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男僕:古代宦官群體的形成與發展

2020-12-04 77是只肥肥兔

中國古代帝王用於後宮服役的男性僕從,通稱為宦官。宦官最初是作為宮廷僕人來使用的,後來逐漸參與到後宮的管理或者宮廷事務的決策上去,就成了內廷官吏,所以被稱為「宦官」。最初使用的宦官,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被閹割的男子。到了東漢時期,宦官才一律使用閹人。

宦官的出現,是君主專制發展的產物,從西周以來,王宮裡已經大量使用宦官。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秦漢以來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宦官制度。

中國古代的宮廷普遍使用宦官,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讓他們承擔宮廷內的大量繁重的體力雜役,有時候他們一年到頭都不能休息;其次,保護後宮女子的貞潔,後宮所有女子都是屬於皇帝的,不能讓她們與皇帝以外的任何正常男性接觸。所以皇帝使用宦官就可以隔絕宮中成千上萬的後宮嬪妃,可以保證他對於後宮女子的獨佔性;最後,是有些皇帝認為宦官較其他人更加值得信賴。當然,這有一些好處,有利於皇帝的決策,對外朝形成一些制約。但是更容易出現宦官專權禍國的現象,一般非常寵信宦官的皇帝,都不是特別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關於宦官的來源是比較多的:剛開始是將徵戰中俘虜的異族男子閹為宦官,這在商周時期比較普遍。其次是實行宮刑,比如說司馬遷就曾受過宮刑,當然他沒有成為宦官,仍然是修著史書。從秦漢到南北朝,受過宮刑的人大多留在宮中,成為宦官。第三條來源就是自宮,有一些貧困的人不能夠生存,就被迫自宮,做宦官混一口飯吃;還有一些人貪圖富貴,把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閹割宋入宮去。隋唐以後宮刑廢止自宮就成了產生宦官的主要方式了。

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皇權的加強,宦官的勢力也得到發展。秦漢以後宦官的人數激烈的增長,他們的地位也急劇上升,從奴隸而躋身於官僚貴族的隊伍之中了。他們不但可以蓄妻養子,而且可以任官封侯。東漢時期形成了第一次「宦官之禍」。到了唐朝後期,宦官們擁立了七位皇帝,殺死了四位皇帝,可謂是權勢頗大,世所罕見,這被稱為第二次「宦官之禍」。

到了明朝,朱元璋鑑於漢唐的兩次宦官之禍,特別鑄鐵牌,嚴禁宦官幹預政事。但是由於明成祖爭奪權力時得力於宦官,於是大加重用,宦官的發展又出現了另一個高峰。魏忠賢、汪直、王振等宦官我們耳熟能詳,他們的勢力巨大,甚至有的凌駕於朝廷官員之上。地位很高的朝廷官員有的時候竟然要向他們行禮問安。

到了清代,太監的權力削弱,成了宦官的通稱,宦官的稱呼反而日益少見。到了1926年,溥儀小朝廷被趕出紫禁城,宦官以及宦官制度才完全消失。

相關焦點

  • 歐洲宦官發展歷程:強盛的拜佔庭帝國,為何變為「太監的天堂」?
    說起「宦官」一詞,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在中國歷史上,宦官作為影響中國政治局勢的重要政治勢力之一,從秦漢時期就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直到明朝滅亡之後,中國的宦官勢力才基本消退。而在歐洲歷史上,雖然宦官並沒有形成規模和體系,但是在某些時代之中,皇帝大權旁落而宦官叱吒風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說在拜佔庭帝國時期。
  • 為何宦官從區區奴僕,發展到敢獨掌大權?這事得問唐玄宗
    前言 宦官幹政,在我國歷史中也比較常見,但是此情況在唐代多發。宦官幹政,伴隨唐代中後期整個發展進程。從安史之亂突然爆發,直至唐代滅亡,宦官幹政問題都未得到有效解決。
  • 宦官是宮闈的守護者,活得卑微卻受皇帝信任,屢次改寫帝國命運
    宦官的出現基於皇家現實的需要宦官是古代皇家封建思想的產物,將一個正常的男人通過閹割的手段來達到男不男、女不女的狀態;宦官是皇宮和後宮的剛性需求職業,畢竟很多事情光靠宮女是幹不來的,靠侍衛又容易引發後宮之亂。
  • 從明成祖到天啟皇帝,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
    中國的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 一直到清朝從未間斷,其中「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明代的宦官雖然不如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的宦官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能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
  • 古代的皇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個稱呼?
    就好比古代的君王制度,人類有了文明發展之後,就開始流行了,最開始的是三皇五帝,這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則分別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這部分歷史有些摻雜神話了,不過,也是存在的。直到後續的五帝,也有著一定的神話色彩,運用了五行劃分,分別為: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皇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
  • 李隆基眼中忠實可信的家奴,宦官高力士
    比如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宦官高力士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群體叫宦官,他們身份低微,由於身處皇帝周圍,有可能一飛沖天,也有可能隨時死於非命。高力士是唐玄宗十分信任的一個宦官,他的幾乎陪伴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李隆基死後不久,他就吐血而亡,後被葬入泰陵,在地下繼續侍奉皇帝。
  • 明朝商業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宦官為何是明朝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驅者
    首先來講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做的一系列政策就間接促進了明朝商業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加,完善交通,商人地位的提高,貨幣政策的改變,雖然明朝皇帝制定這些政策的時候,初衷並不是為了刺激商業發展,但這些政策的確間接性的讓明朝商業得到了空前繁榮。與當時西方的文藝復興相比,處在14-16世紀的明朝也確實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 三國時代蜀國吳國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為什麼魏國從未出現一次
    古代皇帝的皇宮之中,往往會需要大量男子充當僕傭,但後宮之中妃嬪眾多,為了避免由此引發有傷風化之事,皇帝們別出心裁地創立了宦官制度,從此宦官就作為古代皇帝的附庸,與皇權相伴相隨長達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朝覆滅後才徹底消失。
  • 東漢皇帝在位時間表,平均29歲,大漢王朝被外戚與宦官玩弄於股掌
    諸葛亮身為漢臣有些東西不便直說,東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我們先看看東漢皇帝在位時間。東漢皇帝平均年齡只有29歲,其中兩個被毒死的皇帝,分別是漢少帝與漢質帝,兩個幼子,最小的漢殤帝不到1歲,東漢皇帝如此短命,說明皇帝也是高危職業。皇帝平均登基年齡只有13歲,這就給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創造了機會。
  • 古代歷史的權力遊戲:皇帝與太監之歌
    (皇帝與太監之歌)太監指的是服侍皇帝及其後宮生活起居的男性僕人,皇帝為了防止后妃們紅杏出牆,將所有男性僕人的生殖器官給閹割掉,太監也稱作「宦官」。由於皇帝壽命不怎麼長,皇位頻頻更迭,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與外戚首領何進明爭暗鬥,最終何進身死,十常侍團滅,導致董卓進京,加速了漢朝的滅亡。(十常侍之亂) 在此後幾百年間,外族入侵,天下大亂,統治者們一個比一個精明,太監沒有找到合適的寄主,無法幹預朝政,宦官勢力一度消沉。
  •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皇帝們個個勤政,甚至被活活累死 人們之所以痛恨昏君,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對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一個王朝中如果出現了昏君,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非常難以消解的影響。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昏君有秦二世胡亥,他把自己父親好不容易統一的江山,斷送在了自己手裡。
  • 小人物大命運:靖難之役中舉足輕重的宦官
    這背後,朱棣本身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手下的驕兵悍將也是能徵善戰,但是還有被歷史淹沒的類似於宦官這樣的小不可磨滅的功勞,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宦官甚至說決定了戰局的發展和歷史的走向。靖難中大放異彩的宦官群體,在戰爭之後,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在明朝的整個時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曾經被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參政的祖制,卻在朱元璋死後不久,正是被他的兒子朱棣違反舊制,開闢了宦官的飛黃騰達之路。
  • 明朝內閣是皇權集權的巔峰,為何卻成為宦官的專權工具?
    明朝內閣的發展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 歷史上有個被封王的宦官,短短數月連殺兩位皇帝,後被夷滅三族
    宦官這個職位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而宦官的主要職責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原本宦官和其他的官職一樣,所以在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但是在東漢時期,可能是宦官和宮內女眷發生了一些事,也可能是皇帝怕宦官和宮內女眷發生一些事情,所以宦官全部改由閹人擔任。
  • 對中國功勞很大的三個宦官:不僅能造紙,還有軍事家和航海家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 未經授權請勿複製粘貼和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整體來說,宦官是一個對歷史負面作用很大的負面群體。
  • 不要被電視劇騙了,歷史上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宦官也全不等於太監
    大多數人認知裡古代伺候皇帝和嬪妃的不是宮女就是太監,宮裡的「無根」之人都稱之為太監,無論是按照常識來講,還是看古代宮廷劇,都是這樣的。其實這樣理解有些偏差,不要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太監」並非都是太監,從本質上講宦官也不一定等於太監宦官本是古代專供皇帝及其皇室家族差使的人員。最早的宦官出現在先秦和西漢時期,那個時候的宦官並非全部為」無根之人」。
  • 古代太監娶了妻子後,會對她們做些什麼?一般女人是無法接受的
    那麼,古代太監娶了妻子後,會對她們做些什麼呢?對此專家表示,一般女人是無法接受的。雖然現在將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功能的男性都稱作「太監」,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只有宦官中的高級官員才能夠成為「太監」。而類似太監這樣的職位並不是我國封建時期所獨有的,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這種群體。
  • 雍正皇帝認定宦官四品為限,慈禧為何讓李蓮英升為二品?
    雍正皇帝認定宦官以四品為限,慈禧為何讓李蓮英升為二品?慈禧並沒有像雍正皇帝以民為本的思想。也許你會說,慈禧太后是看透了後宮的紛紛擾擾,才會始終把權力掌握在手中,不能像雍正皇帝那樣展開手腳的去做一番作為,但是事實卻遠非我們所想像。曾經的慈安太后名義上比慈禧太后更高一層,她卻願意把權力下放到小皇帝的手上,並沒有用自己的權勢去呼風喚雨,影響事務。
  • 漢靈帝上位的推薦者——劉倏,還沒有享受成果就死於宦官之手
    漢靈帝是東漢末年的一個昏君,這個昏君幼年即位,被宦官忽悠得暈頭轉向,開啟遠比第一次"黨錮之禍"更加嚴重的第二次"黨錮之禍";開鴻都門學以辭賦、書法取士;賣官鬻爵大興土木;放任張角發展徒眾,是導致東漢滅亡的重要原因。漢靈帝並非是漢桓帝的兒子,他是被大臣們擁立上位的。
  • 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的過度集權,最終引發了明朝宦官亂政局面
    唐朝的宦官亂政在於宦官掌握了兵權,可以隨意廢立、乃至廢殺皇帝,可謂家奴欺主最厲害的朝代。 至於明朝的宦官亂政,大家更熟悉,諸如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最終釀出土木堡之變的宦官王振、武宗朝的「立皇帝」劉瑾、還有崇禎帝收拾掉的「九千歲」魏忠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