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是皇權集權的巔峰,為何卻成為宦官的專權工具?

2020-12-16 炎黃論

明朝是歷代封建皇權制度最為完善的朝代,它將皇帝的集權達到了頂峰,明朝廢黜了相權,沒有了與帝王分權的丞相制度,不過因此又產生了內閣、宦官以及皇權這三種權力。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設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為之。從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實際上等於兼任宰相,把君主獨斷專行擴大到了頂峰。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撤銷,而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以輔導太子,品秩為正五品,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建文年間,改大學士為學士,悉數罷免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此後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明成祖朱棣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徵讓他不能真正意

義總攬政事,於是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

明朝內閣的發展

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仁宗朱高熾時,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逐漸受到重視。

明代宗朱祁鈺的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此之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雖有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末年的反覆,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認為多荒謬不經。可也有有楊廷和等閣老撐著,未成大亂。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到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張居正的實際上已經接近於現代首相的地位。

明朝內閣強化了君主專制。內閣制度隨著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權利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對君權的制約作用有限。事無大小,內閣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為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專制比前代尤甚,助長了君主專制。

為何形成了明代宦官的專權

明代內閣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權力,只是政務的輔助機構,通過票擬、修旨來輔政,但大學士的票擬最終要通過皇帝的硃批,而明代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掌章奏文書,宣宗時大臣章奏除皇帝親批數本外,皆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參照內閣的票擬批紅。宣宗以後,人主怠荒,深居內宮,不親政事,不見大臣,又把太監當作心腹委以重任,硃批便由秉筆太監處理。司禮監便凌駕於內閣之上,內閣權力僅止於票擬。

無論皇帝親自掌權或者是假手於司禮監代批,大學士只能承旨辦事,由是司禮監便趁機竊柄專權。明之閣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張者,也必須先勾結宦官不可,否則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達皇帝,如張居正為有明一代能臣,其任首輔時亦要密結司禮太監馮保,才能策動當時的政事。至於閣臣之不肖者,更爭相諂媚迎宦官,助閹為虐,狼狽為奸,助長宦官的氣焰。綜觀明代宦官為禍之烈,實與廢相後,內閣無實權,加上君主過於寵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明之內閣上受君主箝制,內受宦官操縱,閣臣之欲握權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結內監;另一方面則又須傾軋同列之大學士,遂演成朋黨之禍。

導致政風因循。明代閣臣絕大多數是由進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閣,他們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並無實際的政治經驗,一旦入閣,大都昏庸而無識見,閣臣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於任事,敢作敢為。

因為沒有宰相,令皇權制衡;加上內閣無合法性;故無實權;事事聽命於皇帝,造成君主獨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會導致宦官為禍。而且內閣首輔為求爭取權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擠異己,更助長了宦官的氣焰。由此可見,明內閣的出現與其政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影響深遠 。

相關焦點

  • 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的過度集權,最終引發了明朝宦官亂政局面
    但同樣是宦官亂政,這兩個朝代其實是大為不同的,唐朝宦官之所以可以亂政,是因為宦官掌握了獨立兵權,明朝之所以宦官亂政,在於以皇帝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丞相)過度集權之下,出於平衡考慮
  • 從明成祖到天啟皇帝,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
    但是,但若論體系之完整、制度之健全、與其他群體關係之複雜、對政治影響之深,非明代宦官莫屬。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最深入的國家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朝廷的一種固定制度。但是明代宦官最開始並沒有多少權力,其專權的形成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明初,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
  • 在關於太監的問題上,清朝是如何做得,以至於沒有宦官專權發生?
    皇權和相權、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皇權和其他集團也存在矛盾,皇帝得提防大臣篡位,只能依靠身邊的太監來制約大臣和其他集團。因為太監不可能篡位。所以,皇帝很自然地想依靠太監來壓制相權,抵禦其他威脅。皇帝的政治需要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產生的重要緣由。宦官專權比較嚴重的朝代有三個∶漢朝、唐朝和明朝。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明朝很多太監的學問都非常高,像魏忠賢這種目不識丁的非常罕見。比如馮保,其書法造詣極高。 3.朱祁鎮創造宦官專權的範例 明朝太監受到皇權青睞的原因 明朝太監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青睞,並且群體性崛起,最終成為政治生態的一極,絕不是偶然因素。大體上,它跟皇權的三個需求有關。 1.情感因素 歷史上有三個王朝,太監的權力很大,一個是東漢,一個是晚唐,還有一個就是明朝。
  • 一代專權宦官汪直如何單挑整個大明朝堂?鬥倒了高居內閣首輔的一代...
    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時,京城流傳著妖狐夜出殺人的謠言,致使朝野上下、民間街坊人心惶惶。正在這個時候,皇宮之中又出現妖道李子龍勾結內宮,潛入皇宮,圖謀不軌,明憲宗朱見深深感厭惡。於是,他授命自己寵信的太監汪直,建立了明朝頭號特務組織西廠。
  • 三國時代蜀國吳國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為什麼魏國從未出現一次
    古代皇帝的皇宮之中,往往會需要大量男子充當僕傭,但後宮之中妃嬪眾多,為了避免由此引發有傷風化之事,皇帝們別出心裁地創立了宦官制度,從此宦官就作為古代皇帝的附庸,與皇權相伴相隨長達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覆滅後才徹底消失。
  • 「清承明制」下的權臣滿大街,為何都不敢造反?這都怪朱元璋!
    嚴嵩 另外,明朝也是一個權閹很多的朝代,王振、劉瑾、魏忠賢三個最為經典的代表,雖然這些宦官能夠專權擅政,但是只要皇帝除掉他們,分分鐘讓他們死都是常事。這些明朝後期的權臣之所以不敢叛亂,全是明太祖朱元璋初期的體制的功勞。
  • 明朝西廠鼻祖汪直,只要你敢不尊重我,我就要待見你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防範十分厭煩,為了讓這些宦官專權,朱元璋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用刑法來整治宦官,並鑄了一塊鐵牌,鐵牌上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幾個大字。朱元璋的這些措施使得那些宦官不敢在對皇權有任何想法,也更好的穩定了皇權。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明朝在朱棣時期就派遣鄭和多次下西洋,到了隆慶年間,「隆慶開關」全面開放海上貿易,讓全球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明朝白銀增多之後,以銀子代替實物作為稅收的政策也順勢而出,白銀也開始成為基礎貨幣了。人口流動性增加,完善交通,商人地位的提高,貨幣政策的改變,雖然明朝皇帝制定這些政策的時候,初衷並不是為了刺激商業發展,但這些政策的確間接性的讓明朝商業得到了空前繁榮。
  • 明朝為加強皇權設立多個特務機構,為什麼清朝不需要
    成祖朱老四棣篡權之後,於永樂十八年,悍然違反老爹制定「宦官不得幹政」的祖訓,創立歷史上最牛的宦官特務機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所以,明朝宦官亂政的始作俑者是朱棣,不是朱元璋。後憲宗於成化十三年,又增設一宦官特務機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憲宗時期,西廠權力凌駕於東廠與錦衣衛之上。
  • 明朝內閣是君主立憲的雛形嗎?和現代內閣有什麼不同?
    明朝自成祖朱棣開始,形成了獨特的內閣制,擁有至高權利的皇帝們將國家大事交給內閣處理,自己卻離開退居幕後,或是修仙煉丹,或是沉迷酒色,以至於明朝的皇帝們常年不上朝,整個國家也可以平穩運轉。但是,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等採用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內閣是完全不同,其根本的區別在於權力的歸屬,而不是皇帝管不管事。
  • 明孝宗朱祐樘明明劣跡不少,為何卻被後人認為是明朝中興之主?
    明孝宗1.曾寵信宦官,沉迷道術,起用朝奉官。明孝宗雖不至於讓宦官專權,但確實寵信過宦官,給朝廷帶來一定的危害。據統計,被明孝宗封官的張皇后的家人竟達17人,以至於內閣和吏部有意見,不願意下旨。例如內閣首輔劉吉就曾反對明孝宗給張鶴齡、張延齡封官,因此得罪明孝宗,被明孝宗罷免。
  • 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都屬於朝廷中樞,地位卻相差甚遠,為什麼?
    然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的官制隨之變化,但是皇權一直在不斷加強。直到明清時期,皇權已經登峰造極,統治者內部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與皇權抗衡。但明清對於皇權的加強和實現方式又有所不同。具體來看,體現在他們的中樞機構,明朝內閣和清廷軍機處的地位上。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群臣苦於武宗的昏庸已久,只是宦官擅權,敢怒不敢言。楊廷和的一番作為令群臣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他們希望未來的天子可以重振朝剛,成為明王朝的中興之主。群臣哪裡會知道他們的翹首以望,可能等不來他們所期望的那樣。這位少年天子朱厚熜,作為大明王朝未來的掌舵人。別看他年僅十五歲,但因其父早逝,作為長子的他世襲其父的爵位己久。雖年紀輕輕卻十分的精幹。
  • 皇帝的男僕:古代宦官群體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古代帝王用於後宮服役的男性僕從,通稱為宦官。宦官最初是作為宮廷僕人來使用的,後來逐漸參與到後宮的管理或者宮廷事務的決策上去,就成了內廷官吏,所以被稱為「宦官」。最初使用的宦官,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被閹割的男子。到了東漢時期,宦官才一律使用閹人。
  • 明朝自稱得國最正,「得國正」有啥好處,為何明人對此念念不忘?
    明朝也延續了宋加強中央的特點,將基層更加牢固的控制在了手中,軍隊從明朝開始直接對王朝的反噬威脅大大的降低,使明既可以像唐一樣維持強大的軍事能力,又能像宋一樣牢固的控制住軍隊,明朝從建立開始就是最符合儒家夢想的,是方方正正的集權皇朝,然而同時他也是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的王朝。
  •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於明宣宗朱瞻基?
    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他成為皇帝之後,承父遺志任用賢臣,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後世史學家更是將他比之周之成康、漢之文景。但是事實上作為承平之君,他在位期間雖然實現了明朝極盛塑造了「仁宣之治」,卻為明朝滅亡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