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2020-12-25 騰訊網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於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崇禎皇帝有些心動,可是他的寡嫂張皇后知道後,找到他們,只問了一句話:「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崇禎皇帝和周皇后頓時無語了。

其實除了周皇后,朝廷裡不少大臣,如中允李明睿、都察御史李邦華、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等,都主張南遷。可是,反對南遷的大臣更多。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以沉默表示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主張固守北京。

就這樣,在大臣們的扯皮中,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中,寶貴的時間一天天流失。當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將北京包圍得水洩不通時,崇禎皇帝想逃出北京,都已經來不及了。

二、崇禎皇帝已成孤家寡人一個,無人護送他殺出重圍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在上煤山之前,曾經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出人意料的是,沒有一個大臣響應他的召喚。崇禎皇帝憤怒地在遺言中說:「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依然將所有罪責推給大臣,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實際上,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對大臣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動輒問罪。17年間,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殺掉7個總督、11個巡撫、7個兵部尚書。

既然皇帝對大臣無情,當然換不來大臣對皇帝的忠心。李自成大軍殺進北京城後,大臣們「樹倒猢猻散」,各自逃命,哪裡管得上崇禎皇帝的死活?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是明朝覆滅前的真實寫照。

三、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在現代人眼裡,明朝皇帝多「奇葩」。可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在面對入侵時,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就算打了敗仗,也決不會丟下滿城軍民,自顧自逃跑。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時被圍困在土木堡,後來被俘虜。但朱祁鎮並沒有投降瓦剌。瓦剌首領也先,隨即揮師南下圍攻明朝都城北京。在面臨滅國的危機時,朱祁鎮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在大臣于謙等主戰派的支持下,奮勇抵抗,打敗了敵人,避免了北宋末年「靖康之恥」悲劇的重演。

明朝皇帝的氣節,被後人總結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指的是明朝建立之初,為了保障北疆和關外穩定,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搬遷到北京,以皇帝之身來充當國門,因此得到了天子守國門的美譽。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大軍攻入北京後,以身殉國,抒寫了極為悲壯的一幕。

崇禎皇帝為什麼要以身殉國?除了逃不出去這個客觀原因之外,也有不給明朝列祖列宗丟臉的主觀原因在裡面。明朝歷代皇帝都以強硬的氣節著稱。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焦點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勤懇的皇帝,那麼明朝在他手裡為何會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軍果真戰無不勝?這其中到底又發生了哪些變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段歷史。 一、崇禎帝鐵腕回擊,重創魏忠賢閹黨勢力
  • 崇禎皇帝自縊後,闖王李自成佔盡人和,最終卻敗於清軍之手
    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他的後人未免有些"奇葩",要麼體弱短命要麼玩物喪志,直到快要亡國時才出了個稍微正常的崇禎皇帝。但此時的明朝積弱已久內憂外患,即便崇禎帝有心改革勵精圖治,也沒能成功挽救頹勢。一邊是農民軍首領李自成,一邊是虎視眈眈的清軍,為何後者能搶佔先機順利入關呢?
  • 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崇禎為何寧願自殺,也不帶錦衣衛突圍?
    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皇帝,為了皇權付出自己的一生,所以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十分害怕哪天被錦衣衛盯上。由於背後有著皇帝撐腰,他們行使權力十分方便,也沒有人敢隨意置喙。明朝時期,皇帝十分注重中央集權,況且已經沒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一職。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明朝末年,由於地球處於小冰河期,在加上當時的苛政。導致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於是相繼揭竿而起。其中,包括李自成。原先他是驛館的小郵差,因為丟了文件。才投靠農民起義軍。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突出成為高迎祥的闖將。
  • 李自成直逼北京,有人建議讓太子南下避難,為何崇禎不答應?
    當然沒有哪一位皇帝希望國家毀於自己之手,一個朝代的滅亡也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責任,可能是因為皇帝的昏庸,也有可能是奸臣當道,但後世人在談起時皇帝往往就成了"背鍋俠"。比如說我們在說起清朝時,總會想到末代皇帝溥儀,而說起明朝,就會想到那位在歪脖子樹上上吊的崇禎。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崇禎。
  • 大明滅亡所有將領全都按兵不動,崇禎自縊乃是識人不明咎由自取
    要知道明朝末期處於小冰河時期,同時還爆發了出了非常嚴重的鼠疫,這時的明朝就要同時面對天災還有人禍,最後本就處於危急狀態的明朝滅亡了,而崇禎帝也選擇了以死殉國。為何崇禎沒有逃跑而是選擇了上吊?但是這樣做當然也是有弊端的,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成了氣候,明朝軍隊已經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了,並且一支大的軍隊用不上,但就是這樣崇禎也沒有遷都的打算。大臣們也知道崇禎的性格,所以沒有人提出遷都的意見,那個時候如果能暫避李自成的鋒芒,等日後再把失去的地盤打回來也是可以的,但是崇禎沒有這樣做。
  • 錦衣衛橫行數百年,明朝滅亡時為何沒有出來救國?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錦衣衛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但是在明朝崇禎皇帝最無助的時候,依然不見錦衣衛的蹤影,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錦衣衛並非正規軍隊 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為了能夠掌控和駕馭不法之臣,成立一個特殊的部門「
  • 錦衣衛橫行霸道數百年,明朝滅亡時為何沒有出來救國?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錦衣衛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但是在明朝崇禎皇帝最無助的時候,依然不見錦衣衛的蹤影,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如下:錦衣衛並非正規軍隊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為了能夠掌控和駕馭不法之臣,成立一個特殊的部門「拱衛司」,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服務的
  • 李自成慘敗,一度只剩十八人,為何六年後卻能推翻明朝?
    李自成本來是驛站的馬夫,但到了崇禎兩年,由於朝廷削減驛站經費,他失業了。偏偏這時陝西又爆發了嚴重的災年,糧食價格達到了6美元銀幣。擺在李自成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麼餓死,要麼冒風險。俗話說,死總比活著好,李自成應該這樣想。崇禎三年,李自成和村民們一起站了起來。李自成起義初期的目的很簡單。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反叛,又多次頂撞李自成,為何李自成不處理他?
    李自成進京後,優待了崇禎的三個兒子,讓他們當上了國王,同時又埋葬了崇禎皇帝。李自成的這一舉動給明朝的親戚和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安全感。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確實遇到了沒有軍餉的問題,確實需要錢和給養。但是,還有其他方式收集資金和食物,不必如此野蠻。崇禎皇帝當年徵集的時候,好好說話沒成功,但是沒殺人,但是李自成就不一樣了,被稱為"土匪",如果不給他,一定會殺人,所以,那些人不敢放肆。
  •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 在自尊和帝國命運之間,為何崇禎寧願選擇前者,也不願意打破舊制
    1644年4月25日,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當李自成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時,明朝舊臣竟只有三十人跪拜哭泣,而其他的王侯將相則只是輕輕看了一眼,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崇禎帝和群臣的關係如此緊張!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有明一朝,一共存在過十六個皇帝。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
  • 君王死社稷,崇禎沒有苟且偷生,李自成進京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
    1644年,註定是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三百年後,郭老還特地寫長文以示紀念。那年初,大明王朝面對內憂外患,已經風雨飄搖,而崇禎以及群臣都拿不出一個好的應對方案。到了三月中旬,京城已經一片混亂。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1643年正月,闖王李自成率軍攻破襄陽、荊州等天府。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
  • 曾經戰無不勝的孫傳庭,卻敗給了李自成,他一死明朝其實就亡了
    我倒希望,歷史能重來,孫傳庭不聽崇禎的,堅決不出關,走左良玉的路線。如果孫傳庭當皇帝,可以挽救大明,如果皇帝完全信任鼎力支持孫傳庭,可以挽救大明,大明朝內外交困,崇禎並不能從善如流、亦不能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其夙夜勤政只不過是個守成之君,當此亂局危局,一不能革新、二不能去弊,孫傳庭一個缺兵缺餉缺支持的人如何扭轉乾坤?大明朝積弊已久,傾覆只是早個幾年或晚個幾年的問題。
  • 明史:李自成到底當了多久的皇帝?他為何要三建政權、兩次登基?
    然後,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月,李自成才在剛攻佔的西安正式登基稱帝,並建國號「大順」,開始追贈祖先,大封官爵,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已經可以稱為皇帝了,稱帝後,李自成揮師東進,迅速攻佔山西及河北,當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城內,明朝崇禎皇帝自盡殉國,不算南明的話,明朝從此時滅亡。
  • 李自成進京42天就被迫逃走,原因有四,最致命的卻是「農民眼界」
    回到家的李自成也是糟心事一大堆,欠了別人的債還不上被告到縣衙,結果將債主殺死;妻子韓金兒與同村的蓋虎私通,李自成憤怒之下殺了妻子。李自成逃到甘州去當兵,後來在軍中還當上軍官「把總」。崇禎二年,後金軍隊大舉南下,皇帝緊急調集軍隊前往北京護衛京師,而李自成所在的軍隊就是其中之一。
  •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歷史書上有這樣一則記載:李自成進軍西安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初冬季節,明朝守軍都只有單衣服。很多人認為政治腐敗是由於皇帝昏庸無能導致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最後國破家亡。明朝末年那段開門揖盜的歷史就完全把亡國的責任推到崇禎身上。可是這裡面有矛盾的地方,當時的大明皇帝也沒錢發放軍餉,軍人連冬裝都置辦不出來,崇禎堂堂皇帝坐擁天下,一年百姓的稅賦就用之不盡了為什麼日子會過得這麼慘,國庫的錢又用在了哪裡?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甚至在之前還有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崇禎皇帝應該執行驅狼吞虎計劃,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很大,也是當年明朝最後的機會,崇禎皇帝前往南方其實更加有利。在明史記載中,雖然北方的朝廷已經滅亡了,但是明朝早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備份了一鍵還原的系統,那就是來自於南方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