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權的鷹犬,皇帝的親衛隊,上傳下達只為皇權

2020-12-22 金張許史記

《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

錦衣衛是明朝開國時期專門設下的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受皇帝的管轄,朝中的其他官員是沒有辦法阻止幹擾錦衣衛的行動的。當時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即是駕馭不受不法群臣,不讓其有威脅皇權的可能和契機,其中的導火線就是當時擁權自重,權傾朝野的宰相—胡惟庸。

明朝皇帝出巡的《出警入蹕圖》

錦衣衛的設立背景,上傳下達只為皇權

錦衣衛的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來又改稱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而後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錦衣衛的初始職能為三項:其一,守衛值宿;其二,偵查與逮捕;其三,典詔獄。此三項職能在一段的時期內並未設立供其穩定實施的制度。

錦衣衛衙門內|《繡春刀》劇照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這個機構的官職等級共有12個等級,分別為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二人,正四品;鎮撫使二人,從四品;十四所千戶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下屬有將軍、校尉、力士,對外有參謀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國語言的翻譯(如憲宗朝張渺正)。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不過,始作俑時心術已壞而造成的弊政是難以斷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奪得帝位時,朱棣為了鞏固統治又恢復錦衣衛,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有明一代,錦衣衛一直存在。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可說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在一年。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兵馬與日軍抗戰

錦衣衛職能覆蓋廣泛,內部管制嚴格有序

錦衣衛這個機構其實與皇宮內的禁軍十分相像,都像是一個安保公司裡保護總統級別人物的超強保鏢,只是其中一個還承包了皇帝秘書這個職位,但是「巡查緝捕」就是錦衣衛與各個朝代禁軍的差別之處了。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讓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分為南、北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專理皇帝欽定案件。

成化元年,增鑄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不必關白本衛。北鎮撫司擁有自己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 而南鎮撫司雖然沒有擁有像別鎮撫司那樣可以與三法司相互牽制的實權,但是他所負責的也是關於,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其統領官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普通軍士稱為校尉、力士。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

錦衣衛專門使用的繡春刀

作為皇帝的貼身衛隊,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錦衣衛必須防患於未然。他們於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並抓捕和審訊嫌疑人。他們的這項任務被皇帝特許,並逐漸演變為軍事特務的職能。例如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這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身為皇帝的貼身侍衛,錦衣衛的身量形體和服裝禮儀都是要經過十分嚴格的培訓,再通過重重選拔挑選出來的。他們的身量一般都為上乘,體貌需偉岸,身體還要康健,不能有前科,只要一項沒有達到則不能通過選拔。要是成功入選錦衣衛的話,服飾、佩刀(繡春刀)、腰牌這些都要穿戴清楚。

錦衣衛指揮使金牌

錦衣衛的等級分化上也導致這制服配置不同,在高級官員上就分有高級官員有三種服飾:蟒服、飛魚服和鬥牛服,有記載:

《明史·輿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繡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次則飛魚……。"又有清《淥水亭雜識》卷二:" 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講官破格有賜鬥牛服者。"可見明朝對錦衣衛的服飾禮儀都有要求。

總結

錦衣衛有過盛極一時的時期,當時的錦衣衛就像是盤旋在皇座上的鷹,匍匐在皇椅邊的犬,朝廷上百官人人自危,害怕惹禍上身。也有過火燼灰冷的時期,慘遭過 廢除,淪為東廠的附庸被削官免職等。這些都是皇權的變換更替造成的,錦衣衛的權力是來自於皇權,他們的生殺大權由皇帝掌握,皇帝也下放給他們特權,無形中令他們可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護,造成了社會的混亂不堪。所以說,明之亡於廠衛,是間接引起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明史·刑法志》《明史·輿服志》《淥水亭雜識》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金張許史記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明朝內閣是皇權集權的巔峰,為何卻成為宦官的專權工具?
    明朝是歷代封建皇權制度最為完善的朝代,它將皇帝的集權達到了頂峰,明朝廢黜了相權,沒有了與帝王分權的丞相制度,不過因此又產生了內閣、宦官以及皇權這三種權力。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 明朝為加強皇權設立多個特務機構,為什麼清朝不需要
    大明王朝自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改負責拱衛皇帝安全的親軍為「錦衣衛」,為皇帝服務的特務機構就此開始活躍於王朝的每一個角落。成祖朱老四棣篡權之後,於永樂十八年,悍然違反老爹制定「宦官不得幹政」的祖訓,創立歷史上最牛的宦官特務機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
  •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近三十年不上朝還能牢牢掌握皇權?憑的是什麼?
    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並不是說他對朝政不聞不問,他是個聰明的人,對時局看得很清楚。當時文官集團勢力太大,而且非常團結,作為皇帝,很多事情無法做出決策,而是被文官集團把持著。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他牢牢抓住皇權,只要權力不旁落他人之手,那些文官再怎麼折騰也翻不了天。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實實在在絕對的皇權。於是朱厚熜便走出了他的第一步。召集群臣為生父母定尊號,並追封其父為帝。群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朱厚熜居然會這麼幹。這像一顆大石頭,徹徹底底的砸在了這平靜的朝堂上,激起了群臣的憤慨。明朝的言官自古是以不怕死而出名的,在這些飽讀儒家經典的大學士看來,朱厚熜的行為便是僭越。維護禮制是他們義不容辭與青史留名的機會,且自古有不殺言官之倒。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個個放飛自我,而清朝的皇帝卻都看似明君?
    明朝和清朝,是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兩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他們的一些歷史,我們接觸到的會比較多,通過對比兩朝的歷史會發現,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很閒」,而清朝皇帝「很忙」,因為明朝的皇帝在做本職工作之餘,興趣愛好一樣沒落下,而清朝皇帝則沒見有什麼興趣愛好。
  • 中國歷史所有皇帝傳位順序圖,看懂皇權的更迭順序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我國歷史上共誕生了四百多位皇帝,在我們的意識中,皇位的傳承必然是皇帝傳位給兒子,再由兒子傳位給孫子。不管這些皇帝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傳位,在歷史上每一次的皇權更迭中,都是一番政治風雲的動蕩,我們在了解歷史上那些大朝代、千古帝王的時候,也值得去關注一下那些默默無聞的皇帝,看他們在歷史的興亡變化中,所扇動的那一下蝴蝶的翅膀。可以說每一位皇帝的登基,都不是偶然,都是一場預謀已久的宮廷政變。
  • 北朝東、西魏皇帝列表及簡介,沒有一個皇帝真正擁有皇權
    北魏是個鮮卑政權,皇帝拓跋氏隨著自身的不斷漢化改了元姓,到元恪的時候發展到鼎盛時期。元恪視鮮卑"子貴母死"的傳統為陋習,所謂"子貴母死"指的是從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開始,為了保障子孫後代穩妥的繼承皇權,防止出現小皇帝即位時其生母及其背後的家族幹政甚至亂政,就提前把太子生母賜死。
  • 「道教」的真武大帝,是明朝的一位皇帝?
    其實你參拜的是明朝的一位皇帝。明朝雖然還是以儒學為推行全國的顯學,但朱家天子信奉的卻是道教,而且有皇家道觀——武當山。朱家與道教的關係,還要從永樂皇帝朱棣說起。朱棣看上了玄武朱棣由於發動與侄子朱建文爭奪皇權的「靖難之役」,總覺得不正,江山不穩。
  • 《西遊記》裡的古代皇權政治:殘忍且真實
    從水滸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生活狀態;而從西遊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皇權的政治體現。01《西遊記》裡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荀子》講過「人主不必自為之」,就是說,君主要把具體的事交給別人去做。他的學生韓非子又發展了這個主張,說君主要保持神秘和安靜,不能主持具體事務,不能親自出謀劃策,不要讓人摸清自己的喜怒,這樣才能使人感到高深莫測。有了功勞,是皇上賢明,出了問題,是大臣辦事不利。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先穩後動、分化瓦解、巧設機構,最終抵達皇權專制頂峰的雍正皇帝
    引語:自秦始皇首創皇帝制開始,皇權至高無上沿襲了整個帝治時代。儘管中間有些波折,但皇位獨尊,皇權至上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雍正皇帝對「八爺黨」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手段,使曾經盛極一時的「八爺黨」只剩下允禩一個孤家寡人。
  •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還是成為皇權僕人?看看古代俠客
    他們不為名利,只為心中的豪氣,為被尊重的人格平等與獨立。他們做人做事只憑俠義,這是後世無法企及的。俠客發展到宋朝,已經沒有了「俠」的本質意義,而到了明清時期,俠客徹底成為了權力的附庸,達到了專制的巔峰。
  • 明朝的皇帝和大臣,為什麼要因為「祖制」而鬧得不可開交?
    祖制就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按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能保證一個王朝的穩定,但是在明朝,皇帝和大臣們多次因為「祖制」而打得不可開交。可以說,明朝的「祖制」導致了多次大事件,那麼這個祖制到底是好是壞,為什麼要因為這個制度而君臣相爭呢?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明朝太監受到皇權青睞的原因 明朝太監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青睞,並且群體性崛起,最終成為政治生態的一極,絕不是偶然因素。大體上,它跟皇權的三個需求有關。 1.情感因素 歷史上有三個王朝,太監的權力很大,一個是東漢,一個是晚唐,還有一個就是明朝。
  • 門閥與皇權:從東晉故事、看三國的權力格局
    魏晉時代,是皇權的變異期。自永嘉之亂(311),晉室衰微,司馬睿在江左的割據政權,便逐漸淪為士族操縱的傀儡,即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歷史於是從「皇權政治」轉入「門閥政治」。(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 西魏「八柱國」為代表的宗室力量,如何通過宗室出鎮影響皇權政治
    依靠宗室出鎮,皇權得到了鞏固和加強,社會也相比於以前較穩定,所以宗室力量得到了發展的保障。為了更好的維護這種局面,皇帝給予出鎮到地方的宗室一定的權力。宗室原本是任用三代以內的血親,但是血親人數較少,不能滿足出鎮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宗室出鎮拓展到與與宗室有關係的旁支子弟。
  • 當司法公平遇上封建皇權,所謂的公平不過是一句口號而已
    中國古代司法遇到的終極障礙就是皇權。皇帝是破壞古代公正執法的罪魁禍首!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身份決定人們的地位、利益分配和社會行為。而決定一個人身份的是與權力的關係遠近。財富、知識等並不必然導致一個人身份的改變。
  • 素以直言進諫著稱的明朝言官,何以在中後期變質異化?
    眾所周知,明朝是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期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強化皇權,廢除了丞相和中書省,分權於各機構。同時,為了權力制衡,明太祖強化了言官機構的建設。明代的言官常因氣節之盛而為後人津津樂道,也有許多言官因直言敢諫、剛正不阿、清正廉潔而名垂青史,對遏制官員腐敗違紀擅權,鞏固皇權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 這裡是萊斯特城皇權球場——英超最偉大奇蹟上演的誕生地
    小球會的奮鬥史 眾所周知,皇權球場是英超球隊萊斯特城的主場,在歷史上,狐狸城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小球會」。這家成立於1884年的俱樂部,在2015/16賽季之前只拿到過1次第三級別聯賽冠軍、6次次級聯賽冠軍和3個聯賽杯冠軍,長期以來都扮演著「升降機」的角色,體量完全無法與豪門相比。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明朝創立之初,在早朝之外還設有午朝和晚朝。朱重八精力充沛每日處理政務不覺勞累,而這一制度卻讓後世子孫遭罪不少。萬曆十歲便登基為帝王,雖然早熟聰慧,但對於這歷代皇帝都深惡痛絕的早朝也是吃不消。後世考古學家打開萬曆陵墓研究發現,萬曆身患多種疾病,身體狀況十分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