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命運:靖難之役中舉足輕重的宦官

2020-12-08 史小生

引言:

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皇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戰。也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起兵謀反獲勝的戰役。在明朝兩百餘年的時間裡,大規模藩王叛亂曾前後發生過四次,這其中包括朱棣的靖難,以及宣宗朱瞻基時期的漢王朱高煦、正德皇帝時期的寧王朱宸濠和安化王朱寘鐇,但是無一例成功,因此可見藩王舉事難度是相當之大。

通過靖難之役成功登上皇位,開闢永樂時代的朱棣,也是歷經浴血奮戰、朝不保夕才取得勝利的果實。這背後,朱棣本身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手下的驕兵悍將也是能徵善戰,但是還有被歷史淹沒的類似於宦官這樣的小不可磨滅的功勞,在某個關鍵的時刻,宦官甚至說決定了戰局的發展和歷史的走向。靖難中大放異彩的宦官群體,在戰爭之後,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並在明朝的整個時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曾經被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參政的祖制,卻在朱元璋死後不久,正是被他的兒子朱棣違反舊制,開闢了宦官的飛黃騰達之路。

1、決定靖難之役走向的小小宦官

對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夏天的朱棣來說,時年39歲的他卻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機。來自南京中央政府的宦官正在燕王府外等著進府,同時也帶來了朱允炆的所下詔書,在詔書中,朱允炆責備朱棣放縱部屬,管教不嚴,致使他們犯上作亂,並點名道姓的明確要求逮捕燕王府的所有輔佐官員。

而朱棣此前借用瘋症的藉口,幫助他逃過了被指徵直接參與謀反的罪行,但是若按照建文帝的旨意來執行,那與朱棣暗中共同謀划起兵的重要人物就會被一網打盡,如果這樣,朱棣也沒有再與朱允炆對抗的資本,若是這些人其中有人招供牽涉到朱棣,那麼結局可想而知。朱棣就連繼續裝瘋的機會都沒有,最終的結局就是在詔獄中了卻殘生,然後某一天莫名的死去。

而與此同時,外面的局勢也相當不妙,包圍燕王府的部隊已經長達一個月之久,同時,建文帝還在北平加派了不少兵力,包括衛所軍、屯田軍共有約11萬人。而朱棣的燕王府中,其實只有燕王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等統帥的八百人。力量懸殊相當之大。顯然,如果沒有意外的出現,只要被建文帝派來的將領謝貴、張暠堅持圍困下去,最後燕王朱棣將不得不屈服,一旦朱棣有所異動,守株待兔的大軍就會很快壓制住朱棣。

若是局勢由此發展下去,就沒有朱棣什麼事兒了,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是這樣下去,明朝乃至中國的近五百年歷史,都要重新改寫。但之後形勢的走向,卻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發生。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燕王先伏壯士左右及端禮門內,遣人召貴、暠,不來。復遣官屬內官,以所就逮名往,乃至,衛士甚眾,及門,門者止之。貴、暠入…護衛軍皆怒前擒貴、暠。」(《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最終的結局是,朱棣將謝貴、張暠騙入燕王府中,並十分熱情的請二人吃瓜,不但吃,還邊吃邊罵侄兒朱允炆對親族都下狠手,然後以摔瓜為號,謝貴、張暠被早已等候多時的燕王府衛士擒拿。之後由於失去將領,門外圍困王府的部隊群龍無首,也很快被朱棣的部隊給擊敗收編,全體將士被朱棣控制,由此在北平穩住局面的朱棣,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這其中,真正關鍵且充滿風險的步驟是如何請謝、張二人入甕。而完成這一歷史偉大使命的,卻是一個王府內官,也就是說,將朱棣起事成敗繫於一身的是個宦官。

2、成功履行自己使命的無名小人物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這個決定大局的宦官,是以朱棣已經主動捕縛了中央政府要捉拿的燕王府官員,請謝、張二人以驗收移交為理由,誘使二人入府。從使命本身來看,這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王府宦官與代表建文帝前往各地藩王府邸傳達削藩詔書的同行們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在作為皇帝或者王爺的私人代表傳達旨意,然而這名燕王府的宦官在行使本職之外,還有一層更深遠的意義,因為他的使命其成功不決定於他的使命派遣者和當前的形勢,而是決定於他自己的表現。

這是宦官在明朝的歷史上,首次極為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並對當時的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當然,此時的宦官仍然只是政治活動中的當事人,而不是決定者,群體宦官的政治能量要等到永樂時期才會在軍事和外交等領域全面爆發,而個體宦官的政治能量的第一高峰則出現在半個世紀之後的土木堡。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這名宦官都極其成功地履行了自己的使命,考慮到燕王府和北平軍政當局力量對比的懸殊,再考慮到朱棣之前已經進行過一次失敗的誘進,而且朱棣廣為人知的城府心機和謀反意圖也讓其自願捕縛官屬的行為顯得不那麼可信。但無論如何,這位無名宦官成功地讓北平手握重兵的將領忽略了其中的詭計和陷阱,十分聽話和願意把隨行的軍人留在端禮門外,孤身和朱棣他們安坐在內堂吃瓜。這名宦官,經歷和成就,堪稱傳奇。

3、功高卻低譽的宦官將軍:狗兒

宦官群體,不僅僅是僅有這一次在靖難之中大放異彩。而是伴隨著整個靖難,甚至是整個永樂時代.

在朱棣起兵之後,他發現了自己有一個足以導致整個奪取帝位事業覆滅的缺陷,那就是軍事人才的缺乏。雖說朱棣手下有號稱「黑衣宰相」的道衍,但是朱棣更大的困境則是缺乏領軍作戰的高級將領。如像朱棣手下的大將張玉、朱能、唐雲等,在起兵之時,僅僅只是燕王府的燕山中、左、右三護衛首領而已。而建文帝這邊,可謂將星雲集,長興侯耿炳文,是隨朱元璋起兵建國的老將,還有如平安、何福、顧成,都是朱元璋時期身經百戰的將領,包括盛庸,潘忠等也是長期統軍的實戰型將領。就連人稱草包將軍的李景隆,也是頭頂開國第三功臣岐陽王李文忠之子的光環。這樣一對比,朱棣就寒酸了很多。

將領的缺乏讓朱棣幾乎是放手一搏地大膽啟用出身不限的將領,不論是出身行伍之間或者建文降將都得到啟用,甚至已經致仕的退役老將都被請出再戰,在這種背景之下,朱棣任用宦官,無論是領軍還是他用,也是自然而然的舉動。如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就是崛起在靖難之役中,但是真正的靖難第一宦官將軍,當屬狗兒。

狗兒的出身和經歷也不詳,而作為燕王府的蒙古籍宦官,他要麼是前朝的遺民,要麼是明朝在歷次對蒙古的戰爭中捕獲的戰俘。以他的年齡尚可以在靖難之役中領軍廝殺來看,以後者的可能性最大。

狗兒在歷史記載中的初次登場是在白溝河之戰。南軍統帥李景隆率軍六十萬列陣於白溝河迎擊朱棣的北軍。尚在雙方相互的試探性進攻中,南軍猛將平安、瞿能就給北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通迫北軍不斷退去。關鍵時刻,宦官狗兒率軍阻擊南軍於白溝河北岸,等到朱棣親自率軍夾擊南軍,將南軍擊退,生擒南軍都指揮使何清,避免了北軍的全面潰敗。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燕有內官狗ル者,亦敢勇,率千戶華聚力戰河北岸。百戶谷允入陣,得級七,王親率兵夾擊,殺數千人,都指揮何清被執。"(《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白溝河之戰是北軍擊敗南軍取得戰略優勢和主動權的關鍵戰役。值得關注的是,狗兒在此戰中並不是一逞匹夫之勇,而是率領千戶華聚、百戶谷允等將領迎敵,而且他出擊的戰術意圖是為燕王朱棣的夾擊創造機會。無論是從獨立率軍配合主帥進擊,還是可以統帥千戶級的將官出戰都可以看出宦官狗兒此時在軍中的地位遠在一般將領之上。依照狗兒的戰功和軍中地位而言,狗兒其實不在封侯者之下,甚至可以位列邱福、朱能、譚淵等冊封國公的一等功臣之列。但是在靖難之後的封賞上,狗兒最終沒有出現在朱棣對靖難功臣的封賞名單中,還有大名鼎鼎的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水師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遠航,對其的表彰也不過是加封內使監太監而己,

朱棣信任宦官,大力任用宦官,早已經突破了後世所認為存在的朱元璋對宦官使用的禁忌,但是禁忌中有一點朱棣仍然恪守著,既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註明的,「(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官服,官無過四品」。 所以明朝的宦官們即使如何威風跋扈,也不及唐朝李輔國死後追贈太傅,仇士良追贈揚州大都督等風光場面,計較起來,李輔國、仇士良都是在宮廷的政治鬥爭中發跡,論起對社稷的實際貢獻遠不及狗兒、鄭和等人。

4、建文帝的失策:嚴苛的宦官管理

建文帝一方,論其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這其中,宦官也扮演了某些重要的角色。比如投誠和告密。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已經與中央政府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建文帝一方廣派兵力,但京師空虛,而將這一情況透露給朱棣的正是宦官,

建文帝管理宦官十分嚴格,宦官對他都心生不滿,所以都暗自商量擁戴燕王,向燕王洩漏南京防守空虛的消息,希望燕王乘著朝廷兵力的分散快速進軍,直搗南京。而在《明史》中,也有南京宦官獻計的描述,「中官被黜者來奔,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由被建文帝罷黜的宦官前來投奔朱棣,並帶來了南京防務空虛的消息。

建文帝宮中宦官的告密,從實質上來講,對靖難之役的大局並沒有產生出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這些小人物的投誠和告密,如同白蟻築堤一般,使得建文帝一方逐漸處於劣勢,最終功敗垂成。同時,這件事更值得關注的則是這個或者這些轉投朱棣行為本身中,促使其立場發生變更的緣由。

建文三年十ニ月,朝廷頒發了一條命令,名內的內容如下:「詔中官奉使侵暴吏民者,所在有司系治。」大意是建文帝下詔允許各地官員自行懲治在治地行為不端的宦官,即使這些宦官是奉皇帝的使命前往當地公幹。

明朝初期,對於惡行不斷的宦官,一般是由更高級的宦官或者皇帝親自決定如何處理。因為宦官集團是獨立於明朝主體律法之外的單位。而朝廷的這一道命令,就瞬間將宦官們享受的特權給剝奪。這樣一來,就使得這些獨立於明朝主法律之外的宦官們沒有機會凌駕於法律之上,再加上文官集團一直對這些宦官們沒有好感,因此這對於宦官們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正因為如此,這些宦官們才主動投誠於朱棣,並如《明史》中所言:「具言京師空虛可取狀」,這對於朱棣來講,無疑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和助力。

結語:

宦官群體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存在已久,但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曾對這些人嚴令禁止,要求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官服」,並在皇宮外立碑警戒後世子孫,但是這一切都被朱棣給打破,信任和重用宦官,並且讓宦官領軍、擔任要職等,均出自永樂時期,並且在此之後,宦官群體逐漸成為明朝朝堂之上的一股重要勢力,乃至到後期,已經影響到朝廷的走向和決策,這些都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未曾想到的。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後,成功篡位的朱棣,是怎樣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朱棣是被憋壞了才發動靖難之役的,被他老子和侄子給氣的。篡位成功後,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可沒有好日子過,誰叫他們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今天就來說說朱棣是怎麼被「逼」著發動靖難之役的,又是怎麼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 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成功?朱元璋殺了這四個人,讓他沒有了對手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封建歷史上少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角朱棣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為什麼朱棣能成功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個人領兵打仗的能力。在明初的將領中,朱棣是少見的名將,尤其是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將領去世之後。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靖難之役後,建文的後代有沒有留下血脈?朱棣後人是如何對待的?
    建文四年(1402年),一場靖難之役,讓大明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明正統建文朱允炆兵敗失蹤,藩王朱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允炆一脈的帝系傳承,自立為帝,成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 靖難之役後朱棣嚴苛對待朱標妻子兒女,甚至有數人遇害
    還沒有到封地就藩,靖難之役爆發。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進入南京,對這位侄子非常不放心,於是改封為廣澤王,藩屬地在福建漳州。 朱棣在沒有抓到建文帝之前非常擔心,估計朱允熥剛到漳州就在9月被召回京師(南京)。朱棣將自己的侄子廢為庶人,遷居到鳳陽監視居住,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殺,終年39歲。
  • 假如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狀態?
    假如當年靖難之役失敗,朱棣兵敗被殺,那麼大明朝的北方將會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剖析,首先有兩點我們是可以明確的:一,假如朱棣靖難失敗,朱允炆會繼續執行他的削藩政策,二,大明朝的國都依舊會在南京,而不是北京。基於以上兩點,我們下面繼續分析。關於明朝的藩王,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為何會出現,尤其是以朱棣為代表的實力強大的藩王。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丟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宮舉火自焚,當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這已經是歷史之謎了,但是朱棣稱帝之時,朱允炆之母呂氏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都活著,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還是真的自焚而死,總之朱棣是再也沒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親卻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 這位明朝最被低估的戰神,率軍掃平安南,卻因一個宦官死在了軍中
    曾跟隨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又曾單獨率軍,平定安南;他還參加了朱棣組織的三次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名將最終的結果,卻死在了軍中,其原因令人扼腕嘆息。他的名字叫張福,是明朝歷史上最倒黴的明星之一。
  • 朱棣靖難之役被幸運女神眷顧的三次戰役,其兩次關係朱棣生死存亡
    因為在他靖難之役的戰爭路上,幸運女神就出手幫助了他三次,其中的兩次還關乎朱棣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朱棣畫像在歷史記載上,尤其是正史記載上,幸運女神幫忙的戰爭屈指可數,偏偏這屈指可數的幾次中,朱棣就佔了三次,是不是天要亡朱允炆就真的不好說了。
  • 對中國功勞很大的三個宦官:不僅能造紙,還有軍事家和航海家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 從明成祖到天啟皇帝,明代的宦官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
    中國的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 一直到清朝從未間斷,其中「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明代的宦官雖然不如東漢末年和晚唐時期的宦官氣焰兇、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能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
  • 由《駱駝祥子》看小人物的命運悲歌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品,描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作者意圖借「祥子」這一舊社會勞苦大眾的代表人物來揭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中國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
  • 宦官是宮闈的守護者,活得卑微卻受皇帝信任,屢次改寫帝國命運
    宦官插手朝權在歷史已經不算什麼奇聞了;而縱觀整個中國王朝歷史,我們能夠發現王朝毀滅大多數與宦官是有一定的聯繫,更是有不少帝國之殤始作者就是宦官,趙高與秦朝二世而亡,唐朝李輔國與安史之亂,童貫與靖康之難徽欽二帝被俘,王振與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等等。那麼為何太監會成為歷代帝國禍亂的根源呢?
  • 日本王朝用女官代替了宦官,吸取了唐朝的滅亡
    日本王朝在積極學習唐朝的同時,也排除了中原王朝的一些劣根性,比如宦官制度,日本人就沒有學習。宦官制度被稱之為中原王朝的一大陋習,不僅不人道,還非常野蠻原始。並且宦官時常參與朝中事務,一旦有可乘之機,宦官就會獨掌政務大權。晚唐時期,皇帝就時常受制於宦官,軍政大權逐漸被奪走,宦官勢力權傾朝野,在朝廷上專權橫行,成為晚唐的實際統治者。
  • 《新世界》: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作者:敖柏(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東北亞影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前不久播出的年代戲《新世界》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展現了北平解放前22天的風雲變幻,聚焦小人物的命運流轉,折射新世界與舊時代的更迭交替,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一段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回憶。
  • 李隆基眼中忠實可信的家奴,宦官高力士
    有些歷史中的小人物,也無法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比如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宦官高力士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群體叫宦官,他們身份低微,由於身處皇帝周圍,有可能一飛沖天,也有可能隨時死於非命。高力士是唐玄宗十分信任的一個宦官,他的幾乎陪伴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
  • 新銳導演野心之作,以小人物的視角,講述每個普通人的命運與掙扎
    小人物的尊嚴是《無名之輩》著重體現的電影內核《無名之輩》,新晉導演饒曉志充滿野心之作。這部電影打著探討各種小人物內心的旗號其實直指人活著最大的價值——尊嚴。而任素汐優秀的臺詞功底令人驚嘆,每一個停頓和節奏都恰到好處,方言臺詞真實自然,充滿感染力讓人發笑的同時又引發觀眾對於底層小人物命運的思考。溫情脈脈的文藝片。
  • 宦官人物誌:北宋宦官李神福,宦官之首並不只靠阿諛奉承
    在京師開封城內,有一個身歷五朝的宦官,名叫李繼美。他從五代後唐時就入宮做內侍,直到後周顯德初年,累功遷升為御廚都監。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做了宋朝皇帝後,李繼美又轉而成為了趙匡胤的宦官。短短的五十年內,風雲變幻,五朝更迭。李繼美雖未改變自己的宦臣屬性,但卻積累了豐富的侍君經驗。不論誰做皇帝,他都恪守宦職,恭奉如一。
  • 工人日報:聚焦小人物命運的印度電影何以動人
    原標題:【藝評】聚焦小人物命運的印度電影何以動人   如今對國內很多影迷來說,印度電影幾乎是不容錯過的一道風景。近日,在端午節前上映的印度影片《無所不能》,再次收穫了觀眾的好評。