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崇禎一天處決了36位大臣,他為何這麼做?

2020-12-15 懷古品文

古詩中提到: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朝皇帝應該要以先帝為榜樣,因為先帝在位期間通宵熬夜,只是為了治理好政治,讓天下百姓能夠過得更加幸福一些,要把百姓的憂愁當成自己的憂愁。

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我國就已經有了三皇五帝。然後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比三皇五帝還要高,所以就將三皇五帝放在一起,得到了一個統稱,也就是皇帝。成為了2000多年來,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代稱。直到1912年,封建帝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存在於我國歷史中2000年之久。

有一位皇帝的名氣也比較高,就是崇禎皇帝,他屬於明朝後期的一位統治者。而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但是崇禎皇帝卻做出了一項令人驚訝的舉動,一天內處死了36個大臣,要問其中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這三十六個大臣統一害死了一個人,崇禎皇帝才不得而為之!

崇禎的皇帝名字叫做朱由儉,而崇禎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朱由儉公元1628年登基,在公元1644年選擇自殺。按照道理說,一位皇帝不能無緣無故地去殺大臣,就連是朱元璋在開國之後以藍玉為核心的殺臣案,直到現在還是後人心中一段不堪的回憶。

而崇禎皇帝和朱元璋還並不是一個等級的皇帝,因為朱元璋屬於自己打江山和守江山的皇帝,是由社會最底層,慢慢走向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再走向將軍,最後成為了中央集權的統領者。大明王朝就是由朱元璋所統一下來的政權。崇禎皇帝只需要在守江山和打江山當中,負責守好江山就可以了。

如果拿成績來說話,朱由儉還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君王,看上去和朱元璋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上。朱元璋發動了藍玉案,都遭人詬病了,崇禎皇帝一天殺三十六位大臣,怎麼可能不招後人批評呢?這一背後的原因,首先要提到崇禎皇帝統治大明王朝時期內的國情。由於大明王朝中後期處於內憂外患,同時又加上了很多天災人禍,導致大明王朝已經慢慢走向了衰落階段。

而眾多政權影響到了大明王朝的中央集權,其中代表清軍方面的多爾袞,就是最大的威脅力量。而多爾袞又善於帶兵打仗,帶著幾萬鐵騎一路南下,作為大明王朝的帝王,崇禎皇帝自然是想要保住祖宗的江山。這時候就想派出一員大將能夠與多爾袞抗衡,可是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一位大將軍可以與之媲美,那就是盧象升。

《明史中》就直接記載,由於崇禎皇帝派出去的一支軍隊又一支軍隊。全部被打的落敗而逃,之後崇禎皇帝心裡又著急又很生氣,這時候氣不打一處來便走了極端的路子。在崇禎十二年終於痛殺殺手,其中有孫茂林等一些文武大臣,全部被斬殺,人數達到三十六人。而這一些大臣都是與多爾袞對抗過的人,只不過都失敗了。

那麼盧象生到底是誰呢?盧象升出生於公元1600年,其實盧象生和朱由檢的政治目的幾近相同,兩個人對於國家的危機情況也了如指掌,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能夠挽回大明王朝和平的局勢,恢復朱元璋當年的盛世局面。只不過明後期的政治景象,已經變得像一個大染缸,盧象升心有餘而力不足。

公元1622年,盧象升考中進士。從這一資料當中可以看出,盧象升並不是最開始就是一名武將,最後不得不才棄筆從戎,其實有點辛棄疾的味道。公元1633年,盧象升就因為參加鎮壓起義軍而獲得了表彰,這是盧象升第1次在軍事方面凸顯自己的才能,後來就被明朝政府提升到了右副都御史,又擔任明朝各個地方的巡撫,其中包括一些文職和軍務方面的工作。

但是這時候大家也會發現,盧象升竟然可以在朝廷中大放光彩。但是中國人又比較忌諱樹大招風。也就是說,盧象升在官場中走得越順暢,其他的官員自然越不願意看到盧象升過得這麼好。於是,朝中百官就開始擠壓盧象升。

公元1634年,盧象升帶兵擊潰了一支農民軍,這支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叫做張獻忠,也是一支作戰能力超強的武裝部隊。盧象升鎮壓了這一支農民起義軍,可見盧象升在背後受敵,同時又要上戰場的局勢下,還能夠創造出這樣的成績,其實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公元1635年,盧象升又帶兵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1638年,盧象升擔任了兵部尚書,甚至被崇禎皇帝委以重任,想要用盧象升的軍事力量去抵抗清軍。但明後期太監的權力比較高,而在明後期有一位太監手中的權勢也比較大。

這位太監的名字叫做高起潛,設計陷害盧象升,很快就將其給拉下了馬,革去了尚書的職務,只能在1638年之後擔任侍郎視事。1639年,盧象升就是在這一年去世的。盧象升被敵軍包圍,原本可以通過高起潛手中的軍隊勢力,獲得一次突圍的機會。

但是高起潛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令崇禎皇帝也驚掉了下巴,那就是擁兵不救。最後盧象升在這樣絕望的境地中戰死沙場,從盧象升的局勢當中,大家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命運,其實和明朝後期中央集權制度的走向,有著很大的相似度。盧象升最後是死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而明朝的政權其實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向滅亡的。

崇禎皇帝最後在調查了盧象升的故事之後,當時也走向了最絕望的境地,甚至連精神上的朋友也慘遭殺害,這對於一個帝王而言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打擊。他不僅僅只是想要維護祖宗的中央集權制度,同時也是對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一種惋惜。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書,作為經常讀歷史寫歷史的我來說,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讀半個小時,原因無他,相比其他枯燥無味的歷史書籍。這本書非常有意思,裡面介紹了明朝各朝各代的故事,當然也不是枯燥無味,而是非常形象生動地描述。目前正在搞活動,原價199元,現在小編申請了最低價僅需128元,真的非常便宜,絕對良心推薦。點擊上面連結可以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明末後期,和漢末一樣,宦官勢力開始把持朝政,在明朝他們被稱為閹黨勢力。特別是明神宗之後,君王開始抑制不住閹黨的權利,他們獨攬大權,網羅親信,百姓大量土地被地主劣紳圈佔,苦不堪言。 大臣勢力被閹黨排擠,人人痛恨這股勢力,但是,除了皇帝,沒有人敢公然挑戰這股勢力,到了明末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位時,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 明朝歷史上三位藩王承繼大統,有的勵精圖治,有的含恨千古
    中後期許多皇帝不上朝,可國家機器依舊正常運轉;明代的歷史上,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有三位是藩王承繼大統。有的勵精圖治,也有的含恨千古。分別是永樂,嘉靖,崇禎。他們三人所做的歷史貢獻都不一樣,後代的評價也不相同。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於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 李自成直逼北京,有人建議讓太子南下避難,為何崇禎不答應?
    比如說我們在說起清朝時,總會想到末代皇帝溥儀,而說起明朝,就會想到那位在歪脖子樹上上吊的崇禎。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崇禎。 說實話,明王朝交到崇禎手上之時已經是岌岌可危,大廈將傾,他所做的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外有努爾哈赤的起兵進攻,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明王朝根本沒有辦法兩邊同時顧及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導讀:在歷代的亡國之君中,能夠被後人同情的少之又少,崇禎就是其中之一。 他17歲登基,從哥哥天啟手中接過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內有百萬流民起義,外有滿清八旗,侵擾邊關。
  • 明朝16位皇帝簡介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36歲, 廟號宣宗。 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 正統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
  • 君王死社稷,崇禎沒有苟且偷生,李自成進京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再一次與大臣討論應對方案,並當眾落淚,大臣也跟著假惺惺地哭了一把。有人提出啟用閹黨的馮銓、霍維華、楊維垣等。不說可不可用,幾個人員在外地,用了也難解燃眉之急。崇禎聽著這些話,實在是心煩意亂,用手指寫下「文臣個個可殺」,讓身邊的太監看了看,又抹去。
  • 崇禎臨終遺言「諸臣皆可殺」,24天後,李自成替他變成了現實
    殉國前,崇禎留下有遺詔,崇禎遺詔傳來傳去,傳出了許多個版本,不過意思都大致差不離,而不管哪個版本,崇禎都不遺餘力甩鍋給手下群臣——「諸臣誤朕」、「皆因貪官汙吏,平時隳壞,宜盡行誅戮」、「文臣皆可殺」——顯然,他對手下大臣們怨念極深。
  • 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去哪了?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你知道原因嗎?
    明朝滅亡時錦衣衛去哪了?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你知道原因嗎?大明王朝,有一個龐大而神秘的組織錦衣衛。威明遠播的錦衣衛曾是令文武百官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設立到南明永曆帝時正式結束,延續290年之久,影響力貫穿明朝,因為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沒有上級單位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因此僅一位權力燻天不可儀式上至王公大臣。
  • 明朝後期,崇禎手裡還有十幾萬錦衣衛可派遣,可他為什麼不用呢?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監視大臣和百姓,特意設立了一個特務部門——錦衣衛,這個部門只聽命於皇上。後來,朱元璋撤銷了這個部門。但當朱棣登基時,他更勝於朱元璋,不僅設立了東廠,還恢復了錦衣衛。兩個部門互相監督,互相牽制。一時間大臣和百姓人人自危,互相提防。
  • 李自成被「妖魔化」時,崇禎不怕,但宮女一番話,卻讓他癱坐在地
    說1644年的大年初一啊,沒有一個官員上朝,氣得崇禎自己去敲鐘,親自召喚這些沒有志氣的朝中大臣。那天的天氣特別不好,風沙很大不說,連太陽都好像消失不見了一樣。那些熱衷星相學的大臣都在竊竊私語,說你們知道嗎?這幾天咱京城的天象怎麼這麼不好哇,星象師都說了,這幾天星入月中,是國破君亡的徵兆啊!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國破家亡之際,這些所謂的「忠臣」心裡想的卻只是如何保全自己的財富。大太監王之心本是京都富翁,可是,當崇禎皇帝向他募捐軍餉時,他只拿出了一萬兩白銀搪塞。一些宦官為了避開捐獻,直接在市井兜售家中的古玩珍藏,以示自己已到山窮水盡之地。更有甚者,竟直接在宮門留下打油詩,暗諷明王朝已到窮途末路。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天啟皇帝一共在位七年,在他死後,皇位被傳給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崇禎皇帝。
  • 明朝最後的機會:學者提出驅狼吞虎計,崇禎來到南方其實有利
    因此歷史學者認為,當年崇禎皇帝遇到危機,如果自己拉不下臉面撤退的話,完全可以讓周圍的大臣直接把自己給挾持來到這一區域,自己可以儘可能的表現的要為國盡忠,但是大臣們在底下或者說太監們表現出背鍋的姿態就可以了。因此只要崇禎皇帝來到南方,其實還是不是很難的,並且一鍵還原系統就會啟動。
  • 天啟帝只會做木匠活?如果他不死,或許明朝不會這麼快就滅亡
    但是,明光宗僅在位29天,便因為「紅丸案」暴斃身亡。朱由校是朱常洛的長子,因此他繼承皇位,年僅16歲的他便被倉促地推上了權力的頂峰。 朱常洛為了保全自己和兒子,所以就想讓朱由校一輩子平平淡淡,遠離權力漩渦,不讓他出閣學習。朱由校每天都很無聊,於是就喜歡上了做木工活,這便是他這個愛好的由來。 有人說朱由校是個文盲,其實這也是個誤解。雖然名義上朱由校沒讀過書,但是從小都有內臣教他讀書,還有「帝師」孫承宗這樣的儒學大家教導。所以,天啟皇帝不但不是文盲,還受過高等教育。
  • 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明朝三個世紀的風雲變幻裡,要論很有「教育意義」的歷史畫面,那當屬「崇禎下葬」。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攻破北京已經三天的農民軍「大順皇帝」李自成,終於在煤山上找到了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屍首。而後李自成命人將崇禎屍首拖下煤山,與周皇后(崇禎帝皇后)的屍首一起在東華門示眾。
  • 大明滅亡所有將領全都按兵不動,崇禎自縊乃是識人不明咎由自取
    但是對於明朝的崇禎皇帝來說,這一切口號無非不是一個笑話,國只是自己的國,而兵是那些人的命。袁崇煥死後,明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覆滅,但是崇禎皇帝還是希望為了自己朱家的江山社稷做最後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一個個去求手握重兵的大佬進京救駕,但是他始終沒有料到最後這個結果:皆見死不救!
  • 己巳之變:一場後金與明朝的國運之戰,崇禎卻親手將它葬送
    明崇禎二年(1629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這就是己巳之變,當然它還有一個更加直白的稱呼: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在這一年初冬,後金大軍繞道蒙古攻入塞內,兵鋒直指京城。這是後金第一次攻入塞內,也是明朝徹底衰亡的開始。
  • 明朝敗亡崇禎皇帝自掛煤山之謎
    崇禎生不逢時,又剛愎自用、猜忌心重,雖除去了閹宦魏忠賢和穢亂後宮的客氏,但殺掉袁崇煥無疑是自毀長城,內憂外患,身死國滅。崇禎身處末世,其宮廷生活也具有了異樣悲涼的氣氛。崇禎繼位後立周氏為皇后,冊封田氏、袁氏為貴妃。皇后周氏是蘇州人,田妃是陝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