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此物,一向深得人心,擁有權力的人,財富、美貌就可以隨心所欲,爭道俱鞭。歷史上中國不斷地分裂和統一,只不過是為了爭奪權力。封建制度建立後,天下大權掌握在皇帝手裡。
老百姓並不追求天大的權力和滔天的財富,只要皇帝能夠治理好國家,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王朝就能夠持久。但是皇帝是不容易的,除了處理國家事務,還要提防旁人的奪權,提防其他國家的入侵。
一支強大的軍隊曾經對隋唐朝代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以至於兩個王朝的四大帝王在看過地圖之後,都會指著這支軍隊說:死也要滅掉它。
這股力量的創立與崛起,正是高句麗。公元前37年建立的高句麗,是存在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一個政權,佔據了遼東的廣大領土。統一後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政權,這對當時的皇帝和百姓來說,都是一種國家。但是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民族,
朱蒙建立了高句麗。茱萸原為夫餘王族的一員。夫餘族又稱扶餘族,是位於松花江中遊平原上的一個民族。扶餘王后朱蒙與族中人發生了不可調和的權力之爭,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這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扶餘是個小國家。
權力之爭,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扶餘的權力之爭中,身為王子的朱蒙最終失敗了。他被迫向南逃走了。雖然權力鬥爭失敗了,朱蒙仍有許多忠心耿耿的部下追隨,一路逃亡,到今天的新賓縣永陵鎮南,建立起後來的高句麗。
在建立初期,高句麗只有幾個小部落,但是不久,高句麗政權擴展到漢江流域。建武十二年(建武十二年),高句麗的太祖王將五個部族分散到各地,開始實行專制統治。
此後,高句麗在中國版圖上不斷擴張,吞併了許多部落,甚至脫離了漢朝的統治,直接與漢朝對峙。高句英勇善戰,戰力超群,超越了封建皇帝的想像,成為各朝皇帝眼中的釘子。
589年與隋朝交戰,一鼓作氣,一舉滅了陳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的亂世,中國又開始逐步走向穩定。隋文帝在位時,對高句麗的評價就很高。從高句麗建立到發展壯大,耗時太短,功勞太大,這個國家一天不滅,一直都在威脅著封建王朝。
698年,隋文帝開始派高句麗軍隊來反隋。高句麗的雄心壯志從來沒有減過,它自建都以來一直在擴張,從來沒有統治過天下,本來隋朝對高句麗起了忌憚之心,但沒想到這麼快就和高句麗發生衝突。
使隋朝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高句麗帶頭開戰。中原地區也因此認識到,高句麗的威脅是致命的。隋煬帝即位後,決定像滅陳那樣滅高句麗。認為高句麗不夠強大,滅了高句麗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隋煬帝楊廣這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行為高調,在他執政期間花費了不少民力財力,修建運河、行宮,專心致志於奢華生活。
就連與高句麗交戰的企圖,他也從來沒有想過低調行事,為了討伐高句麗,他開鑿了永濟渠,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製造兵器,並擴充軍隊。其行為是為了更好的作戰,「將軍不戰而屈人之兵」,隋煬帝在前期的準備中可謂是盡心盡力。
公元612年,在為隋煬帝作了五年的準備後,隋朝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高句麗進發。隋煬帝對自己的軍隊充滿了信心,認為這場戰鬥一定會進行得特別順利。起初,隋朝的軍情的確十分危急,隋軍一路破城四五十座。
很好理解,可能是隋朝將領開始輕敵,在戰場上指揮不當,導致三十萬大軍當時橫渡遼河而下。第二年,隋煬帝決定再攻高句麗,此時,他決定要掛帥親徵。本來還有很多人反對隋煬帝再次進攻高句麗,但是隋煬帝不聽勸告,在已經民怨沸騰的隋朝仍然堅持進攻高句麗。對高句麗的第一次討伐,那三十萬大軍就會全軍覆沒,除了將軍指揮不當外,糧草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隋煬帝第二次進攻,得到的教訓是,在開戰前要保證糧草充足。他帶領軍隊,將遼東城圍困了六個月,仿佛眼前就是勝利的曙光,眼看就要成功地攻佔這座重要城市。
楊玄感在這個關鍵時刻造反了。唐王朝滅亡後,隋煬帝沒有得到民心,各地大小起義不斷爆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掛帥出徵進攻他國,自然是給造反者一個機會。聽說楊玄感已叛變,並已逼近洛陽,隋煬帝大驚失色,對高句麗的進攻在政權的威脅下顯得無足輕重,於是他立即撤軍,連武器也來不及帶走。
一六一四年,隋煬帝再一次掛帥親徵,攻佔高句麗,高句麗假意投降,隋煬帝立即派人趕回朝,等到他發現自己受騙之後,隋朝卻早已無力發動攻勢,起義軍四起,隋煬帝連自己的帝位都不保,再加上連續三年進攻高句麗,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已將國力掏空。隋朝滅,618年建立。
唐朝建立後,楊玄感與唐朝開戰,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但安居樂業是人民的事情,戰爭持續在人民看不到的地方進行。每一個王朝的皇帝都致力於抵抗外來的侵略,竭盡全力為邊關事務操勞。貞觀末年,唐朝基本上消滅了突厥。
唐初對高麗、百濟和新羅都實行了友好政策。643年,新羅派使節到唐朝求援,表示高句麗已經佔領新羅40多座城池,並與百濟結盟,準備切斷新羅與唐朝的通道。唐李世民聽說後,派使者到高句麗,希望高句麗能停止對新羅的戰爭,但高句麗拒絕了唐朝的請求,並試圖在唐朝和薛延陀的關係上挑起事端,準備對抗唐朝。所以唐太宗決定對高句麗開戰。
644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張亮為平壤行軍指揮使,率領四萬大軍南下平壤,同時任命李世績為遼東行軍指揮使,率領六萬大軍南下遼東。與隋煬帝相比,李世民的軍事力量大大減少了,但同時他的用度也降低了。
一六六五年,李世績率領軍隊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抵達幽州,同年三月,唐太宗又親自抵達定州,慰問將士。隋煬帝徵討高句麗時,不斷徵兵,不管百姓願意不願意上戰場,都會被強徵為兵,很多百姓為了擺脫徵兵的命運,不惜犧牲雙手。
儘管唐太宗不如隋煬帝那般強悍,但他手下的士兵都是自願當兵的,在戰爭期間,唐太宗也親自慰問了那些患病的士兵。因此隋煬帝失民心,徵討高句麗時還得分心解決朝中的叛逆問題,唐太宗則很有民心,在徵討高句麗時可以盡心盡力,不受身邊事務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