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人們心裡總會產生那麼一絲可惜的情緒。
主要是因為她的「繼承者」清朝在近代太過丟人現眼,有人幻想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一直延續到近代,比大清應該強很多吧。
本文我們不探討明朝到了近代會怎樣,主要說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些專家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趕上了小冰河期。
什麼是小冰河期?對明朝又有怎樣的影響?
顧名思義,小冰河期是指比較冷的時期,歷史上的小冰河期,地球氣溫普遍下降……
氣溫下降導致糧食減產,明朝作為農業為主的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稅。
糧食減少收不上稅是一方面,老百姓吃不上飯,在生與死之間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而明朝正是亡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之手。
如此看來,小冰河期對明朝影響真的挺大,但把這個朝代的滅亡完全推給小冰河期,多少還是有些片面。
小冰河期影響最大的還是農業,糧食減產雖然會影響到人們吃飯的問題,但遠遠不至於讓一個王朝走向末路。
當古代的農民吃不起飯,就會走上反抗的道路,明朝立國兩百多年,期間也發生過無數次起義,為何沒什麼大的影響,到了崇禎年間就不行了呢?
有人可能會說了「積重難返」!明朝從土木堡之變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萬曆末年遼東後金割據一方,牽扯了明朝大部分精力……
但是,直到崇禎十一年,滿清(後金)依然在謀求同明朝的議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包圍北京前夕,希望同崇禎對話,只希望割據一方,而不是推翻明王朝。
事實上,在崇禎即位之初,大明朝國內整體形勢還是趨於穩定。崇禎朝不缺人才,尤其是武將,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等,徹底平定遼東或許需要時間,以明朝的體量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最終吃不消的還是滿清。
至於國內的農民起義,如果不是崇禎瞎指揮,早就打完收工。
只要內部的形勢得到穩定,哪怕明朝最終會走向滅亡,也不應該是崇禎朝!
崇禎的剛愎自用、朝令夕改、沒擔當……才是加速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那麼,把崇禎換了怎麼樣?
只要不是崇禎這類的皇帝,哪怕是天啟,重用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還能打擊不幹實事(自私自利)的東林黨,但是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封建王朝的根本矛盾在於人口和土地,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1.9億,而土地主要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老百姓沒有土地、吃不上飯只能玩命。
如果出現一個聖明的君主,或許可以重新分配土地,但如果處理不好(動了大地主的蛋糕),皇帝的位置也坐不穩(守業難),這也導致有勇氣大刀闊斧改革的皇帝並不多。
封建王朝的皇帝,原本就是最大的地主,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王朝的性質也決定了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很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明朝的滅亡在於一味的薅農民階層的羊毛,土地裡刨食能有多少利潤?明朝末年,隆慶開關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海外貿易(瓷器、茶葉、絲綢)給明朝帶來巨大的利益。
數據顯示,從1570年到1644年,從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達3億3653多萬兩,如果這些錢全都進入大明朝的國庫,崇禎也不至於縫補衣服、裁撤驛站、向嶽父借錢來節省開支……
萬曆四十三年,徵收海外貿易的稅銀,一年也才23400兩,大部分的錢都進入了東林黨士大夫的腰包,明朝後期的皇帝沒有勇氣動大地主階級的腰包,只敢把手伸向沒有多少油水的農民階級,這樣的王朝怎麼能夠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