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人的想像不同,其實清朝皇帝(康熙)是想極力把明朝皇帝往好裡寫的……至於說為什麼你看完之後會覺得為啥明朝皇帝這麼費拉不堪……
康熙只能說:朕真的盡力了……
《明史
》在康熙朝開始真正修撰(順治朝最多只能算資料收集),可以說康熙皇帝的態度可以認為是清朝官修明史的態度。
康熙對於《明史》的修撰態度是按照史實記載,不要輕議古人
從來論人甚易,自處則難,若不審己之所行而徒輕議古人,雖文詞可觀亦何足道。
直道在人,公論難巧,史書至重,傳信為宜,朕數召儒臣面加訓諭。
他對於《明史》十分看重,對於其客觀性也十分強調
《明史》不可不成!公論不可不採!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關係甚鉅。
他對明朝各個皇帝的評價,可以說是讚譽多,批評少。看完他的評價,再對比對比明末清初那些遺老遺少們對明朝各個皇帝評價,你就會發現康熙簡直是明朝各帝的堅定擁護者。
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化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患指巧,論列短長,無一人為帝王公言者。
這句話就是嘲諷那些壯懷激烈的遺老遺少的,認為他們「書生輩但知化評往事」,「無一人為帝王公言者」。
他是如何評價明朝各位帝王的呢?
前者纂修《明史》諸臣,所撰寫本紀、列傳,曾以數卷進呈。於洪武、宣德本紀,訾議甚多,朕思洪武系開基之主,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賢闢,雖運會不同,事跡猶殊,然皆勵精著於一時,謨烈垂諸奕世。
觀明史,洪式、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我朝見行事例,因之而行者甚多,且明代無女後預政,以臣凌君等事,但其末季壞於宦官者耳。且元人譏宋,明復譏元。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惟從公論耳。
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
連崇禎皇帝,康熙都要說一句:他是個好人……
所以要說官修明史抹黑明朝皇帝,這個鍋清朝實在不背。至於為什麼有的人看了《明史》依舊覺得明帝們在被抹黑呢?我只能說:老朱家基因實在太差,洗白後依舊很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