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2020-12-10 大覺中人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也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天啟七年(1627),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因無子嗣可立,按照"兄終弟及"的傳位祖制,朱由檢作為熹宗的弟弟,幸運地成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

這時的明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治腐敗,國庫空虛,天災不斷,而各級官員仍以貪腐、搜刮為能事,農民起義的烽煙四起,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史學界普遍認為,明朝自萬曆皇帝由盛轉衰。萬曆在位近50年,有近30年萬事不理,貪酒貪色貪財貪權。而天啟皇帝在位7年,不問政事,專心做木工。使得以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肆虐,禍及九州。崇禎不算是"昏庸無能"的皇帝,比起明萬曆和天啟,崇禎要強了不止一點。崇禎在位17年,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想把走向衰亡的王朝拉入正軌。

當然崇禎也存有諸多明顯的弱點,他剛愎自用、獨斷多疑;誅殺閹黨,整理朝綱,卻又對文武將官心存疑慮;他增加賦稅,用於平叛抗清,卻造成更多不堪重負的貧民揭竿而起……

崇禎懷有中興之志,殫精竭慮,卻始終無法扶正將傾之大廈。明王朝在崇禎在位的17年間加速了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崇禎缺乏系統的皇權教育培訓

朱由檢雖出身皇室,幼年卻並不幸福。其父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在五歲時,生母被父親下令杖殺,自己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他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皇權教育。我們知道,封建王朝皇室立了太子之後,需進行請專門的老師(太傅)授課,除了四書五經,還有皇室禮儀及治理國家的方略、權術等,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帝王之術。當然,這其中很多學問都是前朝皇帝經驗的潛移默化,日常教化、薰陶。有的還挑選部分年齡相當的官宦之後一起陪讀,這些人今後就是輔佐皇帝的左右手。

然而崇禎繼位時年僅18歲,熹宗死後,他受遺命繼承皇位,缺乏皇權方面的系統培訓。唯一學到的是明朝皇帝的集權統治、專制獨裁。導致他在繼位後性格特徵變得多疑且獨斷,想極力把控朝政但又獨木難支,並在執政初期處理黨派爭鬥時優柔寡斷。性格特徵的缺陷成為崇禎執政的致命弱點之一。

二、黨派之爭制衡乏術

崇禎繼位之初,朝廷被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監魏忠賢所把控,即位後的他無心也沒有能力處理政務。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控制了朝政。他們強化錦衣衛和東廠等特務機關,打擊異己勢力,迫害以東林黨人為首的文官集團。

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住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逼使魏忠賢自縊。閹黨二百六十餘人,被處死、遣戍或禁錮終身,閹黨集團受到了致命打擊。

這本是一個重整朝綱、振興大明的大好機會,而崇禎對於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希望幫助管理朝政、治理國家的要求又極度恐懼,擔心皇權旁落,以至於又 "惟內臣是信"。還是缺乏政治鬥爭的經驗,制衡乏術。

三、性格多疑,頻繁更換官員

崇禎在位十七年,僅內閣首輔大臣更換了將近五十位,其它官員也頻頻換人,導致朝廷官員人浮於事,內耗嚴重。

崇禎任用軍事指揮將領,開始往往表現得極其信任,但到後來也是翻臉不認人。他實行"錯一事則罷一官,丟一城則殺一將",不論曾立過多大的戰功,只要出現差錯就將面臨被處死的懲治。縱觀崇禎一朝,被誅殺的總督有7人,巡撫11人。赫赫有名的薊遼總督袁崇煥固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入關,戰果纍纍。最後被清皇太極使出反間計,而多疑的朱由檢於崇禎三年八月,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家人流放。

這樣一來,寒了廣大將士的心啊!誰還盡心幫朝廷辦事?只要風頭不對,立馬降清或投奔農民軍。此後兵變接二連三,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四、強加賦稅,社會矛盾激化

崇禎的治國思路很簡單:徵稅,練兵,剷除敵人。可是事情卻不是按照他想像中的去發展,越是拼命加稅,農民不堪重負,越踴躍加入叛軍。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似乎都會進入這樣的死循環。但是崇禎意識不到,也沒人敢提醒他。

崇禎十一年九月,清多爾袞帶領精兵,繞開山海關,突入長城,燒殺搶掠,滿載而歸。這讓崇禎很是惱火。第二年春,崇禎在全國範圍內加收了七百三十萬兩白銀,稱為"練餉"。徵收的銀兩用來練兵平叛起義軍及抵禦北邊的清軍。這是崇禎即位後第四次加稅,而農民的負擔幾乎翻了一番,這樣的日子怎麼過得下去呢?惟有投靠起義軍造反。

五、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在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的農民軍像大多數朝代末期的農民起義一樣,只是生活所迫而聚集造反,他們沒有也不敢提出推翻朝廷的意願。在他們看來舉旗抗稅,武力奪取豪紳大戶糧食已達到目的。最後目的是能夠朝廷招安,過上安穩的日子。因此在初期農民軍連官府都很少襲擊。

初期的農民起義是集中在陝西一帶,由於天災人禍,農民生活困苦,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這時大明朝廷如果能夠有效地組織賑災,陝西早期的民變是不難平息的。並且早期圍剿農民軍的官員如楊鶴、洪承疇、曹文詔等採取招撫措施,已初見成效。然而多疑喜功的崇禎,什麼事都要急著幹,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闖軍的將領,導致最後功虧一簣。

六、民間災害、瘟疫不斷

明朝末年,旱災、水災、蝗災、瘟疫不斷。自崇禎元年起,中國北方大旱。《漢南續郡志》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十四年北方瘟疫、十六年天津鼠疫 。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鞠明庫先生,曾經對明朝末期的天災做過調查統計。在《災害與明代政治》中提到,明代天啟到崇禎期間,單單水災就發生了374次之多。

明朝內憂外患,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清軍不斷入關騷擾。在飽受摧殘的地方社會十分脆弱的狀態下,天災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加速了明朝大廈的垮塌。

結語

崇禎是明朝歷史上一個很複雜的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有中興之志,勤於政事,生活節儉,嚴於自律。他竭力想把明朝再次推向盛世,但由於自身的因素,對於政局把控錯誤連連。大明王朝的衰亡雖始於萬曆,但明王朝加速衰亡與崇禎脫不了干係。

民國歷史學家孟森曾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這個評價極為中肯。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帝喊出了"君非亡國之君, 臣皆亡國之臣。"之後在煤山自縊而死。他的自殺像是一場與世人的賭氣,更像是在向上天訴說自己內心的不平、憤恨與無奈……

開門見煤山。朱由檢,你還敢幹嗎?

我是「大覺中人」,一名基層的文物工作者,專注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期待你的關注與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明崇禎十三年,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細說皇太極,與大明的決死之戰
    大明王朝似乎距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遠,可以說我們是非常熟悉的了。大明的東廠和 西廠很有名,大明的有幾代皇帝也很「有名」。有的甚至是創新了我國歷史上皇帝的某項紀錄。大明王朝到了其統治末期,已經是千瘡百孔了。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持續的衝擊著大明的統治,高額的軍費支出使得這個王朝上下不安,同時還有背面少數民族的崛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的了。終於在崇禎十三年也就是清崇德5年,皇太極向崇禎帝發出了最後的通牒。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在位長達四十五年,只在剛登基時表現的類似一個賢君,後面基本都在迷信方士中度日,內閣則交給嚴嵩把持長達二十多年,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的故事。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明史》記載 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命運的盡頭,這個當初在元末動蕩年代由平民成立的王朝,各代君王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生產經濟,卻逐漸走向衰敗。特別是明神宗之後,君王開始抑制不住閹黨的權利,他們獨攬大權,網羅親信,百姓大量土地被地主劣紳圈佔,苦不堪言。 大臣勢力被閹黨排擠,人人痛恨這股勢力,但是,除了皇帝,沒有人敢公然挑戰這股勢力,到了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位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勤懇的皇帝,那麼明朝在他手裡為何會滅亡?
  • 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應該也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二十五歲時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公元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大明,結束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朱元璋在位期間社會生產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公元1398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三十一年明惠宗朱允炆,
  • 大明王朝的16個奇葩皇帝,最恪盡職守的居然是崇禎皇帝
    享國276年的大明奇葩何其多,其中連皇帝都一個比一個奇葩,其實哪個朝代還沒有個奇葩皇帝?只是大明有16個,這也太多了點。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了解一下這16位奇葩帝王。 名字決定命運——朱元璋 朱元璋就是個勵志傳說,放眼今天,連馬雲都要自愧不如。
  • 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誰的年號最霸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把蒙古人逐出中原,光復漢人江山,且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卓越,使國家富強,當之無愧的一位偉大的皇帝,明太祖還有一項政策對後世的影響很深,包括對後面的大清王朝,就是「一世一元制」,所謂一世一元制,就是一位皇帝一生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清兩朝的皇帝我們多用年號稱呼,既然一生只用一個年號,那麼皇帝們當然會起一個很有寓意的年號,現在小編以自己的觀點,解讀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大明帝國隕落十二時辰:崇禎的最後一天
    1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夜晚,這是大明王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夜,同時也是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1644),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 ▲崇禎上吊自盡舊址。 ▲李自成,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幾乎沒有人前往弔唁崇禎皇帝,反倒是一些過往的路人,紛紛覺得這位大明帝國的末代皇帝,此刻是多麼孤獨和可憐。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從絕顛強者走向覆沒的大明水師
    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素來都是:強與弱————引子一、背景大明崇禎年間,崇禎皇帝逼迫荷蘭每年交保護費。這種這事發生在公元1633年7月,當年13艘荷蘭戰船侵犯明朝沿海,當時的明朝皇帝是崇禎皇帝,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還在位的時候,聽說了此事勃然大怒,下聖旨務必一定要嚴懲。一個番邦小國,竟然敢侵犯我天朝上國。其實了解歷史的話,就知道,那時候的荷蘭其實是17世紀世界霸主。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卻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個去哪了?
    十月,崇禎帝開始主持修建德陵,因為當時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已是不忍直視,所以崇禎帝只好東拼西湊地籌錢,然而就算如此也只拿出50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聽起來挺大,但是對於修建帝王陵寢來說,即使一切從簡,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錢雖然不夠,但陵寢不能不修,於是工部向崇禎帝建議:先修建地面建築,剩下的錢財通過大小官員捐俸、向地方加派徵收等途徑補齊。
  • 大明王朝16帝結局盤點,正說、實說或戲說
    大明王朝為明太祖朱元璋開創,1368年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於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即北京。南京作為陪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共計276年。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上,坐過16位皇帝,其中有有為的,有平庸的,還有胡鬧的,最終都走了。今天,只說他們的結局,有正說,有實說,也有戲說。
  • 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崇禎一天處決了36位大臣,他為何這麼做?
    直到1912年,封建帝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存在於我國歷史中2000年之久。有一位皇帝的名氣也比較高,就是崇禎皇帝,他屬於明朝後期的一位統治者。而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但是崇禎皇帝卻做出了一項令人驚訝的舉動,一天內處死了36個大臣,要問其中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這三十六個大臣統一害死了一個人,崇禎皇帝才不得而為之!
  • 崇禎皇帝吊死的槐樹,最後得到了什麼「待遇」?你看到的並非原樹
    瀛臺固然是無法搬走的,最多也只是破敗,畢竟只是近代之事;而那棵終結了大明、吊死了崇禎的槐樹,卻經歷了近300年,如今卻不是原來的那棵歪脖子樹了。它究竟遭遇了怎樣「不公正」的待遇?其實,崇禎皇帝與你的父祖相比,也算得一個好皇帝,只是他人強命不強,先祖的昏庸留給他的只是一個爛攤子,他勵精圖治,企圖中興大明,但由於積弊過深,加上天災人禍,最終也是回天乏術。
  • 「明火戰清水」——由明清兩代開國及末代皇帝的生辰八字淺說五行...
    這裡我主要說說明清兩代王朝的五行更替,順便附上明清兩朝開國皇帝及末代皇帝的八字。皇帝的八字不止是反映他們一生個人的富貴榮衰,有時也隱約暗示著國運。而局中火衰,火又是大明王朝的五行屬性,火衰也意味明朝氣衰。此時的明朝正處於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如果把這個八字的病症定為年幹月幹的庚辛金,那麼命局的首要應該是制化庚辛金,一旦庚辛金得歲運相助,就會加重命格的病症。明朝末年,中國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一個是明朝,一個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有一個是東北的後金政權。
  • 大明王朝各位皇帝的簡析(上)
    明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共傳十六帝,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功績與過失,接下來筆者帶各位看官了解十六帝的功績與過失。明朝建立圖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男,漢族,字國瑞,小字重八,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大明朝開國皇帝。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於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 因為吃仙丹,這位皇帝一個月就駕崩了,可他差點拯救了大明王朝
    前言:要說明朝最悲慘的皇帝是誰,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都是那位吊死在歪脖樹上的崇禎皇帝,但實際上,大明王朝最不幸的帝王非明光宗朱常洛莫屬,因為他在位的時間僅有短短一個月。雖然沒能過上幾天好日子,但是明光宗上臺之後頒布的幾項政策足以看出他有救世的潛質,堪稱是一位明君,如果他沒有突然暴斃的話,或許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都會被改寫。
  • 大明王朝:奇特的開局,正常的滅亡
    由此,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由漢族人民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集權政權——朱明政權在中國歷史的大舞臺上拉開序幕,一直到公元一六四四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死。大明王朝統治中國長達二百七十餘年。在講述大明王朝的歷史正劇《江山風雨情》中有這樣一段開幕詞:中國五千年歷史長河流淌過,許許多多朝代。每個朝代的開始與結束,都是歷史最震撼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