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有多可怕: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2021-01-11 歷史研習社

文/石建房

01風雨飄搖

1627年,明天啟七年,八月的紫禁城失去了往時的喧鬧,顯得肅穆而莊嚴,這個古老的帝國剛剛送走了它的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享年僅二十三歲,而僅有的三子三女也都比他們的父親先走了一步,根據遺詔,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成為了龐大帝國新的領航員。

此時的龐大帝國也已經是破敗不堪,在遼東,女真人已經攻下了瀋陽城和廣寧城,對著僅一步之遙的山海關虎視眈眈;在陝西,關中農民王二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召集了五六千人馬,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四川,川貴土司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叛亂,甚至一度攻佔了重慶城……在這樣的風雨飄搖之際登基,面臨的重重困難是難以想像的。

(天啟六年正月的明朝地圖,相比極盛時期的明朝已經縮減了許多)

但和哥哥朱由校對權力幾無興趣不同,這位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對治國充滿著鬥志,像自己的先祖洪武帝和永樂帝一樣能有一番作為,在大臣們所給的「乾聖、興福、鹹嘉和崇禎」四個年號中,朱由檢毫不猶豫選擇了最後一個,它代表著對帝國幸福美滿的祈願,但災難,並未就此止步不前。

02多災多難

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萬曆四十六年,廣東大雪;泰昌元年,淮北大飢;天啟四年,廣州民變;天啟五年,延安大風雪;天啟六年,蘇錫常風災水災……

山河破碎風飄絮,但是沒有人想到,這一連串的天災,全都是關聯在一起的,而這一連串的天災,在此時也僅僅是個開始。

天啟七年,陝西北部大旱,隨後旱區逐漸蔓延至全國各地;崇禎三年,陝西全省大旱;崇禎四年,河南大旱;崇禎五年,山西大旱;崇禎十年,河北、山東大旱……

旱區逐年向東向南推進,老的旱區持續乾旱,新的旱區每一年都在出現;4級以上的旱情蘭州持續了四年,蘇州和松江持續了六年,滄州和太原持續了七年,鄭州和洛陽持續了八年,西安持續了九年,而最嚴重的延安和榆林更是持續了十三年之久……

明帝國自北向南幾乎每一省每一府都有大旱的記錄,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崇禎十六年,次年全國各地的旱情開始有了明顯好轉。

(崇禎皇帝朱由檢,由於戰亂其畫像不存,此為後人循史所繪)

但,已經來不及了,隨著大旱一起離去的還有明帝國和崇禎皇帝自己,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多爾袞先後攻入北京,明朝就此滅亡。

03亡明真兇

所以明朝死在誰手上?

傳統觀點認為崇禎皇帝是應當肩負起一定的歷史責任的,加之其兄天啟皇帝一手造成的閹黨和東林黨相繼禍亂朝政,最終使明朝走上了亡國的不歸路。

傳統觀點的最大問題,出在沒有看到遠比政治、經濟和軍隊更可怕的力量——氣候。

中國歷來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穩定就是國家的穩定,而農業的穩定在於氣候穩定;明朝中期,氣溫迅速降低,氣候開始進入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期階段,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相比正常時期下降了2℃左右,由於氣溫下降,各種相關聯的災害成倍出現。

根據王雙懷的統計,自明朝中葉伊始,單單華南地區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一百八十餘次洪澇水災,八十餘次旱災,六十餘次風災和六十餘次凍災,所造成的大面積饑荒多達七十餘次。

(中國歷史氣候折線圖【800-1800】,可以看見明朝的氣候相比前朝更低了許多)

旱澇風凍,顆粒無收的農民開始離開原有的土地,流離失所,荒廢的土地隨著天災造成嚴重的荒漠化,而荒漠化大幅度向東向南推進致使黃河不斷改道,黃河的每一次改道對中下遊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省份造成巨大的衝擊。

崇禎皇帝即位時,常年的天災已經使國庫的糧食儲備接近於零,而旱災卻依舊肆虐;從天啟七年的「陝西王二起義」開始,李自成、張獻忠等大小起義軍頭領每一年都在湧現,而山海關外的女真人也因對寒冷束手無策而拼命向南進軍。

在極端氣候的拷打下,連綿不斷的天災最終轉變成人禍,明朝就此終結,然而諷刺的是,根據對順治七年的氣候模擬,當年的氣溫已經回升到了歷史平均水平,而這一年,不過才1650年,離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才過去了六年。

04隱藏boss

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從來也不只影響一處,在歐洲,1570年爆發了糧食危機,一直持續了長達十年時間,神聖羅馬帝國的普魯士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為此猶太人和女巫成為了歐洲的背鍋俠,其被迫害力度之大直到希特勒執政時期才能與之相比;在日本,戰國的兵亂加重了氣候造成的苦難,上杉謙信十二次於秋冬之際出兵前往關東搶糧……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四次氣候異變——商末周初、漢末晉初、唐末宋初和明末清初,其中東漢時期中國在籍人口已有五千萬之多,而西晉初年的人口僅剩不到一千萬;唐朝時期人口數量在六千萬以上,而到了北宋初年,控制著人口密度最大的湖廣江浙的北宋,全國上下人口相加也不到兩千萬;明末隨著南美大量白銀一同流入的還有土豆、紅薯和玉米等山地作物,也因此人口數量的銳減遠比之前所有的王朝末年都緩和了許多。

但即便是南美作物出現,全國性的推廣也一直是到乾隆年間才有的事情,只能說,崇禎皇帝已經是挺努力的了,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加持下,換了誰在那個位置上,都逃脫不了這一死局。

參考書目

[1]張廷玉、萬斯同等《明史·五行志》

[2]王強《極端大旱年景下我國的糧食安全評估——以崇禎大旱為例》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

[3]王雙懷《明代華南自然災害的時空特徵》,《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小冰河期影響真這麼大嗎?把崇禎換了,明朝是否有機會起死回生
    一些專家認為,明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趕上了小冰河期。什麼是小冰河期?對明朝又有怎樣的影響?顧名思義,小冰河期是指比較冷的時期,歷史上的小冰河期,地球氣溫普遍下降……氣溫下降導致糧食減產,明朝作為農業為主的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還是農業稅。
  • 地球有可能已迎來小冰河期,天氣將慢慢變冷,或許不是壞事
    其實早在2012年,NASA就曾宣布過一個他們的研究發現:地球可能已經進入了新的「小冰河期」,他們認為地球所謂的溫室效應已經停止,並開始變冷。我們可以從北半球近數年來的酷寒看出地球的天氣已經悄然發生變化,而且這個過程最短還會持續20-30年。這個看法經過了很多權威專家的認同。那麼小冰河期形成的原因是啥?NASA為什麼敢做出這樣的判斷呢?
  •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巧合」?專家:地球可能迎來極寒天氣
    這個北極融化的寒冷冰水就會湧入到大西洋之中,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能導致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期的情況發生,到時候西歐的氣候將顯著變冷。這個準不準?很明顯這個問題還是不好說的,因為NASA專家的這個說法並沒有違背全球變暖的一個發展趨勢,他也說了是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而導致風向發生改變,那麼就是一個符合「全球變暖」的邏輯性。
  • 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02氣候降到了極點在明朝的這段時期正處於小冰河期,氣候寒冷。尤其是在公元1453年的冬天可以說是冷到了極點,不僅是東北地區還是山東地區還是南方的江西,都在下雪。這場雪有多嚴重呢,根據相關的統計,僅僅是江蘇常熟這一地區被凍死的就有接近200人,本來就寒冷的北方更是不計其數。公元1454年的的五月份,馬上要進入夏天。揚州地區下來一場大雪,許多的樹木花草都被凍死。這還沒有結束,進入夏天的七月份,又下了一場大雪,這場大雪都多大呢,地上厚厚的雪都有三尺。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它與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河期相對應,指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
  • 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1000年最冷,1萬年第二冷,100萬年僅4次
    在中國,也冷訊頻傳,中國天氣網訊,中央氣象臺1月3日06時繼續發布暴雪黃色預警:預計,3日08時至4日08時,甘肅東南部、陝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湖北西部和北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等地有大雪,其中山西中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雪(10~18毫米)。
  •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小冰河期,死傷過億,導致明朝滅亡?
    明朝滅亡距今已有近 400 年,然對其滅亡原因探究,各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歷史學家多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其滅的原因歸結於政治腐敗、吏治黑暗、農民起義、軍事失利等,很少或幾乎不考慮自然環境變遷對其造成的影響。
  • 明朝亡於小冰期?氣象學家:明朝冬天頻打雷,違反氣象規律,詭異
    地球經歷過很多更極端地環境,剛誕生時遍地都是巖漿與噴發的火山,曾有過下了兩三百萬年的大雨,也曾氣溫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兩極的冰面。 所以人們對於環境的關心歸根結底是在關心自己,而環境也對人類的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就有論調認為明朝亡於小冰期。
  • 滅掉東漢、大唐、朱明的小冰河期,到底有多厲害?
    從此,哦,沒有從此,明朝政權直接就掛了,崇禎自縊身亡。如果不是在外面有著強大的後金,也許明朝也會像東漢和唐朝那樣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然後慢慢的在糜爛之中悄無聲息地發芽,最終綻放出另一朵色彩燦烈的花兒。是的,這就是朝代的冷血殺手小冰河期。朝代殺手小冰河期
  • 地球可能已迎來小冰河期,天氣慢慢變冷科學家:人類要早做準備!
    就是因為人類向地球排放了太多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的溫度在不斷的升高,如果溫室氣體一直殘害地球的話,那麼對於地球的影響肯定是非常嚴重的,首先就是北極的冰川融化,如果南北極的冰川融化的話,海平面會大幅度的上升,有大部分的陸地都會被海水給淹沒。
  • 全球變暖和小冰河誰真誰假,地球未來到底變暖還是變冷?
    最近幾年,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截然相反的結論,認為地球開始進入小冰河期。一個是變暖一個是變冷,到底哪個是真的,這讓人們陷入了困惑。自1979年日內瓦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首次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以來,大量的研究結果證明地球變暖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到畜牧業養殖所產生的甲烷,溫室氣體的產生機制也越來越明確。
  • 地球將迎來小冰河期?能抵消全球氣候變暖嗎?沒這麼簡單!
    而太陽黑子的減少,則意味著太陽溫度會下降,地球氣候也會變冷。據了解,太陽的磁極每22年變換一次,太陽黑子活動以11年為一個周期,科學家計算在2030年太陽將會進入休眠期,到時候地球會因此受到影響,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步入「小冰河期」。有人可能會說,地球步入「小冰河期」難道不是一個好消息嗎?
  • 《天氣之子》的雨淹沒了東京,「小冰河時期的旱」摧殘了大明朝
    《天氣之子》是由新海誠執導、Comix Wave Film負責製作的原創動畫電影,該片講述了少年帆高與擁有操控天氣超能力的少女陽菜之間的奇幻愛情故事。影片淹沒掉的東京,只是用了誇張的手法,警示著人類對於天氣變化的漠視。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類自身頑強的適應性。影片中結尾時到處是水的東京,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還有相應的規則,人們依然工作生活如常,世界末日的景象並沒有出現。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當時的中國又一次進入了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人口有六千多萬,到了北宋初只剩二千多萬。天災造成了糧食減產,土地兼併的嚴重,造成了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成為饑民流民,繼而大量參加農民起義軍。
  • 明清的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那個時候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冰河時期的降臨將會讓那些不適應低溫環境的生物覆滅,好在人類誕生之後,這種酷寒天氣並未出現,也因此人類得以在溫和的氣候中生存,創造代代延續的人類文明。但是在人類出現的時期中,倒也出現過一些「小冰期」,這些年份中的溫度嚴寒,但時間比冰河期短得多,氣溫也不像冰河期那麼惡劣,只是氣候異常,一年四季都存在著較大的氣候災害。明清期間便有著一段「小冰期」,那麼這段時期到底有多冷?
  • 被低溫僵斃的王朝——小冰河期與明朝滅亡事件簿
    相比之下,人類文明史上所出現的較為寒冷的日子被稱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地質學家弗朗索瓦·埃米爾·馬泰在1939年時所創立,用來解釋加州一條冰河的來歷。現在一般公認這段時間開始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歐洲恰好是中世紀結束,文藝復興開始之前,而在中國則正處於明朝中葉,在明末清初時達到了高潮,所以也被稱為「明清小冰河期」。
  • 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河期?到底是全球變暖還是變冷
    太陽黑子的數量連續好幾天為零,這意味著太陽將會「變白」,其表面溫度將會大大降低,這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小冰河期,預計將在幾年後變成現實。實際上,太陽黑子的數量多少,相當於太陽活動強弱的象徵,然而迄今為止,人類無法通過太陽黑子的數量對太陽接下來的活動趨勢做出預判,更加無法預測地球未來的氣候。所以美國NASA的看法只能算是一種推測。
  • 2020年了,小冰河期真的要來了嗎?
    最近有消息說, 2020年,地球將會進入小冰河期??? 太陽表面太陽黑子增多的時候,預示著太陽進入了一個活躍期;太陽黑子和耀斑消失的時候,則意味著其進入了一個低谷期。 有許多人認為,這意味著太陽活動減少到了最低點,太陽會變成「白太陽」,地球溫度將普遍降低,「小冰河時期」即將到來,到2020年左右,地球「凜冬將至」。 那麼,熱情的太陽是不是就此要變成「冷美人」?
  • 小冰河期的教訓:我們該如何撐過氣候危機?
    即便是在降溫最厲害的17和19世紀,全球變冷也沒有超過0.5攝氏度。和如今的全球變暖不同,變冷會在不同時期抵達不同地區,嚴重程度也各有不同,最冷的幾十年裡也可能出現較熱的年份。冰川的確沿著許多山脊膨脹出來,但這並不能被稱為「冰河時期」。而且這個時期一點也不算「小」。氣候異常可能比此前幾千年都更加持久和嚴重,北半球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