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臨終遺言「諸臣皆可殺」,24天後,李自成替他變成了現實

2020-12-10 騰訊網

明末甲申之變,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君王死社稷」成為了現實。

殉國前,崇禎留下有遺詔,崇禎遺詔傳來傳去,傳出了許多個版本,不過意思都大致差不離,而不管哪個版本,崇禎都不遺餘力甩鍋給手下群臣——「諸臣誤朕」、「皆因貪官汙吏,平時壞,宜盡行誅戮」、「文臣皆可殺」——顯然,他對手下大臣們怨念極深。

明朝亡國,原因複雜,非三言兩語所能講清。

從崇禎自身的角度來看,這位大明末帝是個工作狂,基本上除了睡覺就是在工作,勤奮程度趕得上老祖宗朱元璋。

但勤奮只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決定性條件。崇禎即位時,已延續260多年的大明朝積弊已深,歷朝積累下來的工作量,崇禎哪怕不吃不喝不睡也幹不完。

況且,崇禎資質確實不高,性格又不好,要想為大明翻盤,對他來說實在是個勉為其難的任務。如果要比較,崇禎甚至還不如清朝鹹豐帝,鹹豐好色,也遠不如崇禎勤奮,內憂外患之際卻硬生生挺了過來,這不光是運氣,更有實力的因素。

從大臣們的層面來說,明末士大夫們確實也表現得不咋樣,十七年裡沒搞出什麼像樣的業績不說,到了李自成即將兵臨城下時,大臣們還在盡力給崇禎拖後腿。

崇禎想和皇太極和議,大臣們蹬鼻子上臉,嚇得崇禎把主持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欣甲給斬了,表示自己沒有議和之心。

崇禎窮得要當褲子了,召集大臣眾籌北京城防,就差學朱元璋捧個碗向大家要飯了。

首輔魏藻德很感動,立馬捐了...500兩。

周皇后的老子,國丈周奎不甘落後,捐出5000兩,嚎啕大哭著表示,這是自己的棺材本,家裡窮得只能吃發黴的米了。

數輪眾籌下來,數千文武扣扣索索一共捐出了二十萬兩白銀。

崇禎一看,這樣子京城怎麼守得住,腦子活絡起來想南遷,首輔陳演帶頭掀桌子,上疏建議南遷的左中允李明睿被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罵了個狗血淋頭。

崇禎的退路都被堵死了,他又死要面子,只好死守北京城了。

會帝召對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遷便」;給事中光時亨以倡言洩密糾之。帝曰:『國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罷邦華策不議論。

哪想得到,群臣翻臉比翻書還快,李自成在3月17日兵臨城下,第二天開始攻城。偌大北京城只守了一天,3月19日城門就被打開,大順軍入城。

崇禎走投無路,突圍無門,再想召集群臣,眾人早已各閉家門,等著投效新主了,跟隨在他身邊的只有區區幾個太監。

當天,崇禎在煤山自縊,只有忠心耿耿的太監王承恩隨他一起殉國。那群世受皇恩,食君俸祿的大臣們在城陷之後只有區區幾十人為國死節,其餘都等著被李自成重新起用。

大家想想,李自成是個大老粗,哪懂什麼治國,新朝將立,還不是得靠我們這幫讀書人幫他治理天下,這樣的情景已在歷史上上演無數次。

哪曉得,李自成不走尋常路。

在他眼裡,前明大臣們不是治國的幫手,而是行走的金銀珠寶。

崇禎要你們助餉,這麼多官員才湊了20多萬銀子,那是朱由檢太心軟了。李自成是什麼人,那是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梟雄,手段之強硬豈是足不出戶紫禁城的崇禎可比。

他下令,由手下頭號大將劉宗敏負責,成立了一個部門:比餉鎮撫司。

名為鎮撫司,撫是不會撫的,有的只是「鎮」。「鎮」的目的和崇禎一樣,為了追餉,這就是大順軍的「追贓助餉」政策。

三月二十五日,劉宗敏開始辦公,給這些前朝舊臣按照官職定好助餉的數目,通知家人送錢領人。

價格都是透明的。

內閣大學士白銀十萬兩,尚書、各部門堂官白銀七萬兩,科道、員外郎白銀5萬兩,翰林1到3萬兩,其餘小官幾千兩不等。皇親國戚、王公貴族則沒有定數,追贓務盡。

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拿不出怎麼辦?

這對劉宗敏根本不是問題。

好辦,太好辦了!這幫人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用刑,上夾棍,上烙鐵,什麼好使用什麼。

前首輔陳演,一看架勢,立馬獻出白銀四萬兩,黃金三千兩,珍珠三鬥。

崇禎的老丈人周奎,先獻出十萬兩白銀,劉宗敏嫌太少,烙鐵伺候。周奎像支牙膏,用一次刑擠出一點,最後一共上繳白銀六十萬兩,外加其他黃金珠寶無數。

而在之前崇禎像叫花子般請求大臣們助餉時候,周奎經過多次催促,才很不情願地捐出五千兩銀子。

劉宗敏又看見縮在後面的魏藻德,大聲斥罵他身為首輔,敗壞國家。

光罵哪能解氣,劉宗敏親自動手上夾棍,只一夾,狀元首輔就獻出白銀兩萬兩。

兩萬兩的價碼對內閣首輔顯然說服力不夠,劉宗敏下令繼續用刑,酷刑持續了五天五夜,魏藻德最後頭腦迸裂而死,臨死前大呼:之前沒有為主盡忠報效,有今日,悔之晚矣!

晚了,魏藻德一死,劉宗敏立即將他兒子也一併處死。

交出錢財也不過就能多活幾天,周奎不久就憤恨而亡。

追贓助餉之下,不少官員丟了性命,大家如同過街老鼠,街上再也沒人穿得光鮮亮麗,二手的破衣爛衫成為了搶手貨,眾人爭相比慘,唯恐別人比自己窮。

雖說如此,只要拿出一定錢財,還是有不少人能活下來的,但之後發生的一件事,讓眾多前朝高官徹底人財兩空,找崇禎報導去了。

原因是吳三桂反水了。

吳三桂本來已同意歸降李自成,率關寧軍向北京開拔,準備接收李自成的冊封。誰知大軍走到一半,派出打探消息的探子回報,李自成在北京大搞追贓,眾多官員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嚴刑拷打,其中就包括吳三桂的家人。

不止吳三桂,關寧軍不少將官在京城都置辦了產業,許多人家人都在北京。

聽到消息,大家立馬開會,一致決定,不降李自成了,殺回山海關去!

這段歷史經過後世演繹,成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總之,吳三桂重佔山海關,發出討賊檄文,四月初十,檄文已傳遍京城,無人不知。

本已準備在四月九日登基稱帝的李自成暴跳如雷,決定暫緩登基,先發兵攻滅吳三桂再說。

出發前,李自成的眼光瞟向了前朝官員們。

這些人如今對自己只有恨意,李自成領兵親徵,京城只留下一萬餘老弱殘兵留守,留著這些有號召力的人,實在讓人放心不下。

為了防備京城空虛,後院起火,必須殺掉一大批明朝的高官貴戚。

出徵前夜,即四月十二日晚上,李自成下達了殘酷的命令。

大學士陳演、定國公徐允貞(徐達的十世孫)、博平侯郭明振(明光宗朱常洛嶽父之兄)、新建伯王光通(王陽明之後)等六十餘人被押到西華門外斬首。

六部高官申濟芳(萬曆首輔申時行之孫)、李逢甲、彭琯等五十幾人全都被絞死。

其餘明朝官員,被集中到劉宗敏處,按照花名冊,叫到一個拉出去砍掉一個,一直殺到二更才停刀。

這些高官,許多都世受皇恩,一心以為投靠新朝可以繼續加官進爵,卻被這樣不光彩的屠殺結束了生命,早知道這樣,何必呢?

在四月十二晚上這個血腥之夜,大明在哀號,這些國家精英們,猶如待宰的豬狗,崇禎的遺詔(群臣皆可殺),李自成替他變成了現實,比起正統年間的土木堡之變,這場屠殺還要來得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崇禎的遺言「群臣皆可殺」,在四月十二日這個血腥之夜,李自成替他變成了現實。

相關焦點

  •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此時,崇禎帝朱由檢南遷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諸臣贊勷」這一股東風。然而,調吳三桂關寧軍護衛京師和李建泰以家產充糧餉、集結宣大守軍抵禦李自成大軍計劃的提出,使得「諸臣贊勷」這股東風在朱由檢心裡變得可有可無。崇禎十七年二月,形勢急轉直下。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都知道,王朝的頹敗從來都是悄無聲息的,正如崇禎十七年三月前的大明,官紳貴胄皆爭相拉幫結派,妄圖在亡國之際發一筆國難財。可以說,1644年的三月是明王朝最艱難的時日,國家價值觀的崩塌在此時體現的淋漓盡致。
  • 李自成被「妖魔化」時,崇禎不怕,但宮女一番話,卻讓他癱坐在地
    十七世紀沒有網際網路,李自成長啥樣,京城的百姓並不知道,卻有好事的畫師給李自成畫了一幅肖像,青面獠牙的,把崇禎的一個妃子都得嚇得大病一場,然後去世了!但崇禎畢竟是一國之君,李自成從西安殺出來的時候,他沒怕,李自成進入山西的時候,他也沒害怕!
  • 君王死社稷,崇禎沒有苟且偷生,李自成進京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
    三月十七日早朝,崇禎再一次與大臣討論應對方案,並當眾落淚,大臣也跟著假惺惺地哭了一把。有人提出啟用閹黨的馮銓、霍維華、楊維垣等。不說可不可用,幾個人員在外地,用了也難解燃眉之急。崇禎聽著這些話,實在是心煩意亂,用手指寫下「文臣個個可殺」,讓身邊的太監看了看,又抹去。
  • 李自成直逼北京,有人建議讓太子南下避難,為何崇禎不答應?
    說實話,明王朝交到崇禎手上之時已經是岌岌可危,大廈將傾,他所做的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外有努爾哈赤的起兵進攻,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明王朝根本沒有辦法兩邊同時顧及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明末風雲但是,另人不解的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竟然主動向崇禎提出議和。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割讓西北一帶,讓他在那稱王。第二個是要犒賞百萬白銀給李自成的軍隊。第三個農民軍是可以崇禎替出兵討伐叛軍和後金兵。但是聽調不聽宣。最後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議和。有人認為是明朝有祖訓,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崇禎不想背離祖訓,把責任推給他。
  • 李自成的三大謀士,一人投降一人被殺一人不知所蹤
    同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破北京,無處可逃的崇禎帝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縊身亡。臨死之前,這位亡國之君說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然而僅僅一個多月之後,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擊敗,他一統天下的美夢也從此破滅。
  • 美國拍賣一本明末筆記,內容洗刷崇禎冤屈:明史又一記載被推翻?
    《明季遺聞》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但崇禎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根據這些史書記載,崇禎有意南遷,但好面子的他卻又不想背負「失去宗廟和北方疆土」的罪名,所以一次又一次「羞答答」的冒出南遷話題,卻被大臣毫不留情的駁斥,最後徹底錯失機會,以至最終憤怒的罵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由此,也勾勒出了一個不想背負責任的皇帝形象。
  • 朱由檢自盡前寫文官可殺,但當時是君臣互相誤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朱由檢眼見北京城情勢危急,於是緊急召見百官,彼此相視不語,崇禎皇帝大感憤懣,於是乎就在御案上寫了「文臣個個可殺」之語,隨即抹去,此事記載在明人文秉寫的《烈皇小識》裡,鑑於其父文震孟當過崇禎皇帝的侍講,應該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 崇禎的臨終感言:老祖宗,你把我害慘了!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在煤山一棵歪脖樹下,寫下絕筆:「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帶著滿腔的怒火和不甘,自縊而亡。
  • 明末就是部《水滸傳》,當李自成殺了「吳用」那一刻,他敗局已定
    崇禎元年,陝北農民王嘉胤集結當地饑民,起兵響應。王嘉胤雖然不是第一個揭竿而起的,但從他的影響來看,他才是當之無愧的「晁蓋」。當王嘉胤起義之後,響應起義的勢力紛紛前來依附,都願意遵從他的號召一起行動。高迎翔、王自用也是在這個時候帶領自己的農民軍加入到了王嘉胤陣營的。不久之後,星火之勢迅速燃遍陝西,蔓延到山西、寧夏、甘肅三省,最終形成「三十六營」聯盟。
  • 李自成進京師後,他的豬隊友是怎樣坑他的?怎樣才可能成事?
    【李自成進京後,慘遭豬隊友坑了哪些事?如果相反他會成事嗎?】明朝末年,除了遼東的滿清令其大傷腦筋外,後來出現的大量農民起義軍,更令其難以兼顧,最終崇禎皇帝被迫自縊而死,結束了大明王朝200多年的統治。按照劉邦或朱元璋的經驗,李自成本來也應該進入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迎來嶄新的大順王朝。
  • 李自成兵臨城下: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馬退兵,崇禎:朕還是死吧
    李自成一開始並不是「闖王」,而是憑藉舅父闖王高迎祥的勢力混到了一個闖將的身份。但是,李自成由於當過農民、邊軍、驛站小吏、經商,腦子特別活,跟明軍對抗時從來不硬抗,特別滑溜,所以最終闖王變成了他。不過,他一開始也沒有想著直接打入北京城,而是對崇禎寫信道:答應這3個條件,我立刻退兵稱臣,崇禎帝:朕還是死吧。
  • 身處絕境煤山自縊,臨死要求勿傷百姓一人,崇禎是中國帝王第一人
    崇禎殉國處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前,發出自己作為皇帝的遺詔,大意是說,在他登基十七年的時候,逆賊也就是李自成奔襲北京而來,諸大臣不是配合驅逐強敵
  • 至崇禎元年,尚存的親王有多少?分別是誰?
    太祖在立國之初,軍國大事繁雜,而且諸子也年幼,所以並沒有馬上著手建立完備的宗藩制度,除即位時冊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外,其餘諸子皆未封授爵位。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初定,太祖決定建藩,以屏護皇室。他在和諸臣的朝議中總結宋元興衰治亂的經驗時提出「宋元敗亡、在於主弱臣強,宗室無力;我朝當引以為鑑,廣建宗藩,以衛社稷」。
  • 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崇禎為何寧願自殺,也不帶錦衣衛突圍?
    而今天說的這位皇帝,勵精圖治,但卻敵不過命運,然而他依舊十分的有骨氣,哪怕自殺,都不會丟下自己的子民,更不會投降。他就是清朝末年的崇禎皇帝。 明朝時期,錦衣衛最為活躍,替皇帝辦了一件件鞏固皇權的事情。其實在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錦衣衛的主要職責就只是搜集情報,而後又增加了一項掌管監牢刑場的職責。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反叛,又多次頂撞李自成,為何李自成不處理他?
    李自成進京後,優待了崇禎的三個兒子,讓他們當上了國王,同時又埋葬了崇禎皇帝。李自成的這一舉動給明朝的親戚和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安全感。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確實遇到了沒有軍餉的問題,確實需要錢和給養。但是,還有其他方式收集資金和食物,不必如此野蠻。崇禎皇帝當年徵集的時候,好好說話沒成功,但是沒殺人,但是李自成就不一樣了,被稱為"土匪",如果不給他,一定會殺人,所以,那些人不敢放肆。
  • 明朝後期,崇禎手裡還有十幾萬錦衣衛可派遣,可他為什麼不用呢?
    但當朱棣登基時,他更勝於朱元璋,不僅設立了東廠,還恢復了錦衣衛。兩個部門互相監督,互相牽制。一時間大臣和百姓人人自危,互相提防。而這麼厲害的部門,為什麼在李自成攻入皇宮時卻起不到一點作用呢?反而讓崇禎上吊自殺,絕望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