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2020-12-24 騰訊網

(崇禎帝)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明史》記載

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命運的盡頭,這個當初在元末動蕩年代由平民成立的王朝,各代君王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生產經濟,卻逐漸走向衰敗。

鄭和七下西洋,開始中國版的「大航海時代」,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維護了明王朝北境的安定,之後,更是有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武宗等徵戰邊疆,創造了大明盛世的來臨。

不過,明朝的監察制度嚴格是出了名的,明太祖建立的錦衣衛,之後的東廠西廠,監察百官,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皇帝的威信。

明末後期,和漢末一樣,宦官勢力開始把持朝政,在明朝他們被稱為閹黨勢力。特別是明神宗之後,君王開始抑制不住閹黨的權利,他們獨攬大權,網羅親信,百姓大量土地被地主劣紳圈佔,苦不堪言。

大臣勢力被閹黨排擠,人人痛恨這股勢力,但是,除了皇帝,沒有人敢公然挑戰這股勢力,到了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位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勤懇的皇帝,那麼明朝在他手裡為何會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軍果真戰無不勝?這其中到底又發生了哪些變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段歷史。

一、崇禎帝鐵腕回擊,重創魏忠賢閹黨勢力

要說崇禎帝在位時的功績,打敗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是繞不開的。明朝末期,閹黨開始把持朝政,甚至能控制禁軍,他們通過內閣起草的文件時,內部先討論一番,假如對閹黨不利,他們就可將此文件放置不理,只要不觸動閹黨的利益,文件基本可以過到皇帝之手.

但這也是讚揚皇帝,假稱國家風調雨順的浮誇之語,百姓真正所受疾苦進不到皇帝的耳朵裡。閹黨亂政,導致大臣們敢怒不敢言,他們期盼著一位明君出現,徹底改變這種局面。

明熹宗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哥哥,他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就是他將皇位傳給了崇禎。明熹宗大崩之前,他對崇禎帝謹言相說,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是明王朝持續統治的支柱。

雖然最後我們都知道在魏忠賢被崇禎除掉後,明朝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上,處處受挫,明朝最後滅亡,但這是不是直接原因我們還無從知曉。

但是,對閹黨的重創,所有的對外商議都落到了皇帝一人頭上,但也確實使後期的重要心腹將領和大臣能被崇禎帝重用。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司馬懿控制的曹魏,雖然可恨,但卻有利用之地。閹黨的專權,在崇禎時代也尤為激烈。

閹黨勢力貫穿整個明廷,崇禎即位後,也認識到了這個威脅的存在,他也開始使用自己的親信,閹黨勢力也注意到了皇帝的動靜,便開始向皇帝獻媚,而崇禎帝也一時抓不住把柄,便無可奈何。

終於因為一個事件徹底激怒了崇禎帝,這是發生在皇帝宮內的一個事件,因為無可奈何,崇禎帝又討厭魏忠賢,他將魏忠賢發配南方,做個地方監察官,走的時候,為了防止皇帝的勢力追捕陷害,他帶了一千多個人出關,崇禎帝認為,一個宦官竟然能有一千多個人跟隨任官,可見已經囂張跋扈到什麼程度,便下令禁軍抓捕魏忠賢,滿抄全家。

魏忠賢被圍在一個酒館內,為了防止被皇帝凌辱處死,他自縊而亡。崇禎帝輕視了宦官的勢力,雖然魏忠賢死了,但是他的勢力仍然和君臣勢力明爭暗鬥,到了清順治年間,這股勢力才徹底被清除。

二、明末「小冰河期」災難,內政的動蕩

一般一個國家在經歷了強盛之後,贏來的將是不思進取下的衰弱。明末之際,王朝受到了來自天災和內患雙重威脅,明王朝雪上加霜,處在了歷史的邊緣之際。

據統計,崇禎年間,鼠疫、乾旱、蝗災以及瘟疫衝擊民間,造成千萬人的死亡,尤其是陝西、河南、山西三省尤為慘烈。災難造成的是,明王朝崇禎年間GDP減少為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平常時期的六分之一,國內負債纍纍,幾百年積累的資本毀於一旦,民間苦不堪言。

由於民間的災難,朝廷宮廷內生活也開始清貧起來,好在崇禎皇帝勤儉節約,勤勉為政,才使得明王朝沒有過快傾覆。民間的災難直接導致朝廷內的大臣貪汙逃難,他們將大量資產轉移出去,有的甚至棄官回鄉,到民間放高利貸。

國家一片凋零,在此刻,陝北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由於朝廷裁了驛站,導致他失去了工作,他率部舉起了反明的大旗。

三、李自成和努爾哈赤的南北夾擊,正氣秉然的末代崇禎帝

就在明軍主力被李自成吸引在南方時,在關外,一隻雄鷹在注視著北京明朝廷,而這支軍隊,是日後馳騁關內的八旗軍,他的首領,就是後金的建國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的親人由於受到明軍的誤殺,他列舉了七大恨,舉起了反明的旗幟,建州女真開始攻擊關外的明軍。

關鍵時刻,崇禎帝聽信忠言,啟用袁崇煥,進軍遼東。袁崇煥不負眾望,在遼錦地區,大敗後金軍隊,並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

北京方面問訊,朝廷重臣都決定獎勵袁崇煥,由於奸臣的饞害,崇禎帝害怕袁崇煥擁兵自重,便賜死了袁崇煥。重臣的死,讓明王朝氣數已盡,等待他的,將是覆滅的結局。

正在明軍和後金軍隊在關外大戰時,李自成稱闖王,進攻北京。由於明軍主力在關外,大順軍隊大敗明軍,心腹大臣都勸崇禎帝和南宋政權一樣,南下江南。但崇禎帝不肯,他殺害了所有的嬪妃,在煤山自縊而亡。

崇禎帝剛正不阿,君王死社稷,在他死的布紙上,寫著,你們可以任何踐踏我的屍體,但請不要傷害我的子民。可見最後的崇禎帝是個愛護自己百姓的君王,可無奈他生錯了時代,外部的動蕩和內部的內部的腐朽,是使明王朝大廈傾覆的原因。

總得來說,崇禎帝鐵腕除掉魏忠賢,勤政克勉,節約愛民,是個勤勞有志的君王。但是,明末的自然災難和社會動蕩,使得明王朝無法再繼續延續下去,明朝的衰弱責任並不在崇禎帝一人。

從明英宗北伐蒙古的失敗開始,海禁的實行,明朝就開始一步步走下坡路,明神宗時代的三次大徵伐,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在內部,宦官幹政,皇子的繼承問題導致太后專治,內部腐朽。

由於明朝對民間的賦稅只增不減,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百姓們被迫舉起了反明的大旗。崇禎帝雖然有意重新使明朝強盛,但是明朝幾代建立的政治制度堅不可摧,尤其是皇帝的權利逐漸被削弱,在封建君主制社會,如果皇帝權利不能有效實施,那麼對於整個王朝和國家都將是災難性的。

後期的明王朝正是將主要精力放到了權利的爭奪上,這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相關焦點

  •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
    明末是崇禎對不起百姓才招致明朝滅亡的嗎?歷史書上有這樣一則記載:李自成進軍西安的時候,當時已經是初冬季節,明朝守軍都只有單衣服。國破家亡是崇禎對不起百姓,還是有人改寫了史書?國破家亡是崇禎對不起百姓,還是有人改寫了史書?很多人認為政治腐敗是由於皇帝昏庸無能導致農民起義軍閥混戰最後國破家亡。明朝末年那段開門揖盜的歷史就完全把亡國的責任推到崇禎身上。
  • 明朝的滅亡是天意還是人為?崇禎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你搞個三千城管,一刀切的教科書式的粗暴執法,那治國也太簡單了,呆子都會。崇禎期明朝並不是必亡之時,明朝確是手裡很多牌都未打出來,就莫名其妙亡了,崇禎確實政治手腕不夠。我很奇怪,如果一個國家的糧食產量足夠的話,完全可以強行徵糧。但明朝是產量不夠啊,有銀子,銀子也不能變成米當飯吃啊,難道去外國進口嗎?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有明一朝,一共存在過十六個皇帝。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
  • 明朝後期,崇禎手裡還有十幾萬錦衣衛可派遣,可他為什麼不用呢?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監視大臣和百姓,特意設立了一個特務部門——錦衣衛,這個部門只聽命於皇上。後來,朱元璋撤銷了這個部門。但當朱棣登基時,他更勝於朱元璋,不僅設立了東廠,還恢復了錦衣衛。兩個部門互相監督,互相牽制。一時間大臣和百姓人人自危,互相提防。
  • 明朝滅亡前夕異象頻發,鬼神現世,末代皇帝崇禎也無能為力
    而在明末,卻發生的許多在現在看來都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出現了鬼神,這可把崇禎皇帝給嚇壞了,皇帝趕緊求神拜佛,但是依舊沒能阻止明朝這艘巨輪駛向毀滅的事實。 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天象就做出了一些指引,崇禎剛剛在主持完登基大典,天空中就轟隆隆的響起了一片雷聲,本來晴空萬裡的天空忽然變得烏雲滿天,並且飛沙走石,伸手不見五指。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第三個農民軍是可以崇禎替出兵討伐叛軍和後金兵。但是聽調不聽宣。最後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議和。有人認為是明朝有祖訓,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崇禎不想背離祖訓,把責任推給他。那麼最後,崇禎還是拒絕了呢?誰該為明朝覆滅負責呢?真是崇禎皇帝嗎。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去哪了?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你知道原因嗎?
    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去哪了?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你知道原因嗎?大明王朝,有一個龐大而神秘的組織錦衣衛。威明遠播的錦衣衛曾是令文武百官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設立到南明永曆帝時正式結束,延續290年之久,影響力貫穿明朝,因為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沒有上級單位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因此僅一位權力燻天不可儀式上至王公大臣。
  • 大明滅亡所有將領全都按兵不動,崇禎自縊乃是識人不明咎由自取
    但是對於明朝的崇禎皇帝來說,這一切口號無非不是一個笑話,國只是自己的國,而兵是那些人的命。袁崇煥死後,明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覆滅,但是崇禎皇帝還是希望為了自己朱家的江山社稷做最後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一個個去求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但是他始終沒有料到最後這個結果:皆見死不救!
  • 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崇禎一天處決了36位大臣,他為何這麼做?
    有一位皇帝的名氣也比較高,就是崇禎皇帝,他屬於明朝後期的一位統治者。而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但是崇禎皇帝卻做出了一項令人驚訝的舉動,一天內處死了36個大臣,要問其中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這三十六個大臣統一害死了一個人,崇禎皇帝才不得而為之!崇禎的皇帝名字叫做朱由儉,而崇禎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 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糧食減少收不上稅是一方面,老百姓吃不上飯,在生與死之間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而明朝正是亡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之手。如此看來,小冰河期對明朝影響真的挺大,但把這個朝代的滅亡完全推給小冰河期,多少還是有些片面。
  •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天災和人禍並至,小冰河鼠疫先後來襲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組建的政權也是一個真正的盛世王朝,在經濟和政治文化上都當屬繁華無比,現在很多人對明朝的關注點凸顯在他歷代所出的各類奇葩皇帝上,大明短短十幾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比較靠譜之外其他多多少少都有著點奇怪的嗜好。但是一個王朝一個國家是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龐然大物,他的滅亡必然是個各代積累才導致這可盤根聯結的大樹轟然倒塌。
  • 深層解密: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也就是這種種因素,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其實我覺得,萬曆年間,有很多問題,但我卻不覺得是這些問題導致明朝滅亡。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呢?其實很簡單,滅亡明朝的,是流寇,當然還有別的因素,比如滿清,比如奢安之亂,這些勢力,都是在萬曆年間才崛起或者埋下禍端的,人們自然聯想到,這是萬曆皇帝不作為,才導致的問題,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明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政府太窮!各位,你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萬曆被史家如此醜化,用愛財,不理政等等,這些字眼,就不是用來形容大一統王朝皇帝的字眼,來形容萬曆皇帝?
  • 為何崇禎一扳倒魏忠賢,大明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一種人
    在此之前曾談及在位期間沒有殺過功臣,百官為此痛哭的漢武帝劉秀,今天要說的是,被餘煜稱為「千古一帝」的崇禎皇帝。原名朱由檢,1627年接替朱由檢,當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人建立的明朝,已延續了259年,整整兩個世紀,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崇禎皇帝自然不想一個王朝覆滅,所以他勤政勵志,自強不息,是少有的賢明的末朝皇帝。
  • 勤奮的崇禎皇帝為何還是走向了亡國之路?是命數已定還是性格問題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裡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關於明朝的滅亡,最多的評價是:明亡於萬曆。就連《明史·神宗本紀》也持這種觀點,但是明朝真的是被萬曆皇帝搞垮的嗎?恐怕不是。一般來說,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戰爭的轉折點,此後明朝轉攻為守,陷入被動,不過拿這種事說明朝走向滅亡也太牽強,因為早在薩爾滸之戰前的170年前,明英宗也打過一場打敗仗,自己還被俘虜了,國家形式比薩爾滸之戰後更危機,可明朝還是挺過來了,所以薩爾滸之戰確實影響了明朝,但還沒到亡國的地步。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 崇禎皇帝有多無能?松錦之戰中明軍慘敗,離不開他的瞎指揮
    吳三桂和山海關成了明朝最後的防線,這便是為何後來吳三桂倒戈會讓李自成如此被動。總而言之,這一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談遷事實上,單從兵力上和當時形勢來看,明軍並不劣勢。
  • 印度皇帝與中國皇帝訪談:莫臥兒帝國兄弟鬩牆,明朝崇禎兄友弟恭
    主持人讀史思悟(以下簡稱小悟):今天我們再度邀請到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和莫臥兒帝國皇帝奧朗則布兩位同時期的同業者。上一期我們了解了他們童年的差距,本期請他們談一談他們為皇位奮鬥時的感受。兄弟情仇奧朗則布:我想當皇帝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