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和事實拆解王朝宿命:大隋是怎麼死在第二階段的?

2020-12-14 減水書生

馮敏飛的《歷史的季節》,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叫「七十年的坎」。在統計的62個王朝中,壽命低於70年的有46個,佔比74%;壽命超過70年的只有16個。但是,超過70年還不算長壽王朝,你起碼要接近200年才算長壽。

但是,70年是一個坎。

只要超過了70年,那麼接近200年的概率就會非常大。在70年到100年之間滅亡的總共才3個王朝,剩下的,至少也要逼近兩百年。

所以,王朝的壽命分布,是個M曲線。

剛起步,大家都是創業公司。烈火試真金,而時間就是這把烈火,時間越長、死得越快。在20到40年之間,死得特別多,二世而亡成了常態。

但是,熬過40年後,就來了一波跳水。時間開始成為朋友。之後就是:時間越長、死得越少,到70年觸底,在70到100年間底部徘徊。

而後,便一飛沖天。時間成了真正的朋友,百年老店還不算完,大多都能活到兩百年。但是到了200年,時間再一次反目成仇,王朝垂垂老矣,只能其亡也忽焉。

這個曲線的統計樣本只有62個王朝,樣本數量略顯單薄。但,這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起碼是在拿數據和事實說話,而不是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抒情。

那麼,我們該怎樣解讀這條M曲線呢?

M曲線有第一個高點和第一個低點,也就是亡國最多的30年到40年、亡國最少的70年到100年。用以一低一高兩個點劃垂線,可以把王朝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創業,大體是第一代君主到第二代君主;

第三階段叫轉型,大體是第二代君主到第三代君主;

第三階段叫守業,大體是第三代君主到最後一代君主。

很多王朝,在第一階段就死了,這就是創業不成。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立國、公元前207年亡國,總共15年;如果從公元前236年滅六國開始起算,總共30年。

所以,秦朝屬於創業不成。都統一六國了,為什麼還叫創業不成?輸出了暴力,以武力徵服天下;但你還要輸出秩序,以秩序章程天下。完成了暴力輸出和秩序輸出,才能算創業成功。秦朝的這個秩序輸出,不夠徹底。從分封到郡縣的轉型,這是一個千古巨變。所以,大秦需要更長一點兒的時間來完成,起碼也得到40年吧。

熬過了30年到40年,則算創業成功。接下來就是轉型,你得讓天下人接受你的統治,主要是一個徵服人心的過程。或者說,讓天下人適應和習慣你的統治,獲得合法性。元朝的時間是從公元1271年到1368年。但是,時間還可以往前推到1260年,這一年忽必烈在漢族地主的支持下,實現了稱帝。

元朝扛過了30年到40年這個高危期,扛到了70年。從1271年起算是98年;從1260年起算是109年。元朝的武力足夠強,所以暴力輸出肯定成功;元朝的秩序有特色,所以秩序輸出勉強成功。從40年到70年這一階段屬於轉型期,但元朝恰恰沒有實現轉型。轉型的主要任務是徵服人心,但元朝沒有做到。高原、草原、東北以及中原,元朝出問題的地方恰恰是中原。所以,元朝屬於轉型失敗。

只要實現成功轉型,那麼王朝就不可避免地進入盛世,人心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再要亡國就要到王朝末期了。盛世之後,先是中期,問題很多但克服問題的能力也強;再是王朝後期,問題越來越多而克服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弱;最後是王朝崩潰,已經全是問題卻毫無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王朝末日。所以,70年之後,就是王朝在走流程。流程不完,王朝不滅;流程走完,王朝必死,這就是傳統王朝的宿命。

然後再問:隋朝處於什麼階段?

楊堅篡位、大隋代周,隋朝的立國時間是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被殺、李淵接受隋恭帝禪位;公元619年,王世充廢黜楊侗。所以,公元618年,可以認定為大隋的滅亡時間。於是,大隋的壽命是39年。

但是,這個時間還可以更長一點兒,因為要把北周滅北齊的時間算進來。公元576年,周武帝宇文邕,北聯突厥、南和陳朝,發動了攻滅北齊之戰。這段時間也可以算作大隋創業。因此,大隋的創業時間要從公元576年起算,而大隋的壽命則超過了40年,即43年。

大隋和大秦都是二世而亡,卻是亡在了兩個階段。大秦亡在了創業階段,搞了暴力輸出卻沒能實現秩序輸出。

始皇帝北卻匈奴、南服百越,是暴力輸出;而郡縣天下、馳道中國,是秩序輸出。但這個秩序輸出的時間太短,到了秦二世就算中斷了,沒有繼續。天下反秦,既是人心反秦,又是秩序反秦。也就是說,大秦建立的這套秩序,山東六國根本不認。漢承秦制,到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才把始皇帝的這套秩序以非常粗糙的方式貫徹下來。

大隋卻不是這樣,天下反隋,並不反大隋的秩序,而是反大隋的暴政。但歷朝歷代都有暴政,你看滿清就行了。滿清在立國之初的暴政,簡直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但是,滿清為什麼不是短命王朝呢?

原因就是滿清以「永不加賦」和恢復科舉的手段,實現了成功轉型。而大隋恰恰死在了這個轉型期。

在王朝的40年到70年之間,其主要任務是徵服人心。而怎麼徵服人心呢?

與豪貴妥協或消滅豪貴,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和朱元璋的屠戮功臣;

與知識精英聯盟,漢武帝的手段是獨尊儒術,隋唐以後就是科舉制;

當然還要徵服百姓人心,各種禮樂教化是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手段是治理績效。

這個治理績效就是造就一個盛世,老百姓能過太平日子,而且家中有糧、手中有錢,自然也就適應和接受了王朝的統治。這之後便是習慣了這家皇帝和這家朝廷。你再要換個皇帝、換個朝廷,老百姓首先就得反對。因為習慣的力量已經形成。

完成這些內容,就算轉型成功。而隋朝完成了幾個內容?

第一個內容是處理與豪貴的關係,大隋沒有完成。隋文帝開始試水處置關隴貴族,但死得太早,沒來得及。隋煬帝正式處理,但處理的手段竟是發動戰爭,試圖通過徵高句麗來掌握軍隊。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第二個內容是處理與知識精英的關係,大隋只算完成了半步。科舉制是最好的手段,但唐以前是豪族社會,而豪族恰恰不認科舉制,認為這有失體面。所以,大唐的成功,在於使豪族們勉強認可了科舉,在半推半就中服從科舉新安排。但是,大隋的豪族,無論是關隴軍事貴族還是山東世家豪族,都沒有到半推半就的地步。所以,隋朝與知識精英的聯盟,只算完成了一半。

第三個內容是造就盛世、徵服人心,但大隋行百裡半九十。公元594年,關中發生饑荒,於是隋文帝親率關中百姓前往洛陽就食。這時候,你肯定不能說大隋到了盛世。但是,這是小趨勢,開皇之治的盛世大趨勢已經醞釀。統一的大市場已經形成,均田和租庸調的先進位度已經推廣,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已經施行。大隋以最高的行政效率,在第一代國君,便實現了盛世。

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第一件大事是修訂《大隋律》,把治亂世的酷法全部清除;第二件大事是普免天下稅賦,國家還富於民;第三件大事是興建東都洛陽,洛陽才是龐大帝國的統治中樞。這些事情都沒錯,即便是開鑿大運河和修雁北長城,都沒問題。

要命的問題是三徵高句麗,這才是大隋的要害。

如果高麗之戰能夠迅速打贏,那麼大隋肯定能夠完成轉型,進入走流程的歲月。但是,三徵高麗、三次百萬規模大軍動員,直接把國家搞到崩潰。所以,隋文帝辛苦搭建的盛世,在隋煬帝時代毀於一旦。

公元611年,發生了山東長白山起義、河南瓦崗起義、河北竇建德起義。但這些起義都不算什麼大事。大秦亡在創業階段,所以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立即就能引發連鎖反應。但大隋不是大秦,大隋已經熬過了創業階段。所以,三場起義不算什麼。

但公元613年的楊玄感兵變,則是大事情。楊玄感是大隋的禮部尚書,開國功臣楊素之子。這是豪貴發動的兵變,表明豪貴集團已經不滿了。而且,這次起義的威力極大,直接終止了第二次徵高麗。而如果楊玄感的力量再強一點兒、決心再大一點兒,迎著涿郡的楊廣去打,那麼大隋改朝換代就在公元613年,而不會拖到公元618年。

大隋要實現轉型,就要完成人心徵服,首先是處置統治集團的內部豪貴;其次是聯盟知識精英;第三是徵服百姓人心。而楊廣三徵高句麗,卻把這三件轉型大事全給幹廢了。所以,大隋亡國,就亡在三徵高句麗。

但是,高句麗不該徵嗎?

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帝不聽。

晉滅東吳之後,侍御史西河郭欽上書晉武帝司馬炎:現在就該趁著滅吳餘威和兵精將猛之時,把中原的胡人全部趕往邊地。但是,晉武帝不聽,國家沒錢、事不緊急,關鍵是統一天下之後,應該歌功頌德。然後呢?然後八王之亂、自廢武功,然後五胡亂華、晉室南遷。

你不趁著兵強馬壯的時候消滅強敵,不止是坐失良機的問題,甚至是在自取滅亡。等到兵不強、馬不壯的時候,就只能是人為刀俎而己為魚肉。

從這個角度看,楊廣三徵高句麗的決策方向沒錯。

因為當時的高句麗已是東北亞強國。這傢伙不僅控制了大半個朝鮮半島和遼東地區,而且開始收服契丹、靺鞨等東胡系。所以,此時不消滅或不削弱高句麗,中原帝國可能重蹈西晉的覆轍。這才是養虎為患。

因此,隋煬帝徵高句麗;大唐代隋之後,李世民照打不誤;李世民沒打完,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接著打。

關鍵問題是大隋已經過了武力最強時。公元588年,五十一萬隋軍列陣、四千裡長江戰線,三個月攻滅南朝陳。這時候才是大隋的武力最強時。而公元612年第一次徵高句麗的時候,已經與公元588年相隔24年。所以,此時已不是最佳時機。

而大隋遭遇了和北宋一樣的尷尬問題,那就是:高句麗的立國時間不比大隋晚,甚至不比北周晚。

公元244年,高句麗襲擊遼東,於是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此後,高句麗便逃往沃沮(大體位於今朝鮮鹹鏡道)。中原混戰不斷,高句麗趁機再次壯大。公元404年,高句麗重回遼東。公元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繼續大肆對外擴張。長壽王時期,高句麗東臨日本海、南至竹嶺、西接遼河、東北盡有挹婁之地。在公元6世紀,高句麗已經達到頂峰。而大隋呢?公元581年,也就是6世紀末才立國。

人家高句麗已經是個老大王朝,而大隋怎麼算也是後生晚輩。不是自己武力最強時,也不是敵國衰弱時,楊廣這時候進攻高句麗就是在硬碰硬。所以,戰略沒錯,但攻略有問題。

首先是時機的問題。

大隋的工作重心應該是進一步實現內部整合,快速完成轉型,讓盛世的時間更長一點兒,而不能中道而廢。對於高句麗,就只能緩慢圖之了。大唐就是這個策略,李世民三徵高句麗,但武力至強的大唐仍舊無功而返。直到高宗李治時期,大唐才趁著高句麗內亂,徹底解決了這個東北強國。

其次是手段的問題。

過於激烈。公元648年,薛萬徹舉兵三萬,大唐第三次徵高句麗,持續了四個月。這種小規模出兵、短時間衝擊,對大唐不算什麼,但對高句麗卻是滅國衝擊。而就在這個時候,李世民已經準備舉國徵戰了。四川打造大型運輸船;浙江和江西打造渡海戰船;河南和陝州招募輕銳勇士;山東萊州懲辦輜重運輸,大唐帝國舉國籌備。但,李世民要出兵多少?三十萬。而楊廣呢?一次就是百萬規模。你楊廣這麼玩,傳統的農業王朝根本就承受不起。

那麼,楊廣為什麼要這麼做?一個是老爹留下的家底太厚,錢就是花不完,大隋不是窮死的,府庫裡有吃不完的糧食;一個是大隋的行政效率太強,已經強到孤獨求敗的地步了,中國歷史上能動員百萬大軍的只有隋朝,而且還連搞三次;一個是過於的好大喜功,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是百萬規模動員,所以這成了常態;再一個就是楊廣的小心思,迅速滅國,而且還捏著軍隊,然後回過頭來,就能以滅國之威和戰爭態勢,收拾關隴豪族,完成權力的重新洗牌。

但是,大隋還沒有完成徹底轉型,徵服人心的工作還在路上。所以,大隋也就只能在徵高麗中二世而亡了。

相關焦點

  • 大隋王朝:終結魏晉南北,成就唐宋盛世,被歷史屏蔽四十年
    在這短暫的38年中,隋帝國一度紅光滿面,也一度灰頭土臉。在這場生死盛宴中,隋朝的君主曾短暫狂歡,也曾垂死掙扎。大隋王朝給了後世太多的警醒教訓,甚至有人說,唐朝的盛世,其實是在消費隋朝的經驗教訓和政治成果。
  • 解析「關隴集團」,是怎麼讓隋亡唐興的
    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這種制度自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停廢,歷時約200餘年。因此,整個「關隴集團」也就由這二十家組成,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但是,也正是這個小圈子,左右了中國古代數百年的王朝歷史,而且也是隋亡唐興的根源。為什麼這麼說呢?清代的歷史學家趙毅,他在自己寫的《廿二史札記》裡邊兒,曾經感慨地說了這樣的一番話,他說:「區區一偏僻彈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員尚小,隋、唐大一統者三百餘年,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
  • 實操案例拆解:如何使用模型/理論進行數據分析和戰略定位
    然後對路徑的每個階段植入你需要達到的運營目的(關鍵節點植入AARRR)和數據追蹤。 圖4:基本活動路徑 因為一天的工作不可能只執行一個活動,還有其它工作需要去完成,當一天拿著幾份工作執行方案的時候,來回切換來執行很顯然效率會非常低下,這時候你就可以把這一套活動路徑進行分解,穿插到你一天的SOP管理當中。
  • 從大隋的鷹爪到「逆臣」——唐高祖李淵
    其實,牛人獨孤信還有一個大女兒是北周第二個皇帝周明帝宇文毓(宇文泰庶長子)的明敬皇后,所以他實際上有三個女兒分別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 基於這層關係,李淵一開始就受到其姨母——隋文帝獨孤皇后的特別關照,歷任千牛備身、刺史、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職,並獲得楊堅父子的信任、賞識和提拔。
  • 他自稱「知世郎」,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唱亡了大隋
    隋朝末年,隋煬帝為了出兵高麗,大肆徵收徭役賦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隨著用兵失敗,山東、東北、河北等全國各地兵民也死傷慘重,山東作為進攻高麗的人力、物力供應基地,損失和賦稅也最多。長白山同時為了號召農民參加起義軍,推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他以歌謠的方式創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長白山前知事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矛肖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當時雖然明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了,但我們或許聽過一句老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歷史是需要一個支點去完成的,當時大明朝的滅亡也是。皇太極當時想要快速的控制山海關一代,其實力還是不可以的,因此這次大戰主要經歷了這麼三個階段。
  •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83個王朝,它們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中國自秦大一統至清朝滅亡,共出現過九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另外還有五十多個小王朝。當然,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代也是統一的王朝。現在比較統一的說法是中國總共有83個王朝,559個帝王,其中帝397個,王162個。人們對於如此繁雜的大小王朝為了記憶清楚,總會編傳很多膾炙人口的順口溜!
  • 隋建國:用雕塑「造物」,讓一切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隋建國從不迴避對過去和自我的審視,他將自己的藝術發展分為六個階段,從啟蒙時期、早期探索時期到如今對時間、空間與身體等主題的探索,「我覺得應該儘量對自己所屬領域有較深的理解力」。1990年前後的《結構》系列,以及由此發展出的《地罣》、《封閉的記憶》等一組作品,是大時代下個人精神世界的苦悶與糾結的表現。 隋建國說:「我覺得我的藝術就是要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生命、消耗自己的肉體,然後我才能認為這個作品是我的。」
  •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
    原標題: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中央大腦」大數據分析……智能加持 廣州垃圾分類更高效   塑料瓶科技拆解分類、垃圾焚燒發電效用大……廣州市的垃圾分類起步較早,也是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 劍王朝元武皇帝結局是怎麼死的 元武最後進入九境了嗎
    劍王朝元武皇帝結局是怎麼死的  《劍王朝》中丁寧最後沒有境界。為了和元武皇帝公平決鬥他廢了自己的修為,和元武皇帝用最原始的方式打了一場生死之戰,最終順利殺死了元武皇帝。元武最後進入九境了嗎  梁驚夢轉世重生丁寧後,元武皇帝的修為已經達到了第八境啟天境。
  • 李國旗:拆解的美學價值——淺談趙紅娟的詩作《拆解所有的詞》
    這時就得對機器進行拆檢修理,一輛車,一部工具機往往在維修前就會大卸八塊,然後進行逐一排查,只有拆解開來才能發現故障部位,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修理,拆解的過程就是檢查糾錯的過程。人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排除了故障,才能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二.拆解的哲學美一首好詩,往往是哲學家的花園,詩言志,詩言情。
  • 世紀對決26 6世紀:拜佔庭現羅馬榮光,薩珊再造巔峰,大隋一統華夏
    但實際上中世紀文明相較於古典時代文明是比較衰弱的,有的地區和國家重塑了輝煌的文明,有的地方則不然,他們始終無法重塑輝煌,反而陷入了黑暗漫長的蟄伏期。在東亞的華夏大地,本世紀依舊是處於南北朝時期,534年,強盛一時的北魏因內亂衰弱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隨後又很快就被北齊和北周代替了。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如果以1566來對比雍正,會發現後者的諸多問題:第一,人物臉譜化,每個人從一開始到最後幾乎都是那個樣子,也就老十三還有些轉變,不過這種轉變也是非常簡單和直白的;第二,四爺從一開始就拿了男主光環,所以廢太子老八這些一個個都貼上了老奸巨猾不堪大任的標籤;第三,鄔先生一直站在上帝視角看問題
  • 隋唐那些事:靠山王楊林,一生忠於大隋的梟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是大隋的靠山王,一生忠於大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錯,他就是楊林,隋唐第八位好漢。面對風雨飄搖的大隋江山,他還是做了最後的努力。楊林深知十八路反王各懷鬼胎,於是,他設計校場比武。僅用一張「武狀元」的空頭支票,就使得十八路反王自相殘殺。可惜,天不佑靠山王。
  • 人口宿命:尋找學術分裂時代的學術共識
    並引用1930年1000多位美國經濟學家寫給當時的胡佛總統和國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信。30年代的美國領導層沒有聽那批經濟學家的意見。88年後的美國領導層同樣不聽這群經濟學家的意見,公眾也並不買經濟學家的帳,儘管他們很多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第二個例子是關於科學家的。
  • 《魂之刃2》新手第二階段怎麼過 新手第二階段速通攻略
    導 讀 魂之刃2新手第二階段怎麼打?魂之刃2新手第二階段怎麼通關?
  • 《SD高達G世紀火線縱橫》宿命對決任務怎麼做 宿命對決任務攻略
    在《SD高達G世紀:火線縱橫》遊戲中,分為好幾個篇章,這些篇章都是由動漫主體高達所引導的,其中就有高達SEED,這裡就給大家分享一波《SD高達G世紀:火線縱橫》機動戰士高達SEED ASTRAY篇(宿命對決) 任務攻略。
  • 雍正王朝:劉墨林究竟是怎麼死的?真相或許並非為救弘曆那麼簡單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段劇情不知道是導演刻意沒拍,還是後來被剪輯掉了,那就是關於劉墨林的死。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來自於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劉墨林是在蘇舜卿被人強暴投河後,鬱鬱寡歡,被雍正帝派到了年羹堯軍營,最終被年羹堯手下毒死。
  • 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用事實與數據講述故事
    數據與內容融合將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前常務副院長徐泓注意到,新的技術不斷發展,新的方向正在形成,新的人才正在聚集,新的創造現在起步。要用數據講故事、從數據中挖掘故事,通過豐富的可視化手段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數據作品,實現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