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建房
01風雨飄搖
1627年,明天啟七年,八月的紫禁城失去了往時的喧鬧,顯得肅穆而莊嚴,這個古老的帝國剛剛送走了它的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享年僅二十三歲,而僅有的三子三女也都比他們的父親先走了一步,根據遺詔,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成為了龐大帝國新的領航員。
此時的龐大帝國也已經是破敗不堪,在遼東,女真人已經攻下了瀋陽城和廣寧城,對著僅一步之遙的山海關虎視眈眈;在陝西,關中農民王二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召集了五六千人馬,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四川,川貴土司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叛亂,甚至一度攻佔了重慶城……在這樣的風雨飄搖之際登基,面臨的重重困難是難以想像的。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
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02多災多難
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萬曆四十六年,廣東大雪;泰昌元年,淮北大飢;天啟四年,廣州民變;天啟五年,延安大風雪;天啟六年,蘇錫常風災水災……
山河破碎風飄絮,但是沒有人想到,這一連串的天災,全都是關聯在一起的,而這一連串的天災,在此時也僅僅是個開始。
天啟七年,陝西北部大旱,隨後旱區逐漸蔓延至全國各地;崇禎三年,陝西全省大旱;崇禎四年,河南大旱;崇禎五年,山西大旱;崇禎十年,河北、山東大旱……
旱區逐年向東向南推進,老的旱區持續乾旱,新的旱區每一年都在出現;4級以上的旱情蘭州持續了四年,蘇州和松江持續了六年,滄州和太原持續了七年,鄭州和洛陽持續了八年,西安持續了九年,而最嚴重的延安和榆林更是持續了十三年之久……
明帝國自北向南幾乎每一省每一府都有大旱的記錄,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崇禎十六年,次年全國各地的旱情開始有了明顯好轉。
(崇禎皇帝朱由檢,由於戰亂其畫像不存,此為後人循史所繪)
但,已經來不及了,隨著大旱一起離去的還有明帝國和崇禎皇帝自己,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多爾袞先後攻入北京,明朝就此滅亡。
03亡明真兇
所以明朝死在誰手上?
傳統觀點認為崇禎皇帝是應當肩負起一定的歷史責任的,加之其兄天啟皇帝一手造成的閹黨和東林黨相繼禍亂朝政,最終使明朝走上了亡國的不歸路。
傳統觀點的最大問題,出在沒有看到遠比政治、經濟和軍隊更可怕的力量——氣候。
中國歷來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而農業的穩定在於氣候穩定;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氣候開始進入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2℃左右,由於氣溫下降,各種相關聯的災害成倍出現。
根據王雙懷的統計,自明朝中葉伊始,單單華南地區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一百八十餘次洪澇水災,八十餘次旱災,六十餘次風災和六十餘次凍災,所造成的大面積饑荒多達七十餘次。
(中國歷史氣候折線圖【800-1800】,可以看見明朝的氣候相比前朝更低了許多)
旱澇風凍,顆粒無收的農民開始離開原有的土地,流離失所,荒廢的土地隨著天災造成嚴重的荒漠化,而荒漠化大幅度向東向南推進致使黃河不斷改道,黃河的每一次改道對中下遊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份造成巨大的衝擊。
崇禎皇帝即位時,常年的天災已經使國庫的糧食儲備接近於零,而旱災卻依舊肆虐;從天啟七年的「陝西王二起義」開始,李自成、張獻忠等大小起義軍頭領每一年都在湧現,而山海關外的女真人也因對寒冷束手無策而拼命向南進軍。
在極端氣候的拷打下,連綿不斷的天災最終轉變成人禍,明朝就此終結,然而諷刺的是,根據對順治七年的氣候模擬,當年的氣溫已經回升到了歷史平均水平,而這一年,不過才1650年,離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才過去了六年。
04隱藏boss
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從來也不只影響一處,在歐洲,1570年爆發了糧食危機,一直持續了長達十年時間,神聖羅馬帝國的普魯士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為此猶太人和女巫成為了歐洲的背鍋俠,其被迫害力度之大直到希特勒執政時期才能與之相比;在日本,戰國的兵亂加重了氣候造成的苦難,上杉謙信十二次於秋冬之際出兵前往關東搶糧……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四次氣候異變——商末周初、漢末晉初、唐末宋初和明末清初,其中東漢時期中國在籍人口已有五千萬之多,而西晉初年的人口僅剩不到一千萬;唐朝時期人口數量在六千萬以上,而到了北宋初年,控制著人口密度最大的湖廣江浙的北宋,全國上下人口相加也不到兩千萬;明末隨著南美大量白銀一同流入的還有土豆、紅薯和玉米等山地作物,也因此人口數量的銳減遠比之前所有的王朝末年都緩和了許多。
但即便是南美作物出現,全國性的推廣也一直是到乾隆年間才有的事情,只能說,崇禎皇帝已經是挺努力的了,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換了誰在那個位置上,都逃脫不了這一死局。
參考書目
[1]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五行志》
[2]王強《極端大旱年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評估——以崇禎大旱為例》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3]王雙懷《明代華南自然災害的時空特徵》,《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