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用於後宮服役的男性僕從,通稱為宦官。宦官最初是作為宮廷僕人來使用的,後來逐漸參與到後宮的管理或者宮廷事務的決策上去,就成了內廷官吏,所以被稱為「宦官」。最初使用的宦官,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被閹割的男子。到了東漢時期,宦官才一律使用閹人。
宦官的出現,是君主專制發展的產物,從西周以來,王宮裡已經大量使用宦官。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秦漢以來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宦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宮廷普遍使用宦官,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讓他們承擔宮廷內的大量繁重的體力雜役,有時候他們一年到頭都不能休息;其次,保護後宮女子的貞潔,後宮所有女子都是屬於皇帝的,不能讓她們與皇帝以外的任何正常男性接觸。所以皇帝使用宦官就可以隔絕宮中成千上萬的後宮嬪妃,可以保證他對於後宮女子的獨佔性;最後,是有些皇帝認為宦官較其他人更加值得信賴。當然,這有一些好處,有利於皇帝的決策,對外朝形成一些制約。但是更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禍國的現象,一般非常寵信宦官的皇帝,都不是特別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關於宦官的來源是比較多的:剛開始是將徵戰中俘虜的異族男子閹為宦官,這在商周時期比較普遍。其次是實行宮刑,比如說司馬遷就曾受過宮刑,當然他沒有成為宦官,仍然是修著史書。從秦漢到南北朝,受過宮刑的人大多留在宮中,成為宦官。第三條來源就是自宮,有一些貧困的人不能夠生存,就被迫自宮,做宦官混一口飯吃;還有一些人貪圖富貴,把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閹割宋入宮去。隋唐以後宮刑廢止自宮就成了產生宦官的主要方式了。
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皇權的加強,宦官的勢力也得到發展。秦漢以後宦官的人數激烈的增長,他們的地位也急劇上升,從奴隸而躋身於官僚貴族的隊伍之中了。他們不但可以蓄妻養子,而且可以任官封侯。東漢時期形成了第一次「宦官之禍」。到了唐朝後期,宦官們擁立了七位皇帝,殺死了四位皇帝,可謂是權勢頗大,世所罕見,這被稱為第二次「宦官之禍」。
到了明朝,朱元璋鑑於漢唐的兩次宦官之禍,特別鑄鐵牌,嚴禁宦官幹預政事。但是由於明成祖爭奪權力時得力於宦官,於是大加重用,宦官的發展又出現了另一個高峰。魏忠賢、汪直、王振等宦官我們耳熟能詳,他們的勢力巨大,甚至有的凌駕於朝廷官員之上。地位很高的朝廷官員有的時候竟然要向他們行禮問安。
到了清代,太監的權力削弱,成了宦官的通稱,宦官的稱呼反而日益少見。到了1926年,溥儀小朝廷被趕出紫禁城,宦官以及宦官制度才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