是大奇之。高祖嘗謂曰:「當為爾娶婦。」昭應聲而泣。高祖問其故,對曰:「漢王未婚時,恆在至尊所,一朝娶婦,便則出外。懼將違離,是以啼耳。」上嘆其有至性,特鍾愛焉。」。

據史書所載,少時的楊昭就已經有了「長者之風」。三歲時,楊昭獨自在玄武門外的石獅子旁玩耍時,正巧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來到了這附近,這個時候隋文帝突然頓感腰痛,於是就將手放在了獨孤皇后的肩上。這時楊昭看到了,就立刻迴避一邊「不看不問」,按理說如果他一次這麼做,到有可能是巧合,但是接連數次都是這樣的。於是文帝並感慨到「天生長者」,就是他自身帶有長者的心性。

還有一次,文帝曾對楊昭說到「當為爾娶婦」,楊昭一聽要為自己娶老婆,突然就哭了起來。文帝一看就覺得很疑惑,娶老婆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嗎?怎麼就哭起來啦。於是並問楊昭「你為什麼要哭啊!」,楊昭就回答到「漢王楊諒未結婚時,總在您這裡,他一娶妻就得去外面去了,但是我現在不想離開你,所以一聽到皇爺爺要為我娶妻,我就很傷心,因為我怕離開你。」,而這件事也讓文帝覺得這孩子很有孝心,於是就越發的寵愛他。

590年,楊昭以6歲之齡被封為河南王。601年,17歲的楊昭因自己父親楊廣被立為太子的關係,得以襲父爵晉升為晉王,並授內史令,兼任左衛大將軍一職。604年,轉任雍州牧,同年七月文帝駕崩,楊廣繼位,十一月初三,楊廣巡幸洛陽宮,留楊昭守衛京師長安,可以說這個時候,似乎楊昭要繼承太子之位已成定局。 果然在不到數月的時間,也就是在605年正月初五,楊昭被立為太子。

而在當上太子後,《隋書》有雲「昭有武力,能引強弩。性謙衝,言色恂恂,未嘗憤怒。有深嫌可責者,但云「大不是」。所膳不許多品,帷席極於儉素。臣吏有老父母者,必親問其安否,歲時皆有惠賜。其仁愛如此。」。當上太子的楊昭並為就此恃寵而驕,相反他更加的謙虛謹慎,也更加的節儉,他的日常用度,如食物、起居用品等都要求要簡單樸素。

且楊昭也十分懂得「馭人之數」,臣子有父母健在的,他都會親自過問,而且逢年過節都有恩賜。因此楊昭十分得當時官員們的擁戴,百姓們也都對其讚不絕口。 但是就這麼一位有成為「仁君」潛質的楊昭卻是英年早逝。

在606年,也就是楊昭22歲的時候,他突然因病去世,楊昭的去世引得天下人都為之惋惜,唐朝名臣魏徵曾說「元德太子雅性謹重,有君人之量,降年不永,哀哉!」。就這樣本有望成為隋朝一代仁君的楊昭走了,直到618年,隨著他的兒子楊侗被扶上帝位,他才被追諡為「孝成皇帝」,但是這個時候楊昭的大隋卻也已走向了覆滅。

隋恭帝楊侑

楊侑是元德太子楊昭的第三子。楊侑生於大業元年,母韋妃,史載「性聰敏,有氣度」,因自幼聰明,氣度非凡,所以很受楊廣的寵愛,例如在楊侑9歲的時候,楊廣親徵高句麗就讓他留守長安。

在2歲的時候,因其父親楊昭早逝,楊廣為了追悼他,於是就將楊侑連同他二個哥哥一起被冊封為親王,楊侑初封陳王,後改代王,食邑一萬戶。 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造反,同年十一月攻破隋都大興。因其李淵覺得奪位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此時在大興的楊侑就被別有用心的李淵立為帝,而遙尊楊廣為太上皇。當然楊侑雖名為皇帝,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被李淵牢牢掌控住的傀儡皇帝罷了,他沒有任何的權力,一切都得聽李淵的。

就這樣在618年三月,隨著楊廣死於江都之變中,李淵認為時機已成熟,於是就逼迫楊侑將皇位禪讓於他。無奈這江山本就不是楊侑的,在當了177天的大隋天子後,楊侑被降為酅國公,住在了長安之中。 619年八月初一,楊侑病死,亦有人說被李淵所害,總之在這一天年僅15歲的楊侑就這樣的走了。死後李淵賜他「恭皇帝」的諡號,葬於莊陵。

隋廢帝楊浩

楊浩是隋文帝第三子秦王楊俊的長子,生母崔氏,而對於他的出生時間,史書並未記載。600年,因其生母崔氏毒殺秦王楊俊被發現,崔氏被殺,而楊浩也隨之失去了「世子」之位。604年,楊廣登基,本著照顧弟弟家人,不想弟弟斷嗣的想法,楊廣就下詔讓楊浩繼承了楊俊的秦王之位,並在之後不久擔任了河陽都尉的職務。

613年,因被人彈劾以諸侯身份與內臣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有過密的來往,再加上正值楊玄感的謀反。於是楊廣懷疑楊浩有異心,就廢除了他的秦王之位,並免去官職。618年,江都之變宇文化及殺死了楊廣,而宇文化及為了能在日後名正言順地登上帝位,同時防止楊氏皇族的反撲。他先後誅殺了蜀王楊秀、齊王楊暕、燕王楊倓等隋朝宗室。

但是宇文化及同李淵一樣,也覺得現在自立為帝不到時候,所以並以蕭皇后的命令讓毫無根基,已被貶為庶民的楊浩做了皇帝。 當然楊浩也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他沒有任何的實權,唯一能做的就是住在別宮,每天機械化的籤署著宇文化及送來的詔敕,朝中一切事務都被宇文化及所掌控。

同年八月,宇文化及率兵十萬裹脅著楊浩返回長安,但是在鞏縣被瓦崗軍首領李密打敗,其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不得已,宇文化及只能帶著兩萬多的老弱殘兵退回到魏縣,而在這裡楊浩被喪心病狂的宇文化及毒殺。

隋恭帝楊侗

楊侗是元德太子楊昭的第二個兒子,生母是劉良娣。史載「美姿容,性寬厚。」,司馬光亦云「皇泰主眉目如畫,溫厚仁愛,風格儼然。」。在2歲的時候,他同楊倓、楊侑兩兄弟一起被楊廣冊封為親王,楊侗為梁王。在隋煬帝每次出巡的時候,楊侗都會奉命留守於東都洛陽。

617年天下大亂,而此時的楊侗則奉命留守東都,與金紫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盧楚等人總管楊廣巡幸江都時後方的事宜。但是洛陽雖名義上為後方,但此時這裡並不安穩,二月初九洛陽最重要的糧食儲存地興洛倉被瓦崗寨首領李密、翟讓等人所佔。

而楊侗聽聞此事,就迅速派了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萴進攻李密等人,但是最終卻慘敗,自此楊侗無力再對外進攻,只得被動防守著洛陽。 618年三月,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在太府卿元文都、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右司郎中盧楚等洛陽重臣的提議下,楊侗被立為帝,史稱「皇泰帝」。

當然與楊侑、楊浩這二人相比,楊侗可算是實實在在的皇帝,朝中的大權都由他說了算。但是無奈的是,楊侗這人算不上是一個有為之君,他雖然很寬厚,但同樣也很懦弱,如果他是生在和平年代,絕對算的是一位仁主。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年代卻是亂世,太過懦弱的楊侗顯然撐不起這大隋的江山。

楊侗登基不久,因為重用李密的關係,導致曾經與李密有仇的王世充害怕李密掌權後會清算他。於是在不久,他就聯合著自己的手下開始預謀兵變。而後在納言段達的幫助下,王世充兵變成功,楊侗自此失去了實權,開始淪落為王世充的傀儡。而這裡可笑的是,懦弱不堪的楊侗在王世充兵變後,居然相信他是忠誠,並且還升任王世充為尚書左僕射,總管監督朝廷內外各項軍務,這真的是可笑之極。

就這樣在619年3月,王世充先是逼迫楊侗封他為相國,並加九錫封鄭王。4月,王世充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讓楊侗退位,他自己做了皇帝。而後楊侗被降為潞國公,食邑五千戶。619年5月,因禮部尚書裴仁基以及他的兒子左輔大將軍裴行儼、尚書左丞宇文儒童等數十位朝中重臣欲殺掉王世充,重新擁立楊侗為帝,後被王世充發覺並平定。

為此,王世充為了讓大家斷絕復立楊侗的年頭,於是索性就將楊侗毒死。而死前的楊侗終於醒悟,他發誓「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家。」,就這樣楊侗喝下毒酒,一命嗚呼,享年15歲。

可以說這四位皇帝的命運都不怎麼好,都是「短命之君」,且除了楊昭是自然死亡的,剩下的楊侑(有說病死)、楊浩和楊侗都是被權臣所殺。而除了楊侗在登基的時候是有實權的,楊侑、楊浩完全就是傀儡皇帝,沒有任何的權力只有任人擺布。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雖然這四位命運很坎坷,但是史書對於他們的評價都還不錯,基本上都是「性寬厚」、「性聰敏」的評價,可以說如果真照史書所說,如果隋朝不是被楊廣弄得支離破碎的話,恐怕隋朝會變得越來越強大,畢竟楊廣之後的二代人,史書對其的評價都十分之高,都有做「仁君」的潛質。只可惜的是,最終這大隋江山還是亡於楊廣之手。

相關焦點

  • 隋朝有六位皇帝,除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剩下的四位是誰?
    隋文帝楊堅登基稱帝後,有追諡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算起來也可以是七位,不過從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就是六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自公元581年至公元604年在位,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滅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滅亡南方的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 秦朝和隋朝除了都是兩世而亡,他們的相似點何其多
    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秦朝的延續時間是如果從統一六國元年開始計算,國祚只有15年,若從秦始皇即位開始算,則有41年。隋朝如果從立國開始算是38年,若是同秦朝一樣僅算統一全國的時間,那就是30年。兩個朝代都很短,統治者也都是僅歷兩代,這麼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僅有秦朝和隋朝這兩個。
  • 他是隋朝四貴之一,受到隋朝兩代皇帝器重,晚年卻被李世民看不起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有兩個朝代及其相似。那便是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天下分裂,完成一統,卻又都迅速亡國。同樣,兩朝也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影響。從古代史學家的角度分析,都是因為二世皇帝太過暴戾才導致社稷傾覆。但,隋煬帝並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昏庸之主,只是好高騖遠,並且與眾多大臣意見相左。
  • 隋煬帝奪權篡位、貪圖享樂,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言以蔽之,失國之責,都歸咎於君王的「貪慾」。但說起來,這些解釋其實都很毛躁,是一種人云亦云的說法,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秦二世失國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歸咎於秦始皇。因秦始皇在國內實行高壓政策,以嚴刑峻法控制國內百姓,建設浩大工程,讓百姓不能在土地上安心勞動。秦二世當上皇帝後,並沒有調整這一政策。
  • 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 隋煬帝:為何要巡狩?窮奢極侈只是表象,鞏固隋朝政權才是目的
    隋煬帝巡狩示意畫像插圖再比如大業二年(606年),「車駕發江都,太府丞雲定興盛修儀仗,......網羅被水陸,禽獸有堪氅毦之用者,殆無遺類」,赫然是陸地和水上但凡有能用來製作羽毛飾物的禽獸,都被抓了個乾乾淨淨。
  • 強大的隋朝是因為隋煬帝昏庸才滅亡嗎?
    對於隋煬帝楊廣有人說他荒淫無度,濫用民力導致民不聊生最滅亡,也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那麼隋煬帝楊廣究竟是一位怎麼樣的皇帝呢? 隋煬帝在位期間開鑿大運河,大大加強了南北的溝通,我們知道在隋朝之前,南北朝分裂長達300年,在隋朝之後華夏大地基本上杜絕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其次隋煬帝攻滅吐谷渾首次將青海高原納入了華夏的版圖
  • 大業盛世為何「突然死亡」?隋煬帝被「妖魔化」千年,到底得罪誰
    史書中的隋煬帝,好大喜功、殘暴不仁、窮兵黷武、荒淫好色、欺母戲妹,把所有形容昏君的負面詞語用在楊廣身上,似乎都不為過。在很多人眼裡,隋煬帝楊廣就是如同桀紂一般的亡國混蛋皇帝。隋朝國祚雖然短暫,卻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朝代,結束了中國數百年的戰亂分裂,開創了一個無比繁華富貴的時代。
  • 中國各朝代末代皇帝是誰
    中國各朝代末代皇帝是誰每一個朝代的「王」,或曰「皇帝」,一開始「創基」時大都有一點本領或業績。到了末代的「王」或「皇帝」,就成了這樣那樣的可憐蟲。胡亥秦朝末代皇帝胡亥,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秦始皇之所以稱為始皇是想讓自己的帝業「以我為始,承襲萬年」,可是僅僅傳到第二世就滅亡了。秦二世胡亥是被自己的宦官趙高殺死的。
  • 北周、隋朝、唐朝皇室之間錯綜複雜的血緣關係,你能理清嗎?
    北周、隋朝、唐朝皇室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嗎?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不僅存在血緣關係,甚至關係極為緊密,隋朝的楊氏和唐朝的李氏其實都是北周的外戚。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唐世祖李昺實為連襟歷史上曾出現過三位獨孤皇后,這三位皇后不僅是親姐妹,而且分別嫁給了北周、隋朝、唐朝三朝皇室,這在歷史上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而這三位皇后的父親,便是西魏時期的大司馬獨孤信。
  • 李淵登基後,隋煬帝楊廣的後人結局如何?
    可是,隋煬帝不再為帝,確實也是另一些人噩夢的開端。從楊廣失勢到天下正式更名姓"李"的兩年間,三位隋朝皇族子弟就被推倒了風口浪尖。晚年的隋煬帝,是完完全全配得上自己"昏君"的稱號的。而他得到的不僅是民間的怨聲載道的,還有群臣的不滿,甚至對立。
  • 中國兩朝四位偉大帝王看完地圖都指著此強國說:死也要把它滅了!
    歷史上中國不斷地分裂和統一,只不過是為了爭奪權力。封建制度建立後,天下大權掌握在皇帝手裡。老百姓並不追求天大的權力和滔天的財富,只要皇帝能夠治理好國家,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王朝就能夠持久。但是皇帝是不容易的,除了處理國家事務,還要提防旁人的奪權,提防其他國家的入侵。
  •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隋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隋文帝畫像——這是百度對隋文帝的介紹。這個介紹正確但也不正確。正確在於上述都是歷史事實不能作假,不正確在於這樣的評價有失偏頗對於隋文帝的評價不夠全面。
  • 盡道隋亡為此河:你以為隋朝滅亡,真的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世人常常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導致的。雖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與秦始皇修馳道、萬裡長城一般,是惠及後世的萬世之功,但是因為其濫用民力,釀成了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最終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隋煬帝身死國滅。可是,歷史上的隋朝,真的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而滅亡的?
  • 隋文帝被誤解了兩千年之久,其實他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在中國歷史當中經歷了很多的朝代,而且每一個朝代都有最高的統治者,作為地方來說,雖然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那個地方所做出的貢獻和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也是完全不同的。通過對眾多皇帝的比較來看,還是一些比較好的皇帝在位時間會比較久,而且還可以得到民心,隋文帝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皇帝之一。
  • 隋朝有一著名奸臣,殺了皇帝還睡了皇后,最後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但是,要想治理好整個國家,單靠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人幫助,而這些人一般都稱之為臣子。臣子雖然地位沒有那麼高,但是都能夠清正廉潔,國家肯定會是一片繁榮景象,反之,如果臣子都個個心懷鬼胎,昏庸腐敗,那國家就沒有好。就拿宇文化及來說,他就是一位奸臣,如果細緻一點說,他就是隋朝第一奸臣。
  • 揭秘隋煬帝殺「二李」,為何漏過了李淵,神漢預言背後有故事
    這是一個不見載於任何史料的民間傳說,不過隋朝確實發生過因讖言被滅族的李氏家族,他們是隋朝開國功臣申國公李穆第十子李渾,和侄孫李敏。害死李渾和李敏的兇手,居然是他們的親人宇文述。故事要從李穆的嫡長孫李筠去世談起。李穆因為助楊堅稱帝有功,被封為申國公、上柱國,一步跨入門閥集團的高層圓桌會議。
  • 隋煬帝真是個昏君嗎?其實並不是
    歷史上記錄在冊的皇帝一共四百多位,在這四百多位皇帝中,能夠名留青史的不多,即使是能夠稱為明君的皇帝也不多。歷史上最為人熟悉的皇帝有很多,比如說唐太宗、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等等,這些皇帝都是人們非常讚嘆的皇帝。現如今看來,人們對古代的皇帝有很多評價不一的地方。
  •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
    中華五千多的歷史中不乏昏君當道,中國十大昏君都有誰?在華夏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歷經23個朝代83個王朝,出現過將近500位皇帝。在這些人當中除了一些千古賢君之外,也有不少的昏君,其中最昏庸的十位帝王分別是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姬宮涅、隋煬帝楊廣、晉惠帝司馬衷、明神宗朱翊鈞、明武宗朱厚照、宋徽宗趙佶、晉惠帝司馬衷、石敬搪。夏桀出生年不詳,姒姓,名履癸,是夏朝末代君主,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昏君。
  • 楊素之子楊玄感為何要造隋煬帝的反?結果如何?
    一、反叛原因筆者認為,作為隋朝貴族公子哥的楊玄感對當時最高統治者隋煬帝發起叛亂,原因無外乎有兩個:一是主觀原因,二是客觀原因。咱先說一下主觀原因。眾所周知,隋煬帝楊廣能夠贏得父母的無限寵幸和信賴,最終將哥哥太子楊勇拉下臺,自己奪嫡成功,繼而登上皇位,楊素和弟弟楊約的功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