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期影響真這麼大嗎?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2020-12-19 有文化的stone

提到明朝,人們心裡總會產生那麼一絲可惜的情緒。

主要是因為她的「繼承者」清朝在近代太過丟人現眼,有人幻想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一直延續到近代,比大清應該強很多吧。

本文我們不探討明朝到了近代會怎樣,主要說一下明朝滅亡的原因。

一些專家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趕上了小冰河期。

什麼是小冰河期?對明朝又有怎樣的影響?

顧名思義,小冰河期是指比較冷的時期,歷史上的小冰河期,地球氣溫普遍下降……

氣溫下降導致糧食減產,明朝作為農業為主的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稅。

糧食減少收不上稅是一方面,老百姓吃不上飯,在生與死之間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而明朝正是亡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之手。

如此看來,小冰河期對明朝影響真的挺大,但把這個朝代的滅亡完全推給小冰河期,多少還是有些片面。

小冰河期影響最大的還是農業,糧食減產雖然會影響到人們吃飯的問題,但遠遠不至於讓一個王朝走向末路。

當古代的農民吃不起飯,就會走上反抗的道路,明朝立國兩百多年,期間也發生過無數次起義,為何沒什麼大的影響,到了崇禎年間就不行了呢?

有人可能會說了「積重難返」!明朝從土木堡之變後就開始走下坡路,萬曆末年遼東後金割據一方,牽扯了明朝大部分精力……

但是,直到崇禎十一年,滿清(後金)依然在謀求同明朝的議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包圍北京前夕,希望同崇禎對話,只希望割據一方,而不是推翻明王朝。

事實上,在崇禎即位之初,大明朝國內整體形勢還是趨於穩定。崇禎朝不缺人才,尤其是武將,如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等,徹底平定遼東或許需要時間,以明朝的體量只要堅持一段時間,最終吃不消的還是滿清。

至於國內的農民起義,如果不是崇禎瞎指揮,早就打完收工。

只要內部的形勢得到穩定,哪怕明朝最終會走向滅亡,也不應該是崇禎朝!

崇禎的剛愎自用、朝令夕改、沒擔當……才是加速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那麼,把崇禎換了怎麼樣?

只要不是崇禎這類的皇帝,哪怕是天啟,重用魏忠賢這樣的大宦官,還能打擊不幹實事(自私自利)的東林黨,但是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

封建王朝的根本矛盾在於人口和土地,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1.9億,而土地主要集中在大地主的手中,老百姓沒有土地、吃不上飯只能玩命。

如果出現一個聖明的君主,或許可以重新分配土地,但如果處理不好(動了大地主的蛋糕),皇帝的位置也坐不穩(守業難),這也導致有勇氣大刀闊斧改革的皇帝並不多。

封建王朝的皇帝,原本就是最大的地主,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封建王朝的性質也決定了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很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明朝的滅亡在於一味的薅農民階層的羊毛,土地裡刨食能有多少利潤?明朝末年,隆慶開關以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海外貿易(瓷器、茶葉、絲綢)給明朝帶來巨大的利益。

數據顯示,從1570年到1644年,從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達3億3653多萬兩,如果這些錢全都進入大明朝的國庫,崇禎也不至於縫補衣服、裁撤驛站、向嶽父借錢來節省開支……

萬曆四十三年,徵收海外貿易的稅銀,一年也才23400兩,大部分的錢都進入了東林黨士大夫的腰包,明朝後期的皇帝沒有勇氣動大地主階級的腰包,只敢把手伸向沒有多少油水的農民階級,這樣的王朝怎麼能夠長久?

相關焦點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這一寒冷的氣候在崇禎登基後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03自然災害頻發明朝時期的自然災害有多嚴重呢?雖然在在明朝之前也經歷過小冰河期,這就使得明代的人口減到了一半,因為美洲地區的土豆、玉米等作物的支持下,才不至於像前幾次的冰河期那麼嚴重。
  • 崇禎繼位時,明朝是否真的無力回天,小冰河期的影響真有那麼大嗎
    首先要明確明朝並非直接滅亡於清朝,而是滅亡於李自成之手,乃至清軍入關的時候打的還是為崇禎復仇的旗號。至於弘光等小政權,由於影響力有限,所以暫先忽略。那麼偌大個大明何以說沒就沒了呢?回到明朝,崇禎面臨的是什麼呢,第一,內地承平日久,人口繁衍過多,但土地幾乎與朱元璋時沒有什麼差別,人地矛盾已到了激化的邊緣;第二,冰期到來,自然災害頻發,400毫米降水線南移。這就導致兩個結果,首先,糧食畝產下降,農民產生了生存問題,活下去還是死去,徹底激化了農民與地主的矛盾。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明朝末年,由於地球處於小冰河期,在加上當時的苛政。導致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於是相繼揭竿而起。其中,包括李自成。原先他是驛館的小郵差,因為丟了文件。才投靠農民起義軍。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突出成為高迎祥的闖將。
  • 滅掉東漢、大唐、朱明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厲害?
    從此,哦,沒有從此,明朝政權直接就掛了,崇禎自縊身亡。如果不是在外面有著強大的後金,也許明朝也會像東漢和唐朝那樣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然後慢慢的在糜爛之中悄無聲息地發芽,最終綻放出另一朵色彩燦烈的花兒。歸納總結東漢、唐朝、明朝的滅亡,都和統治階級的腐朽、黑暗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是直接導致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的,卻都是全國大旱,民不聊生。忍無可忍的窮苦百姓揭竿而起,徹底掀翻了政權的統治基礎,有人說明朝如果沒有後金搗亂,崇禎是搞得定農民起義的,但是搞定農民起義之後呢?
  • 崇禎皇帝登基時,明朝是否真的搖搖欲墜?小冰河時期的確有影響
    就像明朝時期,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比較棘手。崇禎登基時所面臨狀況其一,崇禎皇帝剛坐在龍椅之上,所面臨的就是人口矛盾的激增,土地似乎還是朱元璋在當時所打拼下來的那一方土地,但是人口卻在不斷地增加著,甚至呈現出了過多的趨勢。
  • 明朝小冰河時期,間接導致中國人口銳減一半,專家:已經算少的了
    不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贏來了中國歷史上第4次小冰河期。大致在公元1420年到1900年期間,持續了近500年的寒冷氣候,不但深深地折磨著朱由檢,也令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小冰河期會導致全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便是災民、災害的不斷增多,大量人口銳減。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從明朝中葉開始,氣溫逐年下降,到了明末,氣溫下降到了巔峰,崇禎朝時期,全國出現了極為寒冷的嚴冬,甚至連珠江流域都出現了河水冰凍現象,北方的酷寒還導致了雨帶的南移,因此,明末的自然災害頻繁而又複雜。北方有旱災與蝗災,南方則是水災旱災輪番上陣,寒冷乾燥的天氣極大的影響了糧食產量,導致流民四起,各地農民起義頻發。
  • 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 《天氣之子》的雨淹沒了東京,「小冰河時期的旱」摧殘了大明朝
    明朝小冰河時期發生的歷史事實,驗證了氣候對農耕時代的巨大影響。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往年要低幾度。不要小看一兩度的氣溫下降,在農業社會,這點氣候的非正常變化足以摧毀整個社會的生產基礎,極大地削弱國家的經濟實力,同時連鎖產生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 為什麼明末小冰河時期只有明朝滅亡了呢?
    所謂的「小冰河期」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自然現象,包括極度寒冷、水災、旱災、瘟疫等等。 而伴隨大災之後而來的,則是人口銳減,土地生產遭受嚴重打擊導致的大饑荒,這種現象對於以農立國的中原王朝來說自然是致命打擊,可是對於有條件打劫的後金和李自成軍來說,反倒是一個絕佳崛起的機會。
  • 如果崇禎沒有殺大奸賊魏忠賢,明朝的結局是不是會更好一些?
    魏將軍是人人皆知的大奸賊,大反派,這一點無可置疑,崇禎皇帝評價道:「魏忠賢擅竊國家機密,奸盜內庫,誣陷忠良,多草菅人命,狠如狼虎。」愛殺大臣的崇禎皇帝,歷來爭論不休,可是對殺魏忠賢,卻沒人說半個「不」字,無不拍手稱快,足見魏忠賢的可恨!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不是說地球在一天天變暖嗎?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它與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河期相對應,指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對李自成或者大清來說,他們最初的設想也並不是要推翻明朝——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後金的皇太極只是希望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而李自成更是幾次三番被打成光杆司令,最大的期望其實就如宋江一樣被招安。只是後來機緣巧合,李自成的事業越發壯大,最後竟然能取而代之,有了改朝換代的氣象。
  • 全球各地出現反常氣候,小冰河時期真會來嗎?
    世界在不停發展,時代在不停的變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誕生了46億年的時間,地球是人類至今還在不斷探索的,在億萬年來,地球仿佛有一定自我淨化能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一個環境氣候的大改變。就例如說三次大冰河期,每次持續時間為數百萬年,每隔一億多年就會發生一次,期間會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大量的影響,物種滅絕那都是常事,而就在這幾年來也經常發生反常想像,終究還是瞞不住了?全球各地出現反常氣候,小冰河時期真會來嗎?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能抵消全球氣候變暖嗎?沒這麼簡單!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它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到了太陽系行星的命運,一旦太陽有什麼變化,對於地球來說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科學家對太陽一直以來都在進行密切的觀測,然而卻發現了一種不好的現象。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出現了減少,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溫度大約在3000-4500℃,太陽黑子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地球。而太陽黑子的減少,則意味著太陽溫度會下降,地球氣候也會變冷。據了解,太陽的磁極每22年變換一次,太陽黑子活動以11年為一個周期,科學家計算在2030年太陽將會進入休眠期,到時候地球會因此受到影響,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步入「小冰河期」。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甚至在之前還有歷史學者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崇禎皇帝應該執行驅狼吞虎計劃,這個計劃成功的機率很大,也是當年明朝最後的機會,崇禎皇帝前往南方其實更加有利。在明史記載中,雖然北方的朝廷已經滅亡了,但是明朝早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備份了一鍵還原的系統,那就是來自於南方的政權。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鄭和七下西洋,開始中國版的「大航海時代」,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維護了明王朝北境的安定,之後,更是有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武宗等徵戰邊疆,創造了大明盛世的來臨。
  • 黑子活動明顯減少,或把地球帶入小冰河期
    按照科學家們的近期觀測,太陽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有出現過太陽黑子,這似乎預示著太陽活動正在進入極小期。這似乎預示著太陽正在陷入沉睡狀態,而地球溫度也將隨之下降。或許在未來迎接我們的不是全球變暖,而是三百年一遇的小冰河期。
  • 明朝滅亡的原因:四大禍事一起來,大明想不亡都難
    那是明朝統治者搞經濟不行嗎? 還真不是,明末的社會經濟崩塌,其實更多是外部原因,在當時的技術手段限制下,明朝統治者哪怕是一代英主再世也無力挽回。 下面我們就從四個方面來深入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