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2020-12-22 騰訊網

三大階段:

萬曆皇帝在位一共48年,是明朝16位皇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個,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將他在位的48年一共分成了三個階段。

衝幼之期:這一階段主要指的是張居正輔政的那十年。公元1973年,年僅10歲的萬曆登上了皇位,由於年紀尚幼,沒有執掌政權的能力,李太后垂簾聽政,同時還有馮保和張居正為輔政大臣。

馮保為太監,負責協助太后教育小萬曆,由於親近皇帝,自然是受到了重用。至於張居正,在留下來的輔政大臣中,起初的地位並不高,但是他抓住了機會,與馮保聯合,同時獲得了萬曆帝生母的支持,因此成為了內閣首輔。

在他輔政的十年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大明還是朝著比較好的方向發展的,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萬曆中興"。

醉夢之期:張居正去世後,20歲的萬曆皇帝終於獲得了夢寐已久的實權。權力的膨脹使得他洩憤於前期"壓制"自己的張居正,直接抄了張家。遭殃的不僅是張居正一家,還有那位有文化的太監——馮保,同樣是抄家,而後將其發配至邊疆地區。

而此時的萬曆皇帝,任人唯親,誰和自己熟悉就讓誰擔任重要職位。不僅如此。在此後的三十年裡,他不祭天、不祭祖、甚至沒有一天去上朝,荒政行為比他的爺爺嘉靖帝還要嚴重。一時間,閹人幹政,四處斂財,朝政十分混亂,再加上沉重的賦稅,天下人苦不堪言。但在這一時期,萬曆竟然絲毫沒有察覺大明王朝的氣數正在被他消磨殆盡,而是在後宮享受著權力帶給自己的樂趣。

決裂時期:這一時期起於公元1618年,也就是萬曆在位的第4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佔領了遼寧、瀋陽之地,萬曆才大夢初醒。這時,他不得不派官員去民間徵兵徵軍餉,使得本就負擔較重的百姓負擔又進一步加重了。民眾們十分窮苦,飯都吃不起,餓得是骨瘦如柴。

許多百姓開始起義,明朝中後期開始的流民問題進一步加重,內憂已經到了無法挽回兒的地步,而作為外患的努爾哈赤軍隊,對大明又是虎視眈眈。明朝之氣數,將盡矣。

萬曆的壓抑多年的恨

張居正輔政時期特殊,剛登基的萬曆帝,年紀太小,童年時期嚴厲的張居正給他留下了一定的童年陰影。再加上張居正有著自己生母的支持,表面上他十分尊重張居正,實際上,更多的是內心對張居正的忌憚。

張居正輔政期間,推行"考成法",違反了明朝的祖宗之法。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廢除存在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是怕大臣專權,但是皇帝一人難以決斷國家眾多的事務,後來設立大學士幫助自己處理政務,而後慢慢的演變成了一種顧問機構,也就是內閣。因此,內閣是不可能有著實際的決策權。但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卻利用"考成法"讓六部成為了內閣的下屬機構,實實在在的擁有的政務的決策權力。

不僅如此,張居正並非"一塵不染"。儘管他善於用人,任用戚繼光在北方抗擊蒙古人,使得國家安定。但問題出在他啟用戚繼光的時候,當時的戚繼光為了被重用的抓住機會,花費兩千兩買了美女送給張居正。這一行為,後來在萬曆清算張居正時,作為罪狀被披露了出來。這更加加深了萬曆對張居正的恨。那種被"壓制"多年的痛苦,那個兒時心中認為形象完美的張居正,如今轟然崩塌。

公元1582年,張居正離世不久,萬曆就對張家動了手,為大明效忠一輩子的張居正甚至差點被挖墳"鞭屍"。

萬曆的消極怠政

萬曆的不作為不僅是在明朝罕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他不上朝將近30年,為何?很簡單的道理,作為一名皇帝,萬曆的生活是非常享受的,後宮的"安樂鄉"將他牢牢地把控住了。

當時有大臣上書直言,說萬曆有四大病,分別是"酒"、"色"、"財"、"氣";還有大臣說,萬曆有三好,分別是"好貨"、"好疑"、"好逸"。這樣的忠言對於當時的萬曆來說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加強了他對這些忠臣的厭惡。

後來的《明史》評價萬曆的時候,更是毫不客氣,說"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可見對於明朝的滅亡的原因,正史已經說得十分明白了。

朝政廢弛,職位缺人,使得中央機構"上下解體",辦事效率十分低下。最為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萬曆36年的內閣輔臣李廷機請求辭官歸家的事情,當時此人辭官的決心是非常堅決的,他先是把家人遣送回了老家,只留一個老僕人同他一起等待生意,索性就住在一個寺廟裡,但是從他乞告休致到萬曆下聖旨批准他回鄉,這一等,就是44個月,在這期間,他一共寫過123份奏疏。可見當時萬曆消極怠政有多嚴重,中央官員辦事效率有多低下了。

內憂與外患

在中央,晚明時期的黨爭是非常嚴重的。"東林黨"就是在萬曆這一時期成名的,他們代表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群體,所對抗的則是善於奉承迎合萬曆的"閹黨",那些太監甚至開出了《東林點將錄》,把東林黨的重要人員列入黑名單,企圖一一除掉。儘管東林黨是為大明著想,但是黨爭本身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因為他們的對手並不弱,這樣的行為對於改善晚明的政治氣候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反而阻礙了人才的流通以及明朝社會的進步。

對於民間政務。萬曆雖然怠政,卻對經濟感興趣,獨愛斂財。太監們就是他斂財的工具,比如他派出眾多的礦監稅到民間徵稅,實際上就是為自己斂財,這一行為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使得嘉靖以來的流民問題更加嚴重,很普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怎會有多餘錢財用於繳納沉重的稅收呢?流民影響了社會秩序,百姓又揭竿起義。這樣的大明,不亡也難!

外部的隱患。努爾哈赤本是明朝賜封的官員,但他卻有二心,一直等待的就是機會,經過自己的努力,統一女真各部落後,終於在萬曆44年自己建立了"後金",僅僅過了兩年,他就帶領女真人發動了對明朝的攻擊。

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大明開始走向了急速的下坡路。萬曆死後,僅僅過了24年,這個存在兩百多年的王朝就覆滅了。

結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他和眾多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一樣,有興起有衰落,而從"上坡"到"下坡"的轉折點,就在萬曆統治的這48年間。他的消極怠政,他的任性妄為,朝廷內部的黨政不斷,民間百姓的苦不堪言,外部女真的崛起等種種因素,耗盡了大明的氣數。

參考文獻:《明史》、《明清史講義》、《東林點將錄》

相關焦點

  • 張居正變法挽救了大明王朝,為何萬曆皇帝在他死後非要將其清算?
    眾所周知,明朝中後期,王朝走到了末路階段,階級利益錯綜複雜,階層固化嚴重,土地兼併,農民水深火熱。為了扭轉王朝頹廢的趨勢,天才神童張居正擔負起了這個責任,實行一條鞭法,緩解了王朝的階級矛盾,解決了國家財政方面的問題,讓大明朝煥然一新,滿足了底層民眾和國家官府的需求。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
  • 明朝亡於萬曆?實亡於播州之役,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捆稻草
    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一場戰爭。根據多方史料及考古實物論證,它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冷、熱兵器對抗戰,更成為明衰清興的轉折點。平播戰爭及其後果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戰爭。明代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作為土官,實施地方統治。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萬曆朝鮮戰爭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1592年4月至1593年7月。明朝將領李如松率軍在平壤重創日軍,並收復了平壤城。但此後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之戰中又被日軍擊敗。由於交戰雙方誰都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因此雙方開始停止戰鬥進行談判。萬曆朝鮮戰爭第二階段發生在1597年2月至1598年12月。
  • 西安交大EMBA讀書分享|《萬曆十五年》換個角度觀史雜記
    中英文書名都很吸引人,中文標題會讓你會以為是一部紀年小說,英文更引入思考,既然是無關緊要的一年作者為何又花費精力研究400多年前這段歷史。帶著疑問在閒暇之餘我們不妨拿起這本書略作一觀,並對明史從其它視角做簡短觀察。01、黃仁宇如何說歷史
  • 聊一聊,大明萬曆之後兩個皇帝,為什麼會導致一個王朝衰落
    但這份瀟灑呢很快就會付出代價,那就是接踵而來的王朝衰落。唐玄宗如此,宋徽宗如此。當然了到了大明,咱們的萬曆皇帝同樣也沒逃掉。你以為這就到頭了嗎?錯,後邊還有一個乾隆皇帝呢!那今天,咱們說一說這個萬曆皇帝。想當年他的老爹,曾經讓明朝對內寬厚仁慈對外呢安定平和。然而傳到兒子萬曆,48年整下來明朝從此呢是進入內憂外患的尾聲。
  • 大明王朝16帝結局盤點,正說、實說或戲說
    大明王朝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1368年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於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即北京。南京作為陪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共計276年。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上,坐過16位皇帝,其中有有為的,有平庸的,還有胡鬧的,最終都走了。今天,只說他們的結局,有正說,有實說,也有戲說。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誰的年號最霸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出中原,光復漢人江山,且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越,使國家富強,當之無愧的一位偉大的皇帝,明太祖還有一項政策對後世的影響很深,包括對後面的大清王朝,就是「一世一元制」,所謂一世一元制,就是一位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清兩朝的皇帝我們多用年號稱呼,既然一生只用一個年號,那麼皇帝們當然會起一個很有寓意的年號,現在小編以自己的觀點,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而萬曆的「不朝、不郊、不見、不批、不講」的行為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的呢?黃仁宇老先生說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縱觀整個萬曆一朝,大明帝國並不平靜。
  • 大明抗日援朝為何時戰時和?原來都是萬曆皇帝「搞得鬼」
    日本,雖說是一島國,但它從來都懷有狼子野心,早在大明萬曆年間,彼時的日本關白(相當於丞相)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分裂的戰國時代,便想著對外擴擴張,和二戰時期一樣,日本的想法是稱霸亞洲,同樣,用兵的第一站也是隔海相望的朝鮮。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 大明王朝的「曠世悲歌」 緣起只是明英宗的荒唐懦弱嗎?
    撐起大明盛世萬代基業的重擔落在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身上,年號「正統」。這對朱祁鎮來說,是幸,也是不幸,但還是幸,最後再看過來「其實是大不幸!」為何這麼說呢?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文/楊文山 趕在除夕夜之前,電視劇《大明風華》收官。儘管備受爭議,但這部歷史題材劇確實起到了給大眾普及明史的作用。如果說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大眾認知度還比較高的話,那麼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等皇帝,對不少人而言就已經算是「超綱」了。
  • 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大明照樣運轉如常,他究竟有何妙招?
    在我們的慣性認知中,君王勤政與否與王朝的興衰有著很大的關係,帝王勤政,那麼王朝便興盛,反之王朝便有衰亡之危。 然世事皆有例外,明朝萬曆皇帝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十多年不上朝理政,國家運作卻沒有一點問題,甚至連奸臣亂黨都不曾出現,這是為什麼呢?萬曆皇帝究竟有何高招呢?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這時的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天災不斷,而各級官員仍以貪腐、搜刮為能事,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自萬曆皇帝由盛轉衰。萬曆在位近50年,有近30年萬事不理,貪酒貪色貪財貪權。而天啟皇帝在位7年,不問政事,專心做木工。使得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肆虐,禍及九州。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它們有著一批固定受眾,但對更多觀眾來說,從中感知到的不是學者錢穆所說的「歷史之溫情」,而是滿滿的矯情和濫情。而當你忍無可忍,在網際網路上敲下「劇荒」兩個字的時候,網友們密密麻麻的推薦裡,一定少不了《大明王朝1566》的名字。攝影師出身的張黎,把電視劇拍出了電影感。
  • 專家從萬曆皇帝屍體中提取一種成分,揭示出萬曆30年不上朝的真相
    說到明朝歷史,萬曆皇帝一定要說。因為此君不僅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一生在位48年,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叫人無法理解的一位皇帝。萬曆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上演了「盛世」局面,可是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似乎想變了一個人一樣。張居正明明對大明王朝有功,挽救了大明王朝,但他卻將張居正身敗名裂,開棺抄家。
  • 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應該也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二十五歲時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公元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結束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朱元璋在位期間社會生產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公元139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三十一年明惠宗朱允炆,
  • 歷史上的萬曆皇帝鮮為人知的政治能力,情商排在明朝皇帝前三名
    文|趙立波 導讀:作為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歷史上的標籤多為「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或是學術界多以「明實亡於萬曆」作為對其終生的蓋棺定論。由於明代皇帝的歷史多由下一代的清朝所編寫,難免出現偏離客觀事實,在歷史客觀角度上多了一層「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