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一詩中曾如是寫到。
世人常常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導致的。雖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與秦始皇修馳道、萬裡長城一般,是惠及後世的萬世之功,但是因為其濫用民力,釀成了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最終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隋煬帝身死國滅。
可是,歷史上的隋朝,真的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而滅亡的?
答案是否定的。
的確,隋煬帝徵調百萬徭役開鑿大運河,想想是挺恐怖的一件事,但是,你仔細想想,此前秦始皇修鹹陽到各地的馳道(主要是邊疆,利於迅速調集兵力,維護統治,作用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只不過馳道是國家專用而已。)、修築萬裡長城,調集的民力也並不少吧,比起那些勞民傷財修建宮殿的君王,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難道不是功在千秋?
而這條大運河之所以被冠上了「盡道隋亡為此河」的名號,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一詩的最後兩句,也說明過——「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如果沒有隋煬帝大肆南巡,光是這條大運河,就能讓隋煬帝位列千古名君。
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就來聊一聊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直接誘因,也就是隋朝走向崩潰的主要原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至於,為什麼說這是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直接誘因,是隋朝走向崩潰的主因,就先請大家耐心看下去。
公元581年,楊堅接受宇文闡的禪讓,登基即位,是為「隋文帝」,正式建立起了隋朝。在數年之後,派遣次子楊廣率軍滅掉南方的陳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楊堅在與民休息的同時,將目光放到了隋朝周邊的各個國家身上。與此同時,割據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國力日益強盛,且高句麗國內統治者積極備戰,使得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公元598年,高句麗王親率大軍進攻隋軍在遼西的駐地,結果被擊退,隋文帝聞訊大怒,連忙調集了三十萬大軍,從水陸兩線向高句麗發起進攻,卻沒想到因為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從陸上出發的隋軍染上了疫病,死傷慘重,而從水陸出發的隋軍也遭遇風暴,只能退回,隋文帝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撤軍。
此時,高句麗王攝於隋朝軍威,主動上表臣服,遣使謝罪,隋文帝這才與高句麗重修於好,但是兩國的關係已經蒙上了一層陰影,再戰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604年,隋文帝離奇去世,太子楊廣帶著「弒父之嫌」登基即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即位之後,為了擺脫關隴集團的影響,開始營建東都,隨後又修葺長城,開鑿運河,一改隋文帝和平政策,先後向西面、北面、南面的各個國家、部落發動戰爭,在取得一定戰果後,隋煬帝將目光放到了時常襲擾隋朝邊境的高句麗身上。
公元611年,隋煬帝在南下江都的途中做好了對高句麗的戰爭準備,在涿郡集結了主戰兵馬一百一十餘萬,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輔兵更是多達五百萬之眾。
可能很多人對隋朝出動一百一十餘萬、五百萬這樣的人數沒有什麼概念,那麼,我們就來對比一下,我們都知道,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有著「四萬萬同胞」,在抗戰結束後,兩黨控制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是五百萬出頭,而在隋朝最鼎盛的時候,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不過五千萬出頭,卻調集了六百餘萬軍民,整個國家將近八分之一的人都參與了這一場戰爭,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
而且,這僅僅是打一個割據東北的國家,真的是「獅子搏兔,亦需全力」呀!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戰爭先後發生了三場!而第一場大戰,距離東都修建完成只過去了三年,距離大運河開通只過去了兩年,距離隋煬帝第二次南下江都只過去了一年的時間……
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因為隋煬帝的指揮失誤,直接釀成了慘敗,隋軍全線潰敗,損失慘重,國內對隋煬帝的不滿因此戰的失敗而暴露出來,民眾開始揭竿而起,但是此時隋朝仍舊能夠控制局勢。
公元613年,正在隋煬帝第二次徵討高句麗之時,隋朝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率軍叛亂,隋煬帝匆忙撤軍平叛,數月之後,名將宇文述(宇文化及之父)擊敗楊玄感,使得叛軍內部分化,楊玄感被殺,叛亂結束。
公元614年,隋煬帝第三次徵討高句麗,但因高句麗示弱,不顧行軍總管來護兒苦心勸諫,決意撤軍,第三次徵討高句麗之戰結束。
而此時,隋朝遍地烽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隋煬帝在撤軍之後,甚至因為農民起義,連國都長安都回不去,只能在東都停留,不久之後,前往江都避禍,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隋煬帝與來護兒等人被殺,隋朝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