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2021-01-07 百家號

明朝:崇禎臨死前大喊「諸臣誤我」,諸臣做了什麼讓他怨念這麼深

明朝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每一個皇帝都個性鮮明,什麼鬥蛐蛐、愛打仗呀,根本不帶重樣的。結果明朝統治了還不到三百年就被李自成給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也成了史上最悲情的皇帝。

崇禎算是明朝一個非常難得的好皇帝,雖然有時候也偏信謠言,但是他能夠想到拯救大明,而不是躺在上面等著王朝坍塌,這一點就值得我們敬重。但是他最後還是失敗了,在位十七年的勵精圖治並沒有改變這個王朝,這個歷史上最無辜的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然而崇禎在自縊之前說了一句「諸臣誤我」,意思我們都懂,那麼到底這些明朝大臣怎麼會讓崇禎產生這麼深的怨念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最大的文人黨派就是東林黨,這群東林黨人掌控著朝廷言論,皇帝都不好得罪他們,更不要說那些身份卑微的臣子了。這群東林黨人平時都是把忠君愛國放在嘴邊,想起來了就說兩句,所以在表面上明朝的士人都是錚錚鐵骨、不畏強權。崇禎皇帝不喜歡這些東林黨人,因為他們不幹實事,只會空口白話。但是他又不得不啟用這些人,因為他們的嘴有的時候還真有那麼一點用。就這樣一直到後來李自成造反,明朝的大梁依然還是這群東林黨人。

李自成造反的時候,聲勢浩大,各地響應的民眾鋪天蓋地,數以百萬計。義軍的勢力太大了,就連一些地方官員也是望風而降,就這樣,李自成十分順利的攻下了陝西,眼看著就要逼近明朝的都城北京了。崇禎皇帝好幾次召集群臣開會,會議的內容就是如何躲避李自成的兵鋒,大臣們各抒己見,什麼法子都想出來了,遷都是被提得最多的一個法子。

遷都在當時來說的確是非常穩妥的一個辦法,畢竟李自成沒有對北京城形成包圍,遷都的話,既可以躲避李自成,又可以不受北邊的清廷騷擾,還能保證明朝的延續,這樣完美的方案崇禎十分意動。但是,遷都是大事,不是皇帝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的,因為崇禎底下還有一幫大臣呢。這個時候,崇禎就向眾人提出自己想要遷都的意願,結果本來還吵得面紅齒的大臣們紛紛用異樣的眼光看向崇禎,把崇禎看得有點背脊發涼。

有人就對崇禎說道:「陛下,遷都乃是國之大事,不能夠擅作決定,更何況遷都以後,我大明將丟失整個北方,祖宗基業有一半都將丟在您的手裡啊。而且我大明諸位先帝的陵墓可還在這兒呢,您如果走了,他們怎麼辦,到時候恐怕都將遭殃啊!我們一定要保全社稷,在所不惜,就算是粉身碎骨,也值了啊!」接著群臣紛紛跪倒在地,請求崇禎收回遷都的提議。

當時還是有很多人是支持崇禎遷都的。其實不論是那些支持的還是反對的,他們都能夠看明白遷都的好處是什麼,支持者因為佔據少數,所以發表的意見很快就會被反對聲淹沒。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反對崇禎的遷都呢?

一個原因是因為堅守祖訓,朱棣之所以定都北京就是為了能夠很好的起到表率作用,因為當時北方還有一個北元,所以北方經常受到劫掠,朱棣遷都到北京以後,明朝的軍民知道自己的身後就是皇都,忠君愛國的他們奮力殺敵,不讓敵人前進半步。朱棣自己也經常御駕親徵,所以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美稱,明朝好幾位皇帝也都效仿朱棣御駕親徵,北京城幾次遭到外族入侵都能夠成功守住,正是因為有了天子在,所以軍民一心,打敗外敵是理所應當的。所以現在的這些大臣非常自然的覺得,以前北京城被外族十萬大軍圍攻都沒什麼事,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義軍而已,為什麼要遷都呢?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些大臣們是有私心的,在這些士人看來,他們的氣節比皇帝的安危重要多了,這種危急存亡的時刻能夠將他們的氣節展現出來。拒絕遷都就是一種氣節的表現,他們要將自己不畏強敵、不退縮、不逃避的愛國情懷展現出來,所以他們不支持遷都,因為遷都就代表著妥協,就代表他們怕了。

崇禎皇帝雖然想要遷都,但是這些大臣們死活不讓他遷,他出於無奈只好放棄了遷都這個方法。

後來李自成的軍隊很快就達到了北京,將北京城給包圍了。崇禎皇帝急了,對這些人說道,當初你們這些大臣不支持我遷都,現在敵人都打到門口了,你們倒是想點辦法啊。可是這些大臣們哪裡有什麼辦法啊,他們想的只不過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名節而已。崇禎皇帝已經開始怨恨這些大臣了,臣子不為他想辦法,那他就自己想辦法。他決定組建一支新軍,抵擋李自成的大軍,建立軍隊就得發軍餉,不然別人憑什麼替你賣命啊。但是崇禎已經沒有銀子了,國庫裡的銀子都撥出去犒賞軍隊了,崇禎就只好在召集群臣開會,希望他們能夠體諒自己的難處,將家裡的銀兩捐出來用作軍用。

大臣們一聽崇禎問自己要銀子,立馬「群情激奮」,有出十兩的,有出五十兩的,還有一百兩的。崇禎一聽頓時臉色就黑了,心想你們這群人是在打發叫花子嗎?平日裡一個個比誰都闊綽,到了這種時候居然只想著保全自己的財產,都不肯為國家出錢,你們這群天天自詡忠君愛國,關鍵時刻卻連這點身外之物都不肯捨棄。想著想著,崇禎不僅感到萬分惆悵,他知道,自己的大明朝已經走到盡頭了。沒有了軍隊的防守,北京城很快就被李自成給攻陷了,那些曾經說著忠君愛國的文人扭頭就投靠了李自成,而崇禎則是慷慨赴死,與國家同亡了。

崇禎有錯嗎?他沒有錯,遷都是明智的選擇,向大臣討要銀兩也是非常合理的決定。錯的是那些滿嘴忠君愛國的大臣,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顧國家的興亡。崇禎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卻生在最不好的時期,明朝的覆滅不是他的責任,是這些「愛國人士」的責任啊!

本文由樓樓說一說原創,以上內容僅為小編個人觀點,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其他的建議或者意見請在下方評論留言,歡迎點讚收藏,謝謝觀看~

相關焦點

  • 不過是又一場「諸臣誤我」而已
    早前,筆者在11月7日的《共和黨高層罕見發聲支持川普,究竟意欲何為?》一文中已經作出詳細說明,川普之所以不肯認輸,主因在於其巨大的選民基礎、共和黨內部需求以及自身未來考慮。當然,也有人說川普在準備2024年大選或者在為其後代做準備。
  • 崇禎臨終遺言「諸臣皆可殺」,24天後,李自成替他變成了現實
    殉國前,崇禎留下有遺詔,崇禎遺詔傳來傳去,傳出了許多個版本,不過意思都大致差不離,而不管哪個版本,崇禎都不遺餘力甩鍋給手下群臣——「諸臣誤朕」、「皆因貪官汙吏,平時隳壞,宜盡行誅戮」、「文臣皆可殺」——顯然,他對手下大臣們怨念極深。
  • 明末,崇禎帝朱由檢為何不南遷?朝臣:想多了,他已經被放棄
    崇禎十七年正月,崇禎帝朱由檢秘密召見主張」南遷圖存」的左中允李明睿,趕走身邊侍從後,朱由檢才向李明睿吐露心聲:「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勷,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接著,朱由檢又同李明睿商量了南遷的路線、護兵、糧餉等具體事宜。
  • 朱由檢自盡前寫文官可殺,但當時是君臣互相誤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朱由檢眼見北京城情勢危急,於是緊急召見百官,彼此相視不語,崇禎皇帝大感憤懣,於是乎就在御案上寫了「文臣個個可殺」之語,隨即抹去,此事記載在明人文秉寫的《烈皇小識》裡,鑑於其父文震孟當過崇禎皇帝的侍講,應該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 李自成直逼北京,有人建議讓太子南下避難,為何崇禎不答應?
    比如說我們在說起清朝時,總會想到末代皇帝溥儀,而說起明朝,就會想到那位在歪脖子樹上上吊的崇禎。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崇禎。 說實話,明王朝交到崇禎手上之時已經是岌岌可危,大廈將傾,他所做的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外有努爾哈赤的起兵進攻,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明王朝根本沒有辦法兩邊同時顧及
  • 美國拍賣一本明末筆記,內容洗刷崇禎冤屈:明史又一記載被推翻?
    此後,錢士馨在北京居住了3年,親歷明朝滅亡、崇禎以死殉國、李自成進京、清軍入關的整個甲申之變全過程。 《明季遺聞》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只有南遷一策,可緩目前之急」,但崇禎皇帝告訴他:「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 他寧死不降清,被斬首前怒喊10個字,劊子手聽後跪地痛哭
    忽必烈親自勸降文天祥,並許以高官厚祿,但文天祥不為之所動,選擇了從容就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明朝末年有一位忠臣,寧死都不投降於清廷,被斬首前怒喊10個字,劊子手聽後跪地痛哭。
  • 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崇禎一天處決了36位大臣,他為何這麼做?
    有一位皇帝的名氣也比較高,就是崇禎皇帝,他屬於明朝後期的一位統治者。而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但是崇禎皇帝卻做出了一項令人驚訝的舉動,一天內處死了36個大臣,要問其中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這三十六個大臣統一害死了一個人,崇禎皇帝才不得而為之!崇禎的皇帝名字叫做朱由儉,而崇禎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 魏忠賢臨死前對崇禎帝說了什麼?可延續明朝的壽命
    公元1627年的時候,天啟駕崩了,這時候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崇禎皇帝開始了他的皇帝之位。大家只知道他的亡國之事,但是其實崇禎皇帝在位期間,他兢兢業業的在批閱奏摺,不過這時候的明朝大勢已經到了盡頭,他已經到了山窮水盡沒毫無辦法的時候。
  • 明朝真的像《明史》寫的那樣不堪嗎?
    與很多人的想像不同,其實清朝皇帝(康熙)是想極力把明朝皇帝往好裡寫的……至於說為什麼你看完之後會覺得為啥明朝皇帝這麼費拉不堪…… 康熙只能說
  • 亡國之君去算命,佔了3字被嚇壞,他給錠金子,大師:不收死人錢
    也確實勤奮,估計除了他祖宗朱元璋,其它明朝皇帝都比不上他勤政。但幾十年的弊端讓明朝這座大廈已經快塌了,他勤奮也沒用,更何況有些勤奮還沒用到點子上。他有多勤政呢?根據史料記載他經常處理國事徹夜不眠,某次去拜見祖母輩的劉太妃時,坐著坐著竟然睡著了。太妃只好拿被子來給他蓋上,崇禎醒來之後很是心酸,說他已經兩天沒睡覺了,說完就跟劉太妃一起掉眼淚。
  • 理學大師、寶藏男孩和「貳臣」組成的崇禎七年「三鼎甲」
    劉理順是崇禎年間著名的理學大師,吳國華則是那個年代著名的「富二代製造機」。與這兩人高大光輝的形象不同的是,楊昌祚卻是位貳臣。難道科舉考試的名次就這麼重要,因為落後一名就徹底改變了楊昌祚的命運?如果楊昌祚考上了榜眼或狀元,他的命運會不會改寫?
  • 吳三桂先背叛明朝,又起兵反清朝,為何沒列入《貳臣傳》
    什麼叫做「貳臣」呢?就是指那些在某一朝為官的人,最終背叛了自己的王朝,改投新的朝代,在朝代更替之際,兼仕兩朝的大臣。一般來說,「貳臣」就是大節有虧之人,是被人看不上的。乾隆讓人編撰《貳臣傳》,就是希望能夠警醒世人,讓大家要忠君愛國,同時讓這些三心二意之人,在歷史上留下他這個汙點。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他與明熹宗乳母相勾結,憑藉明熹宗做靠山,任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權勢燻天,一是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號稱「閹黨」。崇禎繼位之初,一切事務均有魏忠賢主持,甚至威脅崇禎的安全。崇禎帝經過長期準備,在不斷鞏固權力後,終於一舉拿下閹黨魁首魏忠賢,一時天下稱快。史載「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上下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逐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誦聖智焉。」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大官好做,大節難移,以身殉國的節烈重臣——袁繼鹹
    敢言直諫,廉正不阿袁繼鹹於天啟五年中進士,初授行人,崇禎七年,遷任山西提學僉事。出都赴任前,言官李世祺上疏彈劾首輔溫體仁,因言獲罪,遭致貶官處罰。袁繼鹹立即上疏,以「雞鳴鷹飛」為喻,為其辯解:「養雞欲鳴、養鷹欲擊,今日雞鳴卻鉗制其口,鷹擊而捆縛其翅,此事臣深為擔憂!」
  • 崇禎是個勤懇的皇帝,為何明朝還是在他手裡滅亡?
    我們都知道,崇禎帝是一位非常勤懇的皇帝,那麼明朝在他手裡為何會滅亡?李自成的軍隊和努爾哈赤的後金軍果真戰無不勝?這其中到底又發生了哪些變故,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段歷史。 一、崇禎帝鐵腕回擊,重創魏忠賢閹黨勢力
  • 小說裡的獨臂神尼是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真實的命運到底是怎樣的
    最先把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寫入武俠小說的應該是梁羽生,他在《江湖三女俠》中著力刻劃了一位武功高深測的世外高人——獨臂神尼九難。有關於這位獨臂神尼九難,梁羽生特別交待,她便是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朱徽,在甲申年三月遭遇國破家亡,手臂被父皇斬斷,流落於江湖,練成不世武功,收了八個威震天下的徒弟:了因、黃仁父、李源、周潯、白泰官、路民瞻、甘鳳池、呂四娘。其中的呂四娘後來還潛入深宮,刺殺了雍正皇帝。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他堪稱是末代皇帝的楷模,是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
    明朝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王朝,其中出過不少大帝,也出過不少奇葩的皇帝。不過明朝的末世皇帝,崇禎皇帝被世人稱為最有骨氣的末世皇帝。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