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
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這一戰使得大明王朝的氣數全部消失殆盡,可以說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皇太極與崇禎的這最後一戰的全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
歷史的車輪無人能夠阻擋,這一戰大明徹底失敗,再難崛起。同時也向歷史宣告了從此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清。
當時雖然明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了,但我們或許聽過一句老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歷史是需要一個支點去完成的,當時大明朝的滅亡也是。
皇太極當時想要快速的控制山海關一代,其實力還是不可以的,因此這次大戰主要經歷了這麼三個階段。
皇太極提出「議和」,蓄勢待發
當時皇太極非常清楚自己的實力,還不允許其在山海關一帶和明軍抗衡,因此其決定先用議和拖延時間。
當時已經稱帝的皇太極比較謹慎,因為一當出現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功虧一簣。其一方面繞過山海關,從長城的喜峰口,牆子嶺等處入關攻打明朝的京畿地區。
一方面向明朝發出了議和的邀請。但議和僅僅是其拖延的藉口。皇太極想通過議和來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畢竟當時大清也是剛剛建立不久,其要借著議和來鞏固和完善大清的政權。其次集結自己的軍事力量,準備向大明發起總攻。但是大明接受其議和邀請了嗎?
大明是漢人的「天下」,怎麼能允許這些「蠻夷」來控制自己呢?當時別說是大明不答應,天下的百姓和仕子們好像也是不能答應的。
事實證明也是這樣,以崇禎皇帝為核心的大明朝雖然已經到了決死關頭,但議和仍然是其接受不了的。
從中國幾千年的禮法上講,大明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當作自己的叛徒。大明又怎麼能夠承認「叛徒」的合法統治地位呢?這樣的話恐怕崇禎也無法向其老祖宗交代。
皇太極構建「寧錦防線」
大明拒絕了議和,這使得皇太極不得不加快自己的準備。明崇禎十三年,皇太極開始了自己的軍事部署。
其出兵包圍了錦州城,其目的就是要向明軍的「寧錦」防線發起挑戰。崇禎帝此時也是坐不住了,趕緊集結軍隊,第二年大明調兵十三萬來解錦州之圍。
此時皇太極趕來親自督戰,畢竟這是較為關鍵的決死之戰。清軍和明軍雙方在松山附近開展大決戰。
明軍全軍覆沒,徹底失敗
明軍在這次大戰中徹底失敗,全軍覆沒,當時松山被攻破,錦州城被清軍也是死死地圍困。裡面已經是彈盡糧絕,明軍的決死掙扎已經變成強弩之末了。
很快,洪承疇率領大軍投降清軍。松錦大戰結束後,此刻的大明已經是孤立無援了。大明的統治可以說到此已經可以宣告結束了。
這次會戰被稱為「松錦會戰」也被稱為繼薩爾滸大戰後大明和清軍展開的第二場大決戰。兩次大戰,大明均以失敗告終,不得不說大明的氣數真的是已經盡了。
總結:大明朝在這次戰爭失敗後,李自成也給了這個即將覆滅的王朝沉痛一擊。歷史的秋風吹過,大明王朝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但看著紫禁城我們或許還能想到些什麼,這是歷史的印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東西有很多。大明王朝幾百年的歷史最後也免不了走向覆滅,隨之而來的又是一個嶄新的王朝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