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事實上,認真研究中國古代王朝興替原因後就會發現,無論是夏、商、周的更替,還是漢唐的興盛,抑或明朝的滅亡,都與氣候變遷有著千絲萬縷聯繫。
明朝小冰河時期主要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在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因為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得多,因此夏天大旱與大澇的時期也會相繼出現,所以冬天則會奇寒無比,因為不光是河北,就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也都是狂降暴雪。在明末清初的《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的文獻當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的氣象。
這個小冰期有多冷呢?據記載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水,淮河都曾經結冰,我們知道這些地區屬於南方亞熱帶氣候,冬天不會結冰的,但是就是結冰了,可見確實出現了極寒天氣,《廣東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廣東瓊州府萬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廣東潮州隕雪,厚尺許,瓊州就是今天的雷州半島,潮州在廣州的東南部,近海地區,這兩個地區都下雪了,說明當時的冰期是很嚴重的。
從竺可幀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蕩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
旱災、蝗災、瘟疫的流行,再加上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農民起義、明朝與後清(清)之間發生的戰爭,使得明末清初的人口銳減,明朝人口在萬曆年間達到了2億,萬曆以後,人口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到了清朝順治年間,中國的人口可能不到1億,損失了至少4000萬人口,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明末清初,中國損失了約40%的人口,直到康熙年間,人口才突破1億,到了乾隆年間,人口增長到2億,乾隆、嘉慶年間,是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長期,至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4億了。
明朝滅亡以後,此時大順政權自己「作死」,吳三桂放清軍入關趕跑了大順政權,大清上臺,1650年後全球氣溫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